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电视荧屏上看奥运火炬在神州大地传递的情景,常会联想到另一个画面:奥运会开幕入场式的场地上,走过一支仅三个人的队伍,现场观众以新奇的目光看着他们,不只因为队伍人数之少,还因为他们的黑头发黄皮肤,在那个年代,在那样的场合,奥运选手中此种发、肤颜色属于绝对的稀有。事实上,这支队伍的三个人中,参赛选手仅一人,就是队伍中间个头较高的那一位,他的名字叫刘长春。
那是第十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入场式,时间是1952年,地点在美国洛杉矶。
如今我们常常把刘长春的“单刀赴会”称作“一个人的奥运会”。这个东方古国“入世”参赛的“第一人”,其背后的故事多着呢!
比如南京国民党政府当时忙着对共产党的军队实行“大围剿”,根本没心思顾及什么运动员出国参赛这一类的“闲”事情。迫于强大的民间舆论压力,才不得不让当时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募集资金,应付刘长春们前往洛杉矶。
再比如刘长春是东北籍的田径运动员,那个地方到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还有他们扶植的一个伪“满洲国”,日本高官曾向刘长春施压,要他代表伪“满洲国”参加这一世界运动会。是全国的抗议浪潮支持了刘长春,这位田径健儿在大公报上公开发表声明:作为炎黄子孙,绝不代表伪满出席奥运会。
把这些个故事同入场式录像中的三人队伍联系起来,我的心底升起一种悲凉的情愫。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举世瞩目的国际体育比赛场上终于出现了中国人的面孔,毕竟是一件大好事,所以在国内,在洛杉矶唐人街,在开幕式现场,中国首位奥运选手刘长春都赢得了热烈的欢呼声。这样的欢呼发自人们的内心,因为当时的这个国家虽然积贫积弱,但人们的心底里仍然有着一个潜在的期盼:中国人何时能够参加奥运会。
这是一个长长的“梦”啊——如果要给它取个名字,那就是“奥运梦”,或者叫做“中国梦”。
早在20世纪初的1908年,就有人用文字形式表达了这个“梦”。当时的《天津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撰文者在文中提出了三个问题(有记载说这个话题先出现在南开学校,叫做“奥运三问”,然后才有这篇文章),内容是:中国何时能派一个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何时能够在中国举办奥运会?
这就是跨世纪的“奥运梦”的全部内容。
刘长春的“一个人的奥运会”,解了“三问”中的第一题。从1908到1952年,经历了22个年头。
“三问”中的第二题,是过了30年之后的1952年才有了答案的。那时新中国成立不到三年,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光。中国的奥委会没有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然而一个戏剧性的“情节”在第15届奥运会开幕前夕发生了:经东道国芬兰和一些友好国家的努力,当届奥委会年会作出了接纳中国运动员的决定。时间太过仓促,由40人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抵达赫尔辛基的时候,已经是开幕后的第十天。虽然只赶上了一项游泳赛,但吴传玉100米仰泳优美顽强的赛姿已经展示在世人的面前。更重要的是,奥林匹克运动场的旗林中,从此有了一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并由此拉开了一个文明古国在这·国际竞技场上演绎雄壮活剧的序幕。此后又过了32个寒暑,1984年,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60发慢射赛项中,以566环的优异成绩夺得冠军,果然是一鸣惊人,预示着一个金牌王国的横空出世。
2008年是整个“世纪之梦”的圆“梦”之年,自然是最为让人振奋的一年。喜和忧常常是并存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一顺百顺的事情。神州大地奥运火炬传递的时候,也是汶川遭遇大地震之后举国上下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多难兴邦”,2008年的喜和忧恰好印证了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的这一内在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加牢固地树立忧惠意识,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办好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办好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各项事业。奥运火炬的熠熠光芒,见证我们的决心,也见证我们的信心。
那是第十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入场式,时间是1952年,地点在美国洛杉矶。
如今我们常常把刘长春的“单刀赴会”称作“一个人的奥运会”。这个东方古国“入世”参赛的“第一人”,其背后的故事多着呢!
比如南京国民党政府当时忙着对共产党的军队实行“大围剿”,根本没心思顾及什么运动员出国参赛这一类的“闲”事情。迫于强大的民间舆论压力,才不得不让当时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募集资金,应付刘长春们前往洛杉矶。
再比如刘长春是东北籍的田径运动员,那个地方到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还有他们扶植的一个伪“满洲国”,日本高官曾向刘长春施压,要他代表伪“满洲国”参加这一世界运动会。是全国的抗议浪潮支持了刘长春,这位田径健儿在大公报上公开发表声明:作为炎黄子孙,绝不代表伪满出席奥运会。
把这些个故事同入场式录像中的三人队伍联系起来,我的心底升起一种悲凉的情愫。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举世瞩目的国际体育比赛场上终于出现了中国人的面孔,毕竟是一件大好事,所以在国内,在洛杉矶唐人街,在开幕式现场,中国首位奥运选手刘长春都赢得了热烈的欢呼声。这样的欢呼发自人们的内心,因为当时的这个国家虽然积贫积弱,但人们的心底里仍然有着一个潜在的期盼:中国人何时能够参加奥运会。
这是一个长长的“梦”啊——如果要给它取个名字,那就是“奥运梦”,或者叫做“中国梦”。
早在20世纪初的1908年,就有人用文字形式表达了这个“梦”。当时的《天津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撰文者在文中提出了三个问题(有记载说这个话题先出现在南开学校,叫做“奥运三问”,然后才有这篇文章),内容是:中国何时能派一个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何时能够在中国举办奥运会?
这就是跨世纪的“奥运梦”的全部内容。
刘长春的“一个人的奥运会”,解了“三问”中的第一题。从1908到1952年,经历了22个年头。
“三问”中的第二题,是过了30年之后的1952年才有了答案的。那时新中国成立不到三年,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光。中国的奥委会没有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然而一个戏剧性的“情节”在第15届奥运会开幕前夕发生了:经东道国芬兰和一些友好国家的努力,当届奥委会年会作出了接纳中国运动员的决定。时间太过仓促,由40人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抵达赫尔辛基的时候,已经是开幕后的第十天。虽然只赶上了一项游泳赛,但吴传玉100米仰泳优美顽强的赛姿已经展示在世人的面前。更重要的是,奥林匹克运动场的旗林中,从此有了一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并由此拉开了一个文明古国在这·国际竞技场上演绎雄壮活剧的序幕。此后又过了32个寒暑,1984年,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60发慢射赛项中,以566环的优异成绩夺得冠军,果然是一鸣惊人,预示着一个金牌王国的横空出世。
2008年是整个“世纪之梦”的圆“梦”之年,自然是最为让人振奋的一年。喜和忧常常是并存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一顺百顺的事情。神州大地奥运火炬传递的时候,也是汶川遭遇大地震之后举国上下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多难兴邦”,2008年的喜和忧恰好印证了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的这一内在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加牢固地树立忧惠意识,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办好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办好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各项事业。奥运火炬的熠熠光芒,见证我们的决心,也见证我们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