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一本正经“恶搞”历史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f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偏爱将两种不同时空的东西凑对,
  新作《长安十二时辰》写唐朝反恐大戏
  马伯庸
  1980年生于内蒙古赤峰,作家,有“文字鬼才”之誉。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起陇西》《古董局中局》《龙与地下铁》。散文《风雨〈洛神赋〉》获2010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短篇小说《破案:孔雀东南飞》等获朱自清散文奖。新书《长安十二时辰》于近日出版。
  唐代文豪贺知章于玄宗天宝年间担任朝廷重臣时,诗人岑参才刚刚中了进士。1200多年前在政坛少有来往的两人,却在一本小说里有了交集。在马伯庸新书《长安十二时辰》中,大唐盛世的文人武士、世族大家、三教九流都被卷入了一场意图毁灭长安城的阴谋,成了主人公、“救世主”张小敬的陪衬和布景。历史与现实纵横交错,马伯庸织了一张精巧的叙事网,勾画出各色剪影。
  把有趣的历史写给普通读者,这是马伯庸最擅长的事情。在此之前,他就常以真实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人物为主干,添上颇具个性化的想象,衍生曲折离奇的情节。借用大仲马脍炙人口的比喻,马伯庸“把小说挂在历史的钉子上”。
  历史之外,马伯庸还有另一张标签:“鬼才”。他崇拜老舍、钱钟书等上世纪文坛的“幽默大师”,“恶搞”和“幽默”也成了自己创作的尖刀利器。
  不过和文字对比,马伯庸本人要严肃多了。和他对话,并没有期待中的插科打诨和随口而出的冷笑话,他喜欢跟你聊聊那些普世的道理。起身拍照,马伯庸更拘谨了。摄影记者打趣说:“放松,其实您挺帅。”他正儿八经接了句:“嗯,‘其实’这个词用得好。”
  用美剧的节奏写长安的故事
  《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缘起于一个知乎上的提问,“如果给《刺客信条》(执行刺客任务的电子游戏)写剧情,你会把背景放在哪里?”马伯庸看到,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唐代长安城。
  具体年份设定于玄宗天宝三年。历经太宗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开疆辟土,开元三十载财富积累,长安城在它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都城。正如马伯庸在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国际大都市,五湖四海的诸色人物云集其中,风流文采与赫赫武威纵横交错,生活繁华多彩、风气开放多元。在那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实在是一个创作者所能想到的最合适的舞台。”
  “想象一个刺客的身影,在月圆下的大雁塔上跃下,追捕他的火红灯笼从朱雀大街延伸到曲江池,惊起乐游原上无数的宿鸟,神秘与堂皇同时纠葛……”脑洞一开,他信手写下几千字,“俯瞰长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盘般排布,晴空之上一头雄鹰飞过……”之后,他越写越兴奋。
  小说讲述了上元节前日,一群突厥狼衛偷偷潜入,计划纵火焚城毁灭帝都,长安即将陷入劫难,独眼死囚张小敬却成了救世主,而时间只剩下短短12个时辰。
  马伯庸用洋洋洒洒70万字,写了这一天的故事。如美剧《24小时》每一集讲述一个小时的变故,《长安十二时辰》被分割为半个时辰一章,一共二十四章,正好一天时间。读者不难想象情节曲折复杂的程度——就像上了发条,官场、权势、阴谋一层套着一层,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剧情之外,马伯庸悉心描绘了长安城里的人性和血性。几十个真切的历史人物从他笔下走过。旷达不羁的秘书监贺知章、善良懦弱的太子李亨、看似文弱迂腐实则内心坚毅的太子幕僚李沁、处事机敏却善变滑头的宰相元载,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一时间分不清究竟是书中的虚幻人物,还是历史原本的样子。
  相比于熠熠生辉的配角,主人公张小敬与随从姚汝能则是不曾在正史中有过记载的人物。张小敬曾凭战功当上长安一个区的“不良帅”(相当于刑警队长),黑白通吃。后来因上司与人勾结,害死了自己九死一生的战友,他一怒之下杀死上司成了死囚,心里却始终挂念百姓。他是个看似冷漠实则情深的男人。
  不一样的大唐盛世
  写完故事结局,幕后元凶现身,掩卷之前,马伯庸用4页纸篇幅,介绍了与小说相对应的、真实的天宝三年。
  他挑的是一个“平静”又“重要”的年份,几乎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但许多人——包括大唐自己都在这一年发生了巨大转折。胡将安禄山升任范阳节度使,杨玉环被正式纳入宫中,突厥大唐战事升级,东宫和李林甫斗争发酵,“盛唐情节每个中国人都有,但对于它的了解,大多只停留在兴盛之际。到底什么时候由盛转衰,我选的这一年,正好是下坡路的岔口。”
  在后记中,马伯庸细细交代了书中一些重要人物的历史结局,与小说中各自的命运一一对应。这年4月,贺知章乘马车返回山阴老家,没过多久,传出他溘然去世的消息。与此同时,唐军对突厥发起比之前猛烈数倍的攻势,鏖战数月,突厥可汗被杀,传首京师。宰相元载专权之后,纳受赃私,贪腐奢靡,行事无所顾忌,代宗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将其收捕赐死。
  没能在史书上留下痕迹的张小敬,马伯庸也找到了蛛丝马迹。安史之乱平定后,民间出现一本名为《安禄山事跡》的书,署名华阴县尉姚汝能。书中记录马嵬坡之变中,一箭把杨国忠射下马的人就叫张小敬。只是关于张小敬什么来历,后来命运如何,没有任何提及。
  不经意间,一虚一实衔接,浑然如一。正如书评人评价,“若全用历史细节堆砌,那不是好小说,若全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又没有历史小说耐人琢磨的趣味。《长安十二时辰》好便好在营造了一种近似历史的氛围,惊心动魄里混沌着真实”。
  除了各色人物,马伯庸下足功夫的还有长安的城郭样貌、唐人服饰、饮茶、读书、乘车甚至如厕习俗,“上至朝廷典章制度,下到食货物价,长安城水道、隔水的栏杆”都一一有所考究。正如他自己所说,“写这么一部作品,最大的挑战不是故事编制和人物塑造,而是对那个时代生活细节的精准描摹”。为此,他战战兢兢查阅了大量资料,在浩如烟海的专题论文和考古报告中潜心攻读,前后数次赴西安实地考察,“就是希望离那个真正的长安城更近一点”。
  最终,小说真实呈现了长安城一百零八坊,“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出版社随书送了两张唐长安地图,其中城防、水渠承载剧情发展的空间坐标功能。被还原的细节还有长安城南的人烟更稀少,水渠流向、城中雕塑姿态也能完全对照《安禄山服散考》文献来看。   当然,马伯庸并不是为了还原历史。他用真实到极致的细节作底,在这之上搭建舞台,以此展现大唐盛世以外的、不一样的长安。“这袭华丽的袍子上,究竟怎样爬满了致命的虱子”。
  小说尾声张小敬与李沁有一番对话。“长安城居民有百万之众,到底人命被当成了什么?为什么你们首先关心的,不是这些人?为什么你对这样的事,能处之泰然?”李沁的回答只有一句,“这就是长安城的秉性啊。”
  历史遍布悬疑
  马伯庸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他从小的记忆中,生活就是从一个城市搬向另一个城市。因此,“故乡是流动而稀薄的、无数散碎的片段”。
  走马灯似的辗转中,承载最多记忆的是家里的大书架。“上面一大堆书,从《红楼梦》到《第二次握手》,从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到大仲马、西村寿行(日本推理小说作家),杂乱无序,什么都有。我们家的教育模式是完全放养,对于我的阅读,父母从来放任不管。得益于这种自由,我每天都会在书架前待上两三个小时,不识字就先看插图,胡乱翻。有次我翻出了一本《金瓶梅》,正好我爹进来,看到我手里的书,问我知道书里面讲什么吗?因为当时在听评书《水浒》,我说梁山好汉吧?我爹想了想,说对,然后就走了。我翻了半天,都是男女对话,哪有什么打仗的场面,不耐烦就索性扔开不看。”踏入文坛,马伯庸最感激的人是父母,“我爹真够开明的,而我那时是真傻”。
  因为书读得杂,马伯庸写的故事总是有详实史料做支撑,文风也因此受到各家影响。他读王小波,读的是逻辑;向汪曾祺学的是文章的制式;老舍、钱钟书和马克·吐温让他知道,有趣是一件奢侈、很难得但很伟大的品质。
  这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马伯庸创作的基调。2000年,以悬疑惊悚短片小说《她死在QQ上》出道后,他早期创作基本走的都是構思古怪精妙、语言诙谐冷僻的路数。那段时间,马伯庸正在新西兰留学,练笔之余,随手把几篇作品匿名挂在网上,没想到流传颇广。
  马伯庸偏爱将两种不同时空的东西凑对,或者用完全不相干的叙述方式描述一个事件。他写《小资生活的一天》,小清新的笔调和现实生活残酷交织在一起;《留学生七种武器之泡面》仿古龙武侠风;《欧罗巴英雄传》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风格,描述的却是一段西方人耳熟能详的英雄传奇。他自称那是一段“嘻笑怒骂的写作时期”。
  回国之后,马伯庸在外企当白领,写作仍是副职。不过正是这些“玩票”的文字,让马伯庸火了起来。2010年,他的散文《风雨〈洛神赋〉》获人民文学奖,文中以充足史料“考证”了曹植、曹丕、甄宓之间的八卦关系。颁奖辞中写道,马伯庸“抽丝剥茧,咄咄逼人,对历史可能性的探究具有一種童言无忌的机敏和快乐”,网友则评价他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马伯庸由此开始尝试更多基于大量史料的“考据型悬疑文学”作品。长篇小说《风起陇西》延续了这种混搭风,从汉中到整个雍凉大地上,演绎出一段精彩的三国谍战传奇。2012年,《古董局中局》出版,这部围绕古董鉴定、造假、设局展开的百科全书式小说,收获了不少新“粉丝”。
  在马伯庸自己看来,混搭从“脑洞”出发,考据建立在强大的知识储备基础上,两者结合还要事事符合逻辑。“历史的记载永远残缺不全,史书永远只能记录大事。枝干间的空隙,我们就能往里填。所以从文学创作角度出发,混搭进历史框架的旁逸斜出,也很美丽。”有评论家曾为马伯庸的历史观正名,“在他的眼中,历史并非给定的叙述,而是遍布悬疑,有待于追问和阐释。他要的不是回答,而是回声。”
  写这类游走于史学和文学间的小说,对于马伯庸也是一种自我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微博大V马伯庸完成了自我的沉淀。两年前,他还孜孜不倦在微博中写冷笑话,现在的段子都脱胎于生活。
  比如他给雾霾天配了两句小诗:欲die(“死亡”的英文,音同带)林中挂,金钗雪里霾,原句是《红楼梦》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用他自己的话说,“幽默从来不是目的,和历史一样,是为了讲述一些道理”。
  执笔写《长安十二时辰》时,马伯庸已站在“而立”与“不惑”正中间。他辞了职,决意一心做职业作家。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没什么好‘不惑’的,忙忙碌碌写东西,生活很充实。”
其他文献
如今人们知道王度庐,很多是因为大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这部影片是华语电影第一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轰动世界影坛,原著作者王度庐也是由此才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有人说,千古文人侠客梦,每一位华人导演内心都藏着一个武侠梦。为何李安唯独选择了当时已经被人淡忘的王度庐来构建心中的梦想呢?也许是王度庐的文艺范儿,“武戏文唱”的写作路子,与这位影坛的儒者,达成了某种精神上的相契。  王度庐出生于1909年
他花光所有积蓄办影院,把电影情节、画面讲给盲人听,至今已举办上千场  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设想了如果重见天日,她会做些什么:她会仰望亲人的脸、去森林体验自然界的美丽、在黎明前感受黑夜变成白昼。而王伟力创办的“心目影院”,却在盲人和志愿者之间开展了一场场“假如给我三天黑暗”的公益体验。“如果你不去理解三天黑暗,你就不能切身感受盲人的困苦。”王伟力说。  王伟力是一位助盲人士,
他30年前拍《英雄本色》,开启暴力美学和英雄电影时代;如今重拍《追捕》,期待找回来时路吴宇森  香港导演、编剧、监制,1946年生于广州。1968年步入电影圈。1986年执导《英雄本色》,奠定了其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1993年赴美国好莱坞发展,2006年回归华语影坛。代表作有《英雄本色》《喋血双雄》《变脸》《碟中谍2》等。近日,由其执导重拍的《追捕》上映。  978年10月,日本电影《追捕》在中国
11月25日,欧盟举行特别峰会,27国领导人通过了英国脱欧协议,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与欧盟方面正式签署协议。   11天前,英国和欧盟就脱欧事宜拿出了一份协议草案,但脱欧事务大臣多米尼克·拉布等多名英国高官宣布辞职,执政的保守党和在野的工党都在酝酿着对梅的不信任案,英镑一度暴跌,西班牙突然拿英国飞地直布罗陀说事,称如果欧盟不能明确保证西班牙将来对直布罗陀问题拥有“特别否决权”,西班牙将反对英国“脱欧
沙特记者卡舒吉死亡案越闹越大,成为各国媒体天天追着“爆料”的热点。  案件扑朔迷离,很多细节尚未水落石出,同时,它又牵涉到沙特与美国、土耳其等国的复杂关系。10月25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在被问及中方对此案态度时表示,卡舒吉死亡案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注意到沙特方面公布初步调查结果以及为调查事件真相所采取的举措,也注意到各方包括土耳其方面就此事作出的表态。这起事件是不幸的。希望该案能
李苦禅  (1899—1983)  山东高唐人。中国近代大写意画宗师,擅画花鸟、书法。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后任国立杭州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代表作有《盛夏图》《荷鹭图》《松鹰图》等。  李燕  李苦禅之子,1943年出生于北京。画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2017年1月,他与相声演员徐德亮合作出版新书《李燕聊李苦禅》。  1983年春节,李苦禅在北京饭店过了最后一个生
斯蒂文·欧伦斯  1950年出生于纽约,先后从哈佛大学取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2005年起担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  “美中关系的未来可以用毛主席的话来概括,即‘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斯蒂文·欧伦斯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太和文明论坛上如是说。68岁的他已经记不清自己来过中国多少次了。从1979年推动美中建交,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引领
为了将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爸爸妈妈从焦头烂额中解放出来,爱尔兰几家医院准备了免费的“育儿百宝箱”。百宝箱的外壳是个画着卡通图案的硬纸盒,盒子里装着尿不湿、小衣服、玩具等各种婴儿用品。纸盒还可以作为婴儿的床,防止他们翻身趴睡,从而降低发生婴儿猝死综合征的概率。此外,年轻父母还可以通过登录“育儿百宝箱大学”网站,了解有关母乳喂养、新生儿急救、产后心理调节等必要的孕产知识。《环球人物》记者身边的年轻父母拿
李翰祥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人物。在他诞辰90周年之际,后浪图书公司重磅推出了他的代表作《三十年细说从头》。虽说他早已离世,书中所写都是几十年前电影界的往事,但如今读起来,那一幕幕仍然无比鲜活。假如他老人家今天回魂再世,开个公号,每天来上这么一段儿,那绝对也是被万千大众追捧的超级网红、段子手。  要谈这本奇书,就得先谈李翰祥这位奇人。李翰祥一生在多地为不同的电影机构拍片,之所以能写出《三十年细说
艾琳·羅森菲尔德是美国著名的卡夫食品公司的CEO,她从小就是体育迷。读中学时,她请父亲在院里拉了一个球网。放学后,她就和同学劳伦在院里打网球。一次,劳伦状态不好,总是接不住球。“你太笨了!随便一个人都比你打得好。”艾琳着急地抱怨。劳伦生气了:“那你去找别人呀!”“找就找!让你当陪练,简直是浪费时间。”艾琳的话彻底激怒了劳伦,她狠狠地扔下网球拍跑了。  后来,艾琳主动认错,可劳伦对她还是不冷不热。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