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公园作为村庄重要的文化窗口,在文化传承与延续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晋江市华侨公园景观设计为例,在自然资源较差、华侨文化突出的场地特征背景下,因地制宜地提出“华侨文化、滨海风情、运动休闲”的设计主题,重塑场地功能,恢复生态环境,为村民提供一个可观、可赏、可游的文化空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初步探讨地域特性的乡村公园规划设计,以期为同类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公园;地域特性;自然文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0)15-0122-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5.03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ural Park Based 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ak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Huaqiao Park in Jinjiang as an Example
DENG Dejun1, XIE Xinquan1, LI Min2 et al
(1.Xiame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iamen,Fujian 361021;2.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
AbstractAs the important cultural window of the village, the country par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ontinuity.Tak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Huaqiao Park in Jinjiang City as an examp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or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the design theme of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coastal style,sports and leisure” was propos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o reshape the site function and resto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o provide villagers with an appreciable,rewarding and accessible cultural space.
Key wordsRural park;Regional characteristics;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作者简介邓德骏( 1990—) ,男,江西抚州人,讲师,硕士,从事风景园林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9-12-20;修回日期2020-01-15
自十九大提出振兴乡村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乡村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2],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是实施振兴乡村的核心部分。乡村宜居生态环境建设就是把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目前很多乡村振兴存在大拆大建、建大公园、大亭子(牌坊、门楼、栈道)等“形象工程”,脱离实际,偏离乡村振兴目的,这给乡村振兴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该研究根据当前的机遇与挑战,基于乡村公园规划理论,以实际案例进一步探讨地域特性的乡村公园规划设计,以促进乡村振兴建设。
1乡村公园规划设计理论
随着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的兴起,乡村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园,涵盖了乡村景观、郊野生态、农耕文化和农业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乡村公园设计要充分地展示乡村文化和地域特征,应具备以下基础理论。
1.1地域特性的要素
地域特色是一个地区和其他地方相区别的个性特征,是其特有的个性、标签,是地域自身存在的本质特征[3]。这种特性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自然景观包括气象景观、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历史遗迹、建筑、工程景观、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是该地域人类长期的劳动成果,反映出该地域自然和社会人文的结合,具有历史连续性[4],在一定程度表现出了地域特色的特征[5]。
乡村由于城镇化不高,开发力度不够,因而保留了较好的自然资源,同时乡村地处偏远郊区,往往表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乡村公园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表现乡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地域特征作为乡村基因识别性符号,在乡村公园规划中应加以重视与利用。
1.2景觀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整体性、尺度和综合性,主要是斑块、廊道和基质三大要素[6]。乡村的景观生态以“山、水、田、林、路、园、塘”等为基础构成不同的景观格局。虽然这些不同的景观单元组成了不同的空间类型与配置,但各空间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生态架构,为乡村生态稳定及物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基础。如乡村中以河流、道路、林带等为廊道系统,山林为基质,田、园、塘等为斑块系统,组成多种生态空间格局。虽然各系统之间互相分离,但并没有影响各系统间物种信息的流通,反而使其趋于更加稳定,维持了稳定的生态过程和生态肌理,保障了物种信息流通、生态链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乡村公园作为乡村景观格局的重要斑块之一,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各斑块间的边缘衔接,避免斑块间的破碎化,通过景观耦合各斑块间的异质性,保障地域生态稳定性。 然而,乡村文化与生态在不同的景观空间中形成了不同的景观序列,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了人文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乡村公园作为重要的斑块,设计时除了注重地域生态肌理,还应注重乡村文化的表现,用乡村民俗文化结合景观设施来表达地域文化,并赋予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以达到对一个场所的独特解答,使乡村公园在文化与生态格局上与周围景观格局互相融合。
2乡村公园规划设计
乡村景观是地域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的人文情怀和自然风貌。乡村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和人类文明的源头,每个乡村文化是在农耕文化的积累中产生,逐渐形成特定人文景观。这些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的人文景观,由于区位的差异、自然景观要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文化。乡村公园设计应根据乡村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特性,结合景观生态学理念,使乡村公园的自然景观格局和人文景观格局与乡村景观格局相耦合,从而使“山、水、林、路”等斑块间互相融合稳定,具体措施如下。
2.1利用自然特征,塑造特色景观
景观的地域性首先表现为地方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植被等自然特征。设计中应深入调研自然特征,了解每一项因子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各项因子与设计主题、结构、功能等的关联性,这样才可以做到对一个场地生态肌理的尊重,体现地域特性。根据乡村自然特征,塑造自然特色的乡村公园,如通过植物群落和水景观以表现自然特征。
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进化和自然遴选保留下来的适宜本区域环境条件的植物,地域特征明显。丰富乡土树种是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7]。乡村公园植物的配置应着重体现乡土特色,选择生长强健、稳定性强、抗病虫害强的地带树种。植物配置注重多层次搭配,组合不同的植物群落,常绿与落叶混交,阔叶与针叶兼顾,营造多空间、多季相的植物景观。
水作为重要的景观要素,能有效地表达地域特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和 “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水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承地方文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水景观是对地域水文化的重新解读。在乡村公园当中水景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通过不同的工程措施、滨水建筑、植物、景观小品来展示和科普地域性的水景观。如成都的活水公园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向人们演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8-10]。
2.2挖掘人文资源,传承历史文化
人文资源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具有民族性、艺术性、传统性和特殊性的特征,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体现着一个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征。乡村的人文资源主要有农耕文化、历史遗迹、传统民俗活动等,它们形成了不同形式的人文景观。设计应尊重对这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设计手法展示文化。如设计文化广场、戏剧舞台等活动空间让乡村民俗活动再此延续,还可通过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提取相关元素,结合现代手法,设计相关休闲建筑、景观长廊、景观小品等,让景观作为历史文化的符号传承传统文化,从而将景观与地域文化结合,避免将人文景观强加于自然景观上,造成对地域文化的不尊重。
通过解读乡村地域特性,了解基地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属性,因地制宜地将基地周围环境与乡村公园互相渗透,使各斑块景观格局互相耦合,从而使设计贴近自然、具有地域特性的文化公园。
3晋江市华侨公园景观设计实践
3.1项目概况基地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丙洲村西北侧,金安路南侧,地势呈东北向西南走向,高差约 3.5 m。基地东西长约200 m,南北宽约150 m,总面积为30 850 m2,分两期规划建设,以一条路为东西两期。一期位于道路西侧,规划面积 23 650 m2,该地块内主要是地势平坦荒废田地(图1、2);北部有少许桉树和龙眼(图3),东北有一个水量较大的水井。二期位于道路东部,规划用地为7 200 m2的荒废农田。
3.2项目地域特性
3.2.1自然环境资源分析。
项目地处闽南泉州晋江市,临近海域,地势平坦,是一个沿海区的村庄,具有一定的渔村文化。属亚热带气候,平均气温为19~22 ℃,气候温和;常年雨量1 200~1 300 mm,雨量充沛。基地内自然资源较差,生态资源稀少,植被品种单一,只有一口水量较大的水井,缺乏地域景观格局识别性。
3.2.2人文景观资源分析。
丙洲村历史悠久,具有千年文化历史,以开闽王后世居住于此形成的王氏家族文化融入于闽南文化中。基地周围建筑以现代村落建筑为主,少许居民建筑还保留传统的闽南古厝和华屋,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依然存在人文景观识别性不高问题。如今丙洲村已成为重要的侨乡,海外人员达万人,形成独特的侨乡文化村落。
3.3设计目标
华侨公园作为晋江市重要的乡村公园,它对文化的承载与传承起着积极的作用,能有效地展示丙洲文化与特色。基地丙洲村自然与人文分析,在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基礎上,华侨公园设计以滨海元素和侨乡文化为特色,有机地组合地域植物景观,使公园与周围村庄肌理融为一体,形成识别性较高的村庄公园,突出地域文化公园的同时展示经济强县的形象魅力。
3.4设计主题
根据基地特性和生态肌理,设计以“华侨文化、滨海风情、运动休闲”为主题,将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互相渗透,结合植物景观,提高场地文化和自然的交融性,将文化融入自然中,打造成一个具有生态与人文特色的以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3.5设计策略
3.5.1利用自然特征,塑造特色景观。
基地自然资源特征较少,依据现状资源特性,充分利用现有水景营造水景观,利用乡土植物,采用乔-灌-草的配置模式,突出彩化亮化不同季节的绿化景观,点缀景观置石、侨乡文化雕塑,以塑造特色景观。 3.5.2挖掘人文资源,传承历史文化。
基地濒临沿海,地处闽南,形成独特的闽南文化与华侨文化,设计以侨乡文化为主轴,结合闽南文化,融入滨海风情,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提高乡村公园识别性与文化传承特性。
3.6设计实施
遵循现有的村落肌理,重塑场地功能,提高场地识别性,规划设计形成“一心、两环、四区、多点”(图4、5)的景观空间格局。“一心”:以原有水源营造观赏水景为中心的思乡湖生态休闲观光区。“两环”:以两条环形的园路形成生态绿廊,将各景观节点连成一个整体,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四区”:分别为游园观赏区、运动健身区、停车场区和生态园区。“多点”:根据基地特色文化点,营造代表丙洲村不同特色的多个景观节点。
3.6.1游园观赏区。该区旨在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的文化交流兼游乐的观景场所。该区主要是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核心景观区,布置公园入口广场、休闲平台、活动小广场、思乡湖等重要景观点,通过曲折的园路连接各节点,引导游客在园内观赏游玩。
入口广场是连接园内外的主要窗口(图6),对吸引游客进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休闲平台、活动小广场是对其功能的延续。设计手法上以简约几何形的构图方式,设计树阵、休闲座椅、观景亭、植物等元素组成入口景观。
思乡湖是重要观赏休闲区(图7),设计充分利用基地原有的大水井资源,以突出海外侨胞们的思乡之情为意境,设计侨心亭、亲水平台(木栈道)、临水步道等景观序列。浅水区采用自然原型驳岸营造动植物栖息地,深水区采用条石砌筑驳岸,组织成不同的生态空间。
通过就地取材,用当地石头与乡土植物组成大门景观与湿地景观,其中入口种植凤凰木、小叶榄仁、皇后葵、大王椰子等多种乡土热带树种,水生植物以芦苇、旱伞草、再力花等,通过不同的搭配构成具有热带风情的植物景观。建筑用红砖白石、燕尾脊、双坡曲的屋顶形式体现地方建筑特色。小品以牛雕塑、石头景观、特色花境等反映不同的地域特性,如牛雕塑寓意着闽南人的奋斗和敢拼精神。
3.6.2运动健身区。此区为人们提供一个运动、健身、游玩的场所(图8)。主要布置室内游泳池、室内篮球馆、用鹅卵石步道、景亭、休闲场所等。游泳池与篮球馆位于区内东西两侧,中间设置景观亭,以鹅卵石园路将3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在休闲场所设置高低错落的组合树池、坐凳、小卖部,供村民或游客在观赏球赛之余在此休息、活动、交流、赏景。
为突出亚热带滨海风情,该区植物景观以小叶榕、垂叶榕、台湾栾树、加拿利海枣等为乔木,散尾葵、黄花槐、鸡蛋花、黄金榕、三角梅等为灌木,龙船花、红花檵木、红叶石楠等为地被,营造层次不同的具有地域性的植物景观。
3.6.3停车区。该区位于公园北侧,在入口设置矮树池,引导车辆行驶,停车位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利用嵌草砖的铺装形式(图9),能有效地使雨水渗透至地底下。车位之间种植大冠乔木,形成林荫环境,构成舒适的生态停车场。
3.6.4生态园区。该区位于公园东侧,为留住侨胞们对以往乡村生活的乡愁,于二期建设生态园,根据现有的场地农田肌理,在此区开展生态种植、科普宣传等娱乐项目,建成集景观、生产、观光旅游、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园,既可以留住乡愁,又可以体现地域特性与乡村公园文化。
生态园的植物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点线面结合的原则,体现地域特性的景观效果。适当引入经过驯化的园林树种,营造出一种别致、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的植物景观。
3.7福建晋江市华侨公园综合评价
通过晋江市丙洲村华侨公园的规划设计,布置休闲观光区、健身运动区、游园观赏区等空间,满足了当地居民及外来务工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休闲与娱乐场所,同时对弘扬和传承当地的华侨文化和乡村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方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满足了居民对健身及休闲的需求,实现了乡村公园休闲游憩、文化传承、生态保护、观光游览、科普教育的多功能。
4结论
随着振兴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公园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避免没有地域特性的乡村公园出现,设计需要深入挖掘乡村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特色,以景观为载体保护乡村生态肌理与历史遗存,体现乡村特色与文化符号。
华侨公园在原有生态资源一般、人文景观并不突出的情况下,通过对场地信息的深入调查,提出以“华侨文化、滨海景观、运动休闲”为主题,结合闽南文化、华侨文化、滨海风情,打造成一个集文化、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公园,为居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传承、乡愁依旧的场所感受,实现了场地功能再生,避免千遍一律的乡村景观出现,赋予了乡村公园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许欢科,滕俊磊.乡村振兴中新乡贤培育的障碍及其对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35-42,67.
[2] 刘宇,龙启蒙,付雅洁.基于城乡融合视角的乡村振兴中国道路探索[J].中国发展观察,2019(8):53-56.
[3] 郭希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10.
[4]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532-1533.
[5] 斯恒.基于地域特色的水庫型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18.
[6] 刘鸿雁.哈尔滨市景观格局变化及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分析[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7] 张金玉,周蕴薇.乡土树种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现状探析[J].北方园艺,2007(4):139-141.
[8] 邓德骏,徐枫,卢俊杰,等.基于地域特色的小城镇河道景观设计:以尤溪县七尺溪河道景观设计为例[J].三明学院学报,2014,31(4):91-95.
[9] 陈于思.成都市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情况调查分析[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2):27-29.
[10] 王滢芝,赵旭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问题讨论[J].水工业市场,2011(10):5-27.
关键词乡村公园;地域特性;自然文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0)15-0122-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5.03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ural Park Based 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ak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Huaqiao Park in Jinjiang as an Example
DENG Dejun1, XIE Xinquan1, LI Min2 et al
(1.Xiame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iamen,Fujian 361021;2.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
AbstractAs the important cultural window of the village, the country par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ontinuity.Tak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Huaqiao Park in Jinjiang City as an examp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or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the design theme of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coastal style,sports and leisure” was propos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o reshape the site function and resto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o provide villagers with an appreciable,rewarding and accessible cultural space.
Key wordsRural park;Regional characteristics;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作者简介邓德骏( 1990—) ,男,江西抚州人,讲师,硕士,从事风景园林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9-12-20;修回日期2020-01-15
自十九大提出振兴乡村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乡村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2],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是实施振兴乡村的核心部分。乡村宜居生态环境建设就是把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目前很多乡村振兴存在大拆大建、建大公园、大亭子(牌坊、门楼、栈道)等“形象工程”,脱离实际,偏离乡村振兴目的,这给乡村振兴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该研究根据当前的机遇与挑战,基于乡村公园规划理论,以实际案例进一步探讨地域特性的乡村公园规划设计,以促进乡村振兴建设。
1乡村公园规划设计理论
随着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的兴起,乡村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园,涵盖了乡村景观、郊野生态、农耕文化和农业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乡村公园设计要充分地展示乡村文化和地域特征,应具备以下基础理论。
1.1地域特性的要素
地域特色是一个地区和其他地方相区别的个性特征,是其特有的个性、标签,是地域自身存在的本质特征[3]。这种特性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自然景观包括气象景观、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历史遗迹、建筑、工程景观、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是该地域人类长期的劳动成果,反映出该地域自然和社会人文的结合,具有历史连续性[4],在一定程度表现出了地域特色的特征[5]。
乡村由于城镇化不高,开发力度不够,因而保留了较好的自然资源,同时乡村地处偏远郊区,往往表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乡村公园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表现乡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地域特征作为乡村基因识别性符号,在乡村公园规划中应加以重视与利用。
1.2景觀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整体性、尺度和综合性,主要是斑块、廊道和基质三大要素[6]。乡村的景观生态以“山、水、田、林、路、园、塘”等为基础构成不同的景观格局。虽然这些不同的景观单元组成了不同的空间类型与配置,但各空间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生态架构,为乡村生态稳定及物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基础。如乡村中以河流、道路、林带等为廊道系统,山林为基质,田、园、塘等为斑块系统,组成多种生态空间格局。虽然各系统之间互相分离,但并没有影响各系统间物种信息的流通,反而使其趋于更加稳定,维持了稳定的生态过程和生态肌理,保障了物种信息流通、生态链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乡村公园作为乡村景观格局的重要斑块之一,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各斑块间的边缘衔接,避免斑块间的破碎化,通过景观耦合各斑块间的异质性,保障地域生态稳定性。 然而,乡村文化与生态在不同的景观空间中形成了不同的景观序列,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了人文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乡村公园作为重要的斑块,设计时除了注重地域生态肌理,还应注重乡村文化的表现,用乡村民俗文化结合景观设施来表达地域文化,并赋予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以达到对一个场所的独特解答,使乡村公园在文化与生态格局上与周围景观格局互相融合。
2乡村公园规划设计
乡村景观是地域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的人文情怀和自然风貌。乡村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和人类文明的源头,每个乡村文化是在农耕文化的积累中产生,逐渐形成特定人文景观。这些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的人文景观,由于区位的差异、自然景观要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文化。乡村公园设计应根据乡村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特性,结合景观生态学理念,使乡村公园的自然景观格局和人文景观格局与乡村景观格局相耦合,从而使“山、水、林、路”等斑块间互相融合稳定,具体措施如下。
2.1利用自然特征,塑造特色景观
景观的地域性首先表现为地方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植被等自然特征。设计中应深入调研自然特征,了解每一项因子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各项因子与设计主题、结构、功能等的关联性,这样才可以做到对一个场地生态肌理的尊重,体现地域特性。根据乡村自然特征,塑造自然特色的乡村公园,如通过植物群落和水景观以表现自然特征。
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进化和自然遴选保留下来的适宜本区域环境条件的植物,地域特征明显。丰富乡土树种是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7]。乡村公园植物的配置应着重体现乡土特色,选择生长强健、稳定性强、抗病虫害强的地带树种。植物配置注重多层次搭配,组合不同的植物群落,常绿与落叶混交,阔叶与针叶兼顾,营造多空间、多季相的植物景观。
水作为重要的景观要素,能有效地表达地域特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和 “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水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承地方文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水景观是对地域水文化的重新解读。在乡村公园当中水景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通过不同的工程措施、滨水建筑、植物、景观小品来展示和科普地域性的水景观。如成都的活水公园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向人们演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8-10]。
2.2挖掘人文资源,传承历史文化
人文资源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具有民族性、艺术性、传统性和特殊性的特征,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体现着一个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征。乡村的人文资源主要有农耕文化、历史遗迹、传统民俗活动等,它们形成了不同形式的人文景观。设计应尊重对这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设计手法展示文化。如设计文化广场、戏剧舞台等活动空间让乡村民俗活动再此延续,还可通过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提取相关元素,结合现代手法,设计相关休闲建筑、景观长廊、景观小品等,让景观作为历史文化的符号传承传统文化,从而将景观与地域文化结合,避免将人文景观强加于自然景观上,造成对地域文化的不尊重。
通过解读乡村地域特性,了解基地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属性,因地制宜地将基地周围环境与乡村公园互相渗透,使各斑块景观格局互相耦合,从而使设计贴近自然、具有地域特性的文化公园。
3晋江市华侨公园景观设计实践
3.1项目概况基地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丙洲村西北侧,金安路南侧,地势呈东北向西南走向,高差约 3.5 m。基地东西长约200 m,南北宽约150 m,总面积为30 850 m2,分两期规划建设,以一条路为东西两期。一期位于道路西侧,规划面积 23 650 m2,该地块内主要是地势平坦荒废田地(图1、2);北部有少许桉树和龙眼(图3),东北有一个水量较大的水井。二期位于道路东部,规划用地为7 200 m2的荒废农田。
3.2项目地域特性
3.2.1自然环境资源分析。
项目地处闽南泉州晋江市,临近海域,地势平坦,是一个沿海区的村庄,具有一定的渔村文化。属亚热带气候,平均气温为19~22 ℃,气候温和;常年雨量1 200~1 300 mm,雨量充沛。基地内自然资源较差,生态资源稀少,植被品种单一,只有一口水量较大的水井,缺乏地域景观格局识别性。
3.2.2人文景观资源分析。
丙洲村历史悠久,具有千年文化历史,以开闽王后世居住于此形成的王氏家族文化融入于闽南文化中。基地周围建筑以现代村落建筑为主,少许居民建筑还保留传统的闽南古厝和华屋,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依然存在人文景观识别性不高问题。如今丙洲村已成为重要的侨乡,海外人员达万人,形成独特的侨乡文化村落。
3.3设计目标
华侨公园作为晋江市重要的乡村公园,它对文化的承载与传承起着积极的作用,能有效地展示丙洲文化与特色。基地丙洲村自然与人文分析,在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基礎上,华侨公园设计以滨海元素和侨乡文化为特色,有机地组合地域植物景观,使公园与周围村庄肌理融为一体,形成识别性较高的村庄公园,突出地域文化公园的同时展示经济强县的形象魅力。
3.4设计主题
根据基地特性和生态肌理,设计以“华侨文化、滨海风情、运动休闲”为主题,将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互相渗透,结合植物景观,提高场地文化和自然的交融性,将文化融入自然中,打造成一个具有生态与人文特色的以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3.5设计策略
3.5.1利用自然特征,塑造特色景观。
基地自然资源特征较少,依据现状资源特性,充分利用现有水景营造水景观,利用乡土植物,采用乔-灌-草的配置模式,突出彩化亮化不同季节的绿化景观,点缀景观置石、侨乡文化雕塑,以塑造特色景观。 3.5.2挖掘人文资源,传承历史文化。
基地濒临沿海,地处闽南,形成独特的闽南文化与华侨文化,设计以侨乡文化为主轴,结合闽南文化,融入滨海风情,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提高乡村公园识别性与文化传承特性。
3.6设计实施
遵循现有的村落肌理,重塑场地功能,提高场地识别性,规划设计形成“一心、两环、四区、多点”(图4、5)的景观空间格局。“一心”:以原有水源营造观赏水景为中心的思乡湖生态休闲观光区。“两环”:以两条环形的园路形成生态绿廊,将各景观节点连成一个整体,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四区”:分别为游园观赏区、运动健身区、停车场区和生态园区。“多点”:根据基地特色文化点,营造代表丙洲村不同特色的多个景观节点。
3.6.1游园观赏区。该区旨在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的文化交流兼游乐的观景场所。该区主要是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核心景观区,布置公园入口广场、休闲平台、活动小广场、思乡湖等重要景观点,通过曲折的园路连接各节点,引导游客在园内观赏游玩。
入口广场是连接园内外的主要窗口(图6),对吸引游客进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休闲平台、活动小广场是对其功能的延续。设计手法上以简约几何形的构图方式,设计树阵、休闲座椅、观景亭、植物等元素组成入口景观。
思乡湖是重要观赏休闲区(图7),设计充分利用基地原有的大水井资源,以突出海外侨胞们的思乡之情为意境,设计侨心亭、亲水平台(木栈道)、临水步道等景观序列。浅水区采用自然原型驳岸营造动植物栖息地,深水区采用条石砌筑驳岸,组织成不同的生态空间。
通过就地取材,用当地石头与乡土植物组成大门景观与湿地景观,其中入口种植凤凰木、小叶榄仁、皇后葵、大王椰子等多种乡土热带树种,水生植物以芦苇、旱伞草、再力花等,通过不同的搭配构成具有热带风情的植物景观。建筑用红砖白石、燕尾脊、双坡曲的屋顶形式体现地方建筑特色。小品以牛雕塑、石头景观、特色花境等反映不同的地域特性,如牛雕塑寓意着闽南人的奋斗和敢拼精神。
3.6.2运动健身区。此区为人们提供一个运动、健身、游玩的场所(图8)。主要布置室内游泳池、室内篮球馆、用鹅卵石步道、景亭、休闲场所等。游泳池与篮球馆位于区内东西两侧,中间设置景观亭,以鹅卵石园路将3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在休闲场所设置高低错落的组合树池、坐凳、小卖部,供村民或游客在观赏球赛之余在此休息、活动、交流、赏景。
为突出亚热带滨海风情,该区植物景观以小叶榕、垂叶榕、台湾栾树、加拿利海枣等为乔木,散尾葵、黄花槐、鸡蛋花、黄金榕、三角梅等为灌木,龙船花、红花檵木、红叶石楠等为地被,营造层次不同的具有地域性的植物景观。
3.6.3停车区。该区位于公园北侧,在入口设置矮树池,引导车辆行驶,停车位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利用嵌草砖的铺装形式(图9),能有效地使雨水渗透至地底下。车位之间种植大冠乔木,形成林荫环境,构成舒适的生态停车场。
3.6.4生态园区。该区位于公园东侧,为留住侨胞们对以往乡村生活的乡愁,于二期建设生态园,根据现有的场地农田肌理,在此区开展生态种植、科普宣传等娱乐项目,建成集景观、生产、观光旅游、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园,既可以留住乡愁,又可以体现地域特性与乡村公园文化。
生态园的植物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点线面结合的原则,体现地域特性的景观效果。适当引入经过驯化的园林树种,营造出一种别致、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的植物景观。
3.7福建晋江市华侨公园综合评价
通过晋江市丙洲村华侨公园的规划设计,布置休闲观光区、健身运动区、游园观赏区等空间,满足了当地居民及外来务工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休闲与娱乐场所,同时对弘扬和传承当地的华侨文化和乡村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方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满足了居民对健身及休闲的需求,实现了乡村公园休闲游憩、文化传承、生态保护、观光游览、科普教育的多功能。
4结论
随着振兴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公园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避免没有地域特性的乡村公园出现,设计需要深入挖掘乡村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特色,以景观为载体保护乡村生态肌理与历史遗存,体现乡村特色与文化符号。
华侨公园在原有生态资源一般、人文景观并不突出的情况下,通过对场地信息的深入调查,提出以“华侨文化、滨海景观、运动休闲”为主题,结合闽南文化、华侨文化、滨海风情,打造成一个集文化、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公园,为居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传承、乡愁依旧的场所感受,实现了场地功能再生,避免千遍一律的乡村景观出现,赋予了乡村公园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许欢科,滕俊磊.乡村振兴中新乡贤培育的障碍及其对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35-42,67.
[2] 刘宇,龙启蒙,付雅洁.基于城乡融合视角的乡村振兴中国道路探索[J].中国发展观察,2019(8):53-56.
[3] 郭希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10.
[4]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532-1533.
[5] 斯恒.基于地域特色的水庫型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18.
[6] 刘鸿雁.哈尔滨市景观格局变化及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分析[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7] 张金玉,周蕴薇.乡土树种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现状探析[J].北方园艺,2007(4):139-141.
[8] 邓德骏,徐枫,卢俊杰,等.基于地域特色的小城镇河道景观设计:以尤溪县七尺溪河道景观设计为例[J].三明学院学报,2014,31(4):91-95.
[9] 陈于思.成都市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情况调查分析[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2):27-29.
[10] 王滢芝,赵旭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问题讨论[J].水工业市场,2011(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