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马的《伊利亚特》结束于赫克托尔的葬礼。赫克托尔的死亡令特洛伊失去支撑,也让荷马的歌咏徐徐收场。不仅如此,在《伊利亚特》中,赫克托尔的葬礼还是神明对人类事务的最后一次干预。荷马对史诗的如此编织,是否有着特别的隐喻或寓托?依循《伊利亚特》情节,赫克托尔的死亡源于命运中的两次重大“突转”——帕里斯携海伦来到特洛伊以及赫克托尔杀死帕特罗克洛斯,但从根本上讲,赫克托尔的死亡是宙斯实现计划、宇宙葆有秩序的必然。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赫克托尔的死亡不仅体现了荷马对赫克托尔与英雄、神明、秩序之隐晦关系的独特理解,更向泛希腊的听众暗示了人在城邦生活及宇宙秩序中的恰切位置。
一、赫克托尔的“出场”
从《伊利亚特》中英雄人物的出场顺序看,荷马第一次述及赫克托尔的场合颇为玄妙。他出现在阿喀琉斯怒斥阿伽门农的誓言中:“这是个庄重的誓言:/总有一天阿开奥斯儿子们会怀念阿喀琉斯,/那时候许多人死亡,被杀人的赫克托尔杀死,/你会悲伤无力救他们;悔不该不尊重/阿开亚人中最英勇的人,你会在恼怒中/咬伤自己胸中一颗忧郁的心灵”(《伊利亚特》卷1,第240-44行,下引仅注卷数、行码)①。“被杀人的赫克托尔杀死”,赫克托尔最初的形象是“嗜血”。赫克托尔在阿喀琉斯的怒斥中“出场”,又最终丧命于阿喀琉斯的愤怒,这一奇特的“复返”只是叙述的巧合还是诗人的独具匠心?难道赫克托尔的英雄品性、业绩甚至死亡,是为了衬托女神忒提斯与凡人佩琉斯之子阿喀琉斯?
从史诗的文脉看,阿喀琉斯这一庄重的誓言,不仅将赫克托尔与自己的命运紧密相系,也基本奠定了全诗24卷的基本结构和情节:阿喀琉斯因被剥夺荣誉愤而罢战(卷1),赫克托尔率军出城迎击希腊军(卷2至卷8),阿伽门农向阿喀琉斯求和遭拒(卷9),赫克托尔最终击溃希腊军(卷10至卷17),阿喀琉斯击杀赫克托尔,告慰帕特罗克洛斯的英灵(卷18至卷23),普里阿摩斯赎取赫克托尔遗体(卷24)。依据史诗的这一情节线索,正是阿喀琉斯的愤怒罢战,宙斯才让赫克托尔在战场获胜赢誉,以便衬托阿喀琉斯的更大荣誉,“宙斯有心让特洛伊人和赫克托尔获胜,/增强捷足的阿喀琉斯的光荣声誉”(卷13,第347-48行),“他(宙斯)要给普里阿摩斯之子赫克托尔荣誉,/让他给翘尾船点起团团熊熊烈火,/充分满足忒提斯的充满灾难的祈求。/……宙斯亲自在上苍充当他的保护人,/在那么多将士中只让他获得荣誉。/他活在世上的时间已经不会太长久,/帕拉斯·雅典娜已使命定的时刻临近,/那时他将在佩琉斯之子的手下被杀死”(卷15,第596-614行)。赫克托尔杀死代阿喀琉斯出战的帕特罗克洛斯,自身的荣誉达到顶峰,但自卷17末尾阿喀琉斯重新出场、担当史诗主角后,宙斯的天秤便偏向阿喀琉斯,之前被宙斯一直宠爱的赫克托尔不得不吞噬命运的苦果,“天父取出他的那杆黄金天秤,/把两个悲惨的死亡判决放进秤盘,/一个属于阿喀琉斯,一个属驯马的赫克托尔,/他提起秤杆中央,赫克托尔一侧下倾,/滑向哈得斯,阿波罗立即把他抛弃”(卷22,第209-13行)。赫克托尔在阿喀琉斯“悲愤于荣誉受到剥夺”的怒誓中“出场”,在击溃、嗜杀希腊将士的战场上获得至高荣誉,又在生命陨落、遗体受辱中映衬和张大阿喀琉斯更大的荣誉。从赫克托尔的“出场”到最终的“落幕”,无不与英雄生命的荣誉与毁灭息息相关。从这个层面看,荷马的《伊利亚特》歌咏了一个由“荣誉和毁灭(死亡)”所铸成的英雄故事。
二、英雄的赫克托尔
“我羞于见/特洛伊人和那些穿拖地长袍的妇女,/要是我像个胆怯的人逃避战争。/我的心也不容我逃避,我一向习惯于/勇敢杀敌,同特洛伊人并肩打头阵,/为父亲和我自己赢得莫大的荣誉。”(卷6,第443-45行)赫克托尔临别妻子安德罗马克的一席话,展现了荷马社会的英雄伦理观:奋勇当先、屠杀敌人是英雄的荣誉,胆怯与卸责则是羞耻,杀敌屠城越多,荣誉就越高。在崇尚武力、颂扬战争伦理的荷马世界中,《伊利亚特》铺陈的暴力、杀戮、血腥,可谓英勇卓然、出类拔萃的英雄之举。就荷马笔下的英雄看,帕特罗克洛斯最仁慈、最好心肠,但在战场上同样残暴和嗜血。“他接着攻击埃诺普斯之子特斯托尔,/此人惊愕地缩在他那辆精制的战车里,/缰绳也脱了手,帕特罗克洛斯向他奔去,/一枪刺中右颚,从两排牙齿间穿过,/用枪杆把他挑过车沿拖出车外”(卷16,第402-07行)。如此,荷马的英雄世界似乎只是一个充斥暴力和屠杀的世界,英雄的行为似乎只是沉入暴力旋涡的本能反应。①然而,“荷马社会的英雄们,并没有暴力之罪这样的‘基督教意义’上的‘罪’念,荷马社会不是一个‘罪恶感文化’(guilt-culture)的社会,制约英雄行为与行事的是羞耻感,可以说,荷马社会是一个‘羞耻感文化’(shame-culture)的社会,荣誉与羞耻决定个体生命的向度与归属。②荣誉与羞耻,让勇猛、英武、善战的英雄们不停地追求卓越和出类拔萃,“要永远成为世上最勇敢最杰出的人,/不可辱没祖先的种族”(卷6,第208-09行),这是荷马或荷马社会对英雄品性的理解、对德性(卓越)的理解、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因此,从英雄伦理的层面看,赫克托尔“不明智”的系列行动就可以理解了,比如,他对城邦的坚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一向习惯于/勇敢杀敌,同特洛伊人并肩打头阵,/为父亲和我自己赢得莫大的荣誉。/可是我的心和灵魂也清清楚楚地知道,/有朝一日,这神圣的特洛伊和普里阿摩斯,/还有普里阿摩斯的挥舞长矛的人民/将要灭亡”(卷6,第444-50行);他过于自信和鼓舞士气的演讲,以及要杀死最好的希腊人以赢得最大荣誉的愿望,“明天清晨我们个个全副武装,/发动猛攻一起冲向敌人的空心船。/若神样的阿喀琉斯胆敢出现在船前,/到时候就让他好好如愿以偿地吃吃苦。/我不会害怕临阵退缩,决心和他/比个高低,看是他战胜我还是我战胜他。/战神对谁都一样,他也杀杀人的人”(卷18,第303-09行);他特意留在特洛伊城门外,只身候战神样的阿喀琉斯,“(赫克托尔的父母)苦苦哀求,但没能打动赫克托尔的心灵,/他仍站在原地,等待强大的阿喀琉斯。/有如一条长蛇在洞穴等待路人,/那蛇吞吃了毒草,心中郁积疯狂,/蜷曲着盘踞洞口,眼睛射出凶光;/赫克托尔也这样心情激越不愿退缩”(卷22,第90-96行)。英雄的赫克托尔对荣誉的不懈追求,导致了他的死亡,但英名却为后世所歌咏。由此,在《伊利亚特》中,赫克托尔上述的不明智甚或鲁莽,实际是荷马式英雄单纯而热烈的心灵的直接写照③,荷马歌咏这样的英雄品性,或许表达了对这一古老英雄精神的缅怀和颂扬。
赫克托尔是最好的特洛伊人,是特洛伊城邦的守护者,然而,荷马在歌咏赫克托尔勇武、光辉、善战的同时,亦不乏对其脆弱、惊恐、挣扎的勾勒,事实上,阿喀琉斯、阿伽门农、埃阿斯、狄奥墨得斯、奥德修斯、埃涅阿斯等,但凡《伊利亚特》的英雄人物,无不有脆弱惊恐、受苦挣扎之时,或许,这是荷马对人性、对英雄品性的整全性理解:对诗人荷马而言,凡人的伟大卓越与脆弱有限是不可分的,这两者的混合形成了英雄的天性。赫克托尔面对阿喀琉斯的复杂思虑与仓皇出逃,让我们看到荷马式的英雄有作为凡人的脆弱——“赫克托尔思虑等待,阿喀琉斯来到近前,/如同埃倪阿利奥斯,头盔颤动的武士,/那支佩利昂产的梣木枪在他的右肩/怖人地晃动,浑身铜装光辉闪烁,如同一团烈火或初升的太阳的辉光。/赫克托尔一见他心中发颤,不敢再停留,/他转身仓皇逃跑,把城门留在身后”(卷22,第131-37行)。不过,赫克托尔随后的镇定、无视命定死亡的勇武,以及甚至最后一刻还对不朽名誉的追求,又让我们看到英雄对“凡人性”的超越和接近神明的可能——“命运已经降临。/我不能束手待毙,暗无光彩地死去,/我还要大杀一场,给后代留下英名”(卷22,第303-05行)。由此,赫克托尔式的英雄所展现的脆弱人性,与其说是荷马式英雄之非完美性的体现,不如说,与脆弱相融合的英雄品性,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崇尚英雄伦理的荷马世界中人类灵魂不断通过挑战与受苦而获得的提升。人类灵魂的这一提升,在《伊利亚特》中,因为有神明对人类之祈求和祷告的倾听,以及神明对人类生活直接的影响和干预,从而变得更为直观、可行和意蕴深远。
三、宙斯“宠爱”的赫克托尔
在《伊利亚特》的英雄中,赫克托尔身受神明宠爱,不仅阿波罗让他作战非凡超群,宙斯的信使伊里斯直接给他传达美好的神意,甚至宙斯亲自在上苍充当他的保护人。神明对赫克托尔的一次次眷顾,让他在战场上赢得至高荣誉。然而,在临近生命的最后时刻,赫克托尔认清了他在宙斯及神明心中的真正位置:“天啊,显然是神明命令我来受死,/我以为英雄得伊福波斯在我身边,/其实他在城里,雅典娜把我蒙骗。/现在死亡已经距离不远就在近前,我无法逃脱,宙斯和他的射神儿子/显然已这样决定,尽管他们曾那样/热心地帮助过我:命运已经降临。”(卷22,第297-303页)赫克托尔往昔的胜利和莫大荣誉,只是反衬了阿喀琉斯更大的勇武和荣誉。由此,如果说赫克托尔的命运是一个“悲剧”,一个神明给凡人谋划的悲剧,那么,对神示、神迹的误解,尤其对宙斯意愿的错误理解,无疑是他最后“悲剧”的根源。不过,神明给赫克托尔谋划如此“悲剧”,仅仅出于要映衬和张大半人半神的阿喀琉斯的荣誉?
《伊利亚特》开初,英雄赫克托尔的心灵相当悲观:“可是我的心和灵魂也清清楚楚地知道,/有朝一日,这神圣的特洛伊和普里阿摩斯,/还有普里阿摩斯的挥舞长矛的人民/将要灭亡。”(卷6,第446-50页)但待到他读懂宙斯的神示后,彻底改变了对战局、战争的认识,“聪明的宙斯/从伊达山上三次鸣雷,给特洛伊人/发出信号,战斗的胜利属于他们。/赫克托尔大吼一声,呼唤特洛伊人:/‘特洛伊人、吕西亚人、打近战的达尔达诺斯人,/朋友们,要做男子汉,想想你们的勇气,/我看出克罗诺斯的儿子有意点头答应,/赐我以胜利和莫大的荣誉,把灾难留给/达那奥斯人……/我要放火烧毁船只,无情地杀死/船舶旁边的被烟雾熏坏的阿尔戈斯人”(卷8,第170-183行)。自读懂宙斯的神示后,赫克托尔就不再单纯地想守住城池了,他率特洛伊一方开始主动进攻。随着宙斯赐给赫克托尔荣誉,把阿开奥斯将士赶到他们的船寨外后,赫克托尔的抱负越发远大,在靠着长枪的演说中,他不仅担心长头发的阿开亚人趁黑夜匆匆逃往大海,还希望在自己的日子里“能长生不老,像雅典娜、阿波罗般受尊重”(卷8,第540行)。由于相信宙斯对战争的操控、相信宙斯对自己的眷顾,赫克托尔期待着最大的荣誉,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神了。但最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认清了神明的意图。由此,借宙斯“宠爱”的赫克托尔的悲剧,荷马是否隐晦地表达了他对“英雄与神明”之关系的独特理解?
实际上,在《伊利亚特》中,不仅最好的特洛伊人赫克托尔之悲剧是因为对宙斯的错误理解,最好的希腊人阿喀琉斯,同样因为对宙斯的错误理解而陷入失去帕特罗克洛斯的悲剧中,“捷足的阿喀琉斯长叹一声回答说:/‘母亲啊,奥林波斯实现了我的请求,/但我又怎能满意?我的最亲爱的同伴/帕特罗克洛斯被杀死,我最钦敬的朋友,/敬重如自己的头颅/……我的心灵不允许我再活在世上,/不允许我再留在人间”(卷18,第78-93行)。帕特罗克洛斯的死亡,不属阿喀琉斯向宙斯诉求的意愿。帕特罗克洛斯之死,最终让阿喀琉斯明白,他在宙斯心中的位置并非如他意愿的那样。无论赫克托尔还是阿喀琉斯,都错误地理解了自身在宙斯的内心和计划中的位置。宙斯不会始终如一地“眷顾”赫克托尔,也没有完全听示阿喀琉斯的吁求,相反,宙斯本身有自己的计划。错误地理解神示,错误地理解宙斯,根本上讲,是错误地理解自身,是没有看清“人之为人”的有限性以及英雄在城邦和神明秩序中的恰当位置。因此,从荷马世界中英雄的悲剧性结局来看,诗人似乎借最好英雄的黑色命运来隐晦地喻示:对于低处的“人”而言,神明永远隐晦地站在“高处”,尽管人于万物中最接近神明,但又正如宙斯所说,“在大地上呼吸和爬行的所有动物,/确实没有哪一种活得比人类更艰难”(卷17,第446-47行)。换言之,宙斯“宠爱”的赫克托尔的命运悲剧,不仅展现出荷马的宙斯对人性的洞悉和对人类生活的态度,更让我们看到宇宙秩序中“高”与“低”的结构和张力。
四、赫克托尔的死亡与秩序
荷马的《伊利亚特》结束于赫克托尔的葬礼,葬礼是一种文明或秩序的标志。如此,是否可以说,赫克托尔的死亡与秩序有关,进言之,赫克托尔的死亡换来一种秩序的可能?
从《伊利亚特》的情节看,特洛伊之战源于赫克托尔的胞弟帕里斯把墨涅拉奥斯的妻子海伦“偷回”伊利昂。帕里斯与海伦的爱欲破坏了城邦间的秩序,引来以阿伽门农为首的希腊远征军的征伐。不过,如果普里阿摩斯国王遵从长老们的意愿——“尽管她如此美丽,还是让她/坐船离开,不要成为我们和后代的祸害”(卷3,第159-60行),或者在帕里斯和墨涅拉奥斯的决斗誓约——“谁赢谁得海伦及其财产”——被雅典娜所挑动的潘达罗斯破坏后,仍然能听取安特诺尔的倡议——“让我们把阿尔戈斯的海伦和她的财产/交给阿特柔斯的儿子们,由他们带走;/我们是违反可依赖的誓言,进行战斗;/不那样做,就无望为我们获得利益”(卷7,第350-53行),那么,双方也许真能缔结和约,英雄赫克托尔也不必死亡,巍峨的伊利昂亦不会毁灭。然而,子嗣众多的普里阿摩斯对子女的过于“溺爱、宽容” 以及有些“骄肆”的父亲身份,最终给他自己、他的大家庭、他的城邦带来毁灭。①因此说,赫克托尔的悲剧性命运似乎有些无辜。
然而,从古希腊人独特的“报应”伦理观来看,赫克托尔与伊利昂的命运似乎又不可避免。古希腊人的“报应”伦理观②,有着严格的近乎“几何学式”的对称与平衡:杀人的人被杀,欠债必得偿还。墨涅拉奥斯跟帕里斯决斗前对宙斯的祷告,充分展现了这一古希腊的伦理精神:“宙斯王,请让我报复首先害我的神样的/阿勒珊德罗斯,使他死在我的手下,/叫后生的人不敢向对他表示友谊的/东道主人做出任何的罪恶行为。”(卷3,第350-54行)客人对主人东道主情谊的破坏,是对基本人伦秩序的破坏,这样的“债”在荷马社会中必须“偿还”。实际上,普里阿摩斯家族中,不仅帕里斯欠债墨涅拉奥斯,普里阿摩斯的父亲拉奥默冬更是欠债神明,在诸神直接加入双方战局的“情节”,震地神波塞冬就不无痛心地对阿波罗说:“蠢人啊,你多没记性,你显然已经忘记,/神明中只有我们两个为这座伊利昂/吃过那么多苦头,当时按宙斯吩咐,/我们和傲慢的拉奥墨冬讲定报酬,/为他服役一年,他把我们差遣。/……但当令人愉快的付酬时刻到来时,/失信的拉奥墨冬把应付我们的报偿/全部强行克扣,威胁地把我们赶走。”(卷21,第441-52行)无论是墨涅拉奥斯对帕里斯和特洛伊的积怨,还是神明们对赫克托尔祖辈毫无信义的愤怒,甚至帕里斯把“纷争女神在忒提斯与佩琉斯婚礼上给他的金苹果”送予他认为最美的阿芙洛狄忒而惹来赫拉和雅典娜对他的愤恨,在最后都统统化为必须摧毁整个伊利昂的意志,而英雄赫克托尔是伊利昂城的守护神,是特洛伊一方的支撑,由此,赫克托尔最终的悲剧命运势必难免。
不仅如此,从奥林匹斯的诸神那里可知,赫克托尔的死亡、伊利昂的毁灭,早已为神明们所注定(卷4,第5-67行)。肯定地讲,在《伊利亚特》中,神明们的“协定”维系着宇宙间的一种特定平衡和秩序,宙斯自己也身处这一平衡和秩序之中。虽然宙斯曾“宠爱”过赫克托尔,尤其怜悯于赫克托尔在普里阿摩斯的都城外被阿喀琉斯狠狠追赶之际,但聪明的宙斯不可能违背神明们昔日的协定(卷22,第165-85行)。震地神波塞冬就曾郑重告诫宙斯的使者伊里斯说:“但我要声明,他(宙斯)的威胁我不会忘记,/他如果违背我,违背赏赐战利品的雅典娜、/赫拉、赫尔墨斯和赫菲斯托斯大神的意愿,/宽恕巍峨的伊利昂,不想让它遭毁灭,/使阿尔戈斯人享受不到巨大的荣誉,/那他该知道,我俩的怨隙也不可弥合。”(卷15,第212-17行)由此可见,倘若宙斯免去赫克托尔注定的死亡从而破坏神明们昔日的协定,那么,很可能会引发城邦神之间的大混战。当掌管天宇的宙斯、掌管大海的波塞冬等神明相互大战时,在冥府掌管亡灵的哈德斯会不会加入战局?再作进一步设想,荷马在《伊利亚特》虽没有提及宇宙神,但在《奥德赛》的开场白中就已提到作为宇宙神的太阳神赫利奥斯,是以,当天宇、大海、冥界各神明大战之际,如果宇宙神们乘机而入,这样,整个宇宙不就处于混战无序的状况吗?从这个角度看,赫克托尔的死亡的“伟大”蕴义可见一斑,他的地位和重要性绝非《伊利亚特》中其他英雄可以比拟。
至此,在《伊利亚特》中,城邦守护神赫克托尔的死亡最终源于维系一种城邦秩序、神界秩序和宇宙秩序的必然。在颂扬英雄伦理的荷马世界中,赫克托尔的死亡既展现了英雄作为凡人的种种限度,又隐喻了英雄在城邦、神明、秩序中的微妙处境与位置。当荷马的泛希腊听众把注意力从对英雄荣誉的颂歌——不断追求生命的卓越和出类拔萃,导向更隐晦的秩序问题时,每个人内心最终所触及的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人与城邦”、“人与神明”、“人与宇宙”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荷马的《伊利亚特》的流布实则为“让人性升向卓越”的一种伟大诗教。
一、赫克托尔的“出场”
从《伊利亚特》中英雄人物的出场顺序看,荷马第一次述及赫克托尔的场合颇为玄妙。他出现在阿喀琉斯怒斥阿伽门农的誓言中:“这是个庄重的誓言:/总有一天阿开奥斯儿子们会怀念阿喀琉斯,/那时候许多人死亡,被杀人的赫克托尔杀死,/你会悲伤无力救他们;悔不该不尊重/阿开亚人中最英勇的人,你会在恼怒中/咬伤自己胸中一颗忧郁的心灵”(《伊利亚特》卷1,第240-44行,下引仅注卷数、行码)①。“被杀人的赫克托尔杀死”,赫克托尔最初的形象是“嗜血”。赫克托尔在阿喀琉斯的怒斥中“出场”,又最终丧命于阿喀琉斯的愤怒,这一奇特的“复返”只是叙述的巧合还是诗人的独具匠心?难道赫克托尔的英雄品性、业绩甚至死亡,是为了衬托女神忒提斯与凡人佩琉斯之子阿喀琉斯?
从史诗的文脉看,阿喀琉斯这一庄重的誓言,不仅将赫克托尔与自己的命运紧密相系,也基本奠定了全诗24卷的基本结构和情节:阿喀琉斯因被剥夺荣誉愤而罢战(卷1),赫克托尔率军出城迎击希腊军(卷2至卷8),阿伽门农向阿喀琉斯求和遭拒(卷9),赫克托尔最终击溃希腊军(卷10至卷17),阿喀琉斯击杀赫克托尔,告慰帕特罗克洛斯的英灵(卷18至卷23),普里阿摩斯赎取赫克托尔遗体(卷24)。依据史诗的这一情节线索,正是阿喀琉斯的愤怒罢战,宙斯才让赫克托尔在战场获胜赢誉,以便衬托阿喀琉斯的更大荣誉,“宙斯有心让特洛伊人和赫克托尔获胜,/增强捷足的阿喀琉斯的光荣声誉”(卷13,第347-48行),“他(宙斯)要给普里阿摩斯之子赫克托尔荣誉,/让他给翘尾船点起团团熊熊烈火,/充分满足忒提斯的充满灾难的祈求。/……宙斯亲自在上苍充当他的保护人,/在那么多将士中只让他获得荣誉。/他活在世上的时间已经不会太长久,/帕拉斯·雅典娜已使命定的时刻临近,/那时他将在佩琉斯之子的手下被杀死”(卷15,第596-614行)。赫克托尔杀死代阿喀琉斯出战的帕特罗克洛斯,自身的荣誉达到顶峰,但自卷17末尾阿喀琉斯重新出场、担当史诗主角后,宙斯的天秤便偏向阿喀琉斯,之前被宙斯一直宠爱的赫克托尔不得不吞噬命运的苦果,“天父取出他的那杆黄金天秤,/把两个悲惨的死亡判决放进秤盘,/一个属于阿喀琉斯,一个属驯马的赫克托尔,/他提起秤杆中央,赫克托尔一侧下倾,/滑向哈得斯,阿波罗立即把他抛弃”(卷22,第209-13行)。赫克托尔在阿喀琉斯“悲愤于荣誉受到剥夺”的怒誓中“出场”,在击溃、嗜杀希腊将士的战场上获得至高荣誉,又在生命陨落、遗体受辱中映衬和张大阿喀琉斯更大的荣誉。从赫克托尔的“出场”到最终的“落幕”,无不与英雄生命的荣誉与毁灭息息相关。从这个层面看,荷马的《伊利亚特》歌咏了一个由“荣誉和毁灭(死亡)”所铸成的英雄故事。
二、英雄的赫克托尔
“我羞于见/特洛伊人和那些穿拖地长袍的妇女,/要是我像个胆怯的人逃避战争。/我的心也不容我逃避,我一向习惯于/勇敢杀敌,同特洛伊人并肩打头阵,/为父亲和我自己赢得莫大的荣誉。”(卷6,第443-45行)赫克托尔临别妻子安德罗马克的一席话,展现了荷马社会的英雄伦理观:奋勇当先、屠杀敌人是英雄的荣誉,胆怯与卸责则是羞耻,杀敌屠城越多,荣誉就越高。在崇尚武力、颂扬战争伦理的荷马世界中,《伊利亚特》铺陈的暴力、杀戮、血腥,可谓英勇卓然、出类拔萃的英雄之举。就荷马笔下的英雄看,帕特罗克洛斯最仁慈、最好心肠,但在战场上同样残暴和嗜血。“他接着攻击埃诺普斯之子特斯托尔,/此人惊愕地缩在他那辆精制的战车里,/缰绳也脱了手,帕特罗克洛斯向他奔去,/一枪刺中右颚,从两排牙齿间穿过,/用枪杆把他挑过车沿拖出车外”(卷16,第402-07行)。如此,荷马的英雄世界似乎只是一个充斥暴力和屠杀的世界,英雄的行为似乎只是沉入暴力旋涡的本能反应。①然而,“荷马社会的英雄们,并没有暴力之罪这样的‘基督教意义’上的‘罪’念,荷马社会不是一个‘罪恶感文化’(guilt-culture)的社会,制约英雄行为与行事的是羞耻感,可以说,荷马社会是一个‘羞耻感文化’(shame-culture)的社会,荣誉与羞耻决定个体生命的向度与归属。②荣誉与羞耻,让勇猛、英武、善战的英雄们不停地追求卓越和出类拔萃,“要永远成为世上最勇敢最杰出的人,/不可辱没祖先的种族”(卷6,第208-09行),这是荷马或荷马社会对英雄品性的理解、对德性(卓越)的理解、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因此,从英雄伦理的层面看,赫克托尔“不明智”的系列行动就可以理解了,比如,他对城邦的坚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一向习惯于/勇敢杀敌,同特洛伊人并肩打头阵,/为父亲和我自己赢得莫大的荣誉。/可是我的心和灵魂也清清楚楚地知道,/有朝一日,这神圣的特洛伊和普里阿摩斯,/还有普里阿摩斯的挥舞长矛的人民/将要灭亡”(卷6,第444-50行);他过于自信和鼓舞士气的演讲,以及要杀死最好的希腊人以赢得最大荣誉的愿望,“明天清晨我们个个全副武装,/发动猛攻一起冲向敌人的空心船。/若神样的阿喀琉斯胆敢出现在船前,/到时候就让他好好如愿以偿地吃吃苦。/我不会害怕临阵退缩,决心和他/比个高低,看是他战胜我还是我战胜他。/战神对谁都一样,他也杀杀人的人”(卷18,第303-09行);他特意留在特洛伊城门外,只身候战神样的阿喀琉斯,“(赫克托尔的父母)苦苦哀求,但没能打动赫克托尔的心灵,/他仍站在原地,等待强大的阿喀琉斯。/有如一条长蛇在洞穴等待路人,/那蛇吞吃了毒草,心中郁积疯狂,/蜷曲着盘踞洞口,眼睛射出凶光;/赫克托尔也这样心情激越不愿退缩”(卷22,第90-96行)。英雄的赫克托尔对荣誉的不懈追求,导致了他的死亡,但英名却为后世所歌咏。由此,在《伊利亚特》中,赫克托尔上述的不明智甚或鲁莽,实际是荷马式英雄单纯而热烈的心灵的直接写照③,荷马歌咏这样的英雄品性,或许表达了对这一古老英雄精神的缅怀和颂扬。
赫克托尔是最好的特洛伊人,是特洛伊城邦的守护者,然而,荷马在歌咏赫克托尔勇武、光辉、善战的同时,亦不乏对其脆弱、惊恐、挣扎的勾勒,事实上,阿喀琉斯、阿伽门农、埃阿斯、狄奥墨得斯、奥德修斯、埃涅阿斯等,但凡《伊利亚特》的英雄人物,无不有脆弱惊恐、受苦挣扎之时,或许,这是荷马对人性、对英雄品性的整全性理解:对诗人荷马而言,凡人的伟大卓越与脆弱有限是不可分的,这两者的混合形成了英雄的天性。赫克托尔面对阿喀琉斯的复杂思虑与仓皇出逃,让我们看到荷马式的英雄有作为凡人的脆弱——“赫克托尔思虑等待,阿喀琉斯来到近前,/如同埃倪阿利奥斯,头盔颤动的武士,/那支佩利昂产的梣木枪在他的右肩/怖人地晃动,浑身铜装光辉闪烁,如同一团烈火或初升的太阳的辉光。/赫克托尔一见他心中发颤,不敢再停留,/他转身仓皇逃跑,把城门留在身后”(卷22,第131-37行)。不过,赫克托尔随后的镇定、无视命定死亡的勇武,以及甚至最后一刻还对不朽名誉的追求,又让我们看到英雄对“凡人性”的超越和接近神明的可能——“命运已经降临。/我不能束手待毙,暗无光彩地死去,/我还要大杀一场,给后代留下英名”(卷22,第303-05行)。由此,赫克托尔式的英雄所展现的脆弱人性,与其说是荷马式英雄之非完美性的体现,不如说,与脆弱相融合的英雄品性,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崇尚英雄伦理的荷马世界中人类灵魂不断通过挑战与受苦而获得的提升。人类灵魂的这一提升,在《伊利亚特》中,因为有神明对人类之祈求和祷告的倾听,以及神明对人类生活直接的影响和干预,从而变得更为直观、可行和意蕴深远。
三、宙斯“宠爱”的赫克托尔
在《伊利亚特》的英雄中,赫克托尔身受神明宠爱,不仅阿波罗让他作战非凡超群,宙斯的信使伊里斯直接给他传达美好的神意,甚至宙斯亲自在上苍充当他的保护人。神明对赫克托尔的一次次眷顾,让他在战场上赢得至高荣誉。然而,在临近生命的最后时刻,赫克托尔认清了他在宙斯及神明心中的真正位置:“天啊,显然是神明命令我来受死,/我以为英雄得伊福波斯在我身边,/其实他在城里,雅典娜把我蒙骗。/现在死亡已经距离不远就在近前,我无法逃脱,宙斯和他的射神儿子/显然已这样决定,尽管他们曾那样/热心地帮助过我:命运已经降临。”(卷22,第297-303页)赫克托尔往昔的胜利和莫大荣誉,只是反衬了阿喀琉斯更大的勇武和荣誉。由此,如果说赫克托尔的命运是一个“悲剧”,一个神明给凡人谋划的悲剧,那么,对神示、神迹的误解,尤其对宙斯意愿的错误理解,无疑是他最后“悲剧”的根源。不过,神明给赫克托尔谋划如此“悲剧”,仅仅出于要映衬和张大半人半神的阿喀琉斯的荣誉?
《伊利亚特》开初,英雄赫克托尔的心灵相当悲观:“可是我的心和灵魂也清清楚楚地知道,/有朝一日,这神圣的特洛伊和普里阿摩斯,/还有普里阿摩斯的挥舞长矛的人民/将要灭亡。”(卷6,第446-50页)但待到他读懂宙斯的神示后,彻底改变了对战局、战争的认识,“聪明的宙斯/从伊达山上三次鸣雷,给特洛伊人/发出信号,战斗的胜利属于他们。/赫克托尔大吼一声,呼唤特洛伊人:/‘特洛伊人、吕西亚人、打近战的达尔达诺斯人,/朋友们,要做男子汉,想想你们的勇气,/我看出克罗诺斯的儿子有意点头答应,/赐我以胜利和莫大的荣誉,把灾难留给/达那奥斯人……/我要放火烧毁船只,无情地杀死/船舶旁边的被烟雾熏坏的阿尔戈斯人”(卷8,第170-183行)。自读懂宙斯的神示后,赫克托尔就不再单纯地想守住城池了,他率特洛伊一方开始主动进攻。随着宙斯赐给赫克托尔荣誉,把阿开奥斯将士赶到他们的船寨外后,赫克托尔的抱负越发远大,在靠着长枪的演说中,他不仅担心长头发的阿开亚人趁黑夜匆匆逃往大海,还希望在自己的日子里“能长生不老,像雅典娜、阿波罗般受尊重”(卷8,第540行)。由于相信宙斯对战争的操控、相信宙斯对自己的眷顾,赫克托尔期待着最大的荣誉,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神了。但最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认清了神明的意图。由此,借宙斯“宠爱”的赫克托尔的悲剧,荷马是否隐晦地表达了他对“英雄与神明”之关系的独特理解?
实际上,在《伊利亚特》中,不仅最好的特洛伊人赫克托尔之悲剧是因为对宙斯的错误理解,最好的希腊人阿喀琉斯,同样因为对宙斯的错误理解而陷入失去帕特罗克洛斯的悲剧中,“捷足的阿喀琉斯长叹一声回答说:/‘母亲啊,奥林波斯实现了我的请求,/但我又怎能满意?我的最亲爱的同伴/帕特罗克洛斯被杀死,我最钦敬的朋友,/敬重如自己的头颅/……我的心灵不允许我再活在世上,/不允许我再留在人间”(卷18,第78-93行)。帕特罗克洛斯的死亡,不属阿喀琉斯向宙斯诉求的意愿。帕特罗克洛斯之死,最终让阿喀琉斯明白,他在宙斯心中的位置并非如他意愿的那样。无论赫克托尔还是阿喀琉斯,都错误地理解了自身在宙斯的内心和计划中的位置。宙斯不会始终如一地“眷顾”赫克托尔,也没有完全听示阿喀琉斯的吁求,相反,宙斯本身有自己的计划。错误地理解神示,错误地理解宙斯,根本上讲,是错误地理解自身,是没有看清“人之为人”的有限性以及英雄在城邦和神明秩序中的恰当位置。因此,从荷马世界中英雄的悲剧性结局来看,诗人似乎借最好英雄的黑色命运来隐晦地喻示:对于低处的“人”而言,神明永远隐晦地站在“高处”,尽管人于万物中最接近神明,但又正如宙斯所说,“在大地上呼吸和爬行的所有动物,/确实没有哪一种活得比人类更艰难”(卷17,第446-47行)。换言之,宙斯“宠爱”的赫克托尔的命运悲剧,不仅展现出荷马的宙斯对人性的洞悉和对人类生活的态度,更让我们看到宇宙秩序中“高”与“低”的结构和张力。
四、赫克托尔的死亡与秩序
荷马的《伊利亚特》结束于赫克托尔的葬礼,葬礼是一种文明或秩序的标志。如此,是否可以说,赫克托尔的死亡与秩序有关,进言之,赫克托尔的死亡换来一种秩序的可能?
从《伊利亚特》的情节看,特洛伊之战源于赫克托尔的胞弟帕里斯把墨涅拉奥斯的妻子海伦“偷回”伊利昂。帕里斯与海伦的爱欲破坏了城邦间的秩序,引来以阿伽门农为首的希腊远征军的征伐。不过,如果普里阿摩斯国王遵从长老们的意愿——“尽管她如此美丽,还是让她/坐船离开,不要成为我们和后代的祸害”(卷3,第159-60行),或者在帕里斯和墨涅拉奥斯的决斗誓约——“谁赢谁得海伦及其财产”——被雅典娜所挑动的潘达罗斯破坏后,仍然能听取安特诺尔的倡议——“让我们把阿尔戈斯的海伦和她的财产/交给阿特柔斯的儿子们,由他们带走;/我们是违反可依赖的誓言,进行战斗;/不那样做,就无望为我们获得利益”(卷7,第350-53行),那么,双方也许真能缔结和约,英雄赫克托尔也不必死亡,巍峨的伊利昂亦不会毁灭。然而,子嗣众多的普里阿摩斯对子女的过于“溺爱、宽容” 以及有些“骄肆”的父亲身份,最终给他自己、他的大家庭、他的城邦带来毁灭。①因此说,赫克托尔的悲剧性命运似乎有些无辜。
然而,从古希腊人独特的“报应”伦理观来看,赫克托尔与伊利昂的命运似乎又不可避免。古希腊人的“报应”伦理观②,有着严格的近乎“几何学式”的对称与平衡:杀人的人被杀,欠债必得偿还。墨涅拉奥斯跟帕里斯决斗前对宙斯的祷告,充分展现了这一古希腊的伦理精神:“宙斯王,请让我报复首先害我的神样的/阿勒珊德罗斯,使他死在我的手下,/叫后生的人不敢向对他表示友谊的/东道主人做出任何的罪恶行为。”(卷3,第350-54行)客人对主人东道主情谊的破坏,是对基本人伦秩序的破坏,这样的“债”在荷马社会中必须“偿还”。实际上,普里阿摩斯家族中,不仅帕里斯欠债墨涅拉奥斯,普里阿摩斯的父亲拉奥默冬更是欠债神明,在诸神直接加入双方战局的“情节”,震地神波塞冬就不无痛心地对阿波罗说:“蠢人啊,你多没记性,你显然已经忘记,/神明中只有我们两个为这座伊利昂/吃过那么多苦头,当时按宙斯吩咐,/我们和傲慢的拉奥墨冬讲定报酬,/为他服役一年,他把我们差遣。/……但当令人愉快的付酬时刻到来时,/失信的拉奥墨冬把应付我们的报偿/全部强行克扣,威胁地把我们赶走。”(卷21,第441-52行)无论是墨涅拉奥斯对帕里斯和特洛伊的积怨,还是神明们对赫克托尔祖辈毫无信义的愤怒,甚至帕里斯把“纷争女神在忒提斯与佩琉斯婚礼上给他的金苹果”送予他认为最美的阿芙洛狄忒而惹来赫拉和雅典娜对他的愤恨,在最后都统统化为必须摧毁整个伊利昂的意志,而英雄赫克托尔是伊利昂城的守护神,是特洛伊一方的支撑,由此,赫克托尔最终的悲剧命运势必难免。
不仅如此,从奥林匹斯的诸神那里可知,赫克托尔的死亡、伊利昂的毁灭,早已为神明们所注定(卷4,第5-67行)。肯定地讲,在《伊利亚特》中,神明们的“协定”维系着宇宙间的一种特定平衡和秩序,宙斯自己也身处这一平衡和秩序之中。虽然宙斯曾“宠爱”过赫克托尔,尤其怜悯于赫克托尔在普里阿摩斯的都城外被阿喀琉斯狠狠追赶之际,但聪明的宙斯不可能违背神明们昔日的协定(卷22,第165-85行)。震地神波塞冬就曾郑重告诫宙斯的使者伊里斯说:“但我要声明,他(宙斯)的威胁我不会忘记,/他如果违背我,违背赏赐战利品的雅典娜、/赫拉、赫尔墨斯和赫菲斯托斯大神的意愿,/宽恕巍峨的伊利昂,不想让它遭毁灭,/使阿尔戈斯人享受不到巨大的荣誉,/那他该知道,我俩的怨隙也不可弥合。”(卷15,第212-17行)由此可见,倘若宙斯免去赫克托尔注定的死亡从而破坏神明们昔日的协定,那么,很可能会引发城邦神之间的大混战。当掌管天宇的宙斯、掌管大海的波塞冬等神明相互大战时,在冥府掌管亡灵的哈德斯会不会加入战局?再作进一步设想,荷马在《伊利亚特》虽没有提及宇宙神,但在《奥德赛》的开场白中就已提到作为宇宙神的太阳神赫利奥斯,是以,当天宇、大海、冥界各神明大战之际,如果宇宙神们乘机而入,这样,整个宇宙不就处于混战无序的状况吗?从这个角度看,赫克托尔的死亡的“伟大”蕴义可见一斑,他的地位和重要性绝非《伊利亚特》中其他英雄可以比拟。
至此,在《伊利亚特》中,城邦守护神赫克托尔的死亡最终源于维系一种城邦秩序、神界秩序和宇宙秩序的必然。在颂扬英雄伦理的荷马世界中,赫克托尔的死亡既展现了英雄作为凡人的种种限度,又隐喻了英雄在城邦、神明、秩序中的微妙处境与位置。当荷马的泛希腊听众把注意力从对英雄荣誉的颂歌——不断追求生命的卓越和出类拔萃,导向更隐晦的秩序问题时,每个人内心最终所触及的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人与城邦”、“人与神明”、“人与宇宙”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荷马的《伊利亚特》的流布实则为“让人性升向卓越”的一种伟大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