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我在精心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来解决另一个问题,遗憾的是,当我让某位做沉思状的学生回答时,他反而问我:“你刚才说的是什么?”我相信我对问题的讲解是全面细致的,可居然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共鸣,这使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败感。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通过学习对照自己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慢慢地觉悟,发现了原来并不是学生出了问题,而是我自己的教学出了问题。在教学中我生怕学生这也不会那也想不到,于是在讲解时,我面面俱到,竭尽所能。殊不知就在这面面俱到中我的课已经如同嚼蜡,丝毫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动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播者,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引导者、促进者。
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我意识到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少讲一点、多点引导”势在必行。以前我总认为引导会占用仅有的一点上课时间,结果只是解决了一两个问题,得不偿失。现在想一想,还是观念在作怪。我为什么就不能少讲一点呢?其实能少讲的还真不少。那些学生自己可以看懂的,那些可以通过习题学生自己思考搞懂的,那些可以在今后结合某个内容再学的,那些可以通过课下学生相互请教或找老师辅导解决的,那些只有到将来学生在应用中才需要把握的知识细节等,实际上都可以少讲。少讲为多点引导争取了时间。课堂将变得跌宕起伏、生机勃勃。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对“少讲一点、多点引导”的一些尝试。
1.故意示错,引导学生开展探讨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予以纠正,我觉得这对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比如在初三进行化学用语教学时,可以先写一些错误的化学用语,然后引导学生去讨论从中发现错误,学生在讨论中一些原则性错误无形中就得到了纠正。
2.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
化学课有较多的实验,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实验,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做完实验后,应由学生来归纳实验现象并由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科学结论;比如在初三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可以再安排以下几个实验:
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
2)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沉淀消失
3)加热以上溶液再次产生沉淀,并有气泡产生
4)向以上浑浊液中加盐酸,沉淀再次消失,并产生气体
以上实验,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学生在观察时一个个投来惊奇的目光,议论纷纷。此时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学生在讨论中充满了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使自己的思维得到了提升。
3.引导学生讨论解法思路。
在进行一些习题教学时,可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解疑,发现公共问题再引导讨论。有些题目的隐含条件较多、解题思路不一、解题方法也较多。这时,可先由教师分析题意,给出一种基本解题思路、解法,然后发动学生共同讨论。
例:8g某可燃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据此推断该可燃物一定是由哪些元素组成?这道例题如果能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学生一定能得出各种解法,并深刻理解。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
例如在学习油脂的应用时,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1)人在减肥时减去的主要是什么?
2)人体内的脂肪是不是越少越好呢?
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第二个问题不少同学不能肯定地回答,大家议论纷纷,激起了很大的兴趣。此时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时机。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置疑问难,自求解答。
以前唯恐学生学不会,说不好,所以,很少给学生置疑问难的机会。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创新的精神、有创造的才能。所以,学生会说的一定让学生去说;学生说不好的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说;要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置疑问难的机会,以期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完葡萄糖、果糖的知识后,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置疑问难,学生真的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比如:
1)果糖为什么也能发生银镜反应?
2)葡萄糖的熔点给的是固定值,为什么果糖的熔点给的却是温度范围?
3)甜味是如何产生的?
以上问题都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尽管这些问题用中学阶段的知识还难以解释,但完全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查阅一些资料,得到一些初步的了解。
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我们教师如果能真的做到“以人为本、少讲一点、多点引导”,学生将从中获得很久远的东西——那就是能力和素质。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动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播者,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引导者、促进者。
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我意识到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少讲一点、多点引导”势在必行。以前我总认为引导会占用仅有的一点上课时间,结果只是解决了一两个问题,得不偿失。现在想一想,还是观念在作怪。我为什么就不能少讲一点呢?其实能少讲的还真不少。那些学生自己可以看懂的,那些可以通过习题学生自己思考搞懂的,那些可以在今后结合某个内容再学的,那些可以通过课下学生相互请教或找老师辅导解决的,那些只有到将来学生在应用中才需要把握的知识细节等,实际上都可以少讲。少讲为多点引导争取了时间。课堂将变得跌宕起伏、生机勃勃。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对“少讲一点、多点引导”的一些尝试。
1.故意示错,引导学生开展探讨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予以纠正,我觉得这对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比如在初三进行化学用语教学时,可以先写一些错误的化学用语,然后引导学生去讨论从中发现错误,学生在讨论中一些原则性错误无形中就得到了纠正。
2.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
化学课有较多的实验,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实验,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做完实验后,应由学生来归纳实验现象并由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科学结论;比如在初三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可以再安排以下几个实验:
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
2)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沉淀消失
3)加热以上溶液再次产生沉淀,并有气泡产生
4)向以上浑浊液中加盐酸,沉淀再次消失,并产生气体
以上实验,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学生在观察时一个个投来惊奇的目光,议论纷纷。此时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学生在讨论中充满了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使自己的思维得到了提升。
3.引导学生讨论解法思路。
在进行一些习题教学时,可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解疑,发现公共问题再引导讨论。有些题目的隐含条件较多、解题思路不一、解题方法也较多。这时,可先由教师分析题意,给出一种基本解题思路、解法,然后发动学生共同讨论。
例:8g某可燃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据此推断该可燃物一定是由哪些元素组成?这道例题如果能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学生一定能得出各种解法,并深刻理解。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
例如在学习油脂的应用时,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1)人在减肥时减去的主要是什么?
2)人体内的脂肪是不是越少越好呢?
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第二个问题不少同学不能肯定地回答,大家议论纷纷,激起了很大的兴趣。此时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时机。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置疑问难,自求解答。
以前唯恐学生学不会,说不好,所以,很少给学生置疑问难的机会。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创新的精神、有创造的才能。所以,学生会说的一定让学生去说;学生说不好的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说;要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置疑问难的机会,以期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完葡萄糖、果糖的知识后,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置疑问难,学生真的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比如:
1)果糖为什么也能发生银镜反应?
2)葡萄糖的熔点给的是固定值,为什么果糖的熔点给的却是温度范围?
3)甜味是如何产生的?
以上问题都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尽管这些问题用中学阶段的知识还难以解释,但完全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查阅一些资料,得到一些初步的了解。
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我们教师如果能真的做到“以人为本、少讲一点、多点引导”,学生将从中获得很久远的东西——那就是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