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史料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史料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史料、甄别史料、分析史料来了解历史真相,掌握历史知识,学习历史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形成一定历史价值观的教学方式。它符合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从具体来看,重视史料教学,主要受以下两方面原因的影响:
1 国家课程标准的影响
2001年,国家颁布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标的“知识与能力”方面明确规定要“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而史料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作探究为主线,以能力达成为目标的教学方法,这正好适应高中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2 高考考试改革的影响
首先在高考历史考纲明确规定:学生要具备“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其次在江苏,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也日趋走向成熟,每一年的高考都会增加许多新材料、新情境,增强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就拿2010年的江苏高考卷来分析,在20题的选择题中,就有18题(从严格意义来讲)是需要通过阅读史料或创设的情境采得出有效信息,进而选出最佳答案的。提供的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这些题目注重的都是对学生史证意识的考查,如第13题考查了公私合营时期的物证“股金证”;第24题考查了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原则“论从史出”等。
二、史料教学的有效实施
1 要有效指导学生选择、甄别、分析史料
我们以2010年的苏锡常镇的二模考试中一题为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阁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问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攀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像这种根据材料来回答问题的题目是江苏高考中最普遍采用的题型,无论回答哪一小题,都要通过材料来组织答案。所以要教会学生有效的选择史料、甄别史料、分析史料。
就本题来看,第一小问,就是要认真分析材料一“郡国每岁荐举孝廉”得出是“孝靡”;材料二“第其高下”得出的是“门第”:材料三“优试策而已”得出是“考试”。所以即使平时对这些选官标准记得不是很熟,但我们掌握了“渔”,然后根据史料得出答案。这是很简单的。
又如在回答“概括科举制的特点”这一小题时,我们要教会学生。不仅要选择材料三,因为它是直接反映科举制特点的材料;但也要关注材料一、二,因为它们是从侧面间接反映科举制特点的。这也是我们平时教学中需要重视,在选择材料是要全面性。
在选择完材料后,我们就需甄别史料,材料一、二、三哪些真正反映了科举制的特点,哪些是作者试图表明的重点。然后运用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回答答案,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这句引文,不难看出,它反映了当时科举制的“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的特点。这种考试很典型的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也是对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实施史料教学的重大指导。
2 要发挥好师生在教学中的作用
史料教学课一定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其思维。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正确地发挥其主导作用,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这样才能保持课堂的活跃,使讨论不偏离主题,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 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师角色
在史料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下,要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由专断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平等、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师生交流与互动。史料解析题实际考查的是学生的主题建构能力,而我们一线教师如果对“建构主义”缺乏应有的理解,怎么实施有效教学呢?
“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的新要求,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唯有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是我们的最大出路。
史料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史料、甄别史料、分析史料来了解历史真相,掌握历史知识,学习历史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形成一定历史价值观的教学方式。它符合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从具体来看,重视史料教学,主要受以下两方面原因的影响:
1 国家课程标准的影响
2001年,国家颁布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标的“知识与能力”方面明确规定要“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而史料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作探究为主线,以能力达成为目标的教学方法,这正好适应高中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2 高考考试改革的影响
首先在高考历史考纲明确规定:学生要具备“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其次在江苏,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也日趋走向成熟,每一年的高考都会增加许多新材料、新情境,增强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就拿2010年的江苏高考卷来分析,在20题的选择题中,就有18题(从严格意义来讲)是需要通过阅读史料或创设的情境采得出有效信息,进而选出最佳答案的。提供的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这些题目注重的都是对学生史证意识的考查,如第13题考查了公私合营时期的物证“股金证”;第24题考查了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原则“论从史出”等。
二、史料教学的有效实施
1 要有效指导学生选择、甄别、分析史料
我们以2010年的苏锡常镇的二模考试中一题为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阁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问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攀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像这种根据材料来回答问题的题目是江苏高考中最普遍采用的题型,无论回答哪一小题,都要通过材料来组织答案。所以要教会学生有效的选择史料、甄别史料、分析史料。
就本题来看,第一小问,就是要认真分析材料一“郡国每岁荐举孝廉”得出是“孝靡”;材料二“第其高下”得出的是“门第”:材料三“优试策而已”得出是“考试”。所以即使平时对这些选官标准记得不是很熟,但我们掌握了“渔”,然后根据史料得出答案。这是很简单的。
又如在回答“概括科举制的特点”这一小题时,我们要教会学生。不仅要选择材料三,因为它是直接反映科举制特点的材料;但也要关注材料一、二,因为它们是从侧面间接反映科举制特点的。这也是我们平时教学中需要重视,在选择材料是要全面性。
在选择完材料后,我们就需甄别史料,材料一、二、三哪些真正反映了科举制的特点,哪些是作者试图表明的重点。然后运用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回答答案,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这句引文,不难看出,它反映了当时科举制的“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的特点。这种考试很典型的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也是对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实施史料教学的重大指导。
2 要发挥好师生在教学中的作用
史料教学课一定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其思维。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正确地发挥其主导作用,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这样才能保持课堂的活跃,使讨论不偏离主题,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 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师角色
在史料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下,要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由专断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平等、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师生交流与互动。史料解析题实际考查的是学生的主题建构能力,而我们一线教师如果对“建构主义”缺乏应有的理解,怎么实施有效教学呢?
“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的新要求,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唯有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是我们的最大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