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表现力是衡量文章真实鲜活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彰显文章生命之美的中坚力量,是制约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因素。增强文章语言表现力不仅可以让文章充满意蕴,产生无限的张力,而且能加强文章表情达意的效果和文章的可读性,让文章“站得起、挺得直”,内容愈加厚重、情感更加丰沛,富有生命力。
一、优化选材来源,授“鱼”给“米”
写作材料犹如巧妇之米,它决定着作文内容的丰富程度和真实状况,也影响文章情感表达的效果。只有“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才能让文章显露出生命的本色。可是在当前写作中,学生无论是平时写作练习还是考试,总会出现大量由“陈旧无新意、呆板无生命力”的选材堆砌而成的文章,这些可称为“四不”现象,即:“自我经历不真、家庭关系不亲、身处环境不新、事件表述不奇”。最为常见的选材内容为:
1. 一说对亲情、友情的感恩,总会把自己设计成“悲情者”的角色,要么自己突患疾病,父母冒雨就医;要么家庭离异,同学踊跃帮助。
2. 一说奉献崇敬,总会赞美可亲可爱的清洁工,因为他们不怕脏不怕苦,无私奉献,给我们城市带来了优美的环境。
3. 一说有意义的事,总少不了放学路上帮助正在骑上坡路的老大爷推车,老大爷说谢谢或者问是哪个学校的叫什么名字,当事人总会说帮助别人是自己的快乐,不留名。
4. 一说主题要高尚就刻意拔高,基本表现为“高、大、上”,辞藻虽然华丽,但始终让人感到忸怩做作,缺少真实感。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学生为了完成课业任务,不得不把生活中大部分时间分配给学习环节,一旦有了一丝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只是想到“现在可以玩了”,而不珍重“在玩的过程中对生活经历的积累”,缺少对有限生活体验机会的素材搜集、提炼、归纳。当前学生作文选材正受制约于选材来源单一,范围狭窄的困扰,所以学生脑海中没有储备较为丰富的素材时,也就无法打动人、感染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方法地让学生储备一些写作素材,即:授“鱼”给学生,让学生有米下锅。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中说:“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这里的“万卷”一方面指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平时学习的课文作为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使内容丰富、内涵深厚的精彩片段作为写作用的素材,发挥“精彩的文章和片段不仅成为作文训练的范本,在很多作文立意与内容选择上也成为写作素材的示范”的作用。另一方面指教师要利用课外的阅读,书籍,把一些佳作名篇推荐给学生阅读,并指导学生如何摘取文中的美词佳句,并适时地为他们提供当前社会中的热点信息以进行辨析、整理,使之成为他们有益的写作素材。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比较的策略,教学生把不同类型的语言放在同一语段背景下,看哪一种语言更符合段意的表达,以便发现语言的高低、优劣,最后在写作应用时就会知道应怎样运用语言。学生头脑中有了丰富的材料,才能让这些“巧妇”在写作中有充足的信心,信手拈来,写作时也就笔下有物,语言表现力惊人,文章浸透生命活力。
二、强化语言锤炼,变“粗”为“精”
写作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既要进行人物刻画也要注重环境渲染;既要学会事件描写也要掌握道理陈述,凡此种种要实现恰如其分地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表现力的优化。它能让学生领略到运用准确、简练、精要的文字对体现文章画质美、感悟文章意境美、延续文章生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当前学生在写作中语言描写的表现要么“笼统平淡、苍白无力、意境不远”;要么“语言冗杂、肆意想象、拖泥带水”;要么“语言晦涩、刻意雕饰、故弄玄虚”。如,一位九年级学生在《不如放歌》一文中是这样开篇的:
①屈从退缩只有被毁灭,在困境面前,不如放歌,却迎接新生,即使身陨,也在这天地间留下不屈的呐喊。
②不要畏惧失败,因为失败总是存在的,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需要引吭高歌,将心中胆怯抛之脑后,放出自己的歌声,迎接挑战。
这段文字初读让人感觉语言激烈慷慨,读来浅显易懂,精神为之一振。但静下来品味发现语言空而不实,不够精细,而且“意随言尽,少了几分引人驻足吟诵品味的情致趣味”,语言表现力不够。究其原因既有学生缺少语言积累和锤炼意识,也有教师缺少引导和训练策略。要纠正写作语言表现力不足,学生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重积累词语,这是形成文质优美语言的基本条件,也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要“培养学生‘一样话,百样说’的意识,要讲求句子的变换方法,要有选择训练不同句式的能力”。让学生在词语选择、句式运用中形成灵活多变的能力,让文章张弛有力、错落有致、摇曳多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第二,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要熟悉你的语言,像熟悉你的军队,一旦用兵,你就知道谁可以担任什么角色,连战连捷”。孙犁对锤炼语言的评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锤炼的重要性,它是学生作文“文采斐然,笔底流金”的基石,是精彩文章再现的关键。
第三,要具有“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意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把自我情感附着在文中描写的客观形象上,让文中的客观形象丰富饱满,让内心情感得到自然真挚的表达。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改变苍白无力、拖泥带水的不良现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中的一草一木、一树一人、一景一物,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生命力。
三、细化情感表达,变“伪”为“真”
语言表现力的强弱不仅在于素材选择以及语言锤炼的恰当与否,而且在于字里行间能否有真挚的情感汩汩流淌。古语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具备真实情感的作文能让读者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获得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享受。文章的感情丰富了,表明承载它的语言也就有了灵性,产生了意蕴,形成了品位。
但是,翻开学生的作文就会发现,文章充斥着虚情假意、矫揉造作之态,空话套话成为主旋律,可想而知这样的语言少了几分鲜活的生命和真挚的情感,表现力自然大打折扣,乏力无助。如九年级一位学生在《榜样》一文中这样写道: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窗外的风一阵比一阵刮的紧。树叶随着强劲的秋风渐渐地飘落下来,地面上越积越多, 突然马路上传来“沙沙沙”的扫地声,远远望去,一个约莫耄耋老头的背影映入我的眼帘。他佝偻着身体,丝丝白发占满了两鬓,穿着不知补了几层补丁的裤子,在阵阵阴冷潮湿的秋风秋雨中用冻得黑青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一把扫帚用力扫着地面上的树叶。我不忍心急忙跑过去想替换他,可是老人却说:“不要紧,我还能够为社会为大家奉献自己毕生的力量,你还小,回去学习,争做国家的接班人”。我被老人的话感动了,默默地离开,心理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这位老人的重托……
节选的学生例文充斥着虚情假意。站那么远不可能看到老人两鬓丝丝白发;也不可能说“身体佝偻”下还能有健壮矍铄的精力;更不可思议的是作者刻意拔高主题,非要和“国家奉献、祖国接班人”联系起来,把本来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写得做作、油滑、轻薄。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亦或是议论,凸显文章语言表现力的精髓在于用真实的情感来写作,如果情感不真实,那么语言表现力就不够强大,也无法承担表达深厚感情的任务。写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情绪态度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传递给读者,这样才能让文章能经久不衰,生生不息。
对学生写作而言,他们无论写什么样体裁的文章,心中始终要用“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真实展现“所描之人、所叙之事、所写之景、所状之物”,让人物更丰满、事件更真实、景色更迷人、事物更可信,情感表达更充实、语言表现力更强劲,更加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因此,文章语言表现力的强弱关键看写作者是否用真心、能否用真情来写作。正如刘勰所言“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学生要让自己文章耐看,令人爱读,语言表现力有相当的水准和较高的品位,就要细化情感表达,抛弃虚伪启用真情。
追求语言表现力就是让文章不落俗套,新颖别致,描写到位,情感实在,让读者在阅读中意犹未尽,感受文章带来视觉上的画面美,听觉上的音韵美,尽情领略生生不息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文章。
一、优化选材来源,授“鱼”给“米”
写作材料犹如巧妇之米,它决定着作文内容的丰富程度和真实状况,也影响文章情感表达的效果。只有“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才能让文章显露出生命的本色。可是在当前写作中,学生无论是平时写作练习还是考试,总会出现大量由“陈旧无新意、呆板无生命力”的选材堆砌而成的文章,这些可称为“四不”现象,即:“自我经历不真、家庭关系不亲、身处环境不新、事件表述不奇”。最为常见的选材内容为:
1. 一说对亲情、友情的感恩,总会把自己设计成“悲情者”的角色,要么自己突患疾病,父母冒雨就医;要么家庭离异,同学踊跃帮助。
2. 一说奉献崇敬,总会赞美可亲可爱的清洁工,因为他们不怕脏不怕苦,无私奉献,给我们城市带来了优美的环境。
3. 一说有意义的事,总少不了放学路上帮助正在骑上坡路的老大爷推车,老大爷说谢谢或者问是哪个学校的叫什么名字,当事人总会说帮助别人是自己的快乐,不留名。
4. 一说主题要高尚就刻意拔高,基本表现为“高、大、上”,辞藻虽然华丽,但始终让人感到忸怩做作,缺少真实感。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学生为了完成课业任务,不得不把生活中大部分时间分配给学习环节,一旦有了一丝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只是想到“现在可以玩了”,而不珍重“在玩的过程中对生活经历的积累”,缺少对有限生活体验机会的素材搜集、提炼、归纳。当前学生作文选材正受制约于选材来源单一,范围狭窄的困扰,所以学生脑海中没有储备较为丰富的素材时,也就无法打动人、感染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方法地让学生储备一些写作素材,即:授“鱼”给学生,让学生有米下锅。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中说:“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这里的“万卷”一方面指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平时学习的课文作为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使内容丰富、内涵深厚的精彩片段作为写作用的素材,发挥“精彩的文章和片段不仅成为作文训练的范本,在很多作文立意与内容选择上也成为写作素材的示范”的作用。另一方面指教师要利用课外的阅读,书籍,把一些佳作名篇推荐给学生阅读,并指导学生如何摘取文中的美词佳句,并适时地为他们提供当前社会中的热点信息以进行辨析、整理,使之成为他们有益的写作素材。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比较的策略,教学生把不同类型的语言放在同一语段背景下,看哪一种语言更符合段意的表达,以便发现语言的高低、优劣,最后在写作应用时就会知道应怎样运用语言。学生头脑中有了丰富的材料,才能让这些“巧妇”在写作中有充足的信心,信手拈来,写作时也就笔下有物,语言表现力惊人,文章浸透生命活力。
二、强化语言锤炼,变“粗”为“精”
写作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既要进行人物刻画也要注重环境渲染;既要学会事件描写也要掌握道理陈述,凡此种种要实现恰如其分地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表现力的优化。它能让学生领略到运用准确、简练、精要的文字对体现文章画质美、感悟文章意境美、延续文章生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当前学生在写作中语言描写的表现要么“笼统平淡、苍白无力、意境不远”;要么“语言冗杂、肆意想象、拖泥带水”;要么“语言晦涩、刻意雕饰、故弄玄虚”。如,一位九年级学生在《不如放歌》一文中是这样开篇的:
①屈从退缩只有被毁灭,在困境面前,不如放歌,却迎接新生,即使身陨,也在这天地间留下不屈的呐喊。
②不要畏惧失败,因为失败总是存在的,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需要引吭高歌,将心中胆怯抛之脑后,放出自己的歌声,迎接挑战。
这段文字初读让人感觉语言激烈慷慨,读来浅显易懂,精神为之一振。但静下来品味发现语言空而不实,不够精细,而且“意随言尽,少了几分引人驻足吟诵品味的情致趣味”,语言表现力不够。究其原因既有学生缺少语言积累和锤炼意识,也有教师缺少引导和训练策略。要纠正写作语言表现力不足,学生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重积累词语,这是形成文质优美语言的基本条件,也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要“培养学生‘一样话,百样说’的意识,要讲求句子的变换方法,要有选择训练不同句式的能力”。让学生在词语选择、句式运用中形成灵活多变的能力,让文章张弛有力、错落有致、摇曳多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第二,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要熟悉你的语言,像熟悉你的军队,一旦用兵,你就知道谁可以担任什么角色,连战连捷”。孙犁对锤炼语言的评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锤炼的重要性,它是学生作文“文采斐然,笔底流金”的基石,是精彩文章再现的关键。
第三,要具有“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意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把自我情感附着在文中描写的客观形象上,让文中的客观形象丰富饱满,让内心情感得到自然真挚的表达。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改变苍白无力、拖泥带水的不良现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中的一草一木、一树一人、一景一物,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生命力。
三、细化情感表达,变“伪”为“真”
语言表现力的强弱不仅在于素材选择以及语言锤炼的恰当与否,而且在于字里行间能否有真挚的情感汩汩流淌。古语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具备真实情感的作文能让读者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获得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享受。文章的感情丰富了,表明承载它的语言也就有了灵性,产生了意蕴,形成了品位。
但是,翻开学生的作文就会发现,文章充斥着虚情假意、矫揉造作之态,空话套话成为主旋律,可想而知这样的语言少了几分鲜活的生命和真挚的情感,表现力自然大打折扣,乏力无助。如九年级一位学生在《榜样》一文中这样写道: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窗外的风一阵比一阵刮的紧。树叶随着强劲的秋风渐渐地飘落下来,地面上越积越多, 突然马路上传来“沙沙沙”的扫地声,远远望去,一个约莫耄耋老头的背影映入我的眼帘。他佝偻着身体,丝丝白发占满了两鬓,穿着不知补了几层补丁的裤子,在阵阵阴冷潮湿的秋风秋雨中用冻得黑青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一把扫帚用力扫着地面上的树叶。我不忍心急忙跑过去想替换他,可是老人却说:“不要紧,我还能够为社会为大家奉献自己毕生的力量,你还小,回去学习,争做国家的接班人”。我被老人的话感动了,默默地离开,心理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这位老人的重托……
节选的学生例文充斥着虚情假意。站那么远不可能看到老人两鬓丝丝白发;也不可能说“身体佝偻”下还能有健壮矍铄的精力;更不可思议的是作者刻意拔高主题,非要和“国家奉献、祖国接班人”联系起来,把本来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写得做作、油滑、轻薄。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亦或是议论,凸显文章语言表现力的精髓在于用真实的情感来写作,如果情感不真实,那么语言表现力就不够强大,也无法承担表达深厚感情的任务。写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情绪态度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传递给读者,这样才能让文章能经久不衰,生生不息。
对学生写作而言,他们无论写什么样体裁的文章,心中始终要用“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真实展现“所描之人、所叙之事、所写之景、所状之物”,让人物更丰满、事件更真实、景色更迷人、事物更可信,情感表达更充实、语言表现力更强劲,更加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因此,文章语言表现力的强弱关键看写作者是否用真心、能否用真情来写作。正如刘勰所言“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学生要让自己文章耐看,令人爱读,语言表现力有相当的水准和较高的品位,就要细化情感表达,抛弃虚伪启用真情。
追求语言表现力就是让文章不落俗套,新颖别致,描写到位,情感实在,让读者在阅读中意犹未尽,感受文章带来视觉上的画面美,听觉上的音韵美,尽情领略生生不息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