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有的高师体操类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从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并通过对体操类项目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的诠释,理清思路,最终完成“宽、厚、多、高”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项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项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体操类项目是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校体育自有体育课程以来,体操类教学就一直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体操类项目是学校体育中增强体质,提高素质、塑造形体美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随着体操项目的不断外延,目前,高师体操类课程主要包括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多个项目,教学内容以基本体操为基础,以器械体操为主,主要包括体操类理论知识、体操类动作技术和培养教学能力三个部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指挥队列的能力、基本体操的示范能力以及体育教师应有的教态和形体风范等,都可以通过该类课程来获得。在大众体育及运动训练中,体操类内容也不可或缺,学生无论在教育实习和日后的就业工作中都切身感受到体操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一、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体操课程目标在项目上的单一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校体育师资为总目标,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认知(记忆、理解、应用)目标、情感(接受、兴趣、态度)目标和技能(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目标等,并不能满足中小学对体育教师技能的综合需求。
2.面偏窄
一是各体育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的知识技能面狭窄,走上社会后适应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弱;二是体育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之间泾渭分明,学科之间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出的体操人才难以适应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知识技能的全面要求。
3.课程体系不合理
课程体系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求同的体操课程内容。体操课程内容技术有许多都是已经定论的东西,缺乏启发性、创造性,使学生只停留在原来的思维上,不利于多规格、多层次的体操人才的成长;(2)课程设置不合理。因专业壁垒森严、课程体系中知识面偏窄,不全面,缺乏先进性;(3)不科学的课程结构。体操专业课内容繁多,而课时越来越少,造成学生无法体验到体操学习的兴趣爱好,更别提开展第二专项,使学生的“复合化”受到压抑。
4.体操师资队伍的不合理
体操教学和其他运动项目教学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保护与帮助,并且需要教学生学会这些基本的知识,师生比例太大不利于体操教学的开展,比例过大不利于体操的教学,特别是器械体操,学生人数多,老师的教学时间很仓促,学生的安全性更加缺乏。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都难以达到一个预定的目标。
二、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相关概念界定
(1)培养模式
所谓培养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培养程序,由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相对稳定的教学培养单元和课堂结构所体现。体育教学培养模式是在某种教学培养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培养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培养过程结构和相应的培养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培养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2)体操类复合型人才
“复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体操类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体操类复合型人才就是指以体操专业为主、兼有多门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构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1)遵循体育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构建体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努力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辩证统一、协调发展。
体操类项目人才培养应以学校体育发展和社会需要为前提,以内容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为基准,以内容的有效性、实效性为准则,构建以健身体操为主,民间娱乐体操、现代竞技体操为辅的多元功能相结合的体操教学内容体系。
(2)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按需施教和因材施教
学生对大学生活逐渐适应后,学习心理属性逐渐成熟,反映在学习意向上带有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即对学以致用的追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对不同专业的选择的需要,实施教学,以达到学用一致的要求。由于环境、教育、学生自身经历的实践以及先天遗传的不同,每个学生之间具有个性差异。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这种差异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只有如此,才能把社会的客观需要转化为学生的主观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体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强调高等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应该在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期间掌握工具性的知识,掌握学习技能,掌握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知识结构,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克服“上一次大学管一辈子”的一次性教育思想。
3.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项目人才培养模式
(1)体操类项目人才知识结构体系
项目教育为目标服务,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为未来教学和教育科研服务。师范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区别于专业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师范体育教育培养教师,而不是顶尖的体育人才。因此,在教师培养这个层面,各级师范体育教育为学习者掌握未来当教师需要的各项知识服务,在追求专业性的同时,将师范的特殊要求逐级体现于培养模式之中。 (2)分层教学
分层培养模式是师范体育教育体操类项目必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以掌握体操基础知识和教学理论的大众教育培养模式,以满足广泛的基础教育师资需要;掌握高精尖体操专业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知识的精英研究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高等教育需要。
(3)教学管理
在师范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基础,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支撑。教师教、学生学、学生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重视课堂教学环节,重视课程体系建设,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构建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实践教育 教师教育”的体系,是目前体育师范教育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教师精神,学生在活动中要更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建立大教育观,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只局限在课堂的思维,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新育人观。搭建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创新、走向科学的社会实践育人平台。
总之,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项目知识技能的精湛与普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和教学法、课堂教学实践、灵活而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的管理,是师范体育教育追求的超前性、针对性、合理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极教学研究课题,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号:X2012027。
参考文献:
[1]孙义良,王兵.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5).
[2]刘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12).
[3]刘芳,杜朝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4]马海涛,赵树耀.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改革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1).
[5]周卫.我国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改革探析:健身体操课程内容基本框架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6).
作者简介:尹开宁(1981—),男,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学校: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项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体操类项目是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校体育自有体育课程以来,体操类教学就一直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体操类项目是学校体育中增强体质,提高素质、塑造形体美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随着体操项目的不断外延,目前,高师体操类课程主要包括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多个项目,教学内容以基本体操为基础,以器械体操为主,主要包括体操类理论知识、体操类动作技术和培养教学能力三个部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指挥队列的能力、基本体操的示范能力以及体育教师应有的教态和形体风范等,都可以通过该类课程来获得。在大众体育及运动训练中,体操类内容也不可或缺,学生无论在教育实习和日后的就业工作中都切身感受到体操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一、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体操课程目标在项目上的单一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校体育师资为总目标,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认知(记忆、理解、应用)目标、情感(接受、兴趣、态度)目标和技能(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目标等,并不能满足中小学对体育教师技能的综合需求。
2.面偏窄
一是各体育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的知识技能面狭窄,走上社会后适应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弱;二是体育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之间泾渭分明,学科之间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出的体操人才难以适应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知识技能的全面要求。
3.课程体系不合理
课程体系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求同的体操课程内容。体操课程内容技术有许多都是已经定论的东西,缺乏启发性、创造性,使学生只停留在原来的思维上,不利于多规格、多层次的体操人才的成长;(2)课程设置不合理。因专业壁垒森严、课程体系中知识面偏窄,不全面,缺乏先进性;(3)不科学的课程结构。体操专业课内容繁多,而课时越来越少,造成学生无法体验到体操学习的兴趣爱好,更别提开展第二专项,使学生的“复合化”受到压抑。
4.体操师资队伍的不合理
体操教学和其他运动项目教学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保护与帮助,并且需要教学生学会这些基本的知识,师生比例太大不利于体操教学的开展,比例过大不利于体操的教学,特别是器械体操,学生人数多,老师的教学时间很仓促,学生的安全性更加缺乏。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都难以达到一个预定的目标。
二、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相关概念界定
(1)培养模式
所谓培养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培养程序,由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相对稳定的教学培养单元和课堂结构所体现。体育教学培养模式是在某种教学培养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培养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培养过程结构和相应的培养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培养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2)体操类复合型人才
“复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体操类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体操类复合型人才就是指以体操专业为主、兼有多门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构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1)遵循体育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构建体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努力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辩证统一、协调发展。
体操类项目人才培养应以学校体育发展和社会需要为前提,以内容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为基准,以内容的有效性、实效性为准则,构建以健身体操为主,民间娱乐体操、现代竞技体操为辅的多元功能相结合的体操教学内容体系。
(2)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按需施教和因材施教
学生对大学生活逐渐适应后,学习心理属性逐渐成熟,反映在学习意向上带有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即对学以致用的追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对不同专业的选择的需要,实施教学,以达到学用一致的要求。由于环境、教育、学生自身经历的实践以及先天遗传的不同,每个学生之间具有个性差异。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这种差异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只有如此,才能把社会的客观需要转化为学生的主观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体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强调高等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应该在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期间掌握工具性的知识,掌握学习技能,掌握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知识结构,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克服“上一次大学管一辈子”的一次性教育思想。
3.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项目人才培养模式
(1)体操类项目人才知识结构体系
项目教育为目标服务,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为未来教学和教育科研服务。师范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区别于专业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师范体育教育培养教师,而不是顶尖的体育人才。因此,在教师培养这个层面,各级师范体育教育为学习者掌握未来当教师需要的各项知识服务,在追求专业性的同时,将师范的特殊要求逐级体现于培养模式之中。 (2)分层教学
分层培养模式是师范体育教育体操类项目必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以掌握体操基础知识和教学理论的大众教育培养模式,以满足广泛的基础教育师资需要;掌握高精尖体操专业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知识的精英研究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高等教育需要。
(3)教学管理
在师范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基础,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支撑。教师教、学生学、学生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重视课堂教学环节,重视课程体系建设,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构建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实践教育 教师教育”的体系,是目前体育师范教育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教师精神,学生在活动中要更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建立大教育观,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只局限在课堂的思维,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新育人观。搭建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创新、走向科学的社会实践育人平台。
总之,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项目知识技能的精湛与普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和教学法、课堂教学实践、灵活而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的管理,是师范体育教育追求的超前性、针对性、合理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极教学研究课题,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号:X2012027。
参考文献:
[1]孙义良,王兵.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5).
[2]刘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12).
[3]刘芳,杜朝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4]马海涛,赵树耀.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改革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1).
[5]周卫.我国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改革探析:健身体操课程内容基本框架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6).
作者简介:尹开宁(1981—),男,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学校: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