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时期是人的智力、性格和行为迅速发展的关键性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社会经验及文化知识的不足,使学生极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解决生活及学习中的一些琐事,排除学生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识品质,优化他们知、意、情、行等方面的素质,就能使他们形成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品格。根据多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此简要谈一谈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成因及表现,以及班主任在防治学生心理不健康方面的对策。
为了祖国的未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事实上,在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较低,随着其心理、生理的发育和发展,面对学习、竞争的压力、耐挫能力的缺失及人际交往的困惑等等,他们有的“焦虑、自闭”,有的“爱心缺乏”,有的“轻视生命”……。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很多,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敏感:青少年自尊要求迫切,自我意识强烈,而且心理承受能力又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有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焦虑、恐惧和不安,当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时,就会愤怒、生气,常常多疑,神经过敏。
(2)叛逆: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期,其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老师和家长的监护,反对成年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同时为了能够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极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态度。
(3)嫉妒: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内心产生的不愉快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时(如相貌、学习、人缘等),表现出怨恨、愤怒、自残、不悦及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情绪。
(4)失落:中学生抱有很多的幻想,希望能将其变为现实,多表现在吃穿、学习和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为此他们会刻意的追求甚至会付出种种努力。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会产生挫折。这容易给中学生带来恐惧、紧张、失望和忧郁。
(5)自卑:它是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自信心,认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低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行为萎缩,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接纳自己,不理解自己,经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一叶孤舟。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孤独寂寞、与世隔绝的情绪称为孤独感。
因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此时的他们已经步入青春期,正处于成长的第二反抗期。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出现反抗心理的重要因素。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懂孩子心理的班主任老师并不难,只要我们平时多学习点与心理学有关的知识,改变自己先入为主的陈旧观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善待学生为平等的朋友,面对孩学生的反抗表现,班主任要用真诚的心以尊重的态度与之交流,来换取他们的信任。根据学生的反抗表现及他们的性格特点,采取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理解学生成长中的迷茫与困惑,正确引导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即便是一时无法沟通,也不要急于求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来化解学生的“硬抵抗”是班主任在这个时期最明智的选择。
班主任所做的行之有效的心理保健方法是:
首先要“认识学生”:他们是具有独立个性心理的鲜活个体;“了解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承认学生”:他们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关爱学生”:他们需要无私的爱和尊重;“理解学生”:让你的教育更具说服力和效力;“塑造学生”:他们的人格和身体都是可塑的。
其次是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活动要尽量与班对活动或第二课堂等活动相结合,不要使这种心理活动又成为学生的一种新的课业负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文体活动和进行有关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寓健康教育于乐趣性活动之中,对心理辅导活动班主任要精心组织和准备,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如小品表演、游戏、讲故事、讨论、猜谜、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学生通过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和其他游戏活动,逐步领悟和体会到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还有就是班主任还要鼓励学生多记日记,随时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在受到不良情绪干扰和影响时,可在日记中及时地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感受,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稳定、开朗、活泼、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助于班主任能及時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到及时进行教育、疏导。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心理调节的土壤,除温馨的家庭以外,还要有一个积极、团结、向上的班级,班集体是一个需要寻求心理“平衡”的青少年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基本环境,班主任应通过教导、管理,包括表扬、讨论、批评、奖励、惩罚等各种评价手段,以及结合自身的楷模作用,引导健康的集体舆论;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良好健康品质的形成。
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其它方式和途径也能为学生营造一种比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如:
心理辅导室:有专职教师专门解答学生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信箱:学生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书面提出后投入心理信箱,心理辅导老师作出个别辅导或解释,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专题广播: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可以通过学校广播展开,来提高全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
板报宣传:运用墙报或黑板报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方法。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维护和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让他们学会自信、学会耐心、学会自赏、学会钟爱别人、学会自爱、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公正,他们便会觉得他们是生活在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里,愉悦地生活。
为了祖国的未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事实上,在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较低,随着其心理、生理的发育和发展,面对学习、竞争的压力、耐挫能力的缺失及人际交往的困惑等等,他们有的“焦虑、自闭”,有的“爱心缺乏”,有的“轻视生命”……。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很多,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敏感:青少年自尊要求迫切,自我意识强烈,而且心理承受能力又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有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焦虑、恐惧和不安,当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时,就会愤怒、生气,常常多疑,神经过敏。
(2)叛逆: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期,其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老师和家长的监护,反对成年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同时为了能够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极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态度。
(3)嫉妒: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内心产生的不愉快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时(如相貌、学习、人缘等),表现出怨恨、愤怒、自残、不悦及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情绪。
(4)失落:中学生抱有很多的幻想,希望能将其变为现实,多表现在吃穿、学习和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为此他们会刻意的追求甚至会付出种种努力。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会产生挫折。这容易给中学生带来恐惧、紧张、失望和忧郁。
(5)自卑:它是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自信心,认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低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行为萎缩,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接纳自己,不理解自己,经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一叶孤舟。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孤独寂寞、与世隔绝的情绪称为孤独感。
因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此时的他们已经步入青春期,正处于成长的第二反抗期。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出现反抗心理的重要因素。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懂孩子心理的班主任老师并不难,只要我们平时多学习点与心理学有关的知识,改变自己先入为主的陈旧观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善待学生为平等的朋友,面对孩学生的反抗表现,班主任要用真诚的心以尊重的态度与之交流,来换取他们的信任。根据学生的反抗表现及他们的性格特点,采取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理解学生成长中的迷茫与困惑,正确引导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即便是一时无法沟通,也不要急于求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来化解学生的“硬抵抗”是班主任在这个时期最明智的选择。
班主任所做的行之有效的心理保健方法是:
首先要“认识学生”:他们是具有独立个性心理的鲜活个体;“了解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承认学生”:他们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关爱学生”:他们需要无私的爱和尊重;“理解学生”:让你的教育更具说服力和效力;“塑造学生”:他们的人格和身体都是可塑的。
其次是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活动要尽量与班对活动或第二课堂等活动相结合,不要使这种心理活动又成为学生的一种新的课业负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文体活动和进行有关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寓健康教育于乐趣性活动之中,对心理辅导活动班主任要精心组织和准备,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如小品表演、游戏、讲故事、讨论、猜谜、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学生通过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和其他游戏活动,逐步领悟和体会到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还有就是班主任还要鼓励学生多记日记,随时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在受到不良情绪干扰和影响时,可在日记中及时地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感受,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稳定、开朗、活泼、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助于班主任能及時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到及时进行教育、疏导。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心理调节的土壤,除温馨的家庭以外,还要有一个积极、团结、向上的班级,班集体是一个需要寻求心理“平衡”的青少年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基本环境,班主任应通过教导、管理,包括表扬、讨论、批评、奖励、惩罚等各种评价手段,以及结合自身的楷模作用,引导健康的集体舆论;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良好健康品质的形成。
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其它方式和途径也能为学生营造一种比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如:
心理辅导室:有专职教师专门解答学生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信箱:学生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书面提出后投入心理信箱,心理辅导老师作出个别辅导或解释,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专题广播: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可以通过学校广播展开,来提高全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
板报宣传:运用墙报或黑板报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方法。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维护和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让他们学会自信、学会耐心、学会自赏、学会钟爱别人、学会自爱、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公正,他们便会觉得他们是生活在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里,愉悦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