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翁失马》浅探爱国主义教育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c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各族人民大团结、鼓舞人民前进的伟大旗帜。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最深厚的感情具体体现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总目标中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感。” 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所有学科、也是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长期任务。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师队伍中,有人主张把德育与智育分开,主张语文就是语文,爱国主义教育则是政治课的事。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文道统一”的原则。事实上,思想教育能提升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和写作观,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只有“德”与“智”的关系处理得当了,才能收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塞翁失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多年来一直是基础教育语文课的必选课文。本文以《塞翁失马》为例,谈一谈在此文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既理解了课文的原意又能全面贯彻爱国主义思想,做到“德”与“智”的结合。笔者在此试谈自己的看法:
   这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东汉班固的《通幽赋》中,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马走失了,不一定是祸事,因为不久它领回了另一匹骏马;马找到了,也不一定是福音,因为儿子的腿却因此摔断;腿摔断了,也不再是坏事,因为战争中父子俩留得性命,得以安度残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在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只做到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原意,并体会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思想,这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至少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塞翁失马》一文体现的是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不可或缺的代表人之一。在讲解课文之前,老师可以对本课所阐述的思想的来源作一些简介,并阐述老子的思想及其成就乃至其思想在中国、在世界产生的广泛影响,增强学生对祖国两千多年前的灿烂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让学生理解本课原意并在体会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思想后,进一步阐述,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好事与坏事,这矛盾对立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那么怎样才会使事情往好的方面发展呢?在本课中,怎样才能改变“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的局面呢?教师需让学生铭记:“落后就会挨打”,只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才不会有“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的局面出现。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先有了强大的“国”才会有幸福的“家”,从而培养学生为国奉献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之,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只要教学的老师用心去体会、去发现,爱国主义教育就随时可以做到。
  
其他文献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受现代哲学、社会学的影响,教育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在学生发展和教育中的意义。时至今日师生互动已成为实现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该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呢?笔者根据自己执教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的体会,发表拙见,以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时刻铭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师生互动的
期刊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语感就是语文素养之一。   所以,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语感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十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初步把握了如何在教学中训练学
期刊
2012中考即将到来,语文作为中考的一门主要学科,其地位举足轻重。得语文者得中考!如何做好中考前的语文复习工作,在此简要介绍自己的中考复习经验,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首先必须明确的常见考点:   一般中考试卷命题主要围绕八大方面:字词、古诗文默写、古诗赏析、课内外古文阅读、课内外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个别地区会结合语境阅读设计改病句、仿写等考查内容。   字词复习应注意点面结合。六
期刊
美是人类最愉悦的享受。人们追求美、感受美、欣赏美,为美而陶醉、痴迷。如何正确引导审美,在我们的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显得不可或缺。语文教师利用学科优势,能够驾轻就熟,甚至能够得心应手,关键看如何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美感资源并加以灵活运用。确实,语文学科进行美感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每篇精选的范文,课后思考延伸,课外训练,无不散发着美感的光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美感资源,让
期刊
蜜蜂采百花而酿蜜。有人说,一只蜜蜂酿造一公斤的蜜,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是因为它的博采,才能酿造味道浓郁的甜蜜。   学生要写出文质兼美的的文章,需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博览群书,方能领略文学的春色,写出让人赏心悦目的文字。   学生害怕写作文,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真正要写好作文,应该从阅读入手,解决写作难的问题。   每次学生写文章都像是在挤牙膏,抓耳挠腮半天,纸上
期刊
每每提及鲁迅,首先想到的便是他那脍炙人口的语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品味把玩之际,一个对未来充满自信、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封建斗士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呢?   首先,充分
期刊
流行歌曲在中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已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话语符号和随时翻阅的“青春宝典”。流行歌曲的风格包罗万象,绽放出奇,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格。新的音乐风格总能恰逢其时的出现,它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尤其对语文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流行歌曲歌词成为学生素养的一部分,渗透到语文教育的每一个过程,在语文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期刊
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人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稳定的基本条件。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它是在受教育者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形成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稳定的基本条件,这种教育就叫素质教育。结合当前实际,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学中也应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一、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
期刊
圈点,指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划。批注,即批语注释,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常见有眉批、旁批、尾批、夹注等形式。圈点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文字作品时,对词、句、段、篇进行圈点勾画并加注个性化批语的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是一种自主学习的好方法。对这种学习方法加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圈点批注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