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话语,读懂中国崛起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ia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解释中国,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但读懂中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个国家太大了。中国是一个超大型的国家。如果从人口规模角度来算的话,欧洲国家的平均人口大概是1400万,而中国的总人口接近14亿。中国大致上是100个普通欧洲国家加在一起的规模。所以,读懂中国往往面临一个“盲人摸象”的窘境,每个人摸到的都只是大象的一部分——我摸到它的耳朵,我就说它像一个大扇子;你摸到它的鼻子,你就说它像一个圆筒。大家都对自己所掌握的某一个局部信息信誓旦旦,但其实都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
  要想真的读懂中国,首先要理解人均的问题。比如,如果天气预报说新加坡今天平均气温35℃,大家都会认为可靠,因为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只有724.4平方公里,各地温差不大。但如果说中国今天平均气温35℃,大家就不会真的把当天温度看成是35℃,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有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东北平原和海南岛肯定不是一个温度。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用“我国经济总量很高,人均GDP还比较低”之类的话来解读中国的现状,讲得多了,几乎成为一种潜意识上的共识。但这种解读方法其实面临一些挑战。
  一个挑战就是,我们的社会指标总体上其实是不错的。比方说中国人的中位家庭净资产,特别是我国发达板块的,已经超过美国了,老百姓的家底比较丰厚。很多中国人实际上比美国人生活得好。另外从人均预期寿命、社会治安、人民对国家的满意程度来看,也会发现类似的情况。中国人均GDP根据官方汇率统计并不是很高,但是我们的社会指标和百姓的满意度,在国际上比较起来,总体还是比较高的。
  这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一个角度是,这正好证明了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另一个角度,也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GDP的计算方法与国外是有一些差异的,至少跟美国人用的方法不完全一样。比如我们农村的大量经济活动、城市的街头产业链,我们很多的服务业实际上并没有被纳入统计范围。所以我推测,可能是我们的统计方法,导致我们对自己的GDP有所低估。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

  我有时也在想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对中国的解读,如何才能从西方的指标体系中解放出来?西方的许多指标是在西方的社会实践中,或者西方自己的理论中产生的,现在直接应用到中国的实际中,往往会导致对中国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读。比如西方国家经常用的一个指标就是出境人数。根据我们的正式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出境人次是1.3亿,这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境人数了。但实际上我觉得还是有点保守。举例来讲,我们从北京坐飞机到上海需要大约两个小时,这个时间在欧洲至少能飞过十个国家,因为欧洲都是小面积国家。所以在中国,严格地从经济能力来说,凡是能够坐飞机坐高铁的,都是有能力出境的,特别是用欧洲标准来衡量的话。
  另外,我们经常听到“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词,这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概念,我自己从来不用。世界银行的报告会讲,某年有13个国家或经济体已經成功地越过了中等收入陷阱。我去看这是哪些国家,发现居然有赤道几内亚,还有毛里求斯。赤道几内亚的人均GDP十几年前就超过北京、上海,达到2万美元。但是,至少在15年前,赤道几内亚的城市居民还是有一半连自来水都用不上的。后来这个国家发现了石油,吸引了一些外国公司去投资,人均GDP一下子就上去了。另一个国家毛里求斯,面积很小,相当于我们国家一个县的大小,靠经济旅游一项,它的GDP就可以上来,但如果碰到一场危机,GDP就下去了。它们的情况,真的可以用“超越中等收入陷阱”来解释吗?
  所以我觉得跨国比较要有一个规模的概念,否则恐怕连读懂中国的“门”都进不去。把小国家跟中国放在一起比,有点像把蚂蚁和大象放在一起比,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小国家有长处也有弱点。我的一位新加坡朋友说他们现在人均GDP是挺高,却如履薄冰,假如发生一个类似“9·11”的事件,新加坡就完了。真是这样的。它不像中国,有承受各种各样灾难的能力。中国即使发生了汶川地震这样的大灾难,国家经济也还是纹丝不动的。这就是大小规模不一样而产生的特点。
  做跨国比较,我觉得还是要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我自己做政治学,知道在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方面,西方主流学者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还是读不懂中国。以政治学为例,西方主流学者对中国的预测几乎都是错的。他们不仅没有准确地预测中国的发展,甚至没有预测到苏联的解体,更没有预测到特朗普的上台。西方主流的经济学者几乎都没有预测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西方各种所谓社会科学套用自然科学,套用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式的方法,现在看来,根本无法解决人类社会丰富性和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所以我老说中国学者或者我们整个学界,应该结束为西方话语“打工”的时代,所谓“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在解构西方话语的同时,建构中国自己的话语。
  读懂中国,需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方法,需要前瞻性地研究问题。究竟中国现在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的指标体系要做哪些改进,特别是在“一带一路”规划下,中国以这么大的规模走向世界。我们需要了解发展中国家,了解非洲,了解拉美,了解西方,准确地把握形势,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真正的定力。我觉得这个定力是最重要的。
其他文献
梁晓声 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21.1  28.00元  梁晓声  当代著名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2002年调入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创作范围广泛,在小说、散文、社会时论、电影电视剧方面都有涉猎,极为关注中国少年儿童的读书情况。  这是一个暖心的故事,是一个陪伴与守护的故事。“白先生”是一只母鹅,一只很老的大白鹅。“黑勇士”是一条中华田园犬,浑
Chalffy  本名陈跃飞,浙江兰溪人。旅行作者;环球旅行摄影师,Getty Images签约摄影师,佳能中国合作摄影师;奢旅策划师,穷游网2019年度Top50年度旅行者。  250万平方公里的地中海,上方是欧洲,下方是非洲,东边是亚洲,西边则是狭长的直布罗陀海峡。本书作者从最西边的摩洛哥开始,寻着橄榄树生长的路线,用4年时间周游地中海,从卡萨布兰卡到耶路撒冷,探索了沿岸最负盛名的9个国家和2
2008年,《上帝的跳蚤》一书出版上市,近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地修订再版,并且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新冠疫情期间,这本书的热度持续上升,公众需要以历史视野审视传染病,战胜恐慌,总结经验教训。此书详尽涵盖了中外瘟疫史,读者通过大历史可以了解病毒的来龙去脉,掌握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和疫苗学的基础知识,做好个人防疫工作。读者给予这本书最多的评价是“公共卫生领域的经典书籍”和“疫情期被推荐阅读的书”。  同为
北京人,人大中文系毕业,曾在媒体工作十余年,后任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  所谓“空心人”,是指情感关系中的受虐者,他們长期陷入一种恐惧状态,人格遭到破坏,丧失了内在活力,对生活变得越来越麻木。  这部小说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情感婚姻问题,展现了一个“空心人”的心理成长。作者直面亲密关系中的冷暴力,展现出婚姻中不堪的一面,也为“空心人”打开一面窗,使他意识到自
你知道吗,全世界每年出生的双胞胎大约有160万,相当于每42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是双胞胎宝宝。  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双胞胎的出生率上升了1/3。  当今世界的双胞胎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不过研究人员说,它的峰值可能已经出现。双胞胎越来越多原因何在?  双胞胎对母婴所构成的并发症风险更大。  而双胞胎越来越多跟女性推迟生育年龄以及接受体外人工受精(IVF)医疗技术手段有关。  然而, 双胞
杨绛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一些日子。读者的叹惋和追思仍在继续,媒体的惊爆和喧哗渐趋平静,而我也从悲痛和忙乱中缓过神来。自先生病重住院到弥留之际再到起灵往八宝山浴火重生,我见证了几乎每一个细节。这是我幼年送别祖母以来第一次全程参与,甚至可以说是受命主持的一桩后事。可它是怎样的一桩后事啊!它是我国现代文坛最后一位女先生的后事。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代大师的远去。  老实说,我度过了最为艰难的一周。遵先生
本书由1 982年版《西游记》的导演楊洁和摄像王崇秋夫妻合著,在原来杨洁《敢问路在何方》再版基础上又增加王崇秋所写的内容。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杨导从接受重任到选景选角,写出了她导演的过程。下篇王崇秋回忆如何与杨导结缘,讲述了为很多人所问的“一台摄像机如何拍出1 982年版《西游记》”的问题,并表达了对妻子杨洁的深切思念。本书以致敬经典之意,献给中国电视剧60年华诞。  1982年的春节,电视系列片
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具有多重重大意义。认识和总结脱贫攻坚的意义,既要体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的直接效果,更要总结由此产生的间接影响,还要客观分析其形成的多重溢出效應。既要总结物质层面的成效,又要呈现其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贡献。既要看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给贫困地区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又要看到脱贫攻坚为贫困地区开启新征程奠定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以从历史、政治、实践、理论和国际维度认识。
梁承玮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9年12月  60.00元  梁承玮  湖南长沙人,1928年出生。1954年于湘雅医学院毕业后在北京同仁医院儿科工作,1978年调至北京天坛医院,66岁时从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岗位退休;经领导批准,自愿以义工身份在原科室参与查房和教学直到90岁,获终身成就奖杯。一生热爱传统文化,是北京书法学会、诗词学会、楹联学会最早期会员,相关著述及专业著作颇多。  本书的阅
张二冬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4  58.00元  张二冬  诗人、画家。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西安终南山。一个有着理想情结的悲观主义者。著有《借山而居》《鹅鹅鹅》等散文集。  本书作者以诗意的语言捕捉日常事物的闪光时刻,分享一蔬一果、鱼虫鸟兽倾吐的自然秘语,也记录下山居生活的惬意与无奈,以及写诗、作画、会友时的洞察和思考。  真的很想一生,都如出水莲花这般清  八月初回了老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