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星球大战”计划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t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1年,苏联政府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解体,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走过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后正寝寿终。苏联与美国进行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导致国内经济严重畸形直至最终崩溃,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其中,美国对苏联实施的战略误导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苏联经过长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在核力量上取得了对美国的数量优势。面对苏联的攻势,美国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军事战略。如何打破美、苏之间的“核冬天”并扭转美国的战略被动地位,成为美国重新制订对苏战略的重点问题。1978年,由美国著名“脑库”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SRI)战略研究中心与日本合作研究,提出以中国《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作为指导,制定一种全新的对苏战略。他们认为,美国原有的对苏战略都是以“核报复”为基本特征,其打击目标是苏联的中心城市,这种战略思想属于《孙子兵法》中的“攻城”之下策,无助于改变美、苏的战略态势。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负责人福斯特等人向美国政府建议放弃“攻城”式的核报复战略,运用中国《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的战略指導思想,制定新的对苏战略,即把“瓦解苏联这个世界上最大殖民帝国”作为“共同战略目标”,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境界。
  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为了扭转战略态势,与苏联展开新一轮全球战略争夺,没有走前几任的老路,而是采取了斯坦福的建议,准备制订并实施一项旨在加速苏联垮台的秘密战略计划。里根政府的战略判断是:尽管苏联的全球扩张达到顶峰,但其面临的国内外危机也日趋严重,暴露出深刻的政治、经济弊病。因此,美国应改变以往那种简单的军事对抗方式,广泛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技术、外交、文化、宣传等手段推行秘密的“整体战略”,发动一场“无声的战争”,扭转相互核威慑僵局。在策略上,一方面采取主动进攻的大战略措施,扩大苏联的弱点和矛盾,削弱其实力;另一方面,通过有计划地实施战略误导,影响苏联当局的战略判断与战略决策,使之在全局上发生难以挽回的重大失误,全面破坏苏联的国家战略计划,加速其垮台。
  1983年3月,里根政府推出雄心勃勃的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以后的历史表明,美国当时并没有打算也没有能力完全实现“星球大战”计划,这一计划除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军事意义之外,更大程度上是美国对苏秘密大战略的一部分。这个秘密大战略由总统与少数几位顾问以及国家安全委员会中的几位最优秀的俄罗斯专家参与决策和制订,由中央情报局局长和国防部长负责付诸实施。它的基本意图是: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并不断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假情报,诱使苏联与其展开以太空争夺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的经济。同时,通过支持波兰和阿富汗的反对派,使苏联在那里陷入危机,并不断激化苏联国内的政治危机。当苏联陷入全面危机后,再操纵海湾国家降低石油价格,并限制苏联向西欧出口天然气,断绝苏联最大的外汇来源。里根政府对此信心满满,里根的苏联经济顾问这样说,“我们在十年内就会看到苏联体制如何垮台”。
  在战略误导的意义上,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实施是成功的,五角大楼在推行这项计划时有意做出一些虚张声势的举动,针对苏联关注的军事和民用技术,大量编造和散布假情报,大规模发展和扩充包括战略防御系统在内的高技术装备。这使苏联的战略判断陷入盲目。因为害怕失去战略主动,苏联一方面在面临巨大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同美国展开新的太空军备竞赛,一方面建立东欧集团并支持印度、越南反华,出兵阿富汗,支持哥伦比亚、南也门、安哥拉、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古巴、索马里、伊拉克,在全世界范围内与美国争夺霸权。这正顺从了美国的意愿。十二年后,随着苏联的解体,斯坦福研究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密谋得以实现,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成为独霸世界的强权力量,另一个却从人类历史上永远地消失。这表明,在科技高度发达和军事斗争手段空前丰富的今天,《孙子兵法》所揭示的军事谋略艺术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纵观冷战中美国对苏联实施的战略误导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其成功地运用了《孙子兵法》中“利而诱之”和“亲而离之”的策略。
  “利而诱之”,其核心就是充分利用敌人的贪欲,通过战略欺骗诱其上当,进而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美国对苏联实施战略误导,就是充分利用苏联一心想称霸世界的贪欲,运用“星球大战”计划诱其与自己展开更为激烈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使其陷入一种欲罢不能的境地。当苏联发现自己被美国的阴谋“套牢”时,已经走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亲而离之”,其核心就是要从内部攻破敌人的堡垒。美国把战略矛头对准苏联的“战略重心”俄罗斯联邦,区别对待苏联高加索、亚洲部分各非俄罗斯民族地区和东欧卫星国、巴尔干诸国,扩大苏联国内和华约集团内部已有的矛盾,分裂“苏联帝国”。冷战中,虽然苏联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但由于它奉行大国沙文主义并以社会主义阵营的“家长”自居,引起东欧各国不满。美国正是抓住这一点,在诱使苏联陷入军备竞赛的同时,隐蔽地对东欧各国进行从意识形态到社会经济的全面渗透,增强这些国家对苏离心力。后来的事实证明,东欧剧变成为苏联解体的前奏。
  事实上,苏联对美国的战略意图并非没有察觉,但在总体上未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更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和反击措施。俄罗斯学者帕夫洛夫斯基认为,苏联反击不力的关键原因在于,国家领导机关涣散无力,被美国情报机关散布的假情报搞得“一片混乱”,根本无法对美国的秘密战略进行冷静、深入的分析判断并采取国力所允许的积极有效的反击措施。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有敌国外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战略上的盲目性,不自觉地接受对方的战略误导,被敌人牵着鼻子走向失败。
其他文献
“师父,我是个老实人。”孙悟空在菩提祖师面前如此自白。原本的石猴获得菩提祖师所赐名号,此时,刚刚得到祖师的认可,有资格得闻道术的奥义,但文化学术水平终究不可同日而语,孙悟空才不得不这般自诉。  此语一出,恐天下众人无不要气破肚皮,自命为老实人的人们恐怕更会义愤填膺;而那些自以为话语权在手的清议家或理论工作者,也会又有了谈资或摆设讲坛的由头,恐怕不几日,就会有如许妙论华章出炉:——关于老实人分为大棒
一    我本不识俞润泉先生,只是在父亲李锐留存的资料中,这个名字常常出现,就上网查了一下,结果搜寻到了与“美食”有关的不多的几条。我对家乡菜极为眷恋,想从俞先生的文章中讨得一两个菜谱,便给朱正先生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询问他可存有俞先生的美食著作。朱正告诉我,他没有俞的美食书,但是存有两本家属和朋友们自费为他出的纪念文集,可以送我一本。2008年3月回国探望住院的父亲时,果然就从他那里得到一本。因为
张仃结识齐白石并拜他为师,是1949年进北京以后的事。其时齐白石年近九旬,张仃三十出头。白石老人于1957年去世,他们相识前后不过七八年,而且最后两年,老人神智开始不清,而张仃因建国初年千头万绪的艺术设计、教学、行政工作,与老人接触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缘”,张仃与齐白石正好有很深的艺术缘。  张仃与齐白石年纪相差五十多岁,生于不同的时代,人生经历、知识背景判然有别。然而,冥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从十月革命后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终生信仰,从来没有动摇过,愈列晚年,愈是“主义遵从马列坚”,愈是坚信“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字著述里,更表现在他的践行过程中。近读《董必武传记》等书,从中采撷董必武生前的几件小事,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大风范。  一、当皮袍子  1919年五四运动后,董必武来到上
一  谭云山是一位学者,又是一位文化交流的使者。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一直为中国抗战为反法西斯战争奔走操劳,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历史原因,对于谭云山在这方面的成就,人们知之甚少。比如,当年的印度援华医疗队队员柯棣华等人的名字都是他取的,这很少有人知道。  日本侵略中国,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同情和支持中国抗战,但在印度,情况变得非常复杂。因此,说服印度民族领袖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以下简称《校注》)是由陈雨前教授领衔主编的、群体编注的一部有关陶瓷典籍整理之作,于2015年7月由岳麓书社出版,是目前中国陶瓷典籍整理的最新成果。  当然,这个新成果不仅仅体现在出版时间的“最新”上,更表现在陶瓷典籍校注整理的“创新”上:  首先,文献收录之“新”。查阅中国古代文化史,不难知晓中国古代“重经史,轻理艺”,这一思想导致作为“艺”的陶瓷文献编撰数量十分稀少。而经
我自打学会开车之后,在马路上见到最多的交通事故,便是汽车“接吻”,专业术语叫追尾。开着汽车在马路上跑,当然是一片你追我赶的热闹景象。倘若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你我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追尾就不会发生。因此凡是发生追尾,就一定是你我太亲密无间了,依照法规判定的全部责任就一定是后者。自己的车脑袋被撞破了,又要赔偿人家的车屁股,还要接受违犯交通规则的处罚,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于是有人就表现一副可怜的“窦娥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开始了中国近代领土被列强瓜分的第一步。德国作为欧洲发达国家,自然也不甘落后。1896年12月,德国向清政府提出“租赁”胶州的正式要求,但被清政府拒绝。1897年11月6日,德国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为借口,派兵强占了胶州城,并得到诸列强的默许。清政府害怕战争,最后只得承认既成事实,于1898年3月6日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租期九十九年),允许德国修建胶
一般读者看的书,无非是贴近生活的大众读物或是迎合大众口味的“畅销书”。对于历经时间考验的大家作品,以及一些名人传记、学人精品,大多数读者往往不敢涉足,总以为那些作品距离我们很远,或与我们“无关”,以致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的亲友、晚辈都接受了我们的“暗示”,或延续了我们的“思维”而远离这些被认为“高不可攀”的读物。笔者以为这是一种认知的“误区”。其实大家之作看似离大众读者“很远”,但只要你接近他的作品
1896年,时当甲午战败后不久,太炎先生来到上海,任《时务报》撰述,也就是主要撰稿人。彼时太炎先生因学问精深,文名遍海内,和康、梁等先知先觉的时代巨子一起,寻找开启民智变法图强的救国救民之路。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十三日(1897年4月14日),太炎先生却被康有为的弟子们群殴,遭到一顿痛打后,狼狈不堪,避走杭州。这次太炎先生被殴事件,是康、章二人在学术观念上的分歧所致,时人多有记载,太炎先生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