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凭“愉悦”,聚焦任“思飞”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zhong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第六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几位名师围绕本届论坛主题“新课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分别执教了一节研究课。本期呈现两位与会代表对其中两节研究课的评析。
  摘要:愉悦性因素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愉悦的心态中,学生往往会多方出击,积极探索。李仁甫老师执教的《金岳霖先生》一课,有机渗透心理性愉悦、启发性愉悦、共赏性愉悦与活动性愉悦等愉悦性因素,课堂精彩纷呈,实现了互联和聚焦。
  关键词:《金岳霖先生》愉悦性互联聚焦
  在一种“大开大合”的课堂上,会不时看到那种灵动、神奇的生成景观:学生敢为人先,时常任意切入文本;教师纵横捭阖,总能顺势导向内核。这样的课堂,显然是许多一线教师难以企及的。而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无疑要考虑到具体教学场域中的诸多因素,其中愉悦性因素不可或缺。在愉悦的心态中,学生往往会多方出击,积极探索,一方面有助于教师适时互联、精准聚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
  特级教师李仁甫在第六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开设的《金岳霖先生》研讨课,巧妙地凭借愉悦性因素来助力“互联”和“聚焦”,使得师生互动频繁,活动体验富有实效。在这样的“愉悦性”场域中,学生思绪飞扬,积极探究文本内涵,他们一颗颗“乱飞的子弹”不断与李老师强烈的“聚焦”意识“擦枪走火”,不断迸发出绚麗的火花。反复品咂这堂课,李老师渗透愉悦性因素的方式有如下几类:
  一、心理性愉悦
  “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生成课堂对学生的最佳预期是课前都能达到“愤悱”状态,这就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预习。在检查预习环节,李老师满怀期待地高举右手,鼓励学生大胆言说,以探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询问专题名称环节,学生起初连声回答“不知道”,直到李老师让知道的同学主动回答时,一位女生才站立起来,用并不确定的语气说出“好像是——慢慢走,欣赏啊”。这时,李老师的那一句“此处应该有掌声”不啻为东风劲吹下的破冰之声。其后,在李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具体要求的环节,那条冰封的河流也就冰破水自流了。
  心理性愉悦最具实效性的场景是:经过李老师的一番剖析,学生明白自己对金岳霖先生的“怪”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当李老师亲和地准备让他坐下并继续思考时,这位学生受心理性愉悦因素的驱使,大胆地说出了“我后面还有”。
  在这些环节中,李老师始终以一种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这期间,李老师和学生愉悦地进行交流的,有眼神,有微笑,有风趣幽默的文字语言,还有情味浓郁的肢体语言。在这种轻松、自然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和旺盛的学习热情。心理上的愉悦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二、启发性愉悦
  虽然启发性教学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但从启发的效果来看,在启发的时机和启发的方式上还要考虑愉悦性因素。比如,在文本赏析环节,常常会因学生的元认知和个性特质等不同而出现差异。避免学生的审美出现严重偏差,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与诱导。
  当学生对文本的赏析陷于困顿、课堂即将出现冷场时,李老师扫视全班并微笑着说:“有人发言吗?包括前面一些欣赏过的语段、句子,我们可以继续欣赏,深度挖掘。”不久,一女生主动站起来,从另一角度做出了全新的赏析。在学生对描写方法的思考出现“短路”时,李老师来了一句“这个地方写得非常仔细”,于是,“细节描写”就呼之欲出了。
  启发性愉悦最具实效性的场景是:为加深学生对作者蕴藉于文中的情感认知,李老师采用了“切片”换词并将局部“差异”有意放大的启发方式,将“跳蚤”分别替换为“小动物”“大毒虫”“小东西”,让学生仔细咀嚼品味,从而在比较中找到了情感依据。启发过程兼顾不同学生的个性,由此产生的愉悦性效果也有效地解决了对文字的理解与信息的反馈的层次差异问题。
  如此看来,李老师的启发方式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力为主旨,捕捉、分析、把握学生的内心需求,使不同学生都能感受到愉悦的氛围。李老师则可以随机出入文本,有效实现了“互联”与“聚焦”。
  三、共赏性愉悦
  文本赏析环节本来就是师生共同解读、共同赏析的学习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阅读体验的过程。在赏析文本第九小节时,学生已完全沉浸在浓郁的愉悦性氛围之中,所以才会有深入的思考。如有一位男生第二次举手说:“西南联大其实是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开办的,‘从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其实就是因为长时间没有机会去洗澡。”李老师不禁给他点了个赞:“这位同学竟然能挖掘出西南联大这个背景来!”在李老师的反复朗读与演示下,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审美愉悦,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思路清晰了,感知深化了,言说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了。
  共赏性愉悦最具实效性的场景是:李老师不时地用手比画着,似乎手上真有个小跳蚤;接着,他按照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并有意放慢阅读节奏让学生仔细揣摩。一位学生认为原句中“把”“了”以及“看”字叠用,使得整个动作“更加生动”“更具有画面感”,至此,一个“爱护生命,热爱生活”的金先生被全班学生赏析出来了。另一位学生则认为“更滑稽了一些”,他说第二种话语系统刻画了金先生的“残暴”形象,这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不仅如此,李老师接下来还让学生展开想象:金先生会怎样处置这个“小动物”。师生在共享过程中不断与文本碰撞,反复体验。浓浓的愉悦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而当师生渐入同台活动体验佳境时,共赏性愉悦效果也就达到了高潮。
  四、活动性愉悦
  先来看本节课活动性愉悦最具实效性的两个场景:
  【场景1】
  “请大家把这一小节自由朗读一遍,然后不需要举手,直接刮起头脑风暴,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每位同学以‘我从怪中看出了金先生……’的形式说一句话,不要啰唆,好不好?现在开始自由朗读。”(约2分钟后)“好,都读完了,现在刮起头脑风暴——”“我从怪中看出了金先生……”   【场景2】
  “这位女同学说金先生可以做模特,时装模特。我们现场请一位同学来表演,好不好?”一位男生走上前台,班级同学和台下听课老师微笑。“这样,我来读——‘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男生在台前揣摩老师的朗读内容,从讲台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大家给予掌声!”台上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果教师能够将“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两个因素有机渗入课堂教学,那么由此营造的活动性愉悦氛围,绝对会为师生间的互动带来一次次的高峰体验。
  在场景1中,李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主动分享,注重语言的实践与运用。以“我从怪中看出了金先生……”开头说一句话,与其说是一次头脑风暴,还不如说是一次建立在对文本内容分析、概括基础上的语言综合训练。
  在场景2中,学生竟然赏析出“时装模特”这一“意外”形象,让现场包括李老师在内的所有师生讶异。然而,这一“意外”情境正是生成课堂所提及的“陌生”。在增添了愉悦性氛围的基础上,李老师并没有因这一“陌生”形象的突现而斥责那位女同学胡思乱想,更没有视其为“异端”,而是索性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教师读,学生演。不得不说,这种“涉险”的举措(李老师后来也坦承这是他瞬间的头脑风暴)很可能导致课堂出现严重偏差,即由文学欣赏课“和平演变”为时装走秀课。但是,考虑到活动性愉悦更能激活学生灵动的思维,此刻互联,效果自是非同一般。结果正如李老师所期待的,“时装走秀”这个活动体验环节将课堂愉悦性氛围推向了整节课的高潮。台上台下几番掌声便是明证。
  现在看来,李老师之所以敢让学生刮起头脑风暴,让学生思绪飞扬,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聚焦”意识。
  虽然李老师是异校执教,但这堂观摩课带给所有人的不是紧张和压抑,而是无比的轻松,甚至闲适。这种轻松闲适的课堂氛围正是愉悦性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这个因素对“互联”与“聚焦”而言,可谓如虎添翼!
  需要说明的是,心理性愉悅、启发性愉悦、共赏性愉悦与活动性愉悦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割裂的,它们相互渗透,同一个教学环节中可能有几种愉悦性因素在同时发挥着积极作用。
  因此,一旦我们触发了“愉悦”的开关,学生必定会思绪飞扬,教师的“互联”和“聚焦”也能大得其用。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需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及合作者等多重角色,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使学生“动”起来,教学就“活”起来了。结合《生物的变异》一课的教学片段,阐述让学生“动”起来的思考与实践:生动情境,激发“动心”;合作与竞争,促使“动手”;典型案例,唤醒“动脑”。  关键词:生物的变异情境合作竞争案例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活”,其实就是激活学
期刊
我在教室上课,一直上到退休那一天,从没以上课为苦,从没感到厌倦,只是有时会感到疲惫而已。我能发现上课的乐趣,每天检验自己的思维,每节课都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下课铃响,会惊醒一些学生的沉思,有的学生会追着我提问,我有时会用一个反问让他们恍然大悟、载欣载奔……这些乐趣只有我最清楚。如果是无意义的劳役,我也许早就“誓将去汝”,溜之乎也。  每次听到有人称赞我“坚守课堂”,我会觉得这个人好像没什么见识
期刊
摘要:在全E生态下,可以通过搭建学习支架来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信息技术教学。Moodle在线学习平台就是这样一种学习支架,可利用其进行个性化探究式学习、多元化互动交流、针对性评价,整合及实时更新教学资源。  关键词:全E生态学习支架在线学习平台信息技术教学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信息技术是当代社会处于科技前沿的技术之一,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更新。但是,目前使
期刊
摘要:电脑制谱软件具备形象直观的操作界面与编辑方式,能够立竿见影的呈现乐谱各声部的演奏效果。教师可将制谱软件引入音乐鉴赏教学,通过乐谱解析复调音乐的织体结构,通过分声部聆听感受管弦乐作品的多层次表现,通过即兴改编理解音乐形象及表现手法。  关键词:制谱软件音乐鉴赏作品分析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的“鉴赏”二字,蕴含着在对比、分析、评价中欣赏之义。而在传统课堂中,受学生音乐素养不高、教师教学手段不佳等
期刊
摘要:白话文固然在历史的“推波助澜”下取得现代书面语言的领导地位,对教育的普及大有裨益,但是要让它成为形质俱丰的语文载体,仍有很多方面需要从文言中汲养转化。读文言文难,写好白话文也不容易。从阅读文言文到写好白话文,有很多功夫要下。最重要的功夫有两项,第一是诵读,第二是诠释。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白话文写作  “多读文言文,自然写得好白话文。”这话有道理吗?到底是有实证基础的经验之谈,还是未加反省的
期刊
摘要: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相关问题的讨论,以一篇影响较大也是同类中较为出色的教学设计为案例展开。该教学设计中,无论是学情分析、导读讲座还是教学环节,都有很多改进的空间。指导文学作品的整本书阅读是比较困难的,除了需要对学情或者说学生阅读的“前理解”状态有较为准确的理解,也需要对文学阅读的基本经验有比较透彻的领悟。  关键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学情分析导读讲座教学环节  谈到整本書阅读,《红楼梦》
期刊
摘要:对于《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一句,教材对“欤”的注释以及众多参考书对“其可怪也欤”的翻译,都值得商榷。对“欤”的准确理解,要放到全篇语境中考查。依据全文的逻辑,“欤”在句中表示反問,“其可怪也欤!”一句应译为“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关键词:《师说》欤奇怪  《师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对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
期刊
摘要:中学历史课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基于中学历史课程、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分析,借力中学思想政治、历史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建构中学历史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其“形”是思想、科技、教育、文艺和习俗,“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一结构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已得到验证。  关键词:中等教
期刊
二十多年前,我曾看过国外的一些高中生作文。那些作文,能译介到中国来,多多少少是有些可取之处的。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那些作文放言无惮,完全不似中国学生作文的循规蹈矩。二十多年过去,我们的高中生愈发老成持重,下笔作文,更加注意“情感健康”“观点正确”“积极向上”。看时下高三学生的作文,经常感到很累。写作者千方百计地苦心经营一千多字,就是想得一个高分,而不是为了愉悦身心。功利的写作不太可能培育美好的情感,
期刊
摘要:“吸引”环节是“5E”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需要创设情境,引出概念(知识)中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暴露前概念,生发探究的内驱力。“吸引”环节的实施策略有: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延展理解新概念;沿着科学家的“脚印”,借鉴归纳新概念;取材生活设问,自主构建新概念。“吸引”环节的实施效果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完成概念(知识)的建构,并明显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