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甘青两省交界,素有“青海东部门户”之称。全县共有社区14个,辖居民小组109个,居民人口52096人,党员380人,聚居着汉、回、土、藏等20个民族。
就是这样一个城镇人口多、民族多、聚居密集的地区,多年来社区干部管理服务的力不从心,严重制约了全县社区的发展和进步。2014年,民和县创新提出了“严选+精配,学习+示范,职责+服务,考核+评比”的“四位一体”社区干部综合选配方式,建立了一支“爱岗敬业、专能结合、团结高效”的社区干部队伍,为全县社区发展夯实了基础。
“严选+精配”——实现人员“高精尖”
结合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的契机,提前谋划,深入调研,确定了招考学历高、经验丰富、敢创新、年轻化的干部队伍,化解社区干部人员少、能力不足、创新不够、经验欠缺等难点问题的总体思路。制定了《社区“两委”班子候选人遴选考录工作方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学历不低于大专,年龄不超过45岁的大学生村官、公益性岗位、临聘干部、有社区工作经验干部作为重点遴选招考对象,由县委组织部、纪检委、民政局、人事局、财政局等单位联合审查把关,统一组织遴选考试,共选拔出了100名综合素质强的社区“两委”成员候选人。并积极引导社区党员和居民将有能力、有学历的年轻候选人推选到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中,遴选出的候选人全部选入了“两委”班子,成为了社区工作人员的骨干力量。
针对社区的不同规模和性质,采取了差异化的人员选配方式。在“一把手”选配上,为城镇人口聚集、工作任务重的县城所在地的7个社区选配了在社区工作5年以上且担任过社区负责人的干部担任社区“一把手”,为其他7个建制镇社区选配了有社区工作经验的干部担任“一把手”。在队伍选配上,综合考虑各社区管辖面积、居住人员、重难点工作等因素,为规模较大社区选配了9人以上的“两委”班子,为少数民族集中社区专门选配了少数民族干部进入“两委”班子,合理搭配男女比例和年龄结构,使全县各社区“两委”班子由原来平均每个社区不足4人增加到每个社区8名以上,平均年龄为35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有社区和乡镇工作经验的占73%。
“学习+示范”——实现队伍专业化
针对部分社区干部对社区工作不熟悉、经验不足等问题,开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党章》《宪法》、社会公共服务、法律法规、惠民政策、专业业务知识等各类学习培训14次。引导社区干部立足本职岗位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提升素质、改进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采取走出去的学习办法,组织社区干部到西宁市城北区、格尔木市参观学习了全省先进社区的工作经验,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升。
注重示范引领,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和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各社区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党员公开服务承诺、示范岗创建等活动,社区党员公开承诺服务事项171项,创建示范岗17个。开展了学先进、比先进、超先进的创争活动,积极发挥社区先进工作者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县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创争氛围,社区工作者主动为民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职责+服务”——实现服务高效化
结合社区工作,设立了就业服务、医疗保险、计划生育、民政救助等服务岗位9个,为每个岗位制定了详细的岗位职责,明确了社区工作人员工作标准和要求。社区工作由原来的一人从事多岗位工作,转变为专人专岗,由岗位服务较乱较差,转变为岗位职责明确服务专业化,社区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居民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
开展“一站式”服务和“六个一”服务活动,设立了社区干部监督岗,公开办事流程、规章制度、举报电话,居民群众在办事期间如遇违规违章操作、服务不满意,可通过举报电话直接向党支部书记或上级组织反映,实现了提高效率与为民服务相统一,改进了干部作风。
“考核+评比”——实现工作务实化
针对社区各工作岗位特点,制定了岗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细则,考核主要内容是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具体包括坐班值班情况、上级党委政府安排部署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情况、公开承诺践诺情况、维稳促和谐情况、廉洁自律情况、居民群众满意度情况等8个方面。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个人述职述廉与社区民主评议、乡镇评价、党委审定相结合的百分制考核方法,将考核等级划分为优秀(90分以上)、合格(75~90分)、基本合格(60~75分)和不合格(60分以下)。
坚持把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评先树优和岗位调整相结合。制定了《社区工作人员工资绩效考核办法》,将社区“两委”成员每月3902元工资的20%作为绩效考核工资,按照每年综合考评情况,对工作突出的实行奖励,对未达标的,给予教育谈话并扣除绩效工资。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社区干部进行调整或辞退,对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社区干部,作为今后社区负责人的重点培养对象并给予相应表彰和鼓励。通过绩效考核的竞争,社区工作人员对工作要求越发精细化,普遍认识到团结协作、互相支持的团队重要性,全县社区干部真正做到了“能干事、敢干事、会干事、有成就”。
就是这样一个城镇人口多、民族多、聚居密集的地区,多年来社区干部管理服务的力不从心,严重制约了全县社区的发展和进步。2014年,民和县创新提出了“严选+精配,学习+示范,职责+服务,考核+评比”的“四位一体”社区干部综合选配方式,建立了一支“爱岗敬业、专能结合、团结高效”的社区干部队伍,为全县社区发展夯实了基础。
“严选+精配”——实现人员“高精尖”
结合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的契机,提前谋划,深入调研,确定了招考学历高、经验丰富、敢创新、年轻化的干部队伍,化解社区干部人员少、能力不足、创新不够、经验欠缺等难点问题的总体思路。制定了《社区“两委”班子候选人遴选考录工作方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学历不低于大专,年龄不超过45岁的大学生村官、公益性岗位、临聘干部、有社区工作经验干部作为重点遴选招考对象,由县委组织部、纪检委、民政局、人事局、财政局等单位联合审查把关,统一组织遴选考试,共选拔出了100名综合素质强的社区“两委”成员候选人。并积极引导社区党员和居民将有能力、有学历的年轻候选人推选到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中,遴选出的候选人全部选入了“两委”班子,成为了社区工作人员的骨干力量。
针对社区的不同规模和性质,采取了差异化的人员选配方式。在“一把手”选配上,为城镇人口聚集、工作任务重的县城所在地的7个社区选配了在社区工作5年以上且担任过社区负责人的干部担任社区“一把手”,为其他7个建制镇社区选配了有社区工作经验的干部担任“一把手”。在队伍选配上,综合考虑各社区管辖面积、居住人员、重难点工作等因素,为规模较大社区选配了9人以上的“两委”班子,为少数民族集中社区专门选配了少数民族干部进入“两委”班子,合理搭配男女比例和年龄结构,使全县各社区“两委”班子由原来平均每个社区不足4人增加到每个社区8名以上,平均年龄为35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有社区和乡镇工作经验的占73%。
“学习+示范”——实现队伍专业化
针对部分社区干部对社区工作不熟悉、经验不足等问题,开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党章》《宪法》、社会公共服务、法律法规、惠民政策、专业业务知识等各类学习培训14次。引导社区干部立足本职岗位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提升素质、改进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采取走出去的学习办法,组织社区干部到西宁市城北区、格尔木市参观学习了全省先进社区的工作经验,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升。
注重示范引领,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和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各社区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党员公开服务承诺、示范岗创建等活动,社区党员公开承诺服务事项171项,创建示范岗17个。开展了学先进、比先进、超先进的创争活动,积极发挥社区先进工作者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县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创争氛围,社区工作者主动为民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职责+服务”——实现服务高效化
结合社区工作,设立了就业服务、医疗保险、计划生育、民政救助等服务岗位9个,为每个岗位制定了详细的岗位职责,明确了社区工作人员工作标准和要求。社区工作由原来的一人从事多岗位工作,转变为专人专岗,由岗位服务较乱较差,转变为岗位职责明确服务专业化,社区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居民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
开展“一站式”服务和“六个一”服务活动,设立了社区干部监督岗,公开办事流程、规章制度、举报电话,居民群众在办事期间如遇违规违章操作、服务不满意,可通过举报电话直接向党支部书记或上级组织反映,实现了提高效率与为民服务相统一,改进了干部作风。
“考核+评比”——实现工作务实化
针对社区各工作岗位特点,制定了岗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细则,考核主要内容是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具体包括坐班值班情况、上级党委政府安排部署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情况、公开承诺践诺情况、维稳促和谐情况、廉洁自律情况、居民群众满意度情况等8个方面。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个人述职述廉与社区民主评议、乡镇评价、党委审定相结合的百分制考核方法,将考核等级划分为优秀(90分以上)、合格(75~90分)、基本合格(60~75分)和不合格(60分以下)。
坚持把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评先树优和岗位调整相结合。制定了《社区工作人员工资绩效考核办法》,将社区“两委”成员每月3902元工资的20%作为绩效考核工资,按照每年综合考评情况,对工作突出的实行奖励,对未达标的,给予教育谈话并扣除绩效工资。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社区干部进行调整或辞退,对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社区干部,作为今后社区负责人的重点培养对象并给予相应表彰和鼓励。通过绩效考核的竞争,社区工作人员对工作要求越发精细化,普遍认识到团结协作、互相支持的团队重要性,全县社区干部真正做到了“能干事、敢干事、会干事、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