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作文”,我想这是我们在一线工作的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心愿。可是,现实却是老师愁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不少学生谈“作”色变,提笔无“文”。
我们语文老师如何改变现状。改变自我,走出困境。让学生真正快乐作文呢?
一、转变观念,认清自我角色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新课程中再也不是知识的化身、学术的权威,而应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地位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这要求我们教师认清自我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面对年龄尚小、生活经验不足、写作能力有限、写作素材和书面语言积淀都不丰富的小学生,我们教师不能出于应试的目的,一厢情愿地设想、规定和要求,要打破“审题——立意——范例——提纲——作文”的呆板僵化的作文指导模式。而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创设活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学生快乐作文。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指导的习作课《一元钱和青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在教学中,贾老师从展开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开始,师生讨论后,先将“一个闷热的夏天,妈妈给我一元钱,让我们去买冷饮;我来到市场,买了一只青蛙,把它放回了大自然”一句话,展开写成七句话,接着由学生扮演“我”,老师扮演“小贩”和“妈妈”,再现了真实生活场景。演、说、议、写有机结合,学生设身处地,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都能痛快淋漓地写作。
正是贾老师摆正了自己的教学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因此,在贾老师的课上,我们看不到学生一丝一毫的怕难情绪,而是在创设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快乐作文。
二、改变教学策略,燃起学生习作热情
作文不是为了应试,而是生活的需要。确实,作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生活的负担。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不能为作文而作文,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于无形中,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和写作欲望。例如,有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写好一篇写景作文,决定组织学生去春游。他是这样对学生说的:“同学们,为了帮助大家把作文写好,明天我们去春游。好不好?”当时学生们一片欢呼。可是,第二天却有好几个学生请假,为的是怕回来写作文啊。我们都知道,外出活动学生是最喜欢的,可是当我们的春游活动变成了为作文服务的时候,就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事了。为作文而作文,就失去了作文的乐趣和内在的需要,作文就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痛苦。学生当然会忍痛割爱了。而另外一位教师则是组织学生先讨论到哪里秋游,开展哪些活动,让学生推荐最好的地方。结果,班里的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时老师让学生把自己推荐的理由有条理地写下来。并让学生评比,谁写的理由最充分,谁的活动最有趣,就采纳谁的建议。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写作任务。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注意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改变评价理念,变“纠错评改”为“赏析评改”
评改学生习作是老师最头痛的事情。什么精改细批、眉批总评,常常是老师改得满页红字,费时费力,却不讨好——学生通常是粗粗浏览一下,看看评分等级就丢在一边了。在改作中,老师们常用“放大镜”把学生习作中的错别字、病句以及文中的不足,一一指出、订正。正是这种“纠错式”的评改理念,让我们的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啊!
2007年10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绿城之秋”教学研讨会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一节作文课。他评价学生作文的理念、方式方法,让人如沐春风。深受启迪。他在评价学生作文时,整体较好打了100分。然后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老师当面点评。每当发现学生哪个词用得恰当,或句子写得好都会加分;会用总起句又加分;同时朗读得好,又给予加分。结果,有的学生的习作加了180分,有的加了200多分。面对这样的评价、这样的成绩,孩子们兴奋不已,说了还想说,写了又写。这一做法富有创意,让我们充分看到了、感受到了孩子们是在享受着作文的快乐。
于老师这种“赏析式”的作文评价方式,真是令我们茅塞顿开。是的,过去我们评价学生的作文,仿佛是开批斗大会,错别字、病句以及文中的不足,一一指出,大批特批;而对学生好词佳句等,却视若无睹,仿佛学生就应该要这样写好的,夸奖赞美之词十分吝啬。而于老师这一节课告诉我们:我们的孩子年龄尚小,心灵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爱表现,好表扬,那我们就应遵循孩子这一年龄心理特征,转变我们的评价方式:即要变“纠错”为“赏析”,放大学生优点,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就会深受鼓舞,还会害怕作文吗?
试试看,改变自己,学生快乐作文一定不会很远。
我们语文老师如何改变现状。改变自我,走出困境。让学生真正快乐作文呢?
一、转变观念,认清自我角色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新课程中再也不是知识的化身、学术的权威,而应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地位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这要求我们教师认清自我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面对年龄尚小、生活经验不足、写作能力有限、写作素材和书面语言积淀都不丰富的小学生,我们教师不能出于应试的目的,一厢情愿地设想、规定和要求,要打破“审题——立意——范例——提纲——作文”的呆板僵化的作文指导模式。而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创设活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学生快乐作文。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指导的习作课《一元钱和青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在教学中,贾老师从展开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开始,师生讨论后,先将“一个闷热的夏天,妈妈给我一元钱,让我们去买冷饮;我来到市场,买了一只青蛙,把它放回了大自然”一句话,展开写成七句话,接着由学生扮演“我”,老师扮演“小贩”和“妈妈”,再现了真实生活场景。演、说、议、写有机结合,学生设身处地,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都能痛快淋漓地写作。
正是贾老师摆正了自己的教学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因此,在贾老师的课上,我们看不到学生一丝一毫的怕难情绪,而是在创设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快乐作文。
二、改变教学策略,燃起学生习作热情
作文不是为了应试,而是生活的需要。确实,作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生活的负担。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不能为作文而作文,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于无形中,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和写作欲望。例如,有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写好一篇写景作文,决定组织学生去春游。他是这样对学生说的:“同学们,为了帮助大家把作文写好,明天我们去春游。好不好?”当时学生们一片欢呼。可是,第二天却有好几个学生请假,为的是怕回来写作文啊。我们都知道,外出活动学生是最喜欢的,可是当我们的春游活动变成了为作文服务的时候,就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事了。为作文而作文,就失去了作文的乐趣和内在的需要,作文就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痛苦。学生当然会忍痛割爱了。而另外一位教师则是组织学生先讨论到哪里秋游,开展哪些活动,让学生推荐最好的地方。结果,班里的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时老师让学生把自己推荐的理由有条理地写下来。并让学生评比,谁写的理由最充分,谁的活动最有趣,就采纳谁的建议。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写作任务。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注意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改变评价理念,变“纠错评改”为“赏析评改”
评改学生习作是老师最头痛的事情。什么精改细批、眉批总评,常常是老师改得满页红字,费时费力,却不讨好——学生通常是粗粗浏览一下,看看评分等级就丢在一边了。在改作中,老师们常用“放大镜”把学生习作中的错别字、病句以及文中的不足,一一指出、订正。正是这种“纠错式”的评改理念,让我们的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啊!
2007年10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绿城之秋”教学研讨会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一节作文课。他评价学生作文的理念、方式方法,让人如沐春风。深受启迪。他在评价学生作文时,整体较好打了100分。然后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老师当面点评。每当发现学生哪个词用得恰当,或句子写得好都会加分;会用总起句又加分;同时朗读得好,又给予加分。结果,有的学生的习作加了180分,有的加了200多分。面对这样的评价、这样的成绩,孩子们兴奋不已,说了还想说,写了又写。这一做法富有创意,让我们充分看到了、感受到了孩子们是在享受着作文的快乐。
于老师这种“赏析式”的作文评价方式,真是令我们茅塞顿开。是的,过去我们评价学生的作文,仿佛是开批斗大会,错别字、病句以及文中的不足,一一指出,大批特批;而对学生好词佳句等,却视若无睹,仿佛学生就应该要这样写好的,夸奖赞美之词十分吝啬。而于老师这一节课告诉我们:我们的孩子年龄尚小,心灵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爱表现,好表扬,那我们就应遵循孩子这一年龄心理特征,转变我们的评价方式:即要变“纠错”为“赏析”,放大学生优点,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就会深受鼓舞,还会害怕作文吗?
试试看,改变自己,学生快乐作文一定不会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