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决不是否认“一对多”,从国际经验看,私募基金本来就是市场的中坚力量,关键是监管必须跟上去。
“一对多”专户理财,成了本周富人圈的主要谈资,据说买“一对多”产品需要内部通路子,找关系。事实上,据媒体报道,首只“一对多”中银专户主题1号9月3日上午9时刚刚获得批文,下午5时30分就告售罄,产品募集只用了短短几个小时,共募集近4亿元,首开基金发行当日获批、当日募集、当日结束的纪录。
“一对多”产品根本不需要宣传,现在私人银行的高端客户都要排队等着买,一些记者朋友对此亲眼目睹。
基金热卖以前也有过,如2007年就出现过买基金还要摇号的情形,但那是大牛市,且基民多是几万元的小散户,如今的市场环境显然不一样。“一对多”同样由公募基金经理运作,对那些身家数百上千万的高端客户来说,对公募基金的专家理财大都不以为然,如今何以热捧?
概括起来,“一对多”热卖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一对多”不比公募基金,输赢均可提取巨额管理费,而是在基准盈利之上抽成,基金经理在业绩提成激励下,自然要千方百计提高收益。因此,富人们多认为,“一对多”会比公募基金做得好,其中6%~10%的基准盈利还被理解为保底收益。
二是“一对多”无需频繁地公开披露信息。“一对多”实际就是私募基金,执行的是100万元起板、最多不超过200人的信托规定。既然不公开发行,也就不必公开披露信息,包括一周一次净值排名、买了些什么股票等均不必向公众告知,而只要履行5%举牌就行。谁都知道透明度越高越不好做,反之,潜伏越深赢面越大。而且“一对多”相对封闭,期限长的4年,短的1年,根本不必担心基金会被随时赎回。在资金量上,现在的“一对多”一般为2亿~4亿元。也比几千万元的私募基金要强势得多。
三是由于“一对多”由公募基金负责运作,这些基金公司下面都有数百、上千亿的公募基金,市场普遍认为,有业绩提成的“一对多”很可能提前建仓或提前抛售,然后再通过巨额公募基金拉抬或者打压股价,公私合谋。这是最为大户们所看中,也是监管难度最大的。
迄今,虽然已有19家公司的46只“一对多”产品获证监会批准,预计全部募集后资金也不过1D0亿~200亿元。但从发展看,这一产品势头很猛,对市场格局的影响不容小视。
首先,“一对;”相对公募基金规模较小,可能更多地热衷炒中小盘股,加之信息披露不透明,不排除与上市公司内外联手,制造题材。只要首批“一对多”有赚钱的示范效应,其客户就会越滚越多,甚至几个或几十个散户也可凑上100万投资“一对多”,市场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其次,由于“一对多”产品没有持股上限。不像公募基金多少时间内必须建仓,最低持股必须达到百分之几十。行情不好时“一对多”甚至可以全部抛空股票。这就会加剧市场震荡。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对多”的开设,很可能会加剧富者更富的马太效应。有人已经形象地把“一对多”比作中巴,把公募基金比作公共汽车,钱多的人都去坐中巴了,设施好,跑得快;钱少的人挤在一起坐公交,设施差,频频堵车。另一方面,券商直投业务越开越多,且监管部门还鼓励券商既做PE,又做保荐人和主承销“自拉自唱”。例如,创业板有的公司券商风投进入不到3个月就申请IPO,钱更多的人便可通过关系做PE,比“一对多”介入更早,更有厚利可图。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就多次提到“PE腐败”:“现在Vc满天飞、PE满地爬,一说上市翻多少倍,很多人削尖脑袋往里爬。”
当然,笔者此文决不是否认“一对多”,相反“一对多”是对公募基金长期存在的计划体制的一次革命,从国际经验看,私募基金本来就是市场的中坚力量,关键是监管必须跟上去。
“一对多”专户理财,成了本周富人圈的主要谈资,据说买“一对多”产品需要内部通路子,找关系。事实上,据媒体报道,首只“一对多”中银专户主题1号9月3日上午9时刚刚获得批文,下午5时30分就告售罄,产品募集只用了短短几个小时,共募集近4亿元,首开基金发行当日获批、当日募集、当日结束的纪录。
“一对多”产品根本不需要宣传,现在私人银行的高端客户都要排队等着买,一些记者朋友对此亲眼目睹。
基金热卖以前也有过,如2007年就出现过买基金还要摇号的情形,但那是大牛市,且基民多是几万元的小散户,如今的市场环境显然不一样。“一对多”同样由公募基金经理运作,对那些身家数百上千万的高端客户来说,对公募基金的专家理财大都不以为然,如今何以热捧?
概括起来,“一对多”热卖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一对多”不比公募基金,输赢均可提取巨额管理费,而是在基准盈利之上抽成,基金经理在业绩提成激励下,自然要千方百计提高收益。因此,富人们多认为,“一对多”会比公募基金做得好,其中6%~10%的基准盈利还被理解为保底收益。
二是“一对多”无需频繁地公开披露信息。“一对多”实际就是私募基金,执行的是100万元起板、最多不超过200人的信托规定。既然不公开发行,也就不必公开披露信息,包括一周一次净值排名、买了些什么股票等均不必向公众告知,而只要履行5%举牌就行。谁都知道透明度越高越不好做,反之,潜伏越深赢面越大。而且“一对多”相对封闭,期限长的4年,短的1年,根本不必担心基金会被随时赎回。在资金量上,现在的“一对多”一般为2亿~4亿元。也比几千万元的私募基金要强势得多。
三是由于“一对多”由公募基金负责运作,这些基金公司下面都有数百、上千亿的公募基金,市场普遍认为,有业绩提成的“一对多”很可能提前建仓或提前抛售,然后再通过巨额公募基金拉抬或者打压股价,公私合谋。这是最为大户们所看中,也是监管难度最大的。
迄今,虽然已有19家公司的46只“一对多”产品获证监会批准,预计全部募集后资金也不过1D0亿~200亿元。但从发展看,这一产品势头很猛,对市场格局的影响不容小视。
首先,“一对;”相对公募基金规模较小,可能更多地热衷炒中小盘股,加之信息披露不透明,不排除与上市公司内外联手,制造题材。只要首批“一对多”有赚钱的示范效应,其客户就会越滚越多,甚至几个或几十个散户也可凑上100万投资“一对多”,市场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其次,由于“一对多”产品没有持股上限。不像公募基金多少时间内必须建仓,最低持股必须达到百分之几十。行情不好时“一对多”甚至可以全部抛空股票。这就会加剧市场震荡。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对多”的开设,很可能会加剧富者更富的马太效应。有人已经形象地把“一对多”比作中巴,把公募基金比作公共汽车,钱多的人都去坐中巴了,设施好,跑得快;钱少的人挤在一起坐公交,设施差,频频堵车。另一方面,券商直投业务越开越多,且监管部门还鼓励券商既做PE,又做保荐人和主承销“自拉自唱”。例如,创业板有的公司券商风投进入不到3个月就申请IPO,钱更多的人便可通过关系做PE,比“一对多”介入更早,更有厚利可图。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就多次提到“PE腐败”:“现在Vc满天飞、PE满地爬,一说上市翻多少倍,很多人削尖脑袋往里爬。”
当然,笔者此文决不是否认“一对多”,相反“一对多”是对公募基金长期存在的计划体制的一次革命,从国际经验看,私募基金本来就是市场的中坚力量,关键是监管必须跟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