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动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数学课堂处处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处处彰显着教师教学的独特创新。这确实令人可喜。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对新课堂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深刻反思。
一、情境创设与现实生活相悖
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为此,多数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重视了教学情景的创设。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不考虑它是否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它是否反映了日常生活的真实面目。导致了教学因情节失真,失实而与生活脱节、断层、甚至矛盾。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生活能力的形成,难以达到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例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教师引入了购物付款的情节:小红买一个3元钱的文具盒,付了7元,应找回多少钱?该练习情节用生活眼光稍加琢磨、分析,就不免生疑,人民币的元币只有1元、2元、5元等币值,买3元钱的东西,只要付3元(2元和1元各一张)或4元(两张2元);或一张5元(由对方找零)即可。怎么要将7元钱一起付给呢?显然,这个情节是不真实不科学的,有悖于我们诸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我们反思它,就要做到,教学材料的组织与选择,既要符合数学教学的需要,又要符合生活实际的现实情形,使我们能够善于用生活眼光设计,优化教学命题。使教学命题更科学、正确,让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真谛。
二、鼓励夸奖随意滥用
激励是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为的是还学生一份自信。但随意滥用对学生反而有害,在基层听课时,我们就经常发现滥用激励表扬的现象。如:不论学生做何回答,老师也都给予一概的肯定你真棒,你的想法棒极了,你的回答真有创意……即便有的学生回答明显错误时也不给予纠正,以一句“你的想法真特别”,或不做任何表示让学生坐下,我曾对一节公开课作过统计,该执教教师在40分钟的时间里,竟然用了20多次掌声鼓励来表扬学生。诚然,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孩子,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形成积极的情感。而表扬作为一种手段,也的确能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但是。没有原则、不分高低地一律“戴高帽”——这种夸大其词、毫无内涵的表扬,只能提供一时的轻松和肤浅的满足感,时间一长,学生渐渐会在教师的表扬中迷失自己,反而不珍视教师的表扬,抑制自我激励和创造性。另外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有时表扬太廉价了,没有原则,就显得虚伪,影响师生间真诚的关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反倒有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之嫌。因此,我们反思鼓励表扬的滥用,就要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激励手段的作用,更娴熟地把握激励技巧。
三、算法多样化并不是都要展示出所有不同算法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标中倡导的另一个新理念,算法多样化的本意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善解学生的想法,承认个性差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但是算法多样化并非是多多益善,更不是要展示出所有不同的算法。曾经听过一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的课(P12例1),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出计算12—9的三种口算方法:①10-9=1,2+l=3;②12-2=10,10-7=3;③9+3=12,12-9=3之后,教师似乎意犹未尽,逼着学生再想其他算法,5分钟以后,学生终于说出第四种方法:数数法。然后教师又对这些算法进行了梳理,讲解,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算法都理解透彻,灵活地加以选择,运用。显而易见,这样的做法有悖于算法多样化的本意,不利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的弘扬。而对每一个个体而言,他总是使用自身熟悉或习惯的算法解决问题。因此,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没有必要掌握多种算法。让学生都掌握多种算法,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违背了算法多样化的精神实质。
一、情境创设与现实生活相悖
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为此,多数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重视了教学情景的创设。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不考虑它是否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它是否反映了日常生活的真实面目。导致了教学因情节失真,失实而与生活脱节、断层、甚至矛盾。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生活能力的形成,难以达到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例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教师引入了购物付款的情节:小红买一个3元钱的文具盒,付了7元,应找回多少钱?该练习情节用生活眼光稍加琢磨、分析,就不免生疑,人民币的元币只有1元、2元、5元等币值,买3元钱的东西,只要付3元(2元和1元各一张)或4元(两张2元);或一张5元(由对方找零)即可。怎么要将7元钱一起付给呢?显然,这个情节是不真实不科学的,有悖于我们诸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我们反思它,就要做到,教学材料的组织与选择,既要符合数学教学的需要,又要符合生活实际的现实情形,使我们能够善于用生活眼光设计,优化教学命题。使教学命题更科学、正确,让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真谛。
二、鼓励夸奖随意滥用
激励是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为的是还学生一份自信。但随意滥用对学生反而有害,在基层听课时,我们就经常发现滥用激励表扬的现象。如:不论学生做何回答,老师也都给予一概的肯定你真棒,你的想法棒极了,你的回答真有创意……即便有的学生回答明显错误时也不给予纠正,以一句“你的想法真特别”,或不做任何表示让学生坐下,我曾对一节公开课作过统计,该执教教师在40分钟的时间里,竟然用了20多次掌声鼓励来表扬学生。诚然,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孩子,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形成积极的情感。而表扬作为一种手段,也的确能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但是。没有原则、不分高低地一律“戴高帽”——这种夸大其词、毫无内涵的表扬,只能提供一时的轻松和肤浅的满足感,时间一长,学生渐渐会在教师的表扬中迷失自己,反而不珍视教师的表扬,抑制自我激励和创造性。另外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有时表扬太廉价了,没有原则,就显得虚伪,影响师生间真诚的关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反倒有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之嫌。因此,我们反思鼓励表扬的滥用,就要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激励手段的作用,更娴熟地把握激励技巧。
三、算法多样化并不是都要展示出所有不同算法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标中倡导的另一个新理念,算法多样化的本意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善解学生的想法,承认个性差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但是算法多样化并非是多多益善,更不是要展示出所有不同的算法。曾经听过一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的课(P12例1),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出计算12—9的三种口算方法:①10-9=1,2+l=3;②12-2=10,10-7=3;③9+3=12,12-9=3之后,教师似乎意犹未尽,逼着学生再想其他算法,5分钟以后,学生终于说出第四种方法:数数法。然后教师又对这些算法进行了梳理,讲解,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算法都理解透彻,灵活地加以选择,运用。显而易见,这样的做法有悖于算法多样化的本意,不利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的弘扬。而对每一个个体而言,他总是使用自身熟悉或习惯的算法解决问题。因此,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没有必要掌握多种算法。让学生都掌握多种算法,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违背了算法多样化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