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动”教学方法强调生生、师生交流,构建互动的生生、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它既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自我学习和潜能的发挥,同样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和点拨的作用。本文提出了新课标教学中的四种“互动” 实施的形式。
【关键词】
互动 教师 学生 教材
任务驱动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它强调了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交互”发展的过程。它既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自我学习和潜能的发挥,同样强调老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和点拨的作用。尤其重视在构建新知过程,教师侧重于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和合作学习,把教学过程变成是师生与生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和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地完成新课标对教学过程要求必须实现多目标育人过程的任务。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学过程中必然离不开“互动”过程。
一、教师与教材的“互动”
教师与教材的“互动”是以静态方式表现的。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备课的关键是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师不仅要掌握本科教材的结构和内容,还应适当了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备课时从专题入手,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查阅相关资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同时认真细致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便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得心应手。
二、学生与教材的“互动”
学生要获得知识,必然离不开教材,与教材的“互动”是基础与关键。这种“互动”可分为课前“互动”、课中“互动”、课后“互动”, 同样也是以静态方式表现的。课前“互动”要求学生在课前大概了解一下本单元的主题,查阅相关资料,教师也可事先发给学生一些相关资料。课中“互动”要求学生在新课呈现后,根据教师给出的事先精心准备的任务,与教材进行“互动”,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学习要求和时间限制,以及必要的指导。课后“互动”要求学生把教材中本节课的重难点加以复习巩固,整理好课堂笔记,这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关键环节。
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把每样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长此以往将对他们的后继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将抹杀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生生间的“互动”可以是同位两人组,前排两人转向后,形成四人组,竖排或横排一大组,也可是自愿组合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我采取学生自愿组合的形式,即支持某一观点的学生组成一组进行讨论,五分钟后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自由辩论。辩论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极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及至发挥。或先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四组,讨论活动计划,提出具体主题,由学生自己选择,并要求每组选出一名讲解员,在本专题内容结束后成果汇报。随后每组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又把他们的组员分成几个小组,根据领到的任务先分头行动,然后再集中研究。学生们通过研究、讨论、查询、下载等活动,收集整理好了资料。成果汇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生们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他们的汇报推向了高潮。一幅副令人心颤的画面,一句句令人心驚的解说,让在场的教师无不为学生们获得的成果感到骄傲和惊叹。此类“互动”活动,教材中有充分的材料,只要教师开动脑筋,学生的“互动”就能达到实效。
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如何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最能体现这一点。它是在学生间完成“互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以教师布置的任务为载体,检查学生前两个“互动”的效果,已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互动”时,仍然已学生为主,对学生在生生间“互动”后交流阶段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处理。当学生思维受阻、思维中断时教师要给以点拨和诱导,或者换一种问法,让他走出困境。当学生的思路与教师不一致时,应让学生表达完整,给予恰当评价。当学生经过思考、互动得出有见解的答案,甚至有创新和见解时,教师要给学生以肯定、赞赏和鼓励。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重点应放在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以及对不同答案的评价上,而不能禁锢于条条框框,只验证答案或复述知识理论上。在这一阶段教师可通过必要的板书深化学生对教学材料的认识。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对教学内容能够有清晰化和系统化地把握。不论以何种方式进行“互动”,都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为学生排忧解难,指点迷津。在互动中教师的讲与不讲,讲多与讲少不能事先决定,应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而定。在互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具有内在的联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就越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反之,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越能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只要师生双方有共同目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就会相结合起来。
“互动”教学方法强调生生、师生交流,构建互动的生生、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它既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自我学习和潜能的发挥,同样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和点拨的作用。本文提出了新课标教学中的四种“互动” 实施的形式。
【关键词】
互动 教师 学生 教材
任务驱动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它强调了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交互”发展的过程。它既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自我学习和潜能的发挥,同样强调老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和点拨的作用。尤其重视在构建新知过程,教师侧重于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和合作学习,把教学过程变成是师生与生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和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地完成新课标对教学过程要求必须实现多目标育人过程的任务。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学过程中必然离不开“互动”过程。
一、教师与教材的“互动”
教师与教材的“互动”是以静态方式表现的。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备课的关键是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师不仅要掌握本科教材的结构和内容,还应适当了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备课时从专题入手,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查阅相关资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同时认真细致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便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得心应手。
二、学生与教材的“互动”
学生要获得知识,必然离不开教材,与教材的“互动”是基础与关键。这种“互动”可分为课前“互动”、课中“互动”、课后“互动”, 同样也是以静态方式表现的。课前“互动”要求学生在课前大概了解一下本单元的主题,查阅相关资料,教师也可事先发给学生一些相关资料。课中“互动”要求学生在新课呈现后,根据教师给出的事先精心准备的任务,与教材进行“互动”,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学习要求和时间限制,以及必要的指导。课后“互动”要求学生把教材中本节课的重难点加以复习巩固,整理好课堂笔记,这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关键环节。
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把每样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长此以往将对他们的后继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将抹杀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生生间的“互动”可以是同位两人组,前排两人转向后,形成四人组,竖排或横排一大组,也可是自愿组合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我采取学生自愿组合的形式,即支持某一观点的学生组成一组进行讨论,五分钟后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自由辩论。辩论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极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及至发挥。或先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四组,讨论活动计划,提出具体主题,由学生自己选择,并要求每组选出一名讲解员,在本专题内容结束后成果汇报。随后每组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又把他们的组员分成几个小组,根据领到的任务先分头行动,然后再集中研究。学生们通过研究、讨论、查询、下载等活动,收集整理好了资料。成果汇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生们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他们的汇报推向了高潮。一幅副令人心颤的画面,一句句令人心驚的解说,让在场的教师无不为学生们获得的成果感到骄傲和惊叹。此类“互动”活动,教材中有充分的材料,只要教师开动脑筋,学生的“互动”就能达到实效。
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如何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最能体现这一点。它是在学生间完成“互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以教师布置的任务为载体,检查学生前两个“互动”的效果,已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互动”时,仍然已学生为主,对学生在生生间“互动”后交流阶段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处理。当学生思维受阻、思维中断时教师要给以点拨和诱导,或者换一种问法,让他走出困境。当学生的思路与教师不一致时,应让学生表达完整,给予恰当评价。当学生经过思考、互动得出有见解的答案,甚至有创新和见解时,教师要给学生以肯定、赞赏和鼓励。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重点应放在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以及对不同答案的评价上,而不能禁锢于条条框框,只验证答案或复述知识理论上。在这一阶段教师可通过必要的板书深化学生对教学材料的认识。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对教学内容能够有清晰化和系统化地把握。不论以何种方式进行“互动”,都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为学生排忧解难,指点迷津。在互动中教师的讲与不讲,讲多与讲少不能事先决定,应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而定。在互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具有内在的联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就越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反之,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越能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只要师生双方有共同目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就会相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