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邢村前溪,有一条不起眼的溪流。
站在家门口,或站在前园明堂上向村西北看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我打小就十分熟悉的石塔山。前溪,自西向东从它的山脚下缓缓而过。
天天见着石塔山的身影,不禁会让人想起老人们常说的故事。据传,村里人丁兴旺,物阜民丰,全托石塔山的吉祥。你看,从石塔山沿西北而去的小山脉,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经长山,绕过几个小山村直至北山,龙头卧伏在前溪边经年累月地汲取流经前溪清澈而甘甜的溪水。
前溪并不长,总共也不到三公里,由上游的西南和西北的三支小溪流汇入,向东经过梅村西溪而进入孝顺溪。前溪,又是孝顺溪在北山脚下的源头之一。
记得小时候,在前溪桥上看溪流可是一大美事。
清晨,周围的空气清新又怡人。村子里,早已有此起彼伏的鸡啼声,大门刚开出一条缝儿,几只调皮的小狗已蹿出门外,跟在赶早干活儿的大人的后头小跑着。前溪边,三五名女子的嬉笑声、浣洗的棒槌声,一声一声,回荡在河边。村子的上空也陆陆续续地飘起了缕缕炊烟,与笼罩住村子的云雾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江南山乡的美图,让你看得如痴如醉。
不经意间,旭日徐徐东升,朝霞满天。前溪里,溪水迎着光芒闪耀着粼粼波光,和着那细小的潺潺流水声,在这清新的早晨,仿佛是一位美丽的山村姑娘在唱着美妙而婉转的情歌。水面腾升起的水雾,更像那天上七仙女们编织的一条玉云纱,忽而高,忽而低,欲掩欲现,置人于飘飘欲仙的幻景中。前溪的溪水,带着北山的湿润,又恰是给人们寄许的深情牵挂和叮咛……
看着前溪水,看着田野里劳作的男人、女人们,更看着前溪堤边的大槐树、大樟树。许多年过去了,这些童年时代的记忆又重拾在脑海中,堆积在我的心间。
前溪,从古至今已三易其道。
曾经流经大丼、活(下)泉塘的,还有一个二斗湾的古溪流道,却已鲜为人知,也许只有一个轮廓的印象了。
前溪自西向东弯弯曲曲顺势而下,又在二斗湾转了个大弯,形成“之”字形状。大湾头伸向村中,依照古人的风水哲理,其中的概念意味着什么,不难想象。大湾里可以蓄水,村东的农田灌溉无忧了。距离南溪堤大湾角数十米处有一古井,四周用大青石板条砌成,这原本是供村民们生活饮用的水井,现在早已废填。
夏天,前溪的溪滩是小孩子们的天堂。一天到晚都能看见三五成群的孩子,在溪水中抓小鱼、捉螃蟹,还时不时地有人举着双手里的“胜利品”欢呼雀跃。累了,有的爬到石板桥上躺着,也不怕桥板烫;有的则躲在大湾北的大樟树下翘着二郎腿,悠然自得地哼着不成调的歌儿;有的干脆跳进三石潭痛快地戏水;有的则蹿上大樟树,攀枝过丫去掏鸟蛋呢。
三伏天的雨,说来就来。一会儿的时间,天空中乌云密布,又是狂风又是打雷。霎时,铺天盖地的大雨从天而降,噼里啪啦,粗犷而迅猛。小孩子们吓得抱着小脑袋纷纷逃回家中。
其实,家乡下雨很美。
雨,像天空垂向大地的珠帘,一串串,一帘帘,在风中斜着。雨点,叩击在擎天大樟树的叶子上,发出“沙沙”的响声,树叶在雨水的冲洗下,变得滋润而生动起来。落在泥地上的雨点,迅速被尘土吸去,然后又飘起一阵冒着热气的尘烟。我站在雨中还歪着小脑袋,想象那阵阵的轻烟背后肯定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而且耐人寻味。
雨中,前溪里渐渐地涨水了。阵阵水浪拍击声由远而近从耳边掠过,乍见溪水不断地涌涨着快要满出溪堤,那水势的壮观真不亚于钱江水弄潮呢。溪流在奔腾着,涌进二斗湾里的水很快形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漩涡……不一会儿,桥上、大湾的堤岸上站满了人。穿蓑衣的、扛着锄头的、背着用来装泥土用的草袋的,还有撑着雨伞看稀奇的,喊叫声和水浪的拍击声交织在一起,其情其景如今只是一个忧伤的记忆了。
而更多的时候,四面环山的故乡更见一片“烟雨江南”的雨中景色和雨后的一幅幅“诗画同源”的优美画卷!
你瞧瞧,田野里,庄稼在雨水的滋润下愈发葱郁;池塘里,在风中摇曳的荷叶凝着晶莹透彻的水珠,时而滚动,时而又滴落。你闻闻,无论是在雨中还是雨后的空气中,都有各种植物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又时不时地飘逸着丝丝而微微的湿润的甜味……
昔日,一个古村落,就是一座城堡。
走进村中,村庄传统的格局依然没变。虽然有那么一点凄凄的感觉,也因只是多几处颓垣残壁,或多或少有爬满青苔的青砖瓦片散落在地。时光从古老传统村落穿过,留下了漫长岁月沉淀的痕迹,更见得它的风华沧桑。
村北前园明堂原有一座城门式的门楼,为最大的村貌标志之一,相当地雄伟壮观!村东、南、西都各设大车门,为全村各支系的人出入提供方便。每个深宅里居住的珠山邢氏宗亲同为一个总支系,统分为三大支系。门一关,各家各户可以独立过日子;门一开,又是同一个大门出入,同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尽管是深宅窄巷,在每一个支系的厅堂之间均各置巷顶架,作过街楼互相接通,四通八达,女人们可以直接从楼上到邢氏大祠堂或互相串门,真正体现着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传统民风。
一座座错落有致、多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已有不少随时代的递演而消逝。走在弯曲狭小的弄堂里,看着仅存的数幢牛腿挑檐、飞檐翘角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布局结构中透着灵气,透着精湛的技艺,又充分显示出传统人文思想观念和本土民居建筑文化紧密结合的元素。在这里,仿佛又穿梭于一幅古代画卷中,心中由衷惊叹之余又添几分嗟唏!
当然,即便传统族居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已渐渐地淡出,将近千年的古建筑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为和自然因素,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地模糊;一座座错落有致的老宅因为社会的发展,在一排排崭新而透露着现代化气息的高楼中,渐渐沧桑……但是,怀古念祖之情依然萦绕在村民心中。
去年,邢氏大祠堂的重建,让这座历经了数百年风雨的古建筑重新焕发了古香古色。难怪游人赞赏有加:“欣赏一座古祠,犹如穿越一段历史的长廊;会晤一座古祠,犹如聆听一位苍老明世的长者心声。”
你若站在石塔山的山顶上,极目四望,更是一览无余。村北,大北山拔地而起,峰峦起伏,层层相叠,仪态其势如龙腾虎跃,由西南沿北奔騰东去;村南,自与大北山相连的紫荆岩尖、峻岭殿以及枝条岭头过东一伏六弓,再起自深壁、平山蜿蜒而来,后山又如屏障耸翠紧挨着村庄。时值东方旭日高升,阳光普照之下,远山近壑之间,一层淡淡的氤氲之气宛如仙女的秀纱拂拂如如,在绿茵中多情地缭绕,显得格外的婀娜多姿。
石塔山的山脚,前溪酷似角带紧紧萦徊于山村,若是在春天,更见“一弯碧波水,柳荫桃花红”的生态田野外美景。谁也不会忘却,几年前的前溪水曾经被污染。仅两年的时间,村民们响应“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号召,几经清理河道淤泥,修砌防洪堤坝,前溪河床又干干净净,清澈见底的溪水缓缓向东流去。沿溪堤畔载种了桃树和柳树,新改道的长跃线公路沿着前溪堤绕村而过,为村民出行、游人往来提供了更多方便。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边水如环;青山卷白云,溪堤一回首。好一幅家乡的美丽山水画!
站在家门口,或站在前园明堂上向村西北看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我打小就十分熟悉的石塔山。前溪,自西向东从它的山脚下缓缓而过。
天天见着石塔山的身影,不禁会让人想起老人们常说的故事。据传,村里人丁兴旺,物阜民丰,全托石塔山的吉祥。你看,从石塔山沿西北而去的小山脉,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经长山,绕过几个小山村直至北山,龙头卧伏在前溪边经年累月地汲取流经前溪清澈而甘甜的溪水。
前溪并不长,总共也不到三公里,由上游的西南和西北的三支小溪流汇入,向东经过梅村西溪而进入孝顺溪。前溪,又是孝顺溪在北山脚下的源头之一。
记得小时候,在前溪桥上看溪流可是一大美事。
清晨,周围的空气清新又怡人。村子里,早已有此起彼伏的鸡啼声,大门刚开出一条缝儿,几只调皮的小狗已蹿出门外,跟在赶早干活儿的大人的后头小跑着。前溪边,三五名女子的嬉笑声、浣洗的棒槌声,一声一声,回荡在河边。村子的上空也陆陆续续地飘起了缕缕炊烟,与笼罩住村子的云雾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江南山乡的美图,让你看得如痴如醉。
不经意间,旭日徐徐东升,朝霞满天。前溪里,溪水迎着光芒闪耀着粼粼波光,和着那细小的潺潺流水声,在这清新的早晨,仿佛是一位美丽的山村姑娘在唱着美妙而婉转的情歌。水面腾升起的水雾,更像那天上七仙女们编织的一条玉云纱,忽而高,忽而低,欲掩欲现,置人于飘飘欲仙的幻景中。前溪的溪水,带着北山的湿润,又恰是给人们寄许的深情牵挂和叮咛……
看着前溪水,看着田野里劳作的男人、女人们,更看着前溪堤边的大槐树、大樟树。许多年过去了,这些童年时代的记忆又重拾在脑海中,堆积在我的心间。
前溪,从古至今已三易其道。
曾经流经大丼、活(下)泉塘的,还有一个二斗湾的古溪流道,却已鲜为人知,也许只有一个轮廓的印象了。
前溪自西向东弯弯曲曲顺势而下,又在二斗湾转了个大弯,形成“之”字形状。大湾头伸向村中,依照古人的风水哲理,其中的概念意味着什么,不难想象。大湾里可以蓄水,村东的农田灌溉无忧了。距离南溪堤大湾角数十米处有一古井,四周用大青石板条砌成,这原本是供村民们生活饮用的水井,现在早已废填。
夏天,前溪的溪滩是小孩子们的天堂。一天到晚都能看见三五成群的孩子,在溪水中抓小鱼、捉螃蟹,还时不时地有人举着双手里的“胜利品”欢呼雀跃。累了,有的爬到石板桥上躺着,也不怕桥板烫;有的则躲在大湾北的大樟树下翘着二郎腿,悠然自得地哼着不成调的歌儿;有的干脆跳进三石潭痛快地戏水;有的则蹿上大樟树,攀枝过丫去掏鸟蛋呢。
三伏天的雨,说来就来。一会儿的时间,天空中乌云密布,又是狂风又是打雷。霎时,铺天盖地的大雨从天而降,噼里啪啦,粗犷而迅猛。小孩子们吓得抱着小脑袋纷纷逃回家中。
其实,家乡下雨很美。
雨,像天空垂向大地的珠帘,一串串,一帘帘,在风中斜着。雨点,叩击在擎天大樟树的叶子上,发出“沙沙”的响声,树叶在雨水的冲洗下,变得滋润而生动起来。落在泥地上的雨点,迅速被尘土吸去,然后又飘起一阵冒着热气的尘烟。我站在雨中还歪着小脑袋,想象那阵阵的轻烟背后肯定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而且耐人寻味。
雨中,前溪里渐渐地涨水了。阵阵水浪拍击声由远而近从耳边掠过,乍见溪水不断地涌涨着快要满出溪堤,那水势的壮观真不亚于钱江水弄潮呢。溪流在奔腾着,涌进二斗湾里的水很快形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漩涡……不一会儿,桥上、大湾的堤岸上站满了人。穿蓑衣的、扛着锄头的、背着用来装泥土用的草袋的,还有撑着雨伞看稀奇的,喊叫声和水浪的拍击声交织在一起,其情其景如今只是一个忧伤的记忆了。
而更多的时候,四面环山的故乡更见一片“烟雨江南”的雨中景色和雨后的一幅幅“诗画同源”的优美画卷!
你瞧瞧,田野里,庄稼在雨水的滋润下愈发葱郁;池塘里,在风中摇曳的荷叶凝着晶莹透彻的水珠,时而滚动,时而又滴落。你闻闻,无论是在雨中还是雨后的空气中,都有各种植物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又时不时地飘逸着丝丝而微微的湿润的甜味……
昔日,一个古村落,就是一座城堡。
走进村中,村庄传统的格局依然没变。虽然有那么一点凄凄的感觉,也因只是多几处颓垣残壁,或多或少有爬满青苔的青砖瓦片散落在地。时光从古老传统村落穿过,留下了漫长岁月沉淀的痕迹,更见得它的风华沧桑。
村北前园明堂原有一座城门式的门楼,为最大的村貌标志之一,相当地雄伟壮观!村东、南、西都各设大车门,为全村各支系的人出入提供方便。每个深宅里居住的珠山邢氏宗亲同为一个总支系,统分为三大支系。门一关,各家各户可以独立过日子;门一开,又是同一个大门出入,同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尽管是深宅窄巷,在每一个支系的厅堂之间均各置巷顶架,作过街楼互相接通,四通八达,女人们可以直接从楼上到邢氏大祠堂或互相串门,真正体现着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传统民风。
一座座错落有致、多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已有不少随时代的递演而消逝。走在弯曲狭小的弄堂里,看着仅存的数幢牛腿挑檐、飞檐翘角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布局结构中透着灵气,透着精湛的技艺,又充分显示出传统人文思想观念和本土民居建筑文化紧密结合的元素。在这里,仿佛又穿梭于一幅古代画卷中,心中由衷惊叹之余又添几分嗟唏!
当然,即便传统族居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已渐渐地淡出,将近千年的古建筑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为和自然因素,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地模糊;一座座错落有致的老宅因为社会的发展,在一排排崭新而透露着现代化气息的高楼中,渐渐沧桑……但是,怀古念祖之情依然萦绕在村民心中。
去年,邢氏大祠堂的重建,让这座历经了数百年风雨的古建筑重新焕发了古香古色。难怪游人赞赏有加:“欣赏一座古祠,犹如穿越一段历史的长廊;会晤一座古祠,犹如聆听一位苍老明世的长者心声。”
你若站在石塔山的山顶上,极目四望,更是一览无余。村北,大北山拔地而起,峰峦起伏,层层相叠,仪态其势如龙腾虎跃,由西南沿北奔騰东去;村南,自与大北山相连的紫荆岩尖、峻岭殿以及枝条岭头过东一伏六弓,再起自深壁、平山蜿蜒而来,后山又如屏障耸翠紧挨着村庄。时值东方旭日高升,阳光普照之下,远山近壑之间,一层淡淡的氤氲之气宛如仙女的秀纱拂拂如如,在绿茵中多情地缭绕,显得格外的婀娜多姿。
石塔山的山脚,前溪酷似角带紧紧萦徊于山村,若是在春天,更见“一弯碧波水,柳荫桃花红”的生态田野外美景。谁也不会忘却,几年前的前溪水曾经被污染。仅两年的时间,村民们响应“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号召,几经清理河道淤泥,修砌防洪堤坝,前溪河床又干干净净,清澈见底的溪水缓缓向东流去。沿溪堤畔载种了桃树和柳树,新改道的长跃线公路沿着前溪堤绕村而过,为村民出行、游人往来提供了更多方便。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边水如环;青山卷白云,溪堤一回首。好一幅家乡的美丽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