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一直都是重视礼义道德的民族,确立起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之一就是重视道德修养,尤其是官员的道德修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人生天地间,做人是第一位的,做官、做事都是从属于做人的,做不好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做人的基础是立德修身正心。对此,历代思想家、政治家都有不少论述。儒家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身正,而天下归之”。西汉刘向则认为: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东汉张衡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王符则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唐太宗说: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张九龄则认为:不能自律,何以正人?清郑板桥说:“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近代孙中山说得好: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些思想强调的都是修身正己立德的根本作用,也表明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一直流淌着道德良知的血液。用《大学》、《中庸》的话说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重德重修身乃中华文化的核心,只有把德性修养好了,再去从事其他的事情,也就是《论语》第一篇第六章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因此,我认为,做官先做人,修身养性,做一名脚踏实地、胸襟坦荡、诚实正直的人,高尚的高德修养和品德操守,会让人更加淡泊、安宁和祥和。
官箴书是中国古代为官者入仕必读书。在中国古代社会,官箴书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国家系统中,官德修养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兴衰存亡,影响到社会风尚及民风的好坏。所以,就最高统治者而言,希望通过官箴加强各级官员的道德自律,约束官员的思想和行为;就官员自身来说,可以从官箴书中汲取前辈官员的为官从政之道。官箴书是各级官员进入仕途的必读书。秦汉以后,“官箴书”的内容有了很大变化,从原来的规劝、劝诫君王,逐渐演变为文武百官的道德及行为准则。最主要的几部官箴书有以下几部:一是宋吕本中的《官箴》;二是元张养浩的《三事忠告》;三是清陈宏谋的《五种遗规》;四是清汪辉祖的《学治臆说》。
官德修养是通过具体的德目表现出来的,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公畏慎勤、清俭和节、仁爱宽恕、平明志友、谦正忍敬、直智实达、淡静藏谨、温恭让学等。下面,我举其中几个略作展开。
一是孝。孝为诸德目之本,是一切道德心、感恩心、善心、爱心的源头,是一个人塑造其道德人格的起点。“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孝敬父母,敬养双亲,乃是天经地义的法则。举两个例子:“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子曰:‘今之为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儒家把不孝敬父母的行为看作是大逆不道,并对这种行为予以严厉谴责和惩罚。可见,孝敬父母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精神心理的层面。儒家告诫我们,对那些“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一定要提高警觉性,因为他一定有个人私利和目的在其中,如吴起杀妻求将、易牙烹子媚主即是。
二是慎。“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慎独就是“不自欺”(陆九渊)、“处世当无愧于心”(袁采)、“暗室不欺”(康熙)。为官者在官德修养中要做到“六慎”:第一要慎欲。过度的欲望就是贪婪。要做到“欲而不贪”、“以义制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上”,《礼记》所谓“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孟子所言“宝珠玉者,殃必及身”。第二要慎微。为官者应注重细节小事,在细微处自律,不能因为事小而放纵自己,“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常怀慎独之心,保持“官德”的纯洁性。第三要慎权。应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把权力看成是牟取私利的工具,不能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看成是为官信条,更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第四要慎嗜好。为官者的情趣爱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行为,有时候甚至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为官者应慎重对待自己的嗜好。第五要慎言行。为官者的言行具有表率作用,故应谨言慎行,要言必信,行必果,不可信口雌黄,更不可胡作非为。第六要慎始终。为官者应处理好为官之始和为官之终,此为官员人生历程中两个重要转折点,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是廉。廉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对于为官者是否清廉,不能只“听其言信其行”,而应做到“听其言观其行”。古时一位思想家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这段话,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说,寡情少欲是清廉为官的前提。廉洁就像是少女的贞洁,一旦被玷污了,就会终身留下污点缺憾。
四是学。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领导干部,“仕而优则学”。其目的就是告诫干部,要当个好官,就必须坚持不断学习。孔子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学习,孔子还有很多的思想言论。他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习还要与思考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惘然;空思考不学习,就是空想。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对今天的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此外,注重俭朴、公正、诚信、为民等内容,也是“官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以上所列举的几个居官修养德目,旨在表明“官德”修养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综合素养的体现。通过历朝历代对官员的要求,不难看出,官箴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修身立德公正廉明始终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改造自我、克服私欲的过程。无论古代官员还是现代领导干部,无论为谁服务,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应具备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古人说:“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德,古代官德与现代领导干部道德虽有许多不同,但对“官德”的底线要求则有着许多的共性。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中国古代把对为官者的道德素质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这些为官箴言是古代贤哲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现在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守职业道德底线,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代的官德修养对于当代领导干部的启示有以下几方面:
立德修身。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对道德问题的重视,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弘扬。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党性修养,基础是德行修养、人性修养,没有德行修养,党性修养就是一句空话。
以德服众。法家主张靠武力、权势让人服从。儒家则持相反意见,孟子说,凭着强力让人屈服,并非内心真的佩服;靠着道德让人信服,是内心愿意并实实在在地佩服。领导干部只有做到了以德修身,才能做到以德服众。注重非权力的作用,用“道德力量”驾驭权力这把“双刃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道德感召力,才能真正让权力为人民服务。
以德为先。在德才关系问题上,德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一思想完全被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我们党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务员录用的标准是“德、能、勤、绩、廉”。可见,无论是对党员干部还是一般群众,共产党人都非常强调道德修养、道德自律的作用,在德才关系上,要始终把德行修养放在第一位。
当然就像法律、金钱不是万能的一样,道德同样不是万能的。道德不是用来解决问题而是用来守住底线的。“官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不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为政者的道德自律上,而必须有制度、法律、法规、舆论监督来保障。此外,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标准,建立一套制度化、体系化、可操作的“官德”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官德”考评体系,让讲“官德”的干部得到褒奖,让失“官德”的干部被追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领导干部道德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规范领导干部道德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如《公务员法》就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公务员的九项义务和十六条“禁令”。《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推出,标志着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步入了规范化的阶段。《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出台,是对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清醒认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把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开展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结合起来,把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将职业道德作为公务员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监督约束的重要手段,不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就可以夯实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彭安玉
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人生天地间,做人是第一位的,做官、做事都是从属于做人的,做不好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做人的基础是立德修身正心。对此,历代思想家、政治家都有不少论述。儒家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身正,而天下归之”。西汉刘向则认为: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东汉张衡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王符则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唐太宗说: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张九龄则认为:不能自律,何以正人?清郑板桥说:“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近代孙中山说得好: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些思想强调的都是修身正己立德的根本作用,也表明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一直流淌着道德良知的血液。用《大学》、《中庸》的话说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重德重修身乃中华文化的核心,只有把德性修养好了,再去从事其他的事情,也就是《论语》第一篇第六章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因此,我认为,做官先做人,修身养性,做一名脚踏实地、胸襟坦荡、诚实正直的人,高尚的高德修养和品德操守,会让人更加淡泊、安宁和祥和。
官箴书是中国古代为官者入仕必读书。在中国古代社会,官箴书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国家系统中,官德修养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兴衰存亡,影响到社会风尚及民风的好坏。所以,就最高统治者而言,希望通过官箴加强各级官员的道德自律,约束官员的思想和行为;就官员自身来说,可以从官箴书中汲取前辈官员的为官从政之道。官箴书是各级官员进入仕途的必读书。秦汉以后,“官箴书”的内容有了很大变化,从原来的规劝、劝诫君王,逐渐演变为文武百官的道德及行为准则。最主要的几部官箴书有以下几部:一是宋吕本中的《官箴》;二是元张养浩的《三事忠告》;三是清陈宏谋的《五种遗规》;四是清汪辉祖的《学治臆说》。
官德修养是通过具体的德目表现出来的,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公畏慎勤、清俭和节、仁爱宽恕、平明志友、谦正忍敬、直智实达、淡静藏谨、温恭让学等。下面,我举其中几个略作展开。
一是孝。孝为诸德目之本,是一切道德心、感恩心、善心、爱心的源头,是一个人塑造其道德人格的起点。“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孝敬父母,敬养双亲,乃是天经地义的法则。举两个例子:“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子曰:‘今之为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儒家把不孝敬父母的行为看作是大逆不道,并对这种行为予以严厉谴责和惩罚。可见,孝敬父母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精神心理的层面。儒家告诫我们,对那些“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一定要提高警觉性,因为他一定有个人私利和目的在其中,如吴起杀妻求将、易牙烹子媚主即是。
二是慎。“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慎独就是“不自欺”(陆九渊)、“处世当无愧于心”(袁采)、“暗室不欺”(康熙)。为官者在官德修养中要做到“六慎”:第一要慎欲。过度的欲望就是贪婪。要做到“欲而不贪”、“以义制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上”,《礼记》所谓“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孟子所言“宝珠玉者,殃必及身”。第二要慎微。为官者应注重细节小事,在细微处自律,不能因为事小而放纵自己,“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常怀慎独之心,保持“官德”的纯洁性。第三要慎权。应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把权力看成是牟取私利的工具,不能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看成是为官信条,更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第四要慎嗜好。为官者的情趣爱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行为,有时候甚至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为官者应慎重对待自己的嗜好。第五要慎言行。为官者的言行具有表率作用,故应谨言慎行,要言必信,行必果,不可信口雌黄,更不可胡作非为。第六要慎始终。为官者应处理好为官之始和为官之终,此为官员人生历程中两个重要转折点,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是廉。廉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对于为官者是否清廉,不能只“听其言信其行”,而应做到“听其言观其行”。古时一位思想家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这段话,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说,寡情少欲是清廉为官的前提。廉洁就像是少女的贞洁,一旦被玷污了,就会终身留下污点缺憾。
四是学。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领导干部,“仕而优则学”。其目的就是告诫干部,要当个好官,就必须坚持不断学习。孔子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学习,孔子还有很多的思想言论。他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习还要与思考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惘然;空思考不学习,就是空想。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对今天的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此外,注重俭朴、公正、诚信、为民等内容,也是“官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以上所列举的几个居官修养德目,旨在表明“官德”修养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综合素养的体现。通过历朝历代对官员的要求,不难看出,官箴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修身立德公正廉明始终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改造自我、克服私欲的过程。无论古代官员还是现代领导干部,无论为谁服务,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应具备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古人说:“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德,古代官德与现代领导干部道德虽有许多不同,但对“官德”的底线要求则有着许多的共性。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中国古代把对为官者的道德素质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这些为官箴言是古代贤哲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现在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守职业道德底线,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代的官德修养对于当代领导干部的启示有以下几方面:
立德修身。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对道德问题的重视,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弘扬。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党性修养,基础是德行修养、人性修养,没有德行修养,党性修养就是一句空话。
以德服众。法家主张靠武力、权势让人服从。儒家则持相反意见,孟子说,凭着强力让人屈服,并非内心真的佩服;靠着道德让人信服,是内心愿意并实实在在地佩服。领导干部只有做到了以德修身,才能做到以德服众。注重非权力的作用,用“道德力量”驾驭权力这把“双刃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道德感召力,才能真正让权力为人民服务。
以德为先。在德才关系问题上,德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一思想完全被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我们党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务员录用的标准是“德、能、勤、绩、廉”。可见,无论是对党员干部还是一般群众,共产党人都非常强调道德修养、道德自律的作用,在德才关系上,要始终把德行修养放在第一位。
当然就像法律、金钱不是万能的一样,道德同样不是万能的。道德不是用来解决问题而是用来守住底线的。“官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不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为政者的道德自律上,而必须有制度、法律、法规、舆论监督来保障。此外,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标准,建立一套制度化、体系化、可操作的“官德”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官德”考评体系,让讲“官德”的干部得到褒奖,让失“官德”的干部被追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领导干部道德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规范领导干部道德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如《公务员法》就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公务员的九项义务和十六条“禁令”。《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推出,标志着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步入了规范化的阶段。《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出台,是对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清醒认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把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开展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结合起来,把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将职业道德作为公务员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监督约束的重要手段,不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就可以夯实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