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12日,试图挟“双11”余威梅开二度的电商们失望了。这个结果其实在意料之中:就好比一年一次春节大家伙儿都欢蹦,要是隔月再来一次,有几个人能对折满桌年菜、满耳“恭喜”不腻味?在笔者看来,这个结果其实还是件好事:对于这两年一帆风顺、被处处点赞的电商来说,这盆不算冷的凉水能让那股子疯魔劲儿消散些——不管是什么商,都得遵循经济规律。
不得不说,以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为首的互联网创业家们,是近10年来改变中国经济格局的一支强有力的新军,他们复制并改良了发源于美国的某个互联网商业模式,依托千千万万的草根的商业价值构筑起巨大的商业帝国;被国人寄予巨大的“创新改变中国”的期望并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
然而中国人最怕“全民皆**”。眼下,互联网就有点疯魔起来——比起“双12”,玩金融更需要人们警惕。
以双十一当天数据为例,成交350亿元,支付宝成功支付1.88亿笔;其中余额宝共支付1679万笔,61.25亿元;3天后,余额宝基金的总份额刚刚超过1000亿元——也就是说,当天余额宝的支付也就是赎回份额超过了该基金的6.1%,而这个数据还远远不是极限,因为余额宝刚刚上线不到半年,还有大量用户没有开始使用,所以1.88亿笔支付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用了余额宝。很容易预测,如此“受欢迎”的余额宝在未来一年里的市场份额会提高一倍都不足为奇,那么,到时候,这个基金就会面临超过10%的当日赎回。
在法规上,超过10%的当日基金赎回叫“巨额赎回”,基金公司可以要求延后一天操作,当赎回压力更大时,货币基金有可能爆仓清盘——事实上,今年6月份的“钱荒”期中,就有某家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爆仓了。当时,也正是抓住那个机遇,余额宝打着高额年化收益的旗号登台亮剑了。
有人会说,这种事的概率不大,而且马云应该会有合理的安排。说得没错,但在金融市场上摸着概率的边行走,迟早要栽跟斗。
金融的本质是杠杆放大,任何小的风险和不确定累积起来就会变成系统性风险。用高收益率甚至是前阵子百度金融搞的变相承诺收益,加上互联网在草根里的巨大传播效应,很容易把海量的资金聚集起来,而这部分资金的理性程度和稳定性都比较差,一旦有了波澜就容易发生急剧的退潮。比如说一次双十一促销,比如说市场又进来一家承诺更高收益的互联网公司。
货币基金的下游同样会发生急剧波动。货币基金的投向主要是央行票据、国债、协议存款等,要获取较好的收益来吸引投资者就必须把尽可能多的货币投入这些品种,而这些品种的收益和流动性是成反比的,一般来说,基金公司会留一个“资金垫”来供赎回用,可是在面临突如起来的市场利率变幻导致的全市场资金趋紧时,一个“资金垫”是很难应付风险的。
以上风险都可以算是“小概率事件”,可是市场点点滴滴的杠杆会衍生出“肥尾效应”,这种效应既可以导致2008年缘起于美国的金融海啸,也可以随时在中国发生一次。认识不到这一点,马云他们就会一直依靠经验逻辑办事,即大致差不多能覆盖风险就只管往前走,只管跟李连杰共庆跟李克强握手,谁来提出监管就说谁妨碍创新,这事儿就类似于用过去十年的股价走势图预测明天的股价,无论模型多么准确,总有过了“阀值”出事的那一天。
在我看来,互联网金融,再怎么创新也得遵循金融行业的法规准则和话语体系,不允许打着创新的名义野蛮破坏规则。金融术语对普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所以也就需要更严谨和自律,比如用基金收益率和活期存款比较、对理财产品承诺收益、对大额赎回风险刻意回避,这都是可能引发重大风险的。如果互联网公司可以进入网络银行领域,其资金也必然要接受巴塞尔协议等金融行业的公约监管,绝不可以借创新为名用互联网规则接管金融业规则。
不得不说,以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为首的互联网创业家们,是近10年来改变中国经济格局的一支强有力的新军,他们复制并改良了发源于美国的某个互联网商业模式,依托千千万万的草根的商业价值构筑起巨大的商业帝国;被国人寄予巨大的“创新改变中国”的期望并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
然而中国人最怕“全民皆**”。眼下,互联网就有点疯魔起来——比起“双12”,玩金融更需要人们警惕。
以双十一当天数据为例,成交350亿元,支付宝成功支付1.88亿笔;其中余额宝共支付1679万笔,61.25亿元;3天后,余额宝基金的总份额刚刚超过1000亿元——也就是说,当天余额宝的支付也就是赎回份额超过了该基金的6.1%,而这个数据还远远不是极限,因为余额宝刚刚上线不到半年,还有大量用户没有开始使用,所以1.88亿笔支付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用了余额宝。很容易预测,如此“受欢迎”的余额宝在未来一年里的市场份额会提高一倍都不足为奇,那么,到时候,这个基金就会面临超过10%的当日赎回。
在法规上,超过10%的当日基金赎回叫“巨额赎回”,基金公司可以要求延后一天操作,当赎回压力更大时,货币基金有可能爆仓清盘——事实上,今年6月份的“钱荒”期中,就有某家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爆仓了。当时,也正是抓住那个机遇,余额宝打着高额年化收益的旗号登台亮剑了。
有人会说,这种事的概率不大,而且马云应该会有合理的安排。说得没错,但在金融市场上摸着概率的边行走,迟早要栽跟斗。
金融的本质是杠杆放大,任何小的风险和不确定累积起来就会变成系统性风险。用高收益率甚至是前阵子百度金融搞的变相承诺收益,加上互联网在草根里的巨大传播效应,很容易把海量的资金聚集起来,而这部分资金的理性程度和稳定性都比较差,一旦有了波澜就容易发生急剧的退潮。比如说一次双十一促销,比如说市场又进来一家承诺更高收益的互联网公司。
货币基金的下游同样会发生急剧波动。货币基金的投向主要是央行票据、国债、协议存款等,要获取较好的收益来吸引投资者就必须把尽可能多的货币投入这些品种,而这些品种的收益和流动性是成反比的,一般来说,基金公司会留一个“资金垫”来供赎回用,可是在面临突如起来的市场利率变幻导致的全市场资金趋紧时,一个“资金垫”是很难应付风险的。
以上风险都可以算是“小概率事件”,可是市场点点滴滴的杠杆会衍生出“肥尾效应”,这种效应既可以导致2008年缘起于美国的金融海啸,也可以随时在中国发生一次。认识不到这一点,马云他们就会一直依靠经验逻辑办事,即大致差不多能覆盖风险就只管往前走,只管跟李连杰共庆跟李克强握手,谁来提出监管就说谁妨碍创新,这事儿就类似于用过去十年的股价走势图预测明天的股价,无论模型多么准确,总有过了“阀值”出事的那一天。
在我看来,互联网金融,再怎么创新也得遵循金融行业的法规准则和话语体系,不允许打着创新的名义野蛮破坏规则。金融术语对普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所以也就需要更严谨和自律,比如用基金收益率和活期存款比较、对理财产品承诺收益、对大额赎回风险刻意回避,这都是可能引发重大风险的。如果互联网公司可以进入网络银行领域,其资金也必然要接受巴塞尔协议等金融行业的公约监管,绝不可以借创新为名用互联网规则接管金融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