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下的文言文教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bao774313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上,带着“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可增强教学的目标指向性,降低教学过程中的自由散漫和盲目随意。“任务驱动”下的文言文教学,可基于课程标准、学生认知、核心素养设计任务。
  关键词:《淮阴侯列传》任务驱动文言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法,其要义是以“任务”为依托,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具体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课堂上,带着“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可增强教学的目标指向性,降低教学过程中的自由散漫和盲目随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是疏通词句、翻译课文,对篇章进行逐段分析。这种分析的内容大多是既定的,往往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同时,这种形式的文言文教学常常忽略学生原始的阅读体验,弱化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任务驱动”下的文言文教学,基于一个主题,设计整体性学习任务,围绕任务开展学习。本文以《淮阴侯列传》一课为例试作探究。
  一、基于课程标准设计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中对语文课程内容的要求是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对于文言文教学来说,任务设计的核心是“驱动”。文言文教学是将枯燥、单调的文言字词和“显而易见”的知识学习过程,变成具有吸引力、有挑战性、学生乐于去做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的活动。同时,各任务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与要学习的内容有较明确的联系并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应包含学科核心知识和基本方法,利于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养成。
  《2017版课标》的“教学建议”指出:“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读写听说,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的边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据此,我在教学《淮阴侯列传》中“韩信谋反”的内容时,打通其与《史记》中其他篇目的联系,采用抓关键句的话题式教学,设计了如下相互联系的任务:
  《淮阴侯列传》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大家对“一饭千金”“胯下之辱”“韩信点兵”的故事耳熟能详。“井陉之战”等战争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对于其“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的结局,说说你的看法。
  以上任务,对历史人物从历史已有结论入手设计问题,打通了语文和历史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基于学生认知设计任务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情境能延伸覆盖整节课或核心问题,或者能带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学习,往往能令学习事半功倍。
  在《淮阴侯列传》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任务:
  请结合《高祖本纪》中有关功臣结局的叙写,说说你对韩信谋反的看法。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本,梳理出其中有關功臣结局的描写:
  九年,赵相贯高等事发觉,夷三族。废赵王敖为宣平侯。
  八月,赵相国陈豨反代地。
  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
  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立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
  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东并荆王刘贾地,北渡淮,楚王交走入薛。高祖自往击之。立子长为淮南王汉将别击布军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追得斩布鄱阳。
  在这里,众功臣均谋反,或被杀,或被黜。不同的人物,相近的身份,一样的结局。与《史记》中其他篇章的内容相互印证,可深刻理解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是历代帝王的通病,也是历代功臣的悲哀。由此,学生理解了“韩信谋反”的主题,更产生了与本文表述的结论不同的理解。这样,更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这样的主题情境,学生可以从事件的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把握,如根据文章前半部分“一饭千金”表现出人物知恩图报的优秀品格,推测其可能不会谋反,根据“井陉之战”等战争展现出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却不被重用,推测其产生的不平衡心理可能会使其谋反。学生可以借助对《史记》中功臣结局的情境材料获得理解,还可以根据历史知识储备等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情境,驱动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引导学生从文字、文学、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较好地统摄了全篇的教学目标。
  三、基于核心素养设计任务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表面热烈的阅读探究,存在与思维脱节、忽视教师作用、探究面面俱到等问题。这种流于形式甚至本末倒置的伪探究,违背了探究式学习的本意。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一定注重让真实学习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发生的过程,而非强调学生掌握知识本身的结果。语文课堂的根本在于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在《淮阴侯列传》的教学中,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的品鉴,设计了如下任务:
  阅读文本,说说韩信是否谋反,通过对系列词句的把握支撑自己的观点。
  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句及文句之间关系的把握来进行理解,通过交流形成小组意见。
  教学中,学生梳理出“未谋反”的相关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对“诏”“党不就”“悔”“且喜且怜”等词句加以理解:
  1.诏(皇上的命令):诏赦诸官奴——诸官奴袭击吕后、太子(从文化角度探讨事件的逻辑性)。
  2.党不就(或者,倘若;就范):恐其党不就——已经认定其谋反(对人物心理的细微分析)。
  3.悔(后悔):悔不用蒯通之计——韩信没有谋反(根据故事前后映照)。
  4.且喜且怜:又高兴又怜惜——高兴的是韩信死了,而且是借助吕后和萧何之手杀了韩信,怜惜的是韩信的才能(探讨人物心理,把握其内心想法)。
  成王败寇,历史总是由胜者书写。没有统治者希望自己留下骂名,因此,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歪曲、诋毁对手。刘邦、吕后等人给韩信精心罗织了“谋反”的罪名,历史的真相被歪曲了。基于以上信息的分析,韩信谋反是被冤枉的这一结论可以成立。
  同样,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梳理出另一类相关信息:
  1.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日常抱怨。
  2.生乃与哙等为伍——虚荣心强,对现状不满。
  3.待豨报——等待捷报。
  4.乃为儿女子所诈——诈,欺骗,指的是他欲发以袭吕后太子,后被吕后骗入宫中。尝试将此词替换成“构”“陷”,比较表达意思的不同。
  5.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自夷,咎由自取。他拒绝了蒯通的计策。
  这些词句也可以作为韩信谋反结论的支撑内容。
  以上教学,在把握语言运用这一任务驱动下,通过对文本中具体字词句的理解,采用替换、比较等手法,从词义、文化等角度来理解韩信是否谋反。字里行间,司马迁对此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
  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让学生自己创造生成思维的方式,体验学习的过程,认知事物的本质。这节课开启了这样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陶国华.语文阅读教学“伪探究”现象及矫正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6(8).
  [2] 谢仁明.“任务驱动”在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运用策略[J].中学语文,2017(2).
  [3] 龙德英.“任务驱动型”阅读课堂需四点到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0).
其他文献
摘要:“吸引”环节是“5E”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需要创设情境,引出概念(知识)中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暴露前概念,生发探究的内驱力。“吸引”环节的实施策略有: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延展理解新概念;沿着科学家的“脚印”,借鉴归纳新概念;取材生活设问,自主构建新概念。“吸引”环节的实施效果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完成概念(知识)的建构,并明显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期刊
【编者按】 第六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几位名师围绕本届论坛主题“新课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分别执教了一节研究课。本期呈现两位与会代表对其中两节研究课的评析。  摘要:愉悦性因素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愉悦的心态中,学生往往会多方出击,积极探索。李仁甫老师执教的《金岳霖先生》一课,有机渗透心理性愉悦、启发性愉悦、共赏性愉悦与活动性愉悦等愉悦性因素,课堂精彩纷呈,实现了互联和
期刊
【主持人语】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即“E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如何更有效地影响学校教育呢?这需要思考与探索其如何实现与学校教育的真正整合,整合是理解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关键(Hooper Rieber语)。对于学校教育,数字技术真正的价值在于教室内部,在于整个教育的过程。  我们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去应对数字技术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一百年名校的影响,并已付诸行动。新时代
期刊
摘要:关键素养导向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为学生素养发展而教”的理念为指导,从“阅读知识技能导向”转变为“阅读关键素养导向”。教学内容,应立足学生学情与经验生长;教学目标,应发展学生审美关键素养;问题设计,应引领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学过程,应促进学生自我探究与体验。  关键词:《再别康桥》语文阅读关键素养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关键素养,是在初中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遵循初中生身
期刊
【主持人语】作为江苏省首家“普通高中批判性思维课程基地”,南京市中华中学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和实践已走过6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和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是研究的重中之重,教师们积极探索批判性思维的学科培养路径和方法,以及批判性思维视角下学科教与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期《独家策划》栏目聚焦语文学科,关注“批判性思维与文本解读”,所刊载的4篇文章各有角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期刊
摘要:《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自读课文。经过丽江的这“一滴水”,自带神奇的特质,让这篇文章充满了童趣与诗意。赵富良老师执教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是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运用神来之笔——穿梭時光;教学起点,在于贴近学生——阅读体验;教学策略,帮助搭建支架——比较阅读。  关键词:《一滴水经过丽江》神奇别样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自读课
期刊
摘要:对HPM课例《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及推论》中的开放思想、批判思维的自信心、认知成熟度与寻找真相、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等批判性思维特质的培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数学史对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独特作用,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可以且应当成为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路径之一。  关键词:HPM批判性思维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  苏格兰数学家阿布斯诺特(J.Arbuthnot,1667—735)在
期刊
摘要:《鉴赏家》是一篇经典小说。批判性思维视角下的《鉴赏家》教学,聚焦学生提出的三个关键性问题,从质疑到探疑再到悟疑,学生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出现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做了一回真正的“鉴赏家”。好的语文课主要体现在:会质疑,善引导;重文本,讲逻辑;勤反思,懂包容。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小说教学《鉴赏家》  一、案例背景  《鉴赏家》是汪曾祺先生的名篇,被收录进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中。
期刊
摘要:很多时候,学生并没有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其主动去质疑、去求证。教学《淮阴侯列传》一课,通过找差异、找矛盾、找答案这三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对《史记》的学习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也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高中语文《淮阴侯列传》  批判性思维,是指“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这是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
期刊
摘要:节选部分的《雷雨》描写了周朴园与侍萍30年后相遇与相认的过程,依据批判性思维的三要点“会质疑”“重实证”“讲逻辑”,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鉴赏,应通过“质疑—共解”来保持心灵的开放,让学生理解戏剧的价值,懂得生活的真正逻辑。具体包括三个环节:从质疑到实证,从批判到立论,从结论到争鸣。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戏剧人物形象雷雨  戏剧教学,主要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分析戏剧的基本方法,特别是鉴赏戏剧中的人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