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海人习武爱武,更以发展和创新了迷踪拳令世人瞩目。当年霍元甲凭迷踪绝技勇挫外国武士,为国争光;更创办精武体育会使迷踪艺名扬武林,传播海内外。与霍元甲同时代的静海迷踪拳名师马彦平,也在家乡广泛传播迷踪拳,使迷踪拳在静海代代繁衍、名人辈出。虽然马彦平所在的年代距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迷踪拳在静海也传至第六、七代,但马彦平练武传拳的轶事至今仍为静海人津津乐道。
一、字得具功
马彦平,清末民初人,世居静海县管铺头村。管辅头村地处天津城南三十里的洼地平原,过去人们又称此地为“卫南洼”。由,于地处九河下梢,地势低洼,历史上这里水患频多,盗匪丛生,成为静海穷得出了名的“老东乡”。为谋生计,保卫家园,这里的人习武之风极盛。位于管铺头村北三里地的小南河村当时有霍氏迷踪艺在族内传播,村南二里地的闫家塚村有落难至此的田永春立场授徒,传播迷踪拳。马氏在管铺头村为独门小户,势、单力孤,常受大户刘氏家族的气。为让马彦平学得谋生的一计之长和挺直、腰杆的本领,其父为马彦平选择了习武之路。
从此,十多岁的马彦平跟随田永春学起了迷踪拳。
白天务农,夜间习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样的生活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很艰辛的,然而马彦平的骨子里却有着“老东乡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他咬紧牙,苦撑持,一练就是十几年,他为此付出,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由于勤学好练,十七八岁时的马彦平已成为田永春众多求艺者中的佼佼者。有时,霍元甲到闫家塚村住姥姥家,顺便到拳场拜访。田永春特意安排马彦平与出身名门的霍元甲切磋比武,两个少年拳采脚往,竟打成了平手,谁也没占到对方的便宜。霍马比武之事,一时间成为武林佳话,在静海广为流传。马彦平对霍元甲非常敬重,直到后来回忆起此事,还直感叹霍元甲力气之大,非常人能比。
穷文富武,好像是过去武林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而马彦平穷困的家境却不能为其习武拿出更多的资财去孝敬师父。田永春也并未因此轻视马彦平这个穷徒弟,相反,却非常喜欢他的倔犟和执着,并最终把一身绝学传与了马彦平。马彦平继承田永春的衣钵,在家乡广泛授徒,成了静海迷踪拳的一代宗师,赢得了乡邻的尊重。
二、名扬津城
杨成庄乡流传的马彦平的轶事很多。一次,马彦平到与砖垛村相邻的大田里锄地,锄地前将捎来的一瓦罐水放到田头上。锄出一百弓地(160多米)直腰擦汗的时候,发现砖垛村几个放牲口的少年边说边向地头走来。其中一个小孩说:“这个老爷子会把势,谁也不敢惹。”另一个顽童说:“今天我就惹给你看看!”说着牵马来到水罐-
旁,提起水罐冲着马彦平咕咚、咕咚地喝起来,喝完后双手一松,将瓦罐摔碎在地上,然后跨上 马背向远处奔去。这边可着实气坏了马彦
平,心说,娃娃呀,我跟你远日无冤,近日
无仇,你为何如此无理!他扔下小锄,
施展开鹿伏鹤行的功夫。少年的马没
跑出百米远,就被马彦平飞步赶上,
一把将顽童从马背上揪了下来,顽童
吓得面无血色,哭叫着求饶。马彦平
说:“今天我既不打你,‘也不叫你赔
偿,我就找你家长问问,他们是怎样
教育你的!”
马彦平不仅眼疾手快,力量也大 得出奇。一次,马彦平在村子的中街上与 人们闲聊,一些小伙子故意采用激将法,想让他露一手。小伙子们说:“听说你老能将牛拽住,是真的吗?”马彦平说:“别说笑话了,人还能把牛拽住?”小伙子们起哄说:“今天就得让您试一试,拽得住(牛),我们就相信您有真功夫。要是拽不住,往后就别提您会武术的事了。”三说两说,马彦平的脸上真有点挂不住了,“要不咱们就拉头牛来试试?我也保不住就准拉得住。”小伙子们特意找了头劲大力猛的壮忙牛来,套好绳套。马彦平肩拉绳套的这头儿,背对忙牛,煞身运气。听说马彦平要倒拉忙牛,前来观看的村民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很多村民都为马彦平捏一把冷汗,担心这些小伙子的恶作剧毁了马师父的一世英名。这些愣头儿青的小伙子可不听这一套,他们挑出的一个车把势朝着牛背上“啪”的一个响鞭,然后齐声喝喊。就见忙牛四蹄蹬地朝前猛蹿,一蹿、两蹿,竟未蹿动,气喘吁吁的忙牛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任凭人们再怎样喝喊也不再使劲了,而马彦平蹬在地上的两脚竟然一丝未动。卸下绳套后,再看马彦平的鞋子,鞋帮与鞋底处已经开绽,而布纳的鞋底已裂成了碎片。村民们无不为马师父的深厚功力喝彩。
马彦平的手头儿很重,从不轻易对人出手。 20世纪20年代初,管铺头与砖垛两村交界处有一座永禅寺,由于这座大寺地产很多,僧人却只有两个,当时寺里养了三只看家护院的大狼狗,有外人来时,寺僧先把狗圈起来再让人人寺。一次,马彦平去寺中,因僧人知道他有功夫,也就未把狗圈起来。许多为寺院农田打理农活的人说:“今天这三只狗恐怕够老爷子择了的。”邻近寺门了,三只长得向虎犊子一样的大狗咆哮着向马彦平袭来。只见马彦平右手一掸,临近的那只狗变了调似的狂叫一声,向寺庙西北的砖垛村刘家园子跑去,其他两只狗也随着一起落荒而逃。那只被掸的狗在刘家园子趴了足有半个小时才叫出声来,足见马彦平功力之大。
马彦平性情耿直,疾恶如仇。他与独流镇太祖门武师吕师父交厚,双方来往密切。一次马彦平去独流,路过砖垛西北的荒原小路时,忽觉有人用棍子捅他的后背,他知道是遇上了“打杠子”(劫道)的。但他心里纳闷儿,为什么这个打劫的不用棍子搂头盖顶地打,却用棍梢捅呢?他也顾不得许多,施展拳脚将打劫之人教训了一番。劫道的看遇上了“茬子”,慌忙钻进大田地里落荒而逃。马彦平到独流后,跟吕师父提起此怪事,吕师父忙说:“是我教给他这样做的,你没给他几个钱吗?”马彦平说:“还给他钱哩,让我臭揍了一顿!”原来,吕师父此前去管铺头时,也是走到那个地方,忽听背后一声风响,一棵碗口粗的棍子从背后向吕师父头顶砸来。吕师父知道情况不好,一个箭步向前蹿出老远,回过身来怒吼道:“你这是碰上了我,若是别人,一棍子还不被你打死!你记着,以后再打杠子时,用棍头捅就行,被劫的人一害怕,就会把钱给你,用不着真杀实砍的。”吕师父理解“打杠子”的人也是为生活所迫才走了此路,拿出几个钱给了此人。无巧不成书,此人按照吕师父所教,再“打杠子”时就遇上了马彦平,结果却被打了一顿。马彦平为人厚道,但他的心里却有一杆秤,他认为人要活得堂堂正正,就是饿死,也不能走打家劫舍、敛取不义之财的邪路。
管铺头村还流传着这样一则美谈,马彦平的女儿在父亲的影响下练过一些拳脚,与本村的安氏后生成亲后,二人常为家庭琐事而吵闹,甚至动手,而打不过媳妇的姑爷只好找老丈人去告状。马彦乎不“护犊子”,问清女儿都是用什么招法打的姑爷后,就教给姑爷两招,让他回去偷着练,以后再打起来,可以用此招破解。果不其然,两口子再次吵架动手时,马彦平的女儿终于被姑爷打得败下阵来。事后,马彦平的女儿一直埋怨父亲:“天下哪有丈人教给女婿打自己女儿的道理。” 三、艺传乡里马彦平教人练武,一年只收“一灯油、仨栅子”,灯油是为晚上习武照明用,栅子是从前农村秋收砍高梁时要从地面往上留出多半米的秸杆,再用平镐将秸杆连根刨起,两头对插捆成扁平的一梱,称为一个栅子,以供冬天烧火做饭取暖用(过去农村取暖没有火炉,只能烧火炕)。这微不足道的一点学费,对生活并不富裕的东乡百姓来讲还是拿得出来的,生活好一些的家庭可根据条件再自愿送些吃、穿等。因此,随马彦平习武的人很多,出名者有“大鬼难拿”、“二鬼难拿”、姚向海、张仕茂、张广悦等人。“大鬼难拿”、“二鬼难拿”是随娘改嫁来到马家的,马彦平把他们当成亲生儿子传授武艺。成年后哥俩认祖归宗回到了小泊村(今西青区)刘氏家族。他们行走江湖,获得了响当当的江湖称号,并把迷踪拳在小泊、大泊等地传播开来。砖垛村的姚向海习武传拳的事迹已在2002年第10期的《精武》杂志—亡做过介绍,他最大的特点是在青年时期敢于走出家乡闯世界,通过广泛印证,吸取各家之长,发展和创新了迷踪拳,中年以后回到家乡,把迷踪拳的种子播撒到了杨成庄乡以外的静海全县,扩大了迷踪拳的影响。张仕茂文武全才,早年在北乡(今西青区南部与静海交界处)授徒,中年后定居天津,因与家乡联系不多,传人不详。张广悦(1900~1980年),管铺头村人,自幼随马师习武,系统继承了马彦平所授的传统迷踪拳。民国28年(1939年)发大水,张广悦避难到天津,先是在海河边码头扛大个儿(搬运工),后至杨庄子(今河东区)日本人所开的纱厂打:正。由于纱厂的监工常常打骂工人,张广悦一气之下离开纱厂,在杨庄子立场授徒,维持生计。开拳场时,与踢场拳师高大愣较艺获胜,声名远播。山东人杨春和流浪至天津,白天在紗厂—打工,晚上到拳场练武。张广悦见其为人忠厚,心生怜悯,收为正式弟子,成了其开门的大徒弟。杨春和在张广悦的精心指点下,学有所成,后到了辽宁四平,解放后成为辽宁武术界的知名人士。杨春和不忘师恩,多次写信联系,并于20世纪50年代亲自到管铺头村请张广悦到四平小住。张广悦一生在家乡管铺头村授徒最多,他毫无保留地将一身武艺传授给自己的乡亲和子侄。先后随其习武者多达百人。
从马彦平算起,静海的迷踪拳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传承,身怀绝技、正当中年的静海迷踪拳师张文起、王新奎、任友奇等人,为不使迷踪拳在自己这一代手中失传,还在继续传播着。他们相信,生活富裕了的人们会比从前更加喜欢祖宗留下来的国粹,他们期待着传统武术的春天快些来临。
一、字得具功
马彦平,清末民初人,世居静海县管铺头村。管辅头村地处天津城南三十里的洼地平原,过去人们又称此地为“卫南洼”。由,于地处九河下梢,地势低洼,历史上这里水患频多,盗匪丛生,成为静海穷得出了名的“老东乡”。为谋生计,保卫家园,这里的人习武之风极盛。位于管铺头村北三里地的小南河村当时有霍氏迷踪艺在族内传播,村南二里地的闫家塚村有落难至此的田永春立场授徒,传播迷踪拳。马氏在管铺头村为独门小户,势、单力孤,常受大户刘氏家族的气。为让马彦平学得谋生的一计之长和挺直、腰杆的本领,其父为马彦平选择了习武之路。
从此,十多岁的马彦平跟随田永春学起了迷踪拳。
白天务农,夜间习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样的生活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很艰辛的,然而马彦平的骨子里却有着“老东乡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他咬紧牙,苦撑持,一练就是十几年,他为此付出,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由于勤学好练,十七八岁时的马彦平已成为田永春众多求艺者中的佼佼者。有时,霍元甲到闫家塚村住姥姥家,顺便到拳场拜访。田永春特意安排马彦平与出身名门的霍元甲切磋比武,两个少年拳采脚往,竟打成了平手,谁也没占到对方的便宜。霍马比武之事,一时间成为武林佳话,在静海广为流传。马彦平对霍元甲非常敬重,直到后来回忆起此事,还直感叹霍元甲力气之大,非常人能比。
穷文富武,好像是过去武林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而马彦平穷困的家境却不能为其习武拿出更多的资财去孝敬师父。田永春也并未因此轻视马彦平这个穷徒弟,相反,却非常喜欢他的倔犟和执着,并最终把一身绝学传与了马彦平。马彦平继承田永春的衣钵,在家乡广泛授徒,成了静海迷踪拳的一代宗师,赢得了乡邻的尊重。
二、名扬津城
杨成庄乡流传的马彦平的轶事很多。一次,马彦平到与砖垛村相邻的大田里锄地,锄地前将捎来的一瓦罐水放到田头上。锄出一百弓地(160多米)直腰擦汗的时候,发现砖垛村几个放牲口的少年边说边向地头走来。其中一个小孩说:“这个老爷子会把势,谁也不敢惹。”另一个顽童说:“今天我就惹给你看看!”说着牵马来到水罐-
旁,提起水罐冲着马彦平咕咚、咕咚地喝起来,喝完后双手一松,将瓦罐摔碎在地上,然后跨上 马背向远处奔去。这边可着实气坏了马彦
平,心说,娃娃呀,我跟你远日无冤,近日
无仇,你为何如此无理!他扔下小锄,
施展开鹿伏鹤行的功夫。少年的马没
跑出百米远,就被马彦平飞步赶上,
一把将顽童从马背上揪了下来,顽童
吓得面无血色,哭叫着求饶。马彦平
说:“今天我既不打你,‘也不叫你赔
偿,我就找你家长问问,他们是怎样
教育你的!”
马彦平不仅眼疾手快,力量也大 得出奇。一次,马彦平在村子的中街上与 人们闲聊,一些小伙子故意采用激将法,想让他露一手。小伙子们说:“听说你老能将牛拽住,是真的吗?”马彦平说:“别说笑话了,人还能把牛拽住?”小伙子们起哄说:“今天就得让您试一试,拽得住(牛),我们就相信您有真功夫。要是拽不住,往后就别提您会武术的事了。”三说两说,马彦平的脸上真有点挂不住了,“要不咱们就拉头牛来试试?我也保不住就准拉得住。”小伙子们特意找了头劲大力猛的壮忙牛来,套好绳套。马彦平肩拉绳套的这头儿,背对忙牛,煞身运气。听说马彦平要倒拉忙牛,前来观看的村民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很多村民都为马彦平捏一把冷汗,担心这些小伙子的恶作剧毁了马师父的一世英名。这些愣头儿青的小伙子可不听这一套,他们挑出的一个车把势朝着牛背上“啪”的一个响鞭,然后齐声喝喊。就见忙牛四蹄蹬地朝前猛蹿,一蹿、两蹿,竟未蹿动,气喘吁吁的忙牛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任凭人们再怎样喝喊也不再使劲了,而马彦平蹬在地上的两脚竟然一丝未动。卸下绳套后,再看马彦平的鞋子,鞋帮与鞋底处已经开绽,而布纳的鞋底已裂成了碎片。村民们无不为马师父的深厚功力喝彩。
马彦平的手头儿很重,从不轻易对人出手。 20世纪20年代初,管铺头与砖垛两村交界处有一座永禅寺,由于这座大寺地产很多,僧人却只有两个,当时寺里养了三只看家护院的大狼狗,有外人来时,寺僧先把狗圈起来再让人人寺。一次,马彦平去寺中,因僧人知道他有功夫,也就未把狗圈起来。许多为寺院农田打理农活的人说:“今天这三只狗恐怕够老爷子择了的。”邻近寺门了,三只长得向虎犊子一样的大狗咆哮着向马彦平袭来。只见马彦平右手一掸,临近的那只狗变了调似的狂叫一声,向寺庙西北的砖垛村刘家园子跑去,其他两只狗也随着一起落荒而逃。那只被掸的狗在刘家园子趴了足有半个小时才叫出声来,足见马彦平功力之大。
马彦平性情耿直,疾恶如仇。他与独流镇太祖门武师吕师父交厚,双方来往密切。一次马彦平去独流,路过砖垛西北的荒原小路时,忽觉有人用棍子捅他的后背,他知道是遇上了“打杠子”(劫道)的。但他心里纳闷儿,为什么这个打劫的不用棍子搂头盖顶地打,却用棍梢捅呢?他也顾不得许多,施展拳脚将打劫之人教训了一番。劫道的看遇上了“茬子”,慌忙钻进大田地里落荒而逃。马彦平到独流后,跟吕师父提起此怪事,吕师父忙说:“是我教给他这样做的,你没给他几个钱吗?”马彦平说:“还给他钱哩,让我臭揍了一顿!”原来,吕师父此前去管铺头时,也是走到那个地方,忽听背后一声风响,一棵碗口粗的棍子从背后向吕师父头顶砸来。吕师父知道情况不好,一个箭步向前蹿出老远,回过身来怒吼道:“你这是碰上了我,若是别人,一棍子还不被你打死!你记着,以后再打杠子时,用棍头捅就行,被劫的人一害怕,就会把钱给你,用不着真杀实砍的。”吕师父理解“打杠子”的人也是为生活所迫才走了此路,拿出几个钱给了此人。无巧不成书,此人按照吕师父所教,再“打杠子”时就遇上了马彦平,结果却被打了一顿。马彦平为人厚道,但他的心里却有一杆秤,他认为人要活得堂堂正正,就是饿死,也不能走打家劫舍、敛取不义之财的邪路。
管铺头村还流传着这样一则美谈,马彦平的女儿在父亲的影响下练过一些拳脚,与本村的安氏后生成亲后,二人常为家庭琐事而吵闹,甚至动手,而打不过媳妇的姑爷只好找老丈人去告状。马彦乎不“护犊子”,问清女儿都是用什么招法打的姑爷后,就教给姑爷两招,让他回去偷着练,以后再打起来,可以用此招破解。果不其然,两口子再次吵架动手时,马彦平的女儿终于被姑爷打得败下阵来。事后,马彦平的女儿一直埋怨父亲:“天下哪有丈人教给女婿打自己女儿的道理。” 三、艺传乡里马彦平教人练武,一年只收“一灯油、仨栅子”,灯油是为晚上习武照明用,栅子是从前农村秋收砍高梁时要从地面往上留出多半米的秸杆,再用平镐将秸杆连根刨起,两头对插捆成扁平的一梱,称为一个栅子,以供冬天烧火做饭取暖用(过去农村取暖没有火炉,只能烧火炕)。这微不足道的一点学费,对生活并不富裕的东乡百姓来讲还是拿得出来的,生活好一些的家庭可根据条件再自愿送些吃、穿等。因此,随马彦平习武的人很多,出名者有“大鬼难拿”、“二鬼难拿”、姚向海、张仕茂、张广悦等人。“大鬼难拿”、“二鬼难拿”是随娘改嫁来到马家的,马彦平把他们当成亲生儿子传授武艺。成年后哥俩认祖归宗回到了小泊村(今西青区)刘氏家族。他们行走江湖,获得了响当当的江湖称号,并把迷踪拳在小泊、大泊等地传播开来。砖垛村的姚向海习武传拳的事迹已在2002年第10期的《精武》杂志—亡做过介绍,他最大的特点是在青年时期敢于走出家乡闯世界,通过广泛印证,吸取各家之长,发展和创新了迷踪拳,中年以后回到家乡,把迷踪拳的种子播撒到了杨成庄乡以外的静海全县,扩大了迷踪拳的影响。张仕茂文武全才,早年在北乡(今西青区南部与静海交界处)授徒,中年后定居天津,因与家乡联系不多,传人不详。张广悦(1900~1980年),管铺头村人,自幼随马师习武,系统继承了马彦平所授的传统迷踪拳。民国28年(1939年)发大水,张广悦避难到天津,先是在海河边码头扛大个儿(搬运工),后至杨庄子(今河东区)日本人所开的纱厂打:正。由于纱厂的监工常常打骂工人,张广悦一气之下离开纱厂,在杨庄子立场授徒,维持生计。开拳场时,与踢场拳师高大愣较艺获胜,声名远播。山东人杨春和流浪至天津,白天在紗厂—打工,晚上到拳场练武。张广悦见其为人忠厚,心生怜悯,收为正式弟子,成了其开门的大徒弟。杨春和在张广悦的精心指点下,学有所成,后到了辽宁四平,解放后成为辽宁武术界的知名人士。杨春和不忘师恩,多次写信联系,并于20世纪50年代亲自到管铺头村请张广悦到四平小住。张广悦一生在家乡管铺头村授徒最多,他毫无保留地将一身武艺传授给自己的乡亲和子侄。先后随其习武者多达百人。
从马彦平算起,静海的迷踪拳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传承,身怀绝技、正当中年的静海迷踪拳师张文起、王新奎、任友奇等人,为不使迷踪拳在自己这一代手中失传,还在继续传播着。他们相信,生活富裕了的人们会比从前更加喜欢祖宗留下来的国粹,他们期待着传统武术的春天快些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