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完善农村生态系统,促进农村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建设,本文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保护理念的应用展开讨论。旨在将“生态保护”融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体系,用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理念构建科学农村土地整治模式,有效改善农村环境,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为我国“生态国土”范围的增加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村土地;生态保护;土地资源;综合整治
引言:生态保护理念是以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为基础的可发展性观念,将其渗透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有利于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占补平衡”的基本目标,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开发利于农村经济、农业发展的高质量耕地,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可提高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效率,为我国乡村建设打造科学、生态化的土地綜合整治体系。
一、农村土地生态保护相关概述
土地是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国家现代化发展中,土地在社会经济体系中有着全局性地位。自党的十八大后,生态保护理念与土地资源规划的融合度明显增加,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且社会各界已经对该理念达成共识。因此,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基本需求,应基于生态保护理念规划、利用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农村耕地,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1]。
农村土地是我国土地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土地污染严重、土地资源紧张,若无法对农村土地进行有效的整治,则会导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受阻,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只有以生态保护理念为前提,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资源保护、整治工作才能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同时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融入农村土地规划工作中,以此解决农村土地治理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保障农村土地资源的生态性。
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现状分析
(一)农村土地整治缺乏统一规划
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基础任务,只有制定系统的土地整治方案才能有序完成土地治理、整合任务。但由于农村土地整治所涉及的项目内容较多,各部门需履行的职责不清晰,侧重点不同,所以在整治农村土地资源时各部门衔接不到位,整治工作没有进行统一、集中的规划[2]。在此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存在“任务多、落实难”的问题,土地利用、耕地改善等整治工作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与规划,严重影响着农村土地资源的整治与利用,不利于我国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
(二)农村新增耕地质量不佳
在我国农村土地资源中,耕地管理是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工作,但我国农村耕地具有形状不一、面积狭小等特点,耕地分布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在农村土地治理中,碎片化的耕地会严重影响土地资源利用,损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果。部分地区在城乡建设中会忽视耕地复垦、建旧拆新期间的耕地治理,继而使得农村新增耕地质量不佳,土地综合治理无法达到质量要求。
三、基于生态保护理念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策略
(一)科学规划土地整治工作
生态保护理念引导下,农村在综合整治土地时应科学、统一的制定工作方案,用规范化的整治措施,划分土地生态功能,随后设计符合区域发展的土地整治方案。具体来说,对于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应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为基础,以生态学、生物学理论为核心,积极改善该区域耕地质量,打造适合生物种群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维护农村土地生态效益。此外,在统一规划设计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时,应在不破坏农村土壤环境、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从农村住宅、耕地利用、耕地开发、土地资源保护、土壤环境治理等方面,制定详细的整治措施。同时以“打造宜居、生态社区”为目标,综合考虑农村自然条件,融入生态保护元素,及时通过土地整治、农村空间利用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建设生态化农村社区,落实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3]。
(二)积极改良农村耕地
为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质量,还需重视农村耕地的改良与保护。首先,坚持以生态保护理念为农村耕地改良的指导思想,并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保养农耕土地,科学调控耕地土壤的酸碱性,使其在整治、改良后符合农作物生长条件。之后,采用化学防护、物理防护等手段,及时处理耕地中的害虫、杂草,保证农村耕地质量。其次,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前提是“粮食安全”,所以为进一步增加农村耕地数量,改善农村土壤环境,应在生态保护理念的带领下,优化土地开发方案,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并在节约农村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农村耕地的生态修复工作,针对性的处理耕地退化、土壤污染、土地闲置等问题。最后,综合整治农村土地时,为有效改良农村土壤,还应通过“高低削平、洼地填补”等手段,将农村区域内的沟渠、枯井进行整治处理,平整农村耕地。
(三)加强农村生态资源保护
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着较多资源利用、资源保护问题,而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农村资源保护,才能有效落实生态保护理念,提升农村土地整治水平。一方面,相关人员应注重水资源保护,在开发农村耕地、治理农村土壤污染时,应强调农村水资源的安全问题,避免破坏水体结构造成水资源污染。另一方面,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在复垦、改良已受损的农村土地时,应重视有益生物的保护,并且在不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开发整理农村土地。通过保护农村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农村自然环境会明显改善,有利于降低农村土地综合整改工作难度,减少农村土地环境污染的风险,提升农村土地治理水平,为我国生态农业体系的健全提供助力[4]。
(四)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为在生态保护理念指导下,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加强农村土壤环境保护,还需重视农村土壤污染的治理。首先,强化农村领导干部责任,从村级、县级等基层政府进行干预管理,明确各方整治责任,引导其扎实的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宣传利于农村土壤环境保护、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方针。其次,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对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性,并以绿色生态农业为方向,对农村居民进行指导教育。比如利用互联网、媒体介质,带动农村居民保护农村环境,共同为突然污染治理出一份力,使其具有保护土壤、保护耕地、预防污染的基本意识。最后,通过多元化的宣传教育手段,调动农村居民对土壤保护、污染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农村土地环境保护,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比如相关人员可组织文艺表演、开展环保教育会议、分发环保宣传图册,传授符合绿色、生态保护理念的农业技术,从而使得农村居民控制化肥、其他污染物的使用,自觉的预防农村土地污染,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完成打好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在生态保护理念导向下有效整治农村土地,相关人员应结合农村土地资源使用现状,科学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同时在改善农村土地环境的基础上,重视土地治理、环境保护工作,继而通过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整治,构建完整、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态系统,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梅.新常态环境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建设,2019(23):16-17.
[2]张磊.以生态国土理念推进新时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方法[J].中国标准化,2019(20):253-256.
[3]翟晓东.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村土地的综合利用探析[J].2021(2017-19):88-91.
[4]张艳琳.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资源导刊,2019(05):22-23.
关键词:农村土地;生态保护;土地资源;综合整治
引言:生态保护理念是以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为基础的可发展性观念,将其渗透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有利于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占补平衡”的基本目标,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开发利于农村经济、农业发展的高质量耕地,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可提高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效率,为我国乡村建设打造科学、生态化的土地綜合整治体系。
一、农村土地生态保护相关概述
土地是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国家现代化发展中,土地在社会经济体系中有着全局性地位。自党的十八大后,生态保护理念与土地资源规划的融合度明显增加,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且社会各界已经对该理念达成共识。因此,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基本需求,应基于生态保护理念规划、利用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农村耕地,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1]。
农村土地是我国土地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土地污染严重、土地资源紧张,若无法对农村土地进行有效的整治,则会导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受阻,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只有以生态保护理念为前提,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资源保护、整治工作才能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同时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融入农村土地规划工作中,以此解决农村土地治理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保障农村土地资源的生态性。
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现状分析
(一)农村土地整治缺乏统一规划
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基础任务,只有制定系统的土地整治方案才能有序完成土地治理、整合任务。但由于农村土地整治所涉及的项目内容较多,各部门需履行的职责不清晰,侧重点不同,所以在整治农村土地资源时各部门衔接不到位,整治工作没有进行统一、集中的规划[2]。在此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存在“任务多、落实难”的问题,土地利用、耕地改善等整治工作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与规划,严重影响着农村土地资源的整治与利用,不利于我国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
(二)农村新增耕地质量不佳
在我国农村土地资源中,耕地管理是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工作,但我国农村耕地具有形状不一、面积狭小等特点,耕地分布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在农村土地治理中,碎片化的耕地会严重影响土地资源利用,损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果。部分地区在城乡建设中会忽视耕地复垦、建旧拆新期间的耕地治理,继而使得农村新增耕地质量不佳,土地综合治理无法达到质量要求。
三、基于生态保护理念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策略
(一)科学规划土地整治工作
生态保护理念引导下,农村在综合整治土地时应科学、统一的制定工作方案,用规范化的整治措施,划分土地生态功能,随后设计符合区域发展的土地整治方案。具体来说,对于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应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为基础,以生态学、生物学理论为核心,积极改善该区域耕地质量,打造适合生物种群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维护农村土地生态效益。此外,在统一规划设计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时,应在不破坏农村土壤环境、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从农村住宅、耕地利用、耕地开发、土地资源保护、土壤环境治理等方面,制定详细的整治措施。同时以“打造宜居、生态社区”为目标,综合考虑农村自然条件,融入生态保护元素,及时通过土地整治、农村空间利用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建设生态化农村社区,落实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3]。
(二)积极改良农村耕地
为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质量,还需重视农村耕地的改良与保护。首先,坚持以生态保护理念为农村耕地改良的指导思想,并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保养农耕土地,科学调控耕地土壤的酸碱性,使其在整治、改良后符合农作物生长条件。之后,采用化学防护、物理防护等手段,及时处理耕地中的害虫、杂草,保证农村耕地质量。其次,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前提是“粮食安全”,所以为进一步增加农村耕地数量,改善农村土壤环境,应在生态保护理念的带领下,优化土地开发方案,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并在节约农村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农村耕地的生态修复工作,针对性的处理耕地退化、土壤污染、土地闲置等问题。最后,综合整治农村土地时,为有效改良农村土壤,还应通过“高低削平、洼地填补”等手段,将农村区域内的沟渠、枯井进行整治处理,平整农村耕地。
(三)加强农村生态资源保护
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着较多资源利用、资源保护问题,而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农村资源保护,才能有效落实生态保护理念,提升农村土地整治水平。一方面,相关人员应注重水资源保护,在开发农村耕地、治理农村土壤污染时,应强调农村水资源的安全问题,避免破坏水体结构造成水资源污染。另一方面,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在复垦、改良已受损的农村土地时,应重视有益生物的保护,并且在不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开发整理农村土地。通过保护农村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农村自然环境会明显改善,有利于降低农村土地综合整改工作难度,减少农村土地环境污染的风险,提升农村土地治理水平,为我国生态农业体系的健全提供助力[4]。
(四)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为在生态保护理念指导下,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加强农村土壤环境保护,还需重视农村土壤污染的治理。首先,强化农村领导干部责任,从村级、县级等基层政府进行干预管理,明确各方整治责任,引导其扎实的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宣传利于农村土壤环境保护、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方针。其次,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对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性,并以绿色生态农业为方向,对农村居民进行指导教育。比如利用互联网、媒体介质,带动农村居民保护农村环境,共同为突然污染治理出一份力,使其具有保护土壤、保护耕地、预防污染的基本意识。最后,通过多元化的宣传教育手段,调动农村居民对土壤保护、污染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农村土地环境保护,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比如相关人员可组织文艺表演、开展环保教育会议、分发环保宣传图册,传授符合绿色、生态保护理念的农业技术,从而使得农村居民控制化肥、其他污染物的使用,自觉的预防农村土地污染,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完成打好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在生态保护理念导向下有效整治农村土地,相关人员应结合农村土地资源使用现状,科学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同时在改善农村土地环境的基础上,重视土地治理、环境保护工作,继而通过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整治,构建完整、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态系统,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梅.新常态环境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建设,2019(23):16-17.
[2]张磊.以生态国土理念推进新时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方法[J].中国标准化,2019(20):253-256.
[3]翟晓东.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村土地的综合利用探析[J].2021(2017-19):88-91.
[4]张艳琳.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资源导刊,2019(0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