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 需要语文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借鉴诗的起承转合的写法来使语文课堂通过别出心裁提问、多媒体的展示、学生才艺的演出、相关的写作练习这些方式, 让课堂也如一首诗,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在我国, 高校被看做学习的顶峰和终点, 学生们大都对高等学府有着美好的憧憬。而且, 近几年, 我国的高等院校不断地进行扩招, 大多数在初中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选择就读高中, 然后考入高等学府, 这就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成为低分学生的分流地, 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他们只想学一门技术, 忽略语文的基础学科的作用, 虽然大部分同学在语文方面的知识薄弱、在写作方面的能力较差, 但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大。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 语文课堂教学想要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 达到为提高全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奠定基础就较为困难了。这就使得职业学校的语文老师要另辟蹊径,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国的古代诗歌的写作讲究起、承、转、合的方法, 使一首诗在短短的四句话中表达优美的意境, 深远的内涵, 一节语文课也可以如一首诗, 让它起承转合, 妙趣横生。
一、起——教师设置别出心裁的提问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课堂提问的引导启发艺术作为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的一种, 显得尤为重要。人类的思维或者说求知欲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 与教师能否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上进行考虑, 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使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比如我在教学钱钟书先生的《读< 伊索寓言>》一文时, 主要想教给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 于是我拿了一个苹果向同学们提问: “怎样切苹果才能看见苹果里的星星?” 刚开始同学们面面相觑, 不知如何回答, 但当一名同学将苹果横向切开向同学们展示苹果的横切面时, 大家才恍然大悟。这样一来, 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提上来了, 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教学任务完成得十分顺利。同时, 还要注意发问的技巧。曾听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祝福》一文时, 她一开篇就问学生: 文章里, 主人公姓甚名谁?”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 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 顺势利导学生认识祥林嫂的名字由来, 也顺势便把整个小说的梗概引导出来了。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个问题的回答不一定要千篇一律,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世界、个人经历、生命体验对问题去作合理的阐释与解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思维的主体地位, 为其思维的多元性发展开辟一方天地。所以我们常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即“请谈谈你对亲情是如何感悟的”、“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对交友的看法”、“请设想一下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 等。这样学生便在教师的问题下有了自己的见解、主张、个性、解读,在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全面提高了文化素质。
二、承——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了解感知课文
在这一环节中, 不一定非得让学生按照传统的方法来朗读课文, 也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感兴趣。心理学家认为: 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 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 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 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恢复其鲜活的面目, 变得有声有色。布鲁纳说过: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能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多媒体所提供的多层次的表现力和多样性的感官刺激, 对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创设情境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可感的画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小说时可以播放相关的电影, 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比如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从电视剧中截取相关的部分播放, 再结合看课文学生理解的就快多了; 讲散文时可以播放相关的景物幻灯片,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课文范读, 整个课堂就成了一场视听盛宴, 美不盛收。
三、转——学生利用各种才艺展示出对课文的理解
现在的学生个性比较张扬, 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语文课堂本身就是多姿多彩的, 更应该让其成为学生展现自己才艺的舞台。爱因斯坦说过: “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 当周瑜听说蒋干来访时, 笑谓诸将曰: “说客至矣。”遂与众将低耳附言, 如此如此。这里的“低耳附言, 如此如此” 八个字容量很大, 内容十分丰富, 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快速阅读下文, 展开想象, 把周瑜“如此如此” 的话明确说出来, 还原成周瑜的原话。这一要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学生感到新鲜, 兴趣大发, 立即埋头读起书来, 并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五分钟后, 学生开始讲, 俨然一个个足智多谋的小周瑜, 有条不紊地下达了一系列的命令, 把周瑜洞察事物的准确性、捕捉战机的敏锐性和部署战术的周密性等特点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了。其实, 名著中的许多只言片语, 表面浅显易懂, 若深入挖掘, 都可以成为我们课堂上锻炼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极好的训练点。又如, 当曹操斩了蔡瑁和张允后, 马上醒悟说: “我中计矣!” 对于曹操这一心理变化, 小说中既无描写, 也无说明, 那么凭什么说自己中计了呢? 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推断力来扮演一次曹操, 用第一人称模拟出曹操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学生兴致勃勃, 积极准备, 课堂气氛热烈而紧张。几分钟后, “曹操” 们就竞相“粉墨登场”, 他们有的成了悔恨交加的“曹操”, 有的成了骄矜刁滑的“曹操”, 有的成了表面镇静内里心痛的“曹操”。这类训练点呈开放式, 没有现成的和唯一的答案,不强调答案的单一性, 而思索追求某一种可能——生活中可能会是这样的, 曹操可能会这么说。这类既是意料之外, 又是情理之中的假设, 含有丰富的创造性因素, 富于挑战性, 需要学生对课文作深入的探究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四、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文创新是最基本的前提。作文创新是对课文而言的, 只要是有别于课文的, 就是一种创新。如此, 可以进行仿写、续写和改写等训练。这里的仿写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仿课文结构, 内容则是全新的。续写则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 对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情节发展等再展开思索。如鲁迅的《孔乙己》, 并没有写出孔乙己的下场, 可以让学生写孔乙己走出酒店以后的情节;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也没写出于勒最后的命运, 可以让学生写“于勒叔叔回来了”, 或“于勒叔叔的新遭遇” 等。即使是那些没有情节的散文, 也可以对某个细节、某个侧面进行续写、改写,使课文题目不变, 内容和结构则是全新的。如学了《荔枝蜜》后, 也让学生写《荔枝蜜》, 内容可以是写母爱的、可以是写科学家奉献的、也可以是写国家、民族的等等。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在诗的起承转合中融合了诗的魅力, 教师传授知识的渴望和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谐统一在一起。教师因势利导, 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 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对学生出现的良好资源制定对策, 进行精心的整合、开发, 规避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使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这样就能更好地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少慧. 浅谈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实施[J]. 文学教育, 2010(10) .
[2]王俊填. 中职语文学科的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J]. 职业时空, 2010(2) .
[3]刘志宏, 张丽华, 胡金生. 教育心理学[M]. 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5) .
在我国, 高校被看做学习的顶峰和终点, 学生们大都对高等学府有着美好的憧憬。而且, 近几年, 我国的高等院校不断地进行扩招, 大多数在初中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选择就读高中, 然后考入高等学府, 这就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成为低分学生的分流地, 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他们只想学一门技术, 忽略语文的基础学科的作用, 虽然大部分同学在语文方面的知识薄弱、在写作方面的能力较差, 但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大。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 语文课堂教学想要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 达到为提高全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奠定基础就较为困难了。这就使得职业学校的语文老师要另辟蹊径,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国的古代诗歌的写作讲究起、承、转、合的方法, 使一首诗在短短的四句话中表达优美的意境, 深远的内涵, 一节语文课也可以如一首诗, 让它起承转合, 妙趣横生。
一、起——教师设置别出心裁的提问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课堂提问的引导启发艺术作为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的一种, 显得尤为重要。人类的思维或者说求知欲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 与教师能否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上进行考虑, 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使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比如我在教学钱钟书先生的《读< 伊索寓言>》一文时, 主要想教给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 于是我拿了一个苹果向同学们提问: “怎样切苹果才能看见苹果里的星星?” 刚开始同学们面面相觑, 不知如何回答, 但当一名同学将苹果横向切开向同学们展示苹果的横切面时, 大家才恍然大悟。这样一来, 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提上来了, 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教学任务完成得十分顺利。同时, 还要注意发问的技巧。曾听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祝福》一文时, 她一开篇就问学生: 文章里, 主人公姓甚名谁?”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 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 顺势利导学生认识祥林嫂的名字由来, 也顺势便把整个小说的梗概引导出来了。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个问题的回答不一定要千篇一律,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世界、个人经历、生命体验对问题去作合理的阐释与解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思维的主体地位, 为其思维的多元性发展开辟一方天地。所以我们常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即“请谈谈你对亲情是如何感悟的”、“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对交友的看法”、“请设想一下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 等。这样学生便在教师的问题下有了自己的见解、主张、个性、解读,在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全面提高了文化素质。
二、承——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了解感知课文
在这一环节中, 不一定非得让学生按照传统的方法来朗读课文, 也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感兴趣。心理学家认为: 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 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 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 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恢复其鲜活的面目, 变得有声有色。布鲁纳说过: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能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多媒体所提供的多层次的表现力和多样性的感官刺激, 对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创设情境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可感的画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小说时可以播放相关的电影, 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比如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从电视剧中截取相关的部分播放, 再结合看课文学生理解的就快多了; 讲散文时可以播放相关的景物幻灯片,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课文范读, 整个课堂就成了一场视听盛宴, 美不盛收。
三、转——学生利用各种才艺展示出对课文的理解
现在的学生个性比较张扬, 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语文课堂本身就是多姿多彩的, 更应该让其成为学生展现自己才艺的舞台。爱因斯坦说过: “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 当周瑜听说蒋干来访时, 笑谓诸将曰: “说客至矣。”遂与众将低耳附言, 如此如此。这里的“低耳附言, 如此如此” 八个字容量很大, 内容十分丰富, 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快速阅读下文, 展开想象, 把周瑜“如此如此” 的话明确说出来, 还原成周瑜的原话。这一要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学生感到新鲜, 兴趣大发, 立即埋头读起书来, 并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五分钟后, 学生开始讲, 俨然一个个足智多谋的小周瑜, 有条不紊地下达了一系列的命令, 把周瑜洞察事物的准确性、捕捉战机的敏锐性和部署战术的周密性等特点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了。其实, 名著中的许多只言片语, 表面浅显易懂, 若深入挖掘, 都可以成为我们课堂上锻炼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极好的训练点。又如, 当曹操斩了蔡瑁和张允后, 马上醒悟说: “我中计矣!” 对于曹操这一心理变化, 小说中既无描写, 也无说明, 那么凭什么说自己中计了呢? 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推断力来扮演一次曹操, 用第一人称模拟出曹操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学生兴致勃勃, 积极准备, 课堂气氛热烈而紧张。几分钟后, “曹操” 们就竞相“粉墨登场”, 他们有的成了悔恨交加的“曹操”, 有的成了骄矜刁滑的“曹操”, 有的成了表面镇静内里心痛的“曹操”。这类训练点呈开放式, 没有现成的和唯一的答案,不强调答案的单一性, 而思索追求某一种可能——生活中可能会是这样的, 曹操可能会这么说。这类既是意料之外, 又是情理之中的假设, 含有丰富的创造性因素, 富于挑战性, 需要学生对课文作深入的探究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四、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文创新是最基本的前提。作文创新是对课文而言的, 只要是有别于课文的, 就是一种创新。如此, 可以进行仿写、续写和改写等训练。这里的仿写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仿课文结构, 内容则是全新的。续写则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 对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情节发展等再展开思索。如鲁迅的《孔乙己》, 并没有写出孔乙己的下场, 可以让学生写孔乙己走出酒店以后的情节;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也没写出于勒最后的命运, 可以让学生写“于勒叔叔回来了”, 或“于勒叔叔的新遭遇” 等。即使是那些没有情节的散文, 也可以对某个细节、某个侧面进行续写、改写,使课文题目不变, 内容和结构则是全新的。如学了《荔枝蜜》后, 也让学生写《荔枝蜜》, 内容可以是写母爱的、可以是写科学家奉献的、也可以是写国家、民族的等等。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在诗的起承转合中融合了诗的魅力, 教师传授知识的渴望和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谐统一在一起。教师因势利导, 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 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对学生出现的良好资源制定对策, 进行精心的整合、开发, 规避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使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这样就能更好地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少慧. 浅谈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实施[J]. 文学教育, 2010(10) .
[2]王俊填. 中职语文学科的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J]. 职业时空, 2010(2) .
[3]刘志宏, 张丽华, 胡金生. 教育心理学[M]. 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