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厌烦,老师头痛。课堂上毫无生机,教师挣扎着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如何跳出传统教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喜欢文言文,并在学习中获得生活的启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文言文教;阅读法;对话法;实践法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困难,学生们找出很多理由。最多的就是,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用不到,学习文言文有什么用呢?当然,有一些成年人也有同样的疑问。其实,存在就是理由。我们不能把“古文运动”时期的观点拿到现在充当理由,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一脉传承,古典文史知识的学习研究,有必然沉浸于前人撰写的古文中,无法绕开几千年的精神沉淀而进一步迈入肤浅浮躁的白话文中。因此,需要我们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既是为了中考打好基础,更为了他们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百余字的小故事中,居然起起落落,不止一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构思之精巧可见一斑。
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认为:弄清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含义;分析出人物形象;理清中心思想就功德圆满了,然而这样的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学生也会因此丧失了学习古文的兴趣和信心。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既然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那么,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点燃”上,而非其他。“点燃火把”的火种来自兴趣,而兴趣的打火石就是学生自己,让学生动起来,便能击出火花。下面,我就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谈谈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阅读法 激发阅读兴趣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轻读、齐读后加入比读,读后让其他同学从字词的读音、句读和感情的表达上进行评点。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篇文言文中需要注意,几个人物语言的感情色彩。
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他的妾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人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通过范读和比读必然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融入课文中。
对话法 引导集体参与
新课标下的教学最突出的一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民主则在传播知识时,能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对话法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
由于朗读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内容探讨中,学生的复述、讨论就顺理成章了。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在课上只是在文章的独特“三叠”结构做了讲解。在同学们的努力下,文章中的重点都能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中解决。
在类比的讨论中,“海瑞棺谏”、“张学良兵谏”等都能在学生思考中出现了。在学生的讨论,甚至辩论中,只要有学生能提出相关的问题,或是合理的解释后,都给予足够的赞赏。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体会成功的喜悦。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替老师设计出本课的板书。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的问答、讨论更有条理。也增强了学生参与感,让学生乐于学习。
实践法 创设真实情境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人文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润物细无声”。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妙处呢?根据本文戏剧性较强的特点,我决定让学生表演。于是,课前我布置了表演的任务,要求学生可以以课本为剧本,也可以以翻译的现代文为剧本表演;并指导学生分清场次,也就是每一幕的内容;以及文中的人物语言、表情变化等等。
课上要求两组同学推荐一篇优秀的剧本进行表演。表演一结束,趁热打铁,就表演讨论了原文的语言特色,然后再因势利导,分析了邹忌的进谏艺术,肯定他有勇有谋和齐王纳谏的精神,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学生真正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感知到了课文内容,感受了古文蕴含的寓意,收获了很多。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很多,关键是灵活运用。也就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悬念。只有点燃兴趣的火把,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当然,古文教学的改革还在推进、探索中,但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始终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一一三中学)
【关键词】文言文教;阅读法;对话法;实践法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困难,学生们找出很多理由。最多的就是,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用不到,学习文言文有什么用呢?当然,有一些成年人也有同样的疑问。其实,存在就是理由。我们不能把“古文运动”时期的观点拿到现在充当理由,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一脉传承,古典文史知识的学习研究,有必然沉浸于前人撰写的古文中,无法绕开几千年的精神沉淀而进一步迈入肤浅浮躁的白话文中。因此,需要我们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既是为了中考打好基础,更为了他们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百余字的小故事中,居然起起落落,不止一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构思之精巧可见一斑。
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认为:弄清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含义;分析出人物形象;理清中心思想就功德圆满了,然而这样的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学生也会因此丧失了学习古文的兴趣和信心。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既然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那么,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点燃”上,而非其他。“点燃火把”的火种来自兴趣,而兴趣的打火石就是学生自己,让学生动起来,便能击出火花。下面,我就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谈谈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阅读法 激发阅读兴趣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轻读、齐读后加入比读,读后让其他同学从字词的读音、句读和感情的表达上进行评点。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篇文言文中需要注意,几个人物语言的感情色彩。
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他的妾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人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通过范读和比读必然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融入课文中。
对话法 引导集体参与
新课标下的教学最突出的一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民主则在传播知识时,能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对话法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
由于朗读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内容探讨中,学生的复述、讨论就顺理成章了。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在课上只是在文章的独特“三叠”结构做了讲解。在同学们的努力下,文章中的重点都能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中解决。
在类比的讨论中,“海瑞棺谏”、“张学良兵谏”等都能在学生思考中出现了。在学生的讨论,甚至辩论中,只要有学生能提出相关的问题,或是合理的解释后,都给予足够的赞赏。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体会成功的喜悦。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替老师设计出本课的板书。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的问答、讨论更有条理。也增强了学生参与感,让学生乐于学习。
实践法 创设真实情境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人文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润物细无声”。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妙处呢?根据本文戏剧性较强的特点,我决定让学生表演。于是,课前我布置了表演的任务,要求学生可以以课本为剧本,也可以以翻译的现代文为剧本表演;并指导学生分清场次,也就是每一幕的内容;以及文中的人物语言、表情变化等等。
课上要求两组同学推荐一篇优秀的剧本进行表演。表演一结束,趁热打铁,就表演讨论了原文的语言特色,然后再因势利导,分析了邹忌的进谏艺术,肯定他有勇有谋和齐王纳谏的精神,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学生真正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感知到了课文内容,感受了古文蕴含的寓意,收获了很多。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很多,关键是灵活运用。也就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悬念。只有点燃兴趣的火把,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当然,古文教学的改革还在推进、探索中,但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始终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一一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