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重器流落异邦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_go_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有一件中国东周的青铜器——鹰尊。它是我国历史上留下来的众多珍贵文物之一。但却由于其“名声”远不如该馆所藏的其他中国文物,如作为镇馆之宝的中国北朝时期的棺床、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稀世珍宝那么显赫,因此,它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鹰尊,是古人祭祀用的一种酒器。从商代开始,具有鹰状造型的尊就出现了。直至周代早期,鹰尊造型都是较为常见的。
  尊属于容酒器。我们现在叫“尊”的各种器形,在古代都有各自的专名,宋人统统定名为“尊”,专指立体式大中型容酒器。按照形体,尊大致可分为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大类。鹰尊即属于鸟兽尊一类。鸟兽尊因造型具有雕塑特点,身兼实用、观赏两职,故备受人们青睐。《周礼》和《史记》中均记载有商周时期以鸟形器物来祭祀的事实。
  据现有文献统计,到目前为止,共发现有三件鹰尊:一件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著名的鹗尊;一件现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其器形为鹰头,两翼上饰有龙纹,胸部饰兽面纹,以鹰头为盖,属商代晚期之器形。还有一件,就是我们所要介绍的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鹰尊。
  这件鹰尊器整体高26.5厘米,宽20厘米,重量为2.55千克。整个外形像一只雄鹰,双足落地,威严挺立,两只凸起的眼睛正视前方。其头部以较为写实的手法塑造成鹰头的形状,喙可以开合。尊的鹰头为器盖,与器体衔接处有榫可旋转紧固,鸟头与鸟身可以分离。为使其合为一整体,盖后不易松动,制作者在盖与身的结合部位特别设计了锁定装置,尤显出古代制器者的智慧与聪颖。整件器物由头部、身躯和双腿三部分组成。头顶后方凸起一宽厚的扉脊平棱,棱平面上饰有镶金铭文,为四个象形文字,即“子之弄鸟”。在头的其他部位饰有螺旋纹、龙纹。
  鸟身两侧及背部饰有形象逼真的羽毛纹,而鸟的胸部则饰以相连的龙纹,龙身上缀饰着精细流畅的螺旋纹和小圆卷纹等纹样。鸟的双腿之纹饰为细小流畅的阴刻卷草纹,与鸟身纹饰形成鲜明的反差。鸟的双足趾有前后卷的钩爪。鹰尊的整体造型生动,尤其表面的装饰纹样非常精细华丽。
  器物在铸造技艺方面非常精湛。鹰尊的头部没有发现模范接缝的痕迹。器身是由两块模范拼接而成。在鸟身的胸背部中间的模范接合处模范对接处理得非常好,看上去极其顺畅自然。鸟的双腿是预先灌铸成型后,用分铸法在其双足上浇铸鸟身主体的。
  据马承源主编的《中国青铜器》一书介绍,鹰尊可能为春秋晚期器物。另据专家推测,鹰尊可能出自于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的晋国墓地。
  对于鹰尊出土的详细过程,由于已经过去一个世纪左右,我们已难以确知了。但从出土之日到后来被置放在异国的美术馆中,它却曾与很多著名的人物诸如卢芹斋、Marcel Bing和著名的机构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都有过联系,这些经历无形中为其身世增添了诸多传奇色彩。
  Marcel Bing,中文译名叫作马塞尔·宾,20世纪初来到中国投机文物。他充分利用法国人当时在中国所具有的政治特权和地位,结交中国各大收藏家和权贵,进行文物投机活动,致使大量中国文物流失海外。这座鹰尊就是最早由他购买,然后带到美国去的。那个时代,清政府正处在内外交困,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对于国宝的四处流散也就不那么放在心上了。是谁把这么贵重的青铜礼器出卖给马塞尔·宾先生,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马塞尔·宾先生一定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买了下来。
  卢芹斋是近代蜚声海内外的最大的中国古董商,外国收藏界熟知的“卢吴公司”就是他所开,位于巴黎蒙梭公园一角一座红楼建筑之中。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骗”就是由卢芹斋经手而流失海外的。卢芹斋一生中经手的文物数不胜数,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古文物流失海外的经手人和见证人。马塞尔·宾与卢芹斋在中国文物出口领域其实应是竞争关系,他们勾心斗角地争夺昭陵二骏,仿佛意味着他们永远不可能合作。但应了生意人的口头禅“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马塞尔·宾充分认识到他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国也需要卢芹斋的销售网络。所以,1910年左右,他把鹰尊寄存在卢芹斋处让其代卖。而卢芹斋最终帮马塞尔·宾把鹰尊在美国卖出,实现了双赢。
  从卢芹斋处买走鹰尊的是美国的迈耶夫妇。他们可能只是受当时风气影响,成为众多中国古董的爱好者之一。除了他们曾将鹰尊借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览这个事件外,历史没有为这对美国夫妇留下更多的细节。那是在1916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远东艺术品部门新上任的主管西格伯特·克里廷·博希·赖茨,他显然是个中国通,组织了一次中国早期陶器和雕塑展览。他可能从前在卢芹斋处见过这个鹰尊,或是别的原因,促使他从迈耶夫妇手中借到鹰尊参展。
  后来,迈耶夫妇把鹰尊捐献给了弗利尔美术馆。
  
  (责编:石 晓)
其他文献
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家收藏专业委员会、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民间国宝揭晓颁奖暨征集《国宝》歌曲演唱晚会”于2009年6月2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三楼大厅隆重举行。商代兽面纹青铜方彝、当代纸织百米长城图、西汉碧玉夔龙蒲纹璧、清代髹漆描金镶嵌百宝格、汉代青铜摇钱树、清“磁器”书法瓷板画等6件藏品从上万件藏品中脱颖而出,被授予第二届“中国民间国宝”称号,汉
期刊
人生就是艺术,人来这个世上走一遭,经历过的事情千千万万。喜与悲、爱与恨、彷徨与萎顿、奋斗与磨难,那些长长短短、强强弱弱、高高低低的音符串联了人生的艺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反思与认识自己,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画家孔维克是如何看自己,本刊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匡:孔老师,您好!可以说在今天的中国画坛上您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了,用“功成名就”来形容您都不为过。我想问一下,当很多人都在追逐
期刊
2007年8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本人于西安八仙庵古玩市场目睹一枚五十名珍之一的“大宋通宝”背“当拾”大钱,其售卖者为西安近郊县的一名古泉贩子,他经常徜徉于市场商肆间,能拿出一些还看得过眼的古泉,鉴别能力也较其他泉贩为高,据云得于终南山下户县一农舍。该泉直径5.2厘米,穿径1.3厘米,红锈璨然点缀其间,钱文也极具徽宗皇帝之瘦金体遗风,隽永优美,经几位泉友揣摩,叹为珍品。  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
期刊
背“光”字“光绪通宝”铜钱    笔者收藏有一枚铜钱,十分罕见,今借贵刊一角向读者展示,供同道鉴赏。“光绪通宝”楷书直读,小平小型,钱径17毫米,背而满文“宝泉”,穿上“光”字。黄铜质。  笔者查找了很多钱币文献资料,一无所获,诸谱均未见该钱的记载,只见宝泉局铸造的“光绪通宝”小平钱,有在背穿上铸宇、宙、日、列、往、来等汉字的记载。  据实物观察,该钱钱体的绿锈深透入骨……我认为这是一枚铸量稀少的
期刊
贰拾伍文,元代权钞(背八思巴文“权”)。直径63.5毫米,厚5毫米,重67克。其钱文端庄洒脱,苍劲有力。材质青铜偏黄熟美,而背有隐起纹,重轮,似经早年除锈,包浆褐色,制作精美。此品贰拾伍文权钞为一陕西关中地区泉友收藏,据悉为家中世传。  按元朝用钞习惯,十文为一分,贰拾伍文可权银二分五厘。此钱昔古泉家宣古愚有之,有人曾认为此钱是元末民铸的一种铅质瘗钱。实际上此乃至正年问变更钞法¨寸的铅锡合金试样钱
期刊
元代青料(钴土矿)彩绘工艺根植于景德镇制瓷土壤之后,吮吸了中国多门传统艺术的营养,迅速发展起来,到元代晚期,成为中国瓷苑独秀的“青花”工艺。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青花工艺与艺术,装饰与绘画在坯体上相互交融,形成异彩纷呈的艺术风貌。    一、陶瓷文献中记述的青花彩绘工艺    《江西大志·陶书》“回青”云:“回青纯,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
期刊
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但艺术并不等于现实。艺术应该在形式上比现实更强烈,更完美。要使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统一,其作者应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及掌握必要的艺术创作技巧,并了解艺术形式美法则。  当我见到寿山石雕专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黄宝庆先生新创作的寿山石雕《钟馗嫁妹》时,就被其完美的形式所吸引,驻足良久,欣赏之余,不免产生巧夺天工之叹。    “钟馗捉鬼”见之于《梦溪笔谈》、《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书记
期刊
泱泱华夏的历史长河中,建都金陵的南唐皇帝并非均为治理朝政的高手,不过在其三十多年的短暂岁月中,南唐传统书画艺术却有了很大的发展。朝廷建立翰林图画院(史称“南唐画院”),聚集了一群杰出的画家。山水画“南宗”流派大家董源、巨然,花鸟画名家徐熙,人物画巨匠周文矩、顾闳中等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以斐然成就彪炳史册。五代十国中的弱小南唐竟然创造出如此绚丽灿烂的画艺高峰,着实令人刮目相
期刊
明代玉器    明代玉器总体上看逐渐脱离了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明代民间玩玉、赏玉之风日盛。明初玉器风格继承元代,造型上粗犷豪放,做工较严谨精美;中期,玉器雕琢趋向简略,花卉题材多采用折枝和缠枝花卉组成图案,具有清新活泼的特点。随着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兴起,出现了文人色彩的玉器。明晚期,玉器产量有所增加。工艺美术为商品生产和外销所支配,玉器工艺也出现了
期刊
门画是我国民间年画的一种特有形式,过去叫“门神”,含有“御凶”的意思。旧时农历新年张贴在门  上,以祈平安吉祥,同时,也为装饰门板(图1)。  我国早期门画的产地主要有:苏州桃花坞门画(图2),其源于宋代的刻板印制工艺,以色版套印,并由绣像之图像演变而来,至明代已形成一民间艺术流派,画作柔丽典雅,刻线工秀,构图丰满,具有浓郁的水乡气息;开封朱仙镇门画(图3),其源于宋,画作粗犷浑厚,夸张幽默,色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