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能力,是指通过地理学习,得到掌握运用地理科学知识的能力。它包括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地理空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等,其中地理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它是新颁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中学生学习地理时应该培养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学生实现对新知识理解的前提和基础,因为理解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的核心,只有理解了教材中所讲的知识和原理,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再学习和灵活运用。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作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追根溯源,究因求果
面对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掌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追根溯源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授常规能源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对世界煤炭、石油的分布,往往比较容易发现“煤炭和石油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这一分布特点,但当老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特点时,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追溯煤炭和石油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年代,联系地壳演化史中所学过的知识,学生就知道古生代中后期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而其它地方仍以海洋为主。这种溯源推因式的启发,不仅能使学生加深该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巩固旧知识,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二、简程演示,绘讲结合
简程演示,绘讲结合,以形象直观的绘图讲解(或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配之以简明的语言提示,来讲授比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这不失为一种好的讲授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画示意图。这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教学方法。如在水循环的教学中,教师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水循环示意图,将水循环的概念、发生区域、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等都显示在图中,既简洁明朗又直观形象,是一种既省时又有效的好办法,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列简表。这种方法常常与综合比较法综合使用。对于内容复杂、对比要素较多的知识点,此法尤宜,如冬夏季风的比较,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特色的差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等都可用列简表的方法来解决。在复习课中,还可通过列出单元的知识结构简表,使学生了解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当然,这种方法虽然简要明朗,但难免显得枯燥乏味,所以运用此法时可结合其他的一些比较活泼生动的方法(如联想对比法、竞赛抢答法等)进行。
3.过程式概括。这种方法就是将复杂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简化成简明扼要的程序,比如可将降水的形成概括为:不饱和空气—上升冷却—过饱和空气—水汽凝结—形成云滴(云)—继续上升冷却—云滴增大成为雨滴、雪花或冰雹(降水)。
又如当讲述能量的转换和传递时,举一个用煤炉烧水的例子,可用简式表示:太阳能(太阳光)→生物能(绿色植物)→化学能(煤)→热能(火)→水温上升。这样一个简单的式子,不仅能使学生理解能量的转换和传递,而且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能源利用的过程离不开能量转换和传递这一知识,可谓事半功倍。
三、运用比喻、化难为易
波芬培格等的研究表明,教学方法越简单,学生的心理疲劳产生得越快。地理教材涉及许多理论性较强的地理现象和原理,在授课过程中,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时刻抓住学生,才能随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而形象比喻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紧密联系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物或现象,选择那些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配以直观美丽的图画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则不仅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将晦涩的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在讲环境人口容量时,可将环境的承载量比作汽车的载客量;在学习气温的日变化时,学生对“正午过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温度却仍在升高,至午后14∶00达到日最高温”这个知识点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以自己的月工资收入、消费支出和银行存款变化来打比方,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此外,还可将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关系比喻为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比喻为来回摆动的钟摆,将解决城市问题的两条途径比喻为对肥胖症患者的“减肥”和对体弱病者的“调理”,等等,这些浅显的比方,不仅可起到使学生易于理解、加深记忆的效果,而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趣味盎然。
四、联想比较,深化理解
地理学是一门融环境、经济、数理化生等各门学科相关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对地理学中一些综合性强、学生好奇而模糊的问题进行联想比较,开启学生的联想思维,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引证地理知识,就能使学生豁然开朗。例如,学生对石灰岩溶洞的形成往往易于理解,而对于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往往难以理解,但只要借助化学方程式:CaCO3 CO2 H2O=Ca(HCO3)2,并明确这种化学反应具有可逆性,就不难理解钟乳石等的成因了。又如,学生对太阳巨大能量的来源难以理解,只要引用物理学中的质能方程:△E=△m·C2,这就不难理解太阳每秒钟损耗约400万吨质量所转变成的能量是何等巨大了。另外,如生物遗传工程、高分子合成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都要旁征其他学科知识。
五、制作教具,直观呈现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制作和利用简单的教具模型,充分利用教学挂图、板图、板画、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通过感性的具体材料获取抽象的理论知识。如许多学生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对等高线、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缓坡、陡坡等感到难以理解,这时,只要使用“等高线山地模型”(可用泡沫自制)就能一目了然。另外,如褶皱、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等都能就地取材制作教具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总之,在地理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采用以上方法,或单独使用,或交叉并用,都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理解能力,获得丰富的、多维的地理知识,为将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涂德.中学地理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
[3]张思先.2008年地理高考备考策略.地理教育,2008,(2).
一、追根溯源,究因求果
面对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掌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追根溯源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授常规能源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对世界煤炭、石油的分布,往往比较容易发现“煤炭和石油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这一分布特点,但当老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特点时,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追溯煤炭和石油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年代,联系地壳演化史中所学过的知识,学生就知道古生代中后期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而其它地方仍以海洋为主。这种溯源推因式的启发,不仅能使学生加深该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巩固旧知识,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二、简程演示,绘讲结合
简程演示,绘讲结合,以形象直观的绘图讲解(或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配之以简明的语言提示,来讲授比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这不失为一种好的讲授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画示意图。这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教学方法。如在水循环的教学中,教师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水循环示意图,将水循环的概念、发生区域、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等都显示在图中,既简洁明朗又直观形象,是一种既省时又有效的好办法,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列简表。这种方法常常与综合比较法综合使用。对于内容复杂、对比要素较多的知识点,此法尤宜,如冬夏季风的比较,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特色的差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等都可用列简表的方法来解决。在复习课中,还可通过列出单元的知识结构简表,使学生了解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当然,这种方法虽然简要明朗,但难免显得枯燥乏味,所以运用此法时可结合其他的一些比较活泼生动的方法(如联想对比法、竞赛抢答法等)进行。
3.过程式概括。这种方法就是将复杂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简化成简明扼要的程序,比如可将降水的形成概括为:不饱和空气—上升冷却—过饱和空气—水汽凝结—形成云滴(云)—继续上升冷却—云滴增大成为雨滴、雪花或冰雹(降水)。
又如当讲述能量的转换和传递时,举一个用煤炉烧水的例子,可用简式表示:太阳能(太阳光)→生物能(绿色植物)→化学能(煤)→热能(火)→水温上升。这样一个简单的式子,不仅能使学生理解能量的转换和传递,而且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能源利用的过程离不开能量转换和传递这一知识,可谓事半功倍。
三、运用比喻、化难为易
波芬培格等的研究表明,教学方法越简单,学生的心理疲劳产生得越快。地理教材涉及许多理论性较强的地理现象和原理,在授课过程中,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时刻抓住学生,才能随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而形象比喻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紧密联系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物或现象,选择那些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配以直观美丽的图画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则不仅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将晦涩的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在讲环境人口容量时,可将环境的承载量比作汽车的载客量;在学习气温的日变化时,学生对“正午过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温度却仍在升高,至午后14∶00达到日最高温”这个知识点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以自己的月工资收入、消费支出和银行存款变化来打比方,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此外,还可将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关系比喻为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比喻为来回摆动的钟摆,将解决城市问题的两条途径比喻为对肥胖症患者的“减肥”和对体弱病者的“调理”,等等,这些浅显的比方,不仅可起到使学生易于理解、加深记忆的效果,而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趣味盎然。
四、联想比较,深化理解
地理学是一门融环境、经济、数理化生等各门学科相关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对地理学中一些综合性强、学生好奇而模糊的问题进行联想比较,开启学生的联想思维,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引证地理知识,就能使学生豁然开朗。例如,学生对石灰岩溶洞的形成往往易于理解,而对于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往往难以理解,但只要借助化学方程式:CaCO3 CO2 H2O=Ca(HCO3)2,并明确这种化学反应具有可逆性,就不难理解钟乳石等的成因了。又如,学生对太阳巨大能量的来源难以理解,只要引用物理学中的质能方程:△E=△m·C2,这就不难理解太阳每秒钟损耗约400万吨质量所转变成的能量是何等巨大了。另外,如生物遗传工程、高分子合成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都要旁征其他学科知识。
五、制作教具,直观呈现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制作和利用简单的教具模型,充分利用教学挂图、板图、板画、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通过感性的具体材料获取抽象的理论知识。如许多学生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对等高线、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缓坡、陡坡等感到难以理解,这时,只要使用“等高线山地模型”(可用泡沫自制)就能一目了然。另外,如褶皱、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等都能就地取材制作教具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总之,在地理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采用以上方法,或单独使用,或交叉并用,都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理解能力,获得丰富的、多维的地理知识,为将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涂德.中学地理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
[3]张思先.2008年地理高考备考策略.地理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