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种方面的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板块,然而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配套建设缺乏、教育观念落后、考核机制不科学等问题,影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本文拟提供三种解决问题、优化现状的策略,分别为培育心理方面人才、构建危机处理机制、组织整合日常资源,以更好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成长发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在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下,除了传统的智育外,教育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德育、体育、心理健康发育等多个方面。无论是思维的发展、社会交往水平的发展、还是自我意识的发展,都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发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近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相关教育部门都对心理教育问题相当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心理教育的健康发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小学的心理教育情况仍然不够乐观,存在一些问题。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相关的配套建设,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配套的空间、时间、人才,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沦为空谈。但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的配套建设确实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专门的配套基础设施。如部分学校并没有足够的、或者符合国家规范的心理辅导教室。有的学校即使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也形同虚设,常年不使用。有的学校在使用,但配置过于简单,不符合标准,难以起到放松、辅导的效果。同时,也有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如一个学校仅设置一名心理咨询师,难以服务到众多学生;心理教育老师由其他科任老师兼职,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和教育方法,或是学校无专职在岗的心理教育老师,只有偶尔来做宣传讲座的兼职心理老师,等等。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财政投入不到位、学校整体预算比较紧张、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等,但无论如何,有这些阻力,肯定会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大打折扣。
1.2缺乏正确心理教育观念,轻视歧视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得到观念上的支持和认可后,才能有效地予以实施和践行。但在当今社会,仍有部分学生、教师未转变心理教育观念,认为有心理问题是不道德的,是可耻的、丢人的。且由于中小学生仍然是未成年人,仍受到家长的监护和约束的缘故,家长的心理教育观念也会影响到学生。在分数和成绩仍然占据主要评价标准的社会里,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未十分重视,常常认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过是“青春期的多愁善感”,无需重视和解决。甚至有部分监护人缺乏心理知识,对心理教育、心理治疗、心理疾病采取污名化的态度。这些错误的观念,显然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和发展。
1.3缺乏科学有效考核机制,难以推动工作开展
任何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该工作的成效如何,之后应该往何种方向改进。传统应试教育中,分数就是一个十分简洁明了的评价标准。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却很难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模棱两可,考核机制不够完善,都会难以推动心理教育的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标准定为发表多少文章、开展多少活动,上交多少报告,却没有办法真正从中小学学生群体心理状况上判断成效。这倒追很多政策和文件都仅仅做到了书面上、形式上的执行,没有起到应该有的效果。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优化策略
2.1培养心理方面人才,补充壮大心育教师队伍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的素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优秀、负责、有力的心理教师能够带领整个学校的心理教育建设。面对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数量有限,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快人才的培养,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对目前已经在岗的心理教育老师,我们需要不断培训,终生学习,开展各种讲座、活动,讲解前沿的心理学理论,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水平。对于目前仍在大学研修心理的本科生、研究生,我们可以制定相关的引导政策和激励计划,鼓励他们往中小学发展,将中小学心理教师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考虑之一。对于大学招生来说,可以对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进行扩招,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培养足够数量的后备人才,补足当前心理教育老师数量上的短缺。
2.2构建危机处理机制,重点时期重点关注
有许多大学都会对学生建设专门的心理危机学生信息库,中小学也可以学习相关的制度,且中小学在校人数相对较少,更好管理。信息库能够帮助老师提高风险识别率。同时也能使心理教育、干预的措施更有针对性。让学校能够抓住重点,防止用力过于松散。
例如,学校可以在初进入校园时向学生发放心理量表,进行心理测试,收集学生的心理测试结果,对学生的心理等级做好分级评估。对在具有心理问题相关性特征的学生做到提前关注,(如单亲、贫困、异地就读、遭受校园暴力等),鼓励支持。对于一些心理方面有危机风险的学生建立重点关注档案,有心理咨询史的,学校更是要高度重视。同时,对那些已有人格偏差或障碍的学生,学校也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助,防止心理状况继续恶化,影响正常的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也可以考虑每年定期安排一次的“心理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帮助。又例如,学校应当在敏感时间段加强防控,重大挫折、家庭变故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波动和影响。同时,学习成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对于成绩不够优秀,成绩近期有大幅度下滑的学生,学校要重点关注。这就要求学校在期中、期末、统考等大型考试前后等比较敏感的时间点提前做好危机的预测、评估和帮扶工作,避免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
2.3组织整合相关资源,提供日常心理帮扶资源
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仅仅针对某些特定的、已经出现了一定心理危机的学生,它也要服务广大学生群体,让大家都接受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会调节自我情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压力。因此,学校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资源提供心理知识的分享和心理帮扶的资源。功夫在平时做好,能够润物无声地化解许多问题。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设心理沙龙,心理讲座,给学生们补充相关的心理健康常识,纠正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观念。在大型考试前,学校可以开设调节情绪、调节心理的讲座,为学生提供压力调节的方法和策略,稳定他们的情绪。
而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学校、心理教育老师、班主任、宿舍、同学也可以营造良好的集体生活氛围,加强同学之间的良性沟通,用温暖和关爱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性土壤。由于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具有相关性,在进行了一定强度的锻炼后“观察组学生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得分明显优于对照1组、2组”[2],学校也可以多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进行体育锻炼,用跑步、球类运动、舞蹈、瑜伽等的方式辅助学生的情绪管理,減少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
结束语:
总的来说,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心理状态波动变化极大的时期。他们要面对越来越大的校园竞争压力,也要学会面对父母、同龄人所给予的压力,在人际交往、学习生活、自我意识等方面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应当正视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解决现存问题,发展顺应时代的、符合客观规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呵护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董永海,刘芸,刘磊,等.中国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的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4):532-536.
[2]胡启权.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对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01):89-91.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成长发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在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下,除了传统的智育外,教育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德育、体育、心理健康发育等多个方面。无论是思维的发展、社会交往水平的发展、还是自我意识的发展,都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发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近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相关教育部门都对心理教育问题相当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心理教育的健康发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小学的心理教育情况仍然不够乐观,存在一些问题。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相关的配套建设,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配套的空间、时间、人才,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沦为空谈。但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的配套建设确实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专门的配套基础设施。如部分学校并没有足够的、或者符合国家规范的心理辅导教室。有的学校即使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也形同虚设,常年不使用。有的学校在使用,但配置过于简单,不符合标准,难以起到放松、辅导的效果。同时,也有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如一个学校仅设置一名心理咨询师,难以服务到众多学生;心理教育老师由其他科任老师兼职,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和教育方法,或是学校无专职在岗的心理教育老师,只有偶尔来做宣传讲座的兼职心理老师,等等。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财政投入不到位、学校整体预算比较紧张、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等,但无论如何,有这些阻力,肯定会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大打折扣。
1.2缺乏正确心理教育观念,轻视歧视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得到观念上的支持和认可后,才能有效地予以实施和践行。但在当今社会,仍有部分学生、教师未转变心理教育观念,认为有心理问题是不道德的,是可耻的、丢人的。且由于中小学生仍然是未成年人,仍受到家长的监护和约束的缘故,家长的心理教育观念也会影响到学生。在分数和成绩仍然占据主要评价标准的社会里,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未十分重视,常常认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过是“青春期的多愁善感”,无需重视和解决。甚至有部分监护人缺乏心理知识,对心理教育、心理治疗、心理疾病采取污名化的态度。这些错误的观念,显然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和发展。
1.3缺乏科学有效考核机制,难以推动工作开展
任何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该工作的成效如何,之后应该往何种方向改进。传统应试教育中,分数就是一个十分简洁明了的评价标准。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却很难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模棱两可,考核机制不够完善,都会难以推动心理教育的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标准定为发表多少文章、开展多少活动,上交多少报告,却没有办法真正从中小学学生群体心理状况上判断成效。这倒追很多政策和文件都仅仅做到了书面上、形式上的执行,没有起到应该有的效果。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优化策略
2.1培养心理方面人才,补充壮大心育教师队伍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的素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优秀、负责、有力的心理教师能够带领整个学校的心理教育建设。面对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数量有限,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快人才的培养,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对目前已经在岗的心理教育老师,我们需要不断培训,终生学习,开展各种讲座、活动,讲解前沿的心理学理论,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水平。对于目前仍在大学研修心理的本科生、研究生,我们可以制定相关的引导政策和激励计划,鼓励他们往中小学发展,将中小学心理教师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考虑之一。对于大学招生来说,可以对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进行扩招,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培养足够数量的后备人才,补足当前心理教育老师数量上的短缺。
2.2构建危机处理机制,重点时期重点关注
有许多大学都会对学生建设专门的心理危机学生信息库,中小学也可以学习相关的制度,且中小学在校人数相对较少,更好管理。信息库能够帮助老师提高风险识别率。同时也能使心理教育、干预的措施更有针对性。让学校能够抓住重点,防止用力过于松散。
例如,学校可以在初进入校园时向学生发放心理量表,进行心理测试,收集学生的心理测试结果,对学生的心理等级做好分级评估。对在具有心理问题相关性特征的学生做到提前关注,(如单亲、贫困、异地就读、遭受校园暴力等),鼓励支持。对于一些心理方面有危机风险的学生建立重点关注档案,有心理咨询史的,学校更是要高度重视。同时,对那些已有人格偏差或障碍的学生,学校也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助,防止心理状况继续恶化,影响正常的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也可以考虑每年定期安排一次的“心理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帮助。又例如,学校应当在敏感时间段加强防控,重大挫折、家庭变故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波动和影响。同时,学习成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对于成绩不够优秀,成绩近期有大幅度下滑的学生,学校要重点关注。这就要求学校在期中、期末、统考等大型考试前后等比较敏感的时间点提前做好危机的预测、评估和帮扶工作,避免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
2.3组织整合相关资源,提供日常心理帮扶资源
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仅仅针对某些特定的、已经出现了一定心理危机的学生,它也要服务广大学生群体,让大家都接受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会调节自我情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压力。因此,学校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资源提供心理知识的分享和心理帮扶的资源。功夫在平时做好,能够润物无声地化解许多问题。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设心理沙龙,心理讲座,给学生们补充相关的心理健康常识,纠正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观念。在大型考试前,学校可以开设调节情绪、调节心理的讲座,为学生提供压力调节的方法和策略,稳定他们的情绪。
而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学校、心理教育老师、班主任、宿舍、同学也可以营造良好的集体生活氛围,加强同学之间的良性沟通,用温暖和关爱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性土壤。由于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具有相关性,在进行了一定强度的锻炼后“观察组学生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得分明显优于对照1组、2组”[2],学校也可以多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进行体育锻炼,用跑步、球类运动、舞蹈、瑜伽等的方式辅助学生的情绪管理,減少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
结束语:
总的来说,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心理状态波动变化极大的时期。他们要面对越来越大的校园竞争压力,也要学会面对父母、同龄人所给予的压力,在人际交往、学习生活、自我意识等方面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应当正视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解决现存问题,发展顺应时代的、符合客观规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呵护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董永海,刘芸,刘磊,等.中国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的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4):532-536.
[2]胡启权.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对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0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