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ao_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雨。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雨。因为它迷蒙而含蓄,因为它充满生机,因为它总是快快活活,因为只有它才连接着无边的天和无边的地!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小雨便是大自然的温柔与谦逊,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却也是大自然的顽皮。它存在着,它抚摸着,它滋潤着,却不留下痕迹。用眼睛是很难找到它的,要用手心,用脸颊,用你的等待着春的滋润的心。
  也有“凄风苦雨”“秋风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实那倒不一定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秋天。即使这样的天气也给繁忙的人们带来休息,带来希望,带来遐思。
  正因为有雨中的忧伤的甜蜜,人们才伸出双臂歌唱雨后初阳的万道金光。于是有了那波里的名歌《我的太阳》。
  而暴雨和雷雨又是多么欢实,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它们叮叮咚咚地敲响沉闷的大地,它们咋咋呼呼地嬉闹着对人们说:“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
  小时候,我最喜欢北京城夏日的大雨。雨中,积水上冒出一个又一个的半圆形的小泡儿。
  “似水晶,非琉璃,又非玻璃,霎时间了无形迹。”我的姨妈教过我这样的谜语。
  为什么这几年在北京很少见到大雨冒泡儿了呢?是气候变了么?是我事太多、心太杂,对似水晶又非玻璃的泡儿视而不见,这泡儿已经唤不起我童年的那种好奇和沉醉了么?哦!
  一九五八年的特别炎热的夏天,我下乡以前暂在景山公园少年宫劳动,盖房当小工,每天担四十多斤的大城砖,很累。一天早上刚开工便赶上了天昏地暗的大雨,“头儿”只好宣布放假。我落汤鸡似的回到家,换了一身衣服,打起雨伞,和同样处于逆境的爱人到新街口电影院看电影《骑车人之死》去了。电影看完了,大雨威势未减。这是一九五八年,也许是五十年代的最后几年我们度过的最快乐的一天,而这一天,是雨赐给我们的。
  冒雨出游,这才有特色,这才有豪兴,这才有对于生活、对于世界的热情。这热情是什么也挡不住、抹不掉的。
  所以,当一九八二年六月初我和几个中国同志一起访问美国的东北海岸而赶上了整整一个星期的阴雨的时候,当不论是主人还是其他客人都抱怨这不凑趣的天气的时候,我却说,我喜欢雨,雨使世界更丰富了。在维尼亚尔(意即野葡萄园)岛上驱车行路的时候,我甚至把汽车窗打开——让溅起的雨珠、雨花吹到我的脸上、头发上、脖子上和衣服上吧,这该是大西洋上的天空——与我们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的是同一个天空——飘洒下来的美丽、友好、清凉却也有些阴沉的信息。雨中的大西洋,似乎泛着更多的灰白相间的浪花。天、海洋、小岛、大陆、漂亮的花花绿绿的别墅房屋、泊港的船只、行驶着的和停下来的汽车,都笼罩在那温柔迷蒙的雨中的烟雾里。
  这样的雨就像夜,就像月光,使世界变得温柔,使差异缩小,使你去寻求一种新的适应,新的安慰。
  就是让雨淋个透也未尝不是人间快事。在新疆的草原上,我曾经骑着马遭遇过一次短暂的却是声势浩大的雹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连一株可以略略遮雨的小树也没有。没法子,除了百分之百不打折扣地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之外,没有别的路。当理解了这种处境以后,我便获得了自由,我欣然地、狂喜地在大雹雨中策马疾驰。
  这种经验我写在小说《杂色》里边了,但我觉得没有写好。如果有机会,不,不管有没有机会,将来我一定要再写一次草原上的夹着雹子的暴雨。
  在前方不远,有哈萨克牧民的温暖的帐篷。兄弟般的哈萨克人会亲切地接待你,会给你一碗滚热的奶茶,会生起他们的四季不熄的火炉,烤干你的被雨打湿了的衣裳。
  我们常常说“风吹雨打”,毛主席说要“经风雨、见世面”,我们还说什么经历了“风风雨雨”。这不但让人骄傲,也让人欢喜,不但让人刚强,也让人快活,像我那次在新疆的草原上那样。而我现在正航行在从武汉到重庆的长江航道上,又赶上了雨。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意。
  在避风的那一面的甲板上,你看不到也摸不着雨。在船头,雨丝向你迎面喷来,在迎风的那一面,雨丝拉曳成了长线。
  江上的雨和人似乎更加亲近。坐船的人都爱水,靠水,感谢水。而正是雨供给着江水,江水升腾着雨。当轮船疾驶的时候,浪花飞溅到甲板上,那不就是雨么?
  天色虽然阴霾,两岸的垂柳和庄稼却被雨洗得更加碧绿。没有打伞,也没有穿雨衣,最多戴一个草帽的岸上的女人们的服装在雨中显得分外鲜丽。连岸上的黄土和石头也在雨水中映着洁净的、本色的光。
  “晴川历历汉阳树”,当然。但是你知道吗,阴川和雨川也使我们的河岸、我们的人和树历历如画。
  雨是我对生活和土地的无尽的情丝,情思。
其他文献
提问能力,作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必备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英语阅读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问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和组织阅读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提问环境与提问契机,在提高學生问题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一、设置教学情境,创设提问契机  轻松的课堂氛围、恰当的提问情境是
期刊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即通过读前活动引入阅读主题——利用问题或任务梳理细节——通过交流讨论拓展话题。这一教学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梳理表层信息,但是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在含义,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作用不显著。因此,教师需要优化阅读教学设计,针对标题、语言、结构、情感等层面开展多维度的文本解读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深层内容,体会
期刊
导学案即学案,是以学生为中心、对某一阶段学习内容的规划设计。作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导学案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知识性、连贯性、趣味性,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为使导学案更贴切学生实际,各学校均致力于开发基于本校学生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导学案。各导学案内容、形式虽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其都具有导忆、导读、导思和导练的功能。本文以牛津译林模块10 Unit2 Proie
期刊
“以读促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顾名思义,“以读促写”是指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进行教学,进而从最大程度上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此,本文将具体论述“以读促写”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希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读写水平。  一、熟悉教材内容,分析框架结构  在进行“以读促写”之前,教师先要带领学生熟悉教材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由于高
期刊
时至今日,从事数学、物理等理工科职业的女性在数量上与男性相比,仍相差甚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数学、物理等理工学科领域里,一些女性取得的成就也能和男性相媲美,这说明性别并能不决定一个人的智力、学习能力与潜力,我们希望下面这些优秀女数学家的故事能给读者以启发。  一、希帕蒂娅  希帕蒂娅(Hypatia,約370-415)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位女数学家。  希帕蒂娅的父亲赛翁(Theon)是亚历山大城有
期刊
教材是学生最先接触的也是最主要的语言材料。纵观人教版教材,课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鲜活的语言素材和模仿蓝本。然而很多教师并未重视教材里的素材,反而更多关注课外写作素材,关注高考作文题型,这样的写作训练存在缺陷,学生的写作技能培养缺乏系统性、渐进性和完整性。因此,本文旨在鼓励教师回归教材,設计写作练习,把写作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中。那么,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呢?  一、
期刊
2003年1月16至21日,许多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云集莫斯科,参加一个名为“柯尔莫哥洛夫与当代数学(Kolmogorov and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的学术会议,在会议上,菲尔兹奖获得者斯梅尔(Smale,1930-)、诺维科夫(Novikov,1938-),沃尔夫奖获得者阿诺尔德(Arnold,1937-)、希策布鲁赫(Hirzebruch,1927一)、卡尔森(C
期刊
多维互动模式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跨区域互动等渠道开展的新型教学方法。然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重视多维互动,仍习惯扮演教师主导角色,向学生灌输英语知识,虽然能够按照规定完成教学任务,但却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素养,探析多维互动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運用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多维
期刊
知道格律和模仿对于创造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天才和人力的关系了。  生来死去的人何只恒河沙数?真正的大诗人和大艺术家是在一口气里就可以数得完的。何以同是人,有的能创造,有的不能创造呢?在一般人看,这全是由于天才的厚薄。他们以为艺术全是天才的表现,于是天才成为懒人的借口。聪明的人说,我有天才,有天才何事不可为?用不着去下功夫。迟钝的人说,我没有艺术的天才,就是下功夫也无益。于是艺术方面就无学问可谈了
期刊
对于习惯了讲解单篇课文的教者来说,该如何自主、自觉地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我认为,如何“组元”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教材,从文本题材、人文主题、艺术手法、文体特征、作家以及阅读策略等多个维度进行“组元”。所谓“组元”,是指根据议题挑选出一组“结构化的文本”,这也是一线语文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起点。  从题材的角度“组元”,黄爱老师以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为例,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