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基本技能。正因为小学计算教学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所以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然而计算教学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枯燥的。面对学生口算速度慢、笔算正确率低等问题,计算教学应该如何做到扎实而又不失灵活,如何克服计算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有情有趣呢?下面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些认识:
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学习兴趣
课改后任何版本教材的编者都将计算教学与实际问题相融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计算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
众所周知《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配律的意义,笔者借助班里双胞胎晶晶、莹莹买衣服的事例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实际应用。正因为这个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便于学生很快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现实情境的呈现,有利于学生很快找到两个算式的区别与联系,方便理解分配律的含义。
如果一线教师能根据不同的计算教学内容,去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那么学生们就会在声、色俱全的生活背景下,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刻体验到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
明算理悟算法,建立计算模型
理解算理,为形成算法打基础 “算理”,顾名思义是指计算的方法与原理。“感悟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算理”是学生走向“算法”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算法”的知识基础,而“算法”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
笔者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时,为了让学生理解2个8相乘的积满十需要向十位进“1”时,引导经历了摆小棒的过程。(如图)
通过拼摆学生们不仅理解了算理也为学生计算法则的归结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可见,计算教学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
新旧碰撞、自主探究,课堂中生成新算法 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做全面的了解,要对教材内容做细致的分析,把握教学的探究点,找准时机,巧设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走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感悟出数理,探究出计算的新方法。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笔者设计了买书情境。(如图)大部分学生都能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迁移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知中。讲课中,笔者充分抓住竖式中“24”的转接理解,把学生带入探究活动中。有的学生说:“第二步在求10本书价钱, 1×4实质是表示10×24等于280,”有的学生说:“因为12中的1是表示10,24后面其实还有一个隐形的零。”
本课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向 “两位数乘两位数”新旧知识的跨越,也是小学生学习计算的重要转折点,如果教师找准了这一关键的连接点,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竖式计算一直是计算教学中的重点之一。教师们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旧知”,结合实例并与抽象的竖式计算建立起联系,从而让学生经历竖式的形成过程,清晰理解竖式的算理,才能真正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突破计算难点,建构计算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例如讲“脱式计算”一课,教学时让学生借助月月买书这个情境,(如图)利用线段图直观演示等手段帮助他们顺利突破了“理解脱式计算算理、掌握脱式计算方法”这两个难点。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白算理,优化算法,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在头脑中建构脱式计算的笔算模型。
计算教学建模后还需要一个反思、内化的过程。可以通过自己检查计算过程或者同桌述说计算思路的方式进行反思,在交流倾听的进程中,让学生们在头脑中再次内化计算模型。当然,内化后还有模型应用环节。老师们不妨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借助建构的各种计算模型进行问题解决,最终达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改变练习形式,提倡实际应用
巩固练习,是计算课的重要环节。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既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情况的有力措施。传统计算课,教师总是安排大量的繁琐的计算题练习,训练目的是从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准确率的狭窄角度去考虑。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高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因此,计算的巩固练习环节,无论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还是练习的内容、题量,都要彻底地改进。
精简训练,题目要有针对性 虽然,现在坚决反对大量的、繁复的计算练习,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业负担,但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是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期训练,要从繁复的训练转变为精心设计的、精简的、有重点的训练。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积末尾不能漏零等。
在计算教学中,除对一些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外,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尤其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可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如简便计算中23×99,不少学生往往做成:原式=23×100-1或原式=23×(90 9),这是由于学生对乘法算式的意义理解不透,即:99个23=100个23-1个23。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比练习23×99和23×101,明确一个数大于100时改写成a×(100 1),反之则改写成a×(100-1)。 “不同质的矛盾,只用不同质的方法对敌能解决。”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根据各教学内容的不同,明确重点练什么?难点在哪里?易错点是哪些?教师只有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特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
看算式编题,提高应用意识 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比如在三年级教学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试题时,100-(25 36)或120-25×4,笔者也像这样进行了看算式编题的练习,学生们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给算式赋予非常多的用途。在编题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熟练掌握了运算顺序,还深深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练习,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由此可见,教师应在计算教学中注重把计算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来自于身边的生活,感受到数学与经济的密切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课堂中的数学更贴近生活,走向市场。
多设计开放题,提高思维能力 开放,是改革的象征。进行教学改革离不开开放式的教学。传统的计算巩固练习,基本以 “一题一练一评”的形式为主,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封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学生练习缺乏自主性。
例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除了进行常规看算式说口诀,看算式说结果外,可以设计如下一些练习题:
拓展1:4×8-□=24 7×8○□=64(此题目的在于训练理解相邻口诀的关系)
拓展2: 8×10=? 8×11=?(此题在于将口诀延伸,再求10个8,11个8是多少)
实践证明,计算的巩固练习,应从封闭走向开放,这也应该成为计算教学的发展方向。任何知识都有它的“起承转折”,教师应该找准计算知识的生长点,合理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练习,帮其巩固现学算理算法的同时,又能尝试探究知识树其他枝杈的果实。
计算课教学,是新时期教学研讨的“旧”题“新”做。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县河南寨镇中心小学)
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学习兴趣
课改后任何版本教材的编者都将计算教学与实际问题相融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计算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
众所周知《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配律的意义,笔者借助班里双胞胎晶晶、莹莹买衣服的事例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实际应用。正因为这个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便于学生很快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现实情境的呈现,有利于学生很快找到两个算式的区别与联系,方便理解分配律的含义。
如果一线教师能根据不同的计算教学内容,去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那么学生们就会在声、色俱全的生活背景下,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刻体验到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
明算理悟算法,建立计算模型
理解算理,为形成算法打基础 “算理”,顾名思义是指计算的方法与原理。“感悟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算理”是学生走向“算法”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算法”的知识基础,而“算法”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
笔者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时,为了让学生理解2个8相乘的积满十需要向十位进“1”时,引导经历了摆小棒的过程。(如图)
通过拼摆学生们不仅理解了算理也为学生计算法则的归结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可见,计算教学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
新旧碰撞、自主探究,课堂中生成新算法 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做全面的了解,要对教材内容做细致的分析,把握教学的探究点,找准时机,巧设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走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感悟出数理,探究出计算的新方法。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笔者设计了买书情境。(如图)大部分学生都能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迁移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知中。讲课中,笔者充分抓住竖式中“24”的转接理解,把学生带入探究活动中。有的学生说:“第二步在求10本书价钱, 1×4实质是表示10×24等于280,”有的学生说:“因为12中的1是表示10,24后面其实还有一个隐形的零。”
本课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向 “两位数乘两位数”新旧知识的跨越,也是小学生学习计算的重要转折点,如果教师找准了这一关键的连接点,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竖式计算一直是计算教学中的重点之一。教师们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旧知”,结合实例并与抽象的竖式计算建立起联系,从而让学生经历竖式的形成过程,清晰理解竖式的算理,才能真正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突破计算难点,建构计算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例如讲“脱式计算”一课,教学时让学生借助月月买书这个情境,(如图)利用线段图直观演示等手段帮助他们顺利突破了“理解脱式计算算理、掌握脱式计算方法”这两个难点。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白算理,优化算法,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在头脑中建构脱式计算的笔算模型。
计算教学建模后还需要一个反思、内化的过程。可以通过自己检查计算过程或者同桌述说计算思路的方式进行反思,在交流倾听的进程中,让学生们在头脑中再次内化计算模型。当然,内化后还有模型应用环节。老师们不妨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借助建构的各种计算模型进行问题解决,最终达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改变练习形式,提倡实际应用
巩固练习,是计算课的重要环节。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既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情况的有力措施。传统计算课,教师总是安排大量的繁琐的计算题练习,训练目的是从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准确率的狭窄角度去考虑。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高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因此,计算的巩固练习环节,无论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还是练习的内容、题量,都要彻底地改进。
精简训练,题目要有针对性 虽然,现在坚决反对大量的、繁复的计算练习,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业负担,但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是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期训练,要从繁复的训练转变为精心设计的、精简的、有重点的训练。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积末尾不能漏零等。
在计算教学中,除对一些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外,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尤其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可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如简便计算中23×99,不少学生往往做成:原式=23×100-1或原式=23×(90 9),这是由于学生对乘法算式的意义理解不透,即:99个23=100个23-1个23。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比练习23×99和23×101,明确一个数大于100时改写成a×(100 1),反之则改写成a×(100-1)。 “不同质的矛盾,只用不同质的方法对敌能解决。”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根据各教学内容的不同,明确重点练什么?难点在哪里?易错点是哪些?教师只有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特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
看算式编题,提高应用意识 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比如在三年级教学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试题时,100-(25 36)或120-25×4,笔者也像这样进行了看算式编题的练习,学生们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给算式赋予非常多的用途。在编题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熟练掌握了运算顺序,还深深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练习,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由此可见,教师应在计算教学中注重把计算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来自于身边的生活,感受到数学与经济的密切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课堂中的数学更贴近生活,走向市场。
多设计开放题,提高思维能力 开放,是改革的象征。进行教学改革离不开开放式的教学。传统的计算巩固练习,基本以 “一题一练一评”的形式为主,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封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学生练习缺乏自主性。
例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除了进行常规看算式说口诀,看算式说结果外,可以设计如下一些练习题:
拓展1:4×8-□=24 7×8○□=64(此题目的在于训练理解相邻口诀的关系)
拓展2: 8×10=? 8×11=?(此题在于将口诀延伸,再求10个8,11个8是多少)
实践证明,计算的巩固练习,应从封闭走向开放,这也应该成为计算教学的发展方向。任何知识都有它的“起承转折”,教师应该找准计算知识的生长点,合理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练习,帮其巩固现学算理算法的同时,又能尝试探究知识树其他枝杈的果实。
计算课教学,是新时期教学研讨的“旧”题“新”做。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县河南寨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