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自组织理论的工业遗存活化更新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03302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城市空间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对城市旧工业区的开发和再利用是城市更新工作的重点之一,旧工业区中的工业遗存承载着居住在城市里人们的历史与共同的记忆,它使人们的存在感有所归依,并能提供来源,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未来。文章以深圳市为研究目标,将再利用作为工业遗存的更新手段,将活化作为更新目标,将空间自组织理论作为活化更新的切入点和理论支持,通过对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工业遗存改造案例分析,探讨工业遗存的更新方向及如何激发公众活力。
  关键词:城市更新;工业遗存;空间自组织理论;活化
  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目前国内学者对旧工业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遗产建筑的四个方面:一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二是工业遗产旅游,三是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关系,四是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且多以案例分析为基础,探讨保护和再利用的途径和方式,对同样是旧工业区但未被纳入《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的工业遗存以及改造后的场所精神、空间存续和活化关注较少。
  一、工业遗存概念界定
  工业遗存不同于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有比较明确的概念,《下塔吉尔宪章》中阐述了工业遗产的基本概念:工业遗产是指经过国家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评估认定的有一定价值的旧工业地段及其附着物,包含工业使用场所、社会活动场所及其相关的工业遗留物。目前我国已认定了多批工业遗产,其余未获认定的统称为工业遗存。
   由于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未有系统的工业遗产评估体系,同时本文研究对象的关注范围重点在物质空间实体存在物,且未来向文化产业转型,因此工业文化遗存的表述更为确切。
  二、空间自组织理论
  (一)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下半叶以后兴起的一种关于复杂系统的理论,强调“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即在个体有意识而群体无意识的状态下,往往比任何意义上的个体意识主宰下的群体有意识更能导致秩序的发生。自组织理论由于其自下而上的自发性和动态演变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与城市空间特性中的开放性、突变性、有序性和动态性相贴合。因此,在城市空间研究方面,近年来国际上出现运用自组织理论来研究城市空间和结构的热潮。在2003年,我国学术界首度将“空间自组织”一词与“城市空间”相关联。
  (二)人在空间自组织里的角色
  城市空间发展是一种自组织和他组织复合发展的过程,人在城市空间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城市系统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人口在空间上的聚集。如果把城市系统的发展比喻成一场不断进化的复杂游戏的话,作为城市主体的人既是游戏的玩家又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城市空间的演变受到人行为的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在干预空间问题上有各种竞争或协同的关系,通过群众自发的力量对空间进行“自下而上”的干预,正是空间自组织的核心特征。人是城市创意和空间变革中的重要力量,能够激发新的社会活力。
  三、深圳市工业遗存活化案例研究
  (一)活化应用的标准
  对于工业遗存来说,“活化”意味着场景的重建、文脉的延续、功能的更新和价值的再现。工业遗存活化将创造和设计出既属于现在和未来同时记录和体现过去工业成就的空间形态。但是工业遗存活化过程中也可能带来二次衰败,如活化模式单一、缺少创新性;缺少公众的参与和互动;缺少互联网线上推广,人气低迷;缺少对场所记忆和社会记忆的持续关注等。这些都会导致许多改造后的工业遗存在现代城市中逐渐演变成了“闲置地”。
  (二)案例选择
  因此本文选取深圳市的两个工业遗存改造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前身为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三来一补”旧工业区,现改造成的华侨城创意产业园(OCT-LOFT)(图1),以及由浮法玻璃厂改造成的蛇口价值工厂(图2)。选择它们的原因:第一,都位于城市中心区,且项目开发改造后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环境的发展,与周边社区关系密切。第二,具有相对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特定时間内人流密度较大。第三,案例都具有比较鲜明的主导产业,业态分布比较清晰。第四,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运营,呈现比较稳定的状态,为研究提供较好的基础。
  (三)不确定性空间的自发性活动
  通过对案例的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和业态分布研究,发现既有建筑的内部空间在改造后,根据其地理位置和空间结构,都有相对明确的功能定位,比如商业定位或者办公定位等。而外部空间作为园区中占地面积较大的部分,本身在规划上对这部分的改造较少,仅仅是作为道路通道或者立面装饰使用,这使得自组织行为的发生在外部空间中拥有可能性。
  扬·盖尔(Jan Gehl)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出,公共空间中的社会活动往往发生在建筑外部空间,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不同的活动类型对于活动空间和环境质量的要求有所不同。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往往会选择在外部空间质量较好的环境中,人们会不自觉地自愿参与到空间的活动中。但是过度确定化的空间往往被精心设计、被人为操控,没有了被选择的余地。因此需要不确定性空间所拥有的开发和探索的过程,能够满足公众去实现一些不同的想法定义,体现群众自己的需求和渴望,使得整个场所变得更加积极,从而提高场所活跃度。
  (四)集体记忆的重塑与创造
  将空间及其产物理解为一种分享式的事业同时也意味着将建筑环境理解为集体性创造产物。那么由集体所创造的工业遗存除了其建筑本身,还蕴藏着曾经在这个建筑里生活生产所诞生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构建的过程。哈布瓦赫将集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
  集体记忆的构建对于工业遗存的活化意味着将场所建筑作为连接城市集体记忆与新生创意的交汇领域,是城市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结合点。两个案例都曾作为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举办地,其中华侨城创意园为2005年“城市,开门!”主题和2007年“城市再生”主题的主会场,蛇口价值工厂作为2013年“城市边缘”主题的主会场,同为蛇口旧工业片区的大成面粉厂是2015年“城市原点”主题的主会场。深港双城双年展屡次选择工业遗存改造场所作为举办地,不仅带领城市居民回顾了这些旧工业区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和它们曾经创造的辉煌,为工业遗存的二次更新带来的人流量和知名度,更是通过艺术介入和文化再生的方式赋予旧工业区新的内涵,是对集体记忆的重塑和再造。   (五)共享型网络平台的构建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与设计的跨界融合,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之间相互交融彼此影响,虚拟空间同样拥有生产和被消费的属性。因此,虚拟空间的建设与使用同样至关重要,它的共享性、动态性以及对人的影响比现实空间更加激烈。
  在工业遗存活化案例中,虚拟技术的应用不仅体现在现实场景的搭建上,线上网络平台的构建与推广更是其中关键的一环。线上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各大门户网站的文案推广等)所拥有的及时性、易传播性、高效性,以及对品牌文化的塑造,使人与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距离,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增加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交流。
  四、结语
  城市工业遗存的改造是城市历史文脉建设和城市更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北京798艺术区的成功,在全国掀起工业遗存改造的高峰,但是在工业遗存再利用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二次衰败和无人问津的情况。因此,改造和再利用并不是终点只是开始,持续活化工业遗存,将工业遗存的“经验模式”转为“参与模式”才是接下來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阿旺,施奈德,蒂尔.空间自组织:建筑设计的崭新之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潘可礼.社会空间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4]列斐伏尔.都市革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兰德利.创意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许凯,孙彤宇.城市创意社区空间形态的自组织特征研究:以国内四个创意社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8(6).
  [7]甘信云,张希晨.新媒体环境下无锡工业遗产活化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0).
  [8]高萍.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3).
  [9]李丹舟,王青.城市更新的“文化转向”:以深圳工业遗产的改造为例[J].文化研究,2017(4).
  [10]张勇强.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D].东南大学,2003.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陈伟,硕士,浙江師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当代版画、素描、水彩。  材质:铜版画  尺寸:38cm×44cm
期刊
作者简介:   戴梦清,硕士,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室内藝术设计。
期刊
摘 要:文章依据美国学者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论述城市空间对个体身份塑造的作用,继而论证城市空间冲突在心理认知层面的成因,分析个体在经历城市空间冲突时的自我表达需求,进而最终阐明设置城市音乐胶囊的社会需求基础。  关键词:“拟剧理论”;城市空间冲突;自我表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重点课题“城市‘音乐胶囊’的景观设计与大数据服务研究”阶段研究成果。  城市音乐胶囊是一种提供个人空
期刊
摘 要: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纯的物质消费已经不能满足大众,人们越来越重视购物体验,以体验为主的消费开始逐步占据市场。在此背景之下商业空间开始转型升级,艺术开始介入商业空间。文章试图梳理出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对广州市的公共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的案例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就案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给出建设性的优化意见。  关键词:公共艺术;商业
期刊
作者单位: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指导老师:   黄一莉、黄荣波   基金项目:本作品系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學研究项目(2019SJAO553)阶段性成果。
期刊
摘 要:塑造建筑师品牌是赢得未来市场的必要方式、关键优势及竞争策略。文章从品牌的视角来研究建筑师,尝试将品牌文化共性和建筑师角色相融合,从而促成建筑师品牌的建设。这不仅有助于建筑师在现实环境中形成强大的竞争力,而且有助于建筑师在形成个人品牌的过程中,对社会组织、建筑产品与设计服务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  关键词:建筑师;品牌;大众消费;品牌附加值  一、中国的建筑热和明星建筑师热  (一)中国持
期刊
作者简介:   金婷婷,重庆师范大学美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设计说明:   SOHO模式下的婚庆工作室,商住两用。将办公与家居融为一体,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让不同的功能分区和谐融合。整个设计以灰色为基调,墙面以白色和暖色为主,便于展示婚纱,同时让客户更易放松下来,达到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自然转换。
期刊
摘 要:植物景观是以天然或人为种植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组成的植物群落景观。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与人文风俗的差异,植物景观呈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近年来,随着大众对生活环境的重视,绿色生态的概念融入了生活的各个场景,尤其是大学校园。文章以澳门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对校园植物景观的植物种类、分布规律和色彩搭配等状况进行调研和归纳,分析当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期推动澳门地区的校园植物景观规划,
期刊
摘 要:历史文化遗迹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法宝”之一,而在大力倡导“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今天,如何合理保护和开发好历史文化遗迹,是时代赋予相关主管部门的一个命题。文章以泉州小山丛竹为例,从“修旧如旧,建造公园式博物馆”“深挖文脉,布置主题展厅陈列”“延续文风,定期举办文化活
期刊
作者简介:   黄静,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居环境与健康设计。   劉定炜,柏灵装饰设计总监。研究方向:建筑装饰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