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两会胜利闭幕,新一届领导将领航新征程,为各行业新发展举旗定向。文化产业也将仰望航标,破浪前行,既要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要融入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据了解,今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提案有336件,占比7.57%,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壮大数字文化产业;深化“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让我们一起聆听那些关于文化产业的好声音,一起盘点那些关于文化产业的好建议,一起开启2018年文化产业的新航程。
年均增长13%,来之不易的新成绩
过去五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3%以上,这个增长接近GDP增速的两倍。在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曙光看来,13%的新成绩表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作用越来越大,体现了建设支柱性产业的信心,体现了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担当。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文化产业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较少,却能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新的经济价值,蕴藏着新的动能,其具有的创意性、引领性、低消耗、可持续的特点,对转方式、调结构、扩消费、促就业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还能否继续保持13%的高增长,怎样实现从“数量”到“质量”新提升?代表委员认为,从文化产业内部发展来看,要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文化产业本身要防止“脱实向虚”,不能只停留在“讲故事”的夸夸其谈上,要做强文化产业的实体经济,不断推出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从图书到电影,从特色小镇到互联网产品,从主题公园到文化园区,都需要提升质量,由粗放走向精细,由追求数量走向追求品质。从文化产业外部发展来看,文化渗透于其他各行业,更需要奇思妙想的创意和精益求精的打磨,做到“大美无言”“润物无声”,力求每一件产品都有文化的质地,每一个产业都有文化的内涵,做大做强新动能,进一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创新转化,激活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一条大河,滔滔奔流2500年,作为独特的活态文化遗产,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流动的精神家园,大运河文化产业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江苏省副省长王江建议,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使之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彰显文化自信的地标性工程,中华文脉的重要标志。同时,要加强统筹,加大创新,建立沿线“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整体保护、分段管理、各自开发”的工作运行机制。
要着眼发现和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当代价值,使之成为基于中华传统进行新的文化创造的“助推器”。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安来顺认为,保存、记录是遗产机构的传统功能,而见证和参与则是这些机构新的方向,有责任、有义务深度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形成新的知识,打破部门和学科壁垒,鼓励跨部门、跨学科合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激情,汲取新的文化创造力量。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根植在乡野村镇,一些地区涌现出诸如山东曲阜三孔文化产业、江苏古镇周庄水乡文化旅游产业、杭州西湖龙井休闲品茗茶文化产业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县域文化产业典型。但同时,我国很多省份的县域文化产业依然面临着基础薄弱、总量不大、动力不强、创新不足等问题,很多县市“千城一面”,县域文化产业特色不突出、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产业化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弱,在做强做大、开拓市场方面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對此,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李掖平建议,各县区要摸清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家底和市场规律,找到亮点、把握“拳头”产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不能“高大全”,而是要“小而美”“小而专”,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挖掘县域地区的文化元素,推动县域文化繁荣,激活当地经济活力。
数字文化产业,后来居上的新希望
“过去五年,年收入增长了4倍多,去年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公司市值增长了10倍,超过5000亿美元,市值排名全球第五、亚洲第一。”日前,腾讯集团董事长马化腾发布了腾讯集团的“成绩单”,展示了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巨大能量。
以腾讯为龙头,近年来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战略的对接,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推动了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业态迅猛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也拓展了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2017年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一马当先”,营业收入7990亿元,增长高达34.6%,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去年底,网络文学用户数达到了3.33亿,手机用户达到了3.04亿,网络文学年产值已达90亿元。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称的“世界四大文化现象”。
改变才刚刚开始,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数字文化产业呈现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满足群众的消费新需求,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此外,通过跨界融合,推进新兴的数字文化产业与传统的制造业、消费品工业融合发展,与信息业、旅游业、广告业、商贸流通业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附加值,引领新发展。
在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流量”掩盖“质量”,“产值”掩盖“品质”的问题也饱受批评,两会上,专家们积极为提高数字内容质量建言献策。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认为,网络文学不应一味追求产量和点击量,而需回溯艺术创作的本源,深入人民群众、贴近社会变迁。浙江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胜男发现近年来网络文学领域,盗版、抄袭乱象层出不穷,网络作家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网络文学生态环境正在遭到破坏,“低廉的侵权成本和高昂的维权成本又导致侵权现象屡禁不止”。他认为,遏制网络文学盗版、抄袭等侵权现象,需要尽快制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或《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办法》,推进《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保护网络文学风清气正的发展生态,促进数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今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提案有336件,占比7.57%,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壮大数字文化产业;深化“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让我们一起聆听那些关于文化产业的好声音,一起盘点那些关于文化产业的好建议,一起开启2018年文化产业的新航程。
年均增长13%,来之不易的新成绩
过去五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3%以上,这个增长接近GDP增速的两倍。在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曙光看来,13%的新成绩表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作用越来越大,体现了建设支柱性产业的信心,体现了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担当。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文化产业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较少,却能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新的经济价值,蕴藏着新的动能,其具有的创意性、引领性、低消耗、可持续的特点,对转方式、调结构、扩消费、促就业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还能否继续保持13%的高增长,怎样实现从“数量”到“质量”新提升?代表委员认为,从文化产业内部发展来看,要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文化产业本身要防止“脱实向虚”,不能只停留在“讲故事”的夸夸其谈上,要做强文化产业的实体经济,不断推出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从图书到电影,从特色小镇到互联网产品,从主题公园到文化园区,都需要提升质量,由粗放走向精细,由追求数量走向追求品质。从文化产业外部发展来看,文化渗透于其他各行业,更需要奇思妙想的创意和精益求精的打磨,做到“大美无言”“润物无声”,力求每一件产品都有文化的质地,每一个产业都有文化的内涵,做大做强新动能,进一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创新转化,激活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一条大河,滔滔奔流2500年,作为独特的活态文化遗产,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流动的精神家园,大运河文化产业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江苏省副省长王江建议,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使之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彰显文化自信的地标性工程,中华文脉的重要标志。同时,要加强统筹,加大创新,建立沿线“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整体保护、分段管理、各自开发”的工作运行机制。
要着眼发现和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当代价值,使之成为基于中华传统进行新的文化创造的“助推器”。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安来顺认为,保存、记录是遗产机构的传统功能,而见证和参与则是这些机构新的方向,有责任、有义务深度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形成新的知识,打破部门和学科壁垒,鼓励跨部门、跨学科合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激情,汲取新的文化创造力量。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根植在乡野村镇,一些地区涌现出诸如山东曲阜三孔文化产业、江苏古镇周庄水乡文化旅游产业、杭州西湖龙井休闲品茗茶文化产业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县域文化产业典型。但同时,我国很多省份的县域文化产业依然面临着基础薄弱、总量不大、动力不强、创新不足等问题,很多县市“千城一面”,县域文化产业特色不突出、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产业化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弱,在做强做大、开拓市场方面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對此,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李掖平建议,各县区要摸清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家底和市场规律,找到亮点、把握“拳头”产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不能“高大全”,而是要“小而美”“小而专”,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挖掘县域地区的文化元素,推动县域文化繁荣,激活当地经济活力。
数字文化产业,后来居上的新希望
“过去五年,年收入增长了4倍多,去年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公司市值增长了10倍,超过5000亿美元,市值排名全球第五、亚洲第一。”日前,腾讯集团董事长马化腾发布了腾讯集团的“成绩单”,展示了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巨大能量。
以腾讯为龙头,近年来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战略的对接,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推动了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业态迅猛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也拓展了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2017年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一马当先”,营业收入7990亿元,增长高达34.6%,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去年底,网络文学用户数达到了3.33亿,手机用户达到了3.04亿,网络文学年产值已达90亿元。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称的“世界四大文化现象”。
改变才刚刚开始,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数字文化产业呈现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满足群众的消费新需求,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此外,通过跨界融合,推进新兴的数字文化产业与传统的制造业、消费品工业融合发展,与信息业、旅游业、广告业、商贸流通业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附加值,引领新发展。
在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流量”掩盖“质量”,“产值”掩盖“品质”的问题也饱受批评,两会上,专家们积极为提高数字内容质量建言献策。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认为,网络文学不应一味追求产量和点击量,而需回溯艺术创作的本源,深入人民群众、贴近社会变迁。浙江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胜男发现近年来网络文学领域,盗版、抄袭乱象层出不穷,网络作家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网络文学生态环境正在遭到破坏,“低廉的侵权成本和高昂的维权成本又导致侵权现象屡禁不止”。他认为,遏制网络文学盗版、抄袭等侵权现象,需要尽快制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或《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办法》,推进《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保护网络文学风清气正的发展生态,促进数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