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堂教学理念进入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语文教学呈现一片新气象,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毋庸讳言,在目前的小学课堂上,毛病不少,不容忽视。笔者就平时的所见所闻,归纳出以下几种:
一、“浮光掠影”代替了基本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等。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对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来保障。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对文本的讲解代替了基本知识的教学。对于那些难字生词,只是浮光掠影地讲一下,其结果是学生的作文本上,错别字随处可见,病句也比比皆是;朗读课文时断句不当,感情不真。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丢掉字词等最基本的东西,学生必须有一支笔,一本书,一本草稿纸,指导和督促学生记录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见解,把那字形、字音的辨识,词语的抄写、解释,句子的理解,内容的概括,语言和技巧的鉴赏,文言文的翻译,都安排在课堂上、草稿纸上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夯实了,语文素养自然就有了,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热火朝天”代替文本内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朗读,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诵心惟,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边缓缓朗读,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篇章的理解;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朗读时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受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可有的教师用“热火朝天”的讨论或“别开生面”的活动代替了对文章的朗读与品味。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前学生有过预习,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找出几件事写,然后就把学生分成四组,表演“赖床挨打”这件事。学生准备,然后是分组表演。一节课就在学生的笑声中结束了。至于文本内涵的理解,作者感情的把握,重点词句的品读,课堂没有涉及。
三、“言不由衷”代替个性彰显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对学生的解读思维是一次解放,它带来了课堂学习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和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的出现。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做?有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见解一律采用“好”、“不错”、“有自己的想法”、“有创造性思维”等词语。其结果是让学生不知道哪个答案更准确,无所适从。教学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必要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理解也是应该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放弃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无原则的肯定,更不等于说对于学生片面的解读或错误的解读都给予肯定。对学生的理解应适当进行正面引向,给予适当评价,做到活而有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这才是真正的个性的彰显。
四、“五光十色”代替学生思维
多媒体价入语文课堂教学,让课堂更生动活泼,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是一些知识的介绍、训练材料的呈现、课文的配音配画朗读,比以往更方便、快捷,更能引起阅读的兴趣。与此同时,一些与多媒体教学相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些语文课堂,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简介,从文章内容到写作特点,从形象到语言,学生一幅一幅地欣赏。精美的画面、生动的图景、优美的音乐,学生像看电视剧。笔者听过一位教师上《黄河颂》一文,用了二十多张图片,从黄河的源头到入海,从鸟瞰到近观,从历史到现状,五光十色,目不暇接,可就是没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本,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激发思维,学生也无心做这些。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不能完全依赖它。在教学过程中,会生成许多新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适当调动授课程序,并不能事先在计算机上编好程序,不能让画面来代替学生的思维。
一、“浮光掠影”代替了基本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等。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对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来保障。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对文本的讲解代替了基本知识的教学。对于那些难字生词,只是浮光掠影地讲一下,其结果是学生的作文本上,错别字随处可见,病句也比比皆是;朗读课文时断句不当,感情不真。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丢掉字词等最基本的东西,学生必须有一支笔,一本书,一本草稿纸,指导和督促学生记录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见解,把那字形、字音的辨识,词语的抄写、解释,句子的理解,内容的概括,语言和技巧的鉴赏,文言文的翻译,都安排在课堂上、草稿纸上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夯实了,语文素养自然就有了,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热火朝天”代替文本内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朗读,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诵心惟,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边缓缓朗读,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篇章的理解;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朗读时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受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可有的教师用“热火朝天”的讨论或“别开生面”的活动代替了对文章的朗读与品味。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前学生有过预习,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找出几件事写,然后就把学生分成四组,表演“赖床挨打”这件事。学生准备,然后是分组表演。一节课就在学生的笑声中结束了。至于文本内涵的理解,作者感情的把握,重点词句的品读,课堂没有涉及。
三、“言不由衷”代替个性彰显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对学生的解读思维是一次解放,它带来了课堂学习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和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的出现。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做?有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见解一律采用“好”、“不错”、“有自己的想法”、“有创造性思维”等词语。其结果是让学生不知道哪个答案更准确,无所适从。教学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必要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理解也是应该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放弃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无原则的肯定,更不等于说对于学生片面的解读或错误的解读都给予肯定。对学生的理解应适当进行正面引向,给予适当评价,做到活而有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这才是真正的个性的彰显。
四、“五光十色”代替学生思维
多媒体价入语文课堂教学,让课堂更生动活泼,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是一些知识的介绍、训练材料的呈现、课文的配音配画朗读,比以往更方便、快捷,更能引起阅读的兴趣。与此同时,一些与多媒体教学相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些语文课堂,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简介,从文章内容到写作特点,从形象到语言,学生一幅一幅地欣赏。精美的画面、生动的图景、优美的音乐,学生像看电视剧。笔者听过一位教师上《黄河颂》一文,用了二十多张图片,从黄河的源头到入海,从鸟瞰到近观,从历史到现状,五光十色,目不暇接,可就是没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本,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激发思维,学生也无心做这些。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不能完全依赖它。在教学过程中,会生成许多新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适当调动授课程序,并不能事先在计算机上编好程序,不能让画面来代替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