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山区初中学生普遍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少。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初中生爱上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兴趣的培养是关键。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采取“师生共读、巧设引子、展示分享”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生 阅读 兴趣
山区初中学生普遍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少。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对阅读缺乏积极的认识,不喜欢课外阅读,没兴趣。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面前,应付考试成为了学生的首要任务,这就导致学生整体被题海包围,阅读时间寥寥。不去阅读,不重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没形成,导致学生语文素养不高,文化底蕴缺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明确要求:“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神圣使命,担负着呼唤名著阅读的回归,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任。如何让初中生爱上阅读?皮亚杰的双向建构论认为:“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基于皮亚杰的建构理论,我觉得要培养山区初中生阅读的兴趣,就要考虑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作用,以及教师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认为可以采取“师生共读、巧设引子、展示分享”的方法。
一、师生共读,创设阅读氛围
阅读需要良好的环境,良好的氛围能让学生阅读得更投入。师生共读一本书,老师成为诗意的点灯人,老师和学生过着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共读的氛围,是阅读兴趣最好的“催产素”。阅读示范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在老师富有情感的阅读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丰富滋味,从而激起其阅读兴趣,使学生更加渴望阅读,更愿意自己亲身去体验阅读。开展师生共读活动,用老师的行动影响学生,认识到阅读书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走师生共读之路是一种双赢。学生收益,老师受益,乐亦在其中矣!
这几年来,我大量减少书面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阅读。每周至少抽出一节课进行师生共读,师生共读的内容则选择有一定阅读坡度的优秀文学作品,老师介绍或者学生推荐篇目。篇幅上尽量选择中短篇,保证一、两周内能读完,比如余华的《活着》、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等。而长篇巨著,每个学期布置学生读完一本,给学生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每个月在班级评选出阅读之星,并对阅读之星给予一定的奖励。
但是由于山区阅读书籍资源比较匮乏,影响学生的阅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书籍集中放置在班级设置的图书角进行共享。并且让学生自己轮流作为图书管理员进行管理,这样不仅方便学生借书和还书,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书籍。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登录书香校园网进行网上阅读。这样,不仅解决了无书可读的局面,班级阅读氛围变得更浓了。
二、巧设引子,激发阅读兴趣
以经典性的语文课文作为引子,与课内外阅读相衔接。通过经典课文的阅读分析后,老师机智巧妙设置悬念,吊住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对阅读活动产生强烈的渴望,促使其从尝试阅读某一片段,到激发其阅读全文的渴望。教学《孔乙己》时,我告诉學生:“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鲁迅笔下还有一个同样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形象——他就是阿Q。阿Q对于失败、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难免遇到的事,自有他一套独特的对付方法,那便是‘精神胜利法’。”然后我告诉学生,这篇小说的名字叫《阿Q正传》。这样,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就会处于一种积极的阅读状态中。
“影视阅读”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通过这种阅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情景交融的阅读理解,这对于帮助学生熟悉名著的基本情节十分有益。在引导学生阅读余华的《活着》时,首先带领学生观看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让学生从视觉上对整个故事情节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自己在课下阅读原著作品。电影所展示出来的只是原著作品丰富多彩内涵的其中一面,而细细品味原著作品才能够完全领会到个中的全部奥妙,因此,阅读原著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对电影观看的一个补充和升华,能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阅读的妙处,是其他表现形式所不具备的,从而使学生更加喜爱阅读。
三、展示分享,形成阅读行为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并不是一朝一夕、一时兴起的事。因此,当激发其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如何保持其阅读兴趣也是一项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促使学生由阅读向“悦读”进行转变,使阅读真正成为陪伴学生每日生活不可缺少的事项。在实现向“悦读”转变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收效甚好:①组织专题性读书活动:如“我眼里的诸葛亮”“说说关云长”“谈谈《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等问题,开设专题活动课,鼓励学生就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由教师抛出主题,然后将学生分组,以小组形式在课下进行相关的查找资料、阅读书籍、总结汇总,最后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形式选出代表来分享其读书成果。对于新颖独特的见解,我给予充分的肯定。②组织专题的阅读知识竞赛: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组,以答题的形式进行竞赛,题目主要包括作家、作品、人物、情节等知识,并将题目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③写读后感:给学生布置读后感任务,每学期一篇,作品可由学生自行选择。在学期末将学生的读后感结成集,并进行全部分享交流。④改编课本剧演出:选择某一课本剧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进行改编,并根据故事情节、人物特征选择合适的同学担任演员进行表演。使得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了解,更有自信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
培养农村初中生阅读的习惯,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一定要重视师生共读,在学习生活中巧设引子,并注重阅读的展示分享。同时要注意避免三种误区:一是重布置轻落实;二是重指导轻交流;三是重一时轻坚持。久而久之,学生阅读的习惯便会慢慢逐渐养成,兴趣便会慢慢浓厚。
阅读的道路漫长而曲折,但同时阅读也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精彩我们的生命,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要以正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爱上阅读,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促进其写作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将会使其受益终身。
山区初中学生普遍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少。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初中生爱上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兴趣的培养是关键。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采取“师生共读、巧设引子、展示分享”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生 阅读 兴趣
山区初中学生普遍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少。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对阅读缺乏积极的认识,不喜欢课外阅读,没兴趣。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面前,应付考试成为了学生的首要任务,这就导致学生整体被题海包围,阅读时间寥寥。不去阅读,不重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没形成,导致学生语文素养不高,文化底蕴缺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明确要求:“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神圣使命,担负着呼唤名著阅读的回归,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任。如何让初中生爱上阅读?皮亚杰的双向建构论认为:“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基于皮亚杰的建构理论,我觉得要培养山区初中生阅读的兴趣,就要考虑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作用,以及教师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认为可以采取“师生共读、巧设引子、展示分享”的方法。
一、师生共读,创设阅读氛围
阅读需要良好的环境,良好的氛围能让学生阅读得更投入。师生共读一本书,老师成为诗意的点灯人,老师和学生过着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共读的氛围,是阅读兴趣最好的“催产素”。阅读示范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在老师富有情感的阅读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丰富滋味,从而激起其阅读兴趣,使学生更加渴望阅读,更愿意自己亲身去体验阅读。开展师生共读活动,用老师的行动影响学生,认识到阅读书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走师生共读之路是一种双赢。学生收益,老师受益,乐亦在其中矣!
这几年来,我大量减少书面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阅读。每周至少抽出一节课进行师生共读,师生共读的内容则选择有一定阅读坡度的优秀文学作品,老师介绍或者学生推荐篇目。篇幅上尽量选择中短篇,保证一、两周内能读完,比如余华的《活着》、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等。而长篇巨著,每个学期布置学生读完一本,给学生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每个月在班级评选出阅读之星,并对阅读之星给予一定的奖励。
但是由于山区阅读书籍资源比较匮乏,影响学生的阅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书籍集中放置在班级设置的图书角进行共享。并且让学生自己轮流作为图书管理员进行管理,这样不仅方便学生借书和还书,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书籍。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登录书香校园网进行网上阅读。这样,不仅解决了无书可读的局面,班级阅读氛围变得更浓了。
二、巧设引子,激发阅读兴趣
以经典性的语文课文作为引子,与课内外阅读相衔接。通过经典课文的阅读分析后,老师机智巧妙设置悬念,吊住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对阅读活动产生强烈的渴望,促使其从尝试阅读某一片段,到激发其阅读全文的渴望。教学《孔乙己》时,我告诉學生:“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鲁迅笔下还有一个同样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形象——他就是阿Q。阿Q对于失败、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难免遇到的事,自有他一套独特的对付方法,那便是‘精神胜利法’。”然后我告诉学生,这篇小说的名字叫《阿Q正传》。这样,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就会处于一种积极的阅读状态中。
“影视阅读”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通过这种阅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情景交融的阅读理解,这对于帮助学生熟悉名著的基本情节十分有益。在引导学生阅读余华的《活着》时,首先带领学生观看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让学生从视觉上对整个故事情节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自己在课下阅读原著作品。电影所展示出来的只是原著作品丰富多彩内涵的其中一面,而细细品味原著作品才能够完全领会到个中的全部奥妙,因此,阅读原著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对电影观看的一个补充和升华,能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阅读的妙处,是其他表现形式所不具备的,从而使学生更加喜爱阅读。
三、展示分享,形成阅读行为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并不是一朝一夕、一时兴起的事。因此,当激发其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如何保持其阅读兴趣也是一项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促使学生由阅读向“悦读”进行转变,使阅读真正成为陪伴学生每日生活不可缺少的事项。在实现向“悦读”转变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收效甚好:①组织专题性读书活动:如“我眼里的诸葛亮”“说说关云长”“谈谈《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等问题,开设专题活动课,鼓励学生就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由教师抛出主题,然后将学生分组,以小组形式在课下进行相关的查找资料、阅读书籍、总结汇总,最后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形式选出代表来分享其读书成果。对于新颖独特的见解,我给予充分的肯定。②组织专题的阅读知识竞赛: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组,以答题的形式进行竞赛,题目主要包括作家、作品、人物、情节等知识,并将题目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③写读后感:给学生布置读后感任务,每学期一篇,作品可由学生自行选择。在学期末将学生的读后感结成集,并进行全部分享交流。④改编课本剧演出:选择某一课本剧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进行改编,并根据故事情节、人物特征选择合适的同学担任演员进行表演。使得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了解,更有自信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
培养农村初中生阅读的习惯,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一定要重视师生共读,在学习生活中巧设引子,并注重阅读的展示分享。同时要注意避免三种误区:一是重布置轻落实;二是重指导轻交流;三是重一时轻坚持。久而久之,学生阅读的习惯便会慢慢逐渐养成,兴趣便会慢慢浓厚。
阅读的道路漫长而曲折,但同时阅读也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精彩我们的生命,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要以正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爱上阅读,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促进其写作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将会使其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