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核心素养为视角,针对中学历史教育创设高效课堂的问题,从材料分析、问题驱动等角度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据此设计教学活动,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历史知识引导,促进中学历史教学发展。
关键词:中学历史 问题意识 历史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7.041
中学历史教师需要深层领会核心素养的教学需求,从学习能力、知识理解、历史引用等视角,强化中学生历史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有效的设计能更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流程,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新颖性,增强教学效果。
一、材料分析教学
1.教学思想
教师通过材料梳理、历史情境创设,最大化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学习思维,让学生自主开展问题交流,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独特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借用历史资料,使用丰富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期间,教师可充分利用图文、视频等文件,降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对历史故事、重点人物的认知,使其在自主学习期间,形成历史情感,塑造历史情怀。
而在选用历史资料时,教师需要关注班级学生的历史学情,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出发点,创建高效历史学习环境,提升历史教学效果。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个体历史材料搜索方式,有效分析材料、解释历史,使得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
2.教学示例
教师除基本知识传递外,应引导学生对特定历史问题开展思考,强化学生历史素材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以唯物思想开展问题分析、对策梳理。例如,在“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专题里,“鸦片战争”教学任务中,提及“禁烟活动”是引起英国侵略的“导火索”。教师可对此历史观点,进行推理讲解,便于学生对“禁烟”“英国侵略”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在关联形成认知。设计的推理过程为:假设“禁烟”为A历史事件,“英国侵华”为B历史事件,观点一“如果A历史事件未发生,那么B历史事件不会发生”,让学生判断“观点一”的正确性,给予理由。
在此推理问题给出后,部分学生认为“禁烟”A历史事件是“英国侵华”B历史事件的出战理由,没有“禁烟”事件,同样会以其他理由为突破口,进行“英国侵华”。因此,认定“英国侵华”是必然发生的历史事件,而“禁烟”事件是引发“英国侵华”事件的因素之一。
结合学生的历史推理结果,教师可以提供典型材料,进行推理思维的强化引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鸦片战争”历史事件爆发的必然因素,战争的偶然因素,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围绕这一问题,让学生对教材与材料进行深入阅读,教师针对某一材料进行示范,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材料与教材知识分析问题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可根据学生情况组成不同小组,得出战争形成的必要条件与偶然因素,以唯物史观的历史思维与方法,辩证地得出结论,以此提升历史课程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形成历史思维。
二、问题驱动教学
1.教学思想
其一,创设问题思考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展过程。在课程中,历史教师可积极使用图文、视频、游戏等教学工具,真实呈现历史场景,便于学生融合历史场景,准确分析历史事件的形成,探究历史事件的发展,感受其中蕴藏的历史逻辑。
其二,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使其形成终身历史学习方法。在问题驱动教学初期,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形式,降低历史问题思考的难度,缓解课程学习的紧张感。结合教师围绕历史事件设计的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观点,进行小组内观点交流,促进学生逐渐形成问题意识。
2.教学示例
其一,问题情境示例。教师在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播放了《开国大典》视频。在视频观看期间,学生能够自主融入历史影片中,形成自主思考与理解。而教师则要在视频播放前就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借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历史思考。而问题则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设计方法,学生在逐一解决问题中逐渐深化历史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二,强化问题意识的驱动教学示例。以“秦国统一”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为“我理解的秦始皇”,可以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主题写作,完成问题驱动,提升“秦国统一”教学的有效性。在作业中,学生对于秦始皇给出了多种理解,比如“完成国土统一,拥有强兵资源、治国才能”;“修建陵墓的暴行,不能宽仁待民”等,学生从兵力、治国、政策合理性等视角,对秦始皇进行了全方位评价。在学生评价完成时,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价内容,进行课堂讲解,加深学生对秦始皇的认知,帮助学生深刻掌握秦始皇时期的各项历史内容。
三、多媒体教学
1.教学思想
不同历史时期在语言、习惯、风俗表现出的差异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可以利用相关历史资料、影音作品,提升学生对历史文化与生活的理解,对于历史事件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给出客观评价,达成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2.教学示例
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程中“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这一子目为例。教师可选用《觉醒年代》这一网络影视作品,从中选出与教学内容相近的片段,为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课程讲解。比如在影片中,针对鲁迅撰写《狂人日记》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影视还原,影片中将鲁迅写下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的过程进行了艺术加工,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阅读《狂人日记》后的感悟表现得较为充分,便于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把握,对《狂人日记》之于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形成认知,进一步思考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课后可采取观后感与历史观点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正确认识,促进学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 四、分层教学
1.教学思想
其一,备课分层。教师在进行课程规划与准备工作时,需要采取分层备课形式,制定不同的目标。
其二,分层授课。历史任课教师在教学期间,需要融合多样化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时间比例,设定有效的学生交流话题,增加历史学习难度的渐进性,鼓励学生自主查找问题答案。
2.教学示例
其一,备课分层示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一课为例。初期学习时,教师为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是“历史内容理解与认知”,掌握这一时期历史发展重要事件的基本史实。旧知回顾时,为学生设定中期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基于历史史实理解背后的历史逻辑,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在总复习时,为学生设定高级学习目标,学生要能够基于唯物史观,对比分析不同的史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基于问题进行探究,运用史料论述自己的观点。
其二,分层授课示例。对于初期学生而言,教师可充分利用贴近生活的素材,如改革开放后的标志性建筑,或新老照片的对比,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历史发展,促进学生自主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对身边的人或事进行调查,增强学生历史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更好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对于中期学生群体,教师可引入问题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出示具有“矛盾点”的史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问题创造力,而针对历史情境下学生对于“不合理”现象提出的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便于学生能够通过站在历史现场去查找历史答案。对于学生群体给出的高级学习目标,教师需要以整体章节、整体教材为视角,让学生有更为整体的认识,学生在问题解决与史料研习中,定位时空并分析史料,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并在探究问题中基于唯物史观论述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在课程规划时,中学历史教师需深层探析核心素质的教学思想,以整合历史知识、植入历史文化、丰富知识功能等方式,逐步增强中学生历史内容掌握的全面性,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識,合理引入历史素材,形成优质思想,达成历史核心教学目标,提升历史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吴翠玲《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推理式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29期。
[2] 张艳凤《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性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50期。
〔刘妍婷,1998年生,女,汉族,福建厦门人,大学本科,历史学(师范)专业本科三年级〕
关键词:中学历史 问题意识 历史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7.041
中学历史教师需要深层领会核心素养的教学需求,从学习能力、知识理解、历史引用等视角,强化中学生历史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有效的设计能更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流程,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新颖性,增强教学效果。
一、材料分析教学
1.教学思想
教师通过材料梳理、历史情境创设,最大化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学习思维,让学生自主开展问题交流,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独特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借用历史资料,使用丰富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期间,教师可充分利用图文、视频等文件,降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对历史故事、重点人物的认知,使其在自主学习期间,形成历史情感,塑造历史情怀。
而在选用历史资料时,教师需要关注班级学生的历史学情,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出发点,创建高效历史学习环境,提升历史教学效果。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个体历史材料搜索方式,有效分析材料、解释历史,使得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
2.教学示例
教师除基本知识传递外,应引导学生对特定历史问题开展思考,强化学生历史素材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以唯物思想开展问题分析、对策梳理。例如,在“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专题里,“鸦片战争”教学任务中,提及“禁烟活动”是引起英国侵略的“导火索”。教师可对此历史观点,进行推理讲解,便于学生对“禁烟”“英国侵略”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在关联形成认知。设计的推理过程为:假设“禁烟”为A历史事件,“英国侵华”为B历史事件,观点一“如果A历史事件未发生,那么B历史事件不会发生”,让学生判断“观点一”的正确性,给予理由。
在此推理问题给出后,部分学生认为“禁烟”A历史事件是“英国侵华”B历史事件的出战理由,没有“禁烟”事件,同样会以其他理由为突破口,进行“英国侵华”。因此,认定“英国侵华”是必然发生的历史事件,而“禁烟”事件是引发“英国侵华”事件的因素之一。
结合学生的历史推理结果,教师可以提供典型材料,进行推理思维的强化引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鸦片战争”历史事件爆发的必然因素,战争的偶然因素,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围绕这一问题,让学生对教材与材料进行深入阅读,教师针对某一材料进行示范,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材料与教材知识分析问题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可根据学生情况组成不同小组,得出战争形成的必要条件与偶然因素,以唯物史观的历史思维与方法,辩证地得出结论,以此提升历史课程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形成历史思维。
二、问题驱动教学
1.教学思想
其一,创设问题思考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展过程。在课程中,历史教师可积极使用图文、视频、游戏等教学工具,真实呈现历史场景,便于学生融合历史场景,准确分析历史事件的形成,探究历史事件的发展,感受其中蕴藏的历史逻辑。
其二,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使其形成终身历史学习方法。在问题驱动教学初期,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形式,降低历史问题思考的难度,缓解课程学习的紧张感。结合教师围绕历史事件设计的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观点,进行小组内观点交流,促进学生逐渐形成问题意识。
2.教学示例
其一,问题情境示例。教师在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播放了《开国大典》视频。在视频观看期间,学生能够自主融入历史影片中,形成自主思考与理解。而教师则要在视频播放前就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借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历史思考。而问题则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设计方法,学生在逐一解决问题中逐渐深化历史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二,强化问题意识的驱动教学示例。以“秦国统一”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为“我理解的秦始皇”,可以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主题写作,完成问题驱动,提升“秦国统一”教学的有效性。在作业中,学生对于秦始皇给出了多种理解,比如“完成国土统一,拥有强兵资源、治国才能”;“修建陵墓的暴行,不能宽仁待民”等,学生从兵力、治国、政策合理性等视角,对秦始皇进行了全方位评价。在学生评价完成时,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价内容,进行课堂讲解,加深学生对秦始皇的认知,帮助学生深刻掌握秦始皇时期的各项历史内容。
三、多媒体教学
1.教学思想
不同历史时期在语言、习惯、风俗表现出的差异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可以利用相关历史资料、影音作品,提升学生对历史文化与生活的理解,对于历史事件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给出客观评价,达成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2.教学示例
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程中“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这一子目为例。教师可选用《觉醒年代》这一网络影视作品,从中选出与教学内容相近的片段,为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课程讲解。比如在影片中,针对鲁迅撰写《狂人日记》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影视还原,影片中将鲁迅写下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的过程进行了艺术加工,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阅读《狂人日记》后的感悟表现得较为充分,便于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把握,对《狂人日记》之于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形成认知,进一步思考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课后可采取观后感与历史观点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正确认识,促进学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 四、分层教学
1.教学思想
其一,备课分层。教师在进行课程规划与准备工作时,需要采取分层备课形式,制定不同的目标。
其二,分层授课。历史任课教师在教学期间,需要融合多样化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时间比例,设定有效的学生交流话题,增加历史学习难度的渐进性,鼓励学生自主查找问题答案。
2.教学示例
其一,备课分层示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一课为例。初期学习时,教师为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是“历史内容理解与认知”,掌握这一时期历史发展重要事件的基本史实。旧知回顾时,为学生设定中期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基于历史史实理解背后的历史逻辑,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在总复习时,为学生设定高级学习目标,学生要能够基于唯物史观,对比分析不同的史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基于问题进行探究,运用史料论述自己的观点。
其二,分层授课示例。对于初期学生而言,教师可充分利用贴近生活的素材,如改革开放后的标志性建筑,或新老照片的对比,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历史发展,促进学生自主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对身边的人或事进行调查,增强学生历史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更好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对于中期学生群体,教师可引入问题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出示具有“矛盾点”的史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问题创造力,而针对历史情境下学生对于“不合理”现象提出的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便于学生能够通过站在历史现场去查找历史答案。对于学生群体给出的高级学习目标,教师需要以整体章节、整体教材为视角,让学生有更为整体的认识,学生在问题解决与史料研习中,定位时空并分析史料,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并在探究问题中基于唯物史观论述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在课程规划时,中学历史教师需深层探析核心素质的教学思想,以整合历史知识、植入历史文化、丰富知识功能等方式,逐步增强中学生历史内容掌握的全面性,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識,合理引入历史素材,形成优质思想,达成历史核心教学目标,提升历史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吴翠玲《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推理式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29期。
[2] 张艳凤《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性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50期。
〔刘妍婷,1998年生,女,汉族,福建厦门人,大学本科,历史学(师范)专业本科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