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倍受全国教育工作者推崇的山东杜朗口的“预习—展示—反馈”的教学模式,把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的教师都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甚至提出课堂上教师不讲一句话。笔者以为无为而治的课堂是不可能成功的,教师应积极作为。不过,如何作为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呢?笔者结合十几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借鉴杜朗口中学成功的经验,认为应在以下几个环节改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一、学生课前预习中教师积极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杜朗口中学把正课让给学生去预习,这就启示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抓好抓实预习关。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预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措施就是精心编制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写,首先要体现“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难得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太易,易得学生兴趣索然。而应紧扣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学生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为主,通过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方式展现出来,但不能完全是在教材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其次要体现“梯子”原则,循序渐进,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且有一定梯度的具体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另外还要体现空白原则,留有余地,让学生把预习中的困惑或体会写出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交流。这样的导学案才能诱导学生积极地查阅资料,较轻松地掌握这一节课的基础知识,才能诱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得出有价值的见解,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课堂上教师就不必面面俱到地传授内容,而是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辅导,解疑答惑,可节省“讲”的时间,增加“练”的时间,取得精讲多练的效果,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生课堂探究中教师积极作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是学习的源动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如下一些尝试。
1.精心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
历史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有一定思考价值的,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它又是有开放性的成果体现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探索学习的喜悦”。如我在《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这课中,就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原因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经过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一种答案认为,正是因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有利的条件,所以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另一种答案则认为,早在明清时期中国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自然经济也有了某些程度的瓦解,因此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对于这两种答案,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在回答类似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辩证思维能力,而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2.开展各种趣味活动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历史小故事,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各种趣味活动,则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我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影视资料,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编写历史剧,课上让学生扮演光绪帝、谭嗣同、袁世凯、慈禧太后、荣禄等历史人物,把那段充满了阴谋诡计、刀光剑影的流血政变演绎出来。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其学习的热情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维新派的软弱性是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补充大量的史料、图片,还可以给学生更直观的视听感受,提高其学习兴趣;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与当今国内外的时势热点结合起来,这种把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做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三、学生交流反馈中教师积极作为,生成平等和谐的互动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情况,根据反馈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以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笔者以为比较有效的反馈措施有:
一是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成果,着重反馈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二是对于探究性问题的反馈,可让学生推选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思考、讨论的成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分享发言者的研究成果。
三是课堂最后几分钟可以进行一个即时小练习,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一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及时给他们指导和帮助,迅速解决问题。
“历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与历史教师能否改善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和谐的‘居高临下’的师生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关系。”在学生交流反馈中如何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做同学,平等磋商。教师要以一个朋友、一个同学的身份,倾听学生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困惑,引导学生反思、讨论,以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即使对课堂上开小差的学生也不能随意加以呵斥,而是采取善意提醒的方式,使学生在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中“亲其师信其道”。
二是转变角色,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自己高高在上的讲授者的角色,变教为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些有梯度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也可以开展一些辩论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甚至可以让学生走上我们的讲台,教师只在下面作简单的点评。这样既给学生提供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自信心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更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总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是多样的。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本校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快乐、和谐、高效的课堂中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齐健.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齐健,赵亚夫等.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庞丹丹)
一、学生课前预习中教师积极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杜朗口中学把正课让给学生去预习,这就启示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抓好抓实预习关。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预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措施就是精心编制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写,首先要体现“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难得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太易,易得学生兴趣索然。而应紧扣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学生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为主,通过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方式展现出来,但不能完全是在教材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其次要体现“梯子”原则,循序渐进,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且有一定梯度的具体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另外还要体现空白原则,留有余地,让学生把预习中的困惑或体会写出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交流。这样的导学案才能诱导学生积极地查阅资料,较轻松地掌握这一节课的基础知识,才能诱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得出有价值的见解,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课堂上教师就不必面面俱到地传授内容,而是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辅导,解疑答惑,可节省“讲”的时间,增加“练”的时间,取得精讲多练的效果,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生课堂探究中教师积极作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是学习的源动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如下一些尝试。
1.精心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
历史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有一定思考价值的,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它又是有开放性的成果体现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探索学习的喜悦”。如我在《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这课中,就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原因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经过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一种答案认为,正是因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有利的条件,所以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另一种答案则认为,早在明清时期中国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自然经济也有了某些程度的瓦解,因此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对于这两种答案,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在回答类似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辩证思维能力,而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2.开展各种趣味活动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历史小故事,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各种趣味活动,则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我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影视资料,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编写历史剧,课上让学生扮演光绪帝、谭嗣同、袁世凯、慈禧太后、荣禄等历史人物,把那段充满了阴谋诡计、刀光剑影的流血政变演绎出来。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其学习的热情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维新派的软弱性是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补充大量的史料、图片,还可以给学生更直观的视听感受,提高其学习兴趣;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与当今国内外的时势热点结合起来,这种把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做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三、学生交流反馈中教师积极作为,生成平等和谐的互动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情况,根据反馈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以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笔者以为比较有效的反馈措施有:
一是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成果,着重反馈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二是对于探究性问题的反馈,可让学生推选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思考、讨论的成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分享发言者的研究成果。
三是课堂最后几分钟可以进行一个即时小练习,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一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及时给他们指导和帮助,迅速解决问题。
“历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与历史教师能否改善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和谐的‘居高临下’的师生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关系。”在学生交流反馈中如何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做同学,平等磋商。教师要以一个朋友、一个同学的身份,倾听学生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困惑,引导学生反思、讨论,以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即使对课堂上开小差的学生也不能随意加以呵斥,而是采取善意提醒的方式,使学生在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中“亲其师信其道”。
二是转变角色,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自己高高在上的讲授者的角色,变教为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些有梯度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也可以开展一些辩论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甚至可以让学生走上我们的讲台,教师只在下面作简单的点评。这样既给学生提供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自信心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更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总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是多样的。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本校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快乐、和谐、高效的课堂中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齐健.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齐健,赵亚夫等.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