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在众人的期盼中今年终于在我省所有高中亮相,这绝对是一个新生的事物,随之而来的是关于新课程的很多培训、讨论等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给人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有人望而生畏,有人不知所措,我们不知道新教材真正的面纱是什么,我们在嘀咕:和我们以前的教材有没有相似之处?我们能不能操作得了?当我们把新教材拿到手中,仔细翻看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时候,我们突然觉得新教材不就是我们的新朋友吗?没有觉得可怕,也不是不可操作,倒是多了几分熟悉,几分亲近。还是那些词汇,那些语言现象,那些语法;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译能力;还是要面对我们的大班的教学;还要面对选拔性的考试——高考。这说明新课改有很多变化也有很多不变。下面就新课改在教学中的变与不变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改的理念变了,教育的目标没变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这种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始终,说明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新课改新的理念就是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有自己的学习兴趣、类型和方法,在老师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可造就的人才,都是可以成功的。只不过成功的方式不同,途经不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更应该因人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发展方向,对症下药。比如:在英语教学的课堂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有听力优势,有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有的学生书写漂亮,有的学生口语很棒,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很不同,有的学生善于想象,有的学生愿意直观,一些学生善于记忆,另一些学生善于理解。 新课标要求我们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展现自己的优势,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帮助引导学生走入适应他们的领域,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优势潜能,从而取得成就。这一理念是与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接轨的。
不变的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目标即掌握知识。所谓掌握知识就是对知识的领会、分析、运用。知识的掌握是所有教育目标的基础,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多少也是受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学生将来选择职业的需要。随着知识的增加,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也会随之而提高。学生来到学校,就是要掌握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来走出校门能用所学知识,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掌握知识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的教育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掌握有利于发展自己潜能的知识和能力。
二、教育的双方没有变化,双方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教育的双方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教育的场所相对也比较稳定。教师走进学校,要面对的是那些青春年少、性格各异、心理冲动的学生,无论小学还是中学,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都处在一个渐渐成熟的“动荡”阶段。尤其他们的心理还有些叛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可塑性还很强。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他们都需要被引领着走向一个正确的人生道路。作为教师,我们和这些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教育的双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我们之间的角色。
在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尊卑的关系 ,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老师在课堂上有着极大的尊严。所以在中国的课堂上总是老师在讲授知识,学生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我们提倡的是课堂上的鸦雀无声,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也很少受到学生的挑战,尽管在现在的状况有所改变,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采取的依然是一视同仁的做法,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被送进学校的学生都被赶到教室接受老师的填鸭式的教学,也不管学生是否能消化,到了期终就是 “烤鸭子”,要看一看灌的结果,实际上老师在自觉不自觉地制造一种思维模型,以一个模子、一种方式把原本千姿百态的、生动活泼的孩子都加工成“标准件”、“通用件”,习惯于教导学生去寻找正确的答案:是唯一而不是多种。不仅如此,在师生关系上,老师总是以严格的课堂纪律来约束着学生,把教育的双方看成是简单的授受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这种关系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突破功利造成的心理障碍 ,从而很难发展成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老师善意地摧残了学生的思维与心灵。
“新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其内涵是发生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内容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为此,“新课程标准”在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及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现实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的规定,这是“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给出一个任务,如高一英语第三单元,Travel Journal,老师要求学生四人或六人一组,就如何准备去北京旅游进行讨论,去过的学生可以介绍一下北京。然后就有小组设计了如何去,怎么准备,去了之后游览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回来,想得周全,准备得完美,有的小组画了北京的名胜,游览的路线,还有的小组干脆做上了导游,也有的小组把旅游预算做得很详细,课堂上热热闹闹,然后经过讨论评出了各个不同的奖项。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团队意识,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优势,展现了他们的潜能。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者、发现者和参与者。互相学习,互相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现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给老师提问题,然后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老师可以评论学生的见解,学生同样可以评论老师,这样的课堂不再是鸦雀无声的静默,而是七嘴八舌的热烈讨论。在这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尊卑的关系,而是平等的。 老师的知识也不再是不容置疑的, 师生相互请教,双方互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互相探讨的过程,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这种师生角色的改变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不再呆板和枯燥了。
三、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没变,评价的机制变了
常听有的老师说,非常期待新教材的到来,可是当打开高一英语新教材的时候,我们感觉新教材不过如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需要掌握的东西仍然是那些我们常规的词汇、听力、语法和阅读,我们还是要想法设法,要求学生记住那些单词、学会用那些个句型,能够读懂那些文章。仍然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基础能力。这个教学的基本内容没变。实际上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都和原来的东西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正是我们对新课程容易操作的地方。但是新课程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课程还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学习、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表现提供机会和条件。
在新课程理念下,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变化,显然旧的评价机制已不能适应新课改下的教育评价要求,新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新标准认为,评价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考试检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评价机制应包括对课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测,对教师教学的检测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也指明了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再是单一的, 唯分数评价机制。新的评价体系一定会更科学、全面和完整,既重视结果性评价,也着重形成性评价。
一、新课改的理念变了,教育的目标没变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这种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始终,说明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新课改新的理念就是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有自己的学习兴趣、类型和方法,在老师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可造就的人才,都是可以成功的。只不过成功的方式不同,途经不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更应该因人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发展方向,对症下药。比如:在英语教学的课堂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有听力优势,有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有的学生书写漂亮,有的学生口语很棒,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很不同,有的学生善于想象,有的学生愿意直观,一些学生善于记忆,另一些学生善于理解。 新课标要求我们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展现自己的优势,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帮助引导学生走入适应他们的领域,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优势潜能,从而取得成就。这一理念是与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接轨的。
不变的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目标即掌握知识。所谓掌握知识就是对知识的领会、分析、运用。知识的掌握是所有教育目标的基础,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多少也是受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学生将来选择职业的需要。随着知识的增加,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也会随之而提高。学生来到学校,就是要掌握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来走出校门能用所学知识,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掌握知识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的教育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掌握有利于发展自己潜能的知识和能力。
二、教育的双方没有变化,双方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教育的双方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教育的场所相对也比较稳定。教师走进学校,要面对的是那些青春年少、性格各异、心理冲动的学生,无论小学还是中学,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都处在一个渐渐成熟的“动荡”阶段。尤其他们的心理还有些叛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可塑性还很强。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他们都需要被引领着走向一个正确的人生道路。作为教师,我们和这些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教育的双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我们之间的角色。
在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尊卑的关系 ,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老师在课堂上有着极大的尊严。所以在中国的课堂上总是老师在讲授知识,学生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我们提倡的是课堂上的鸦雀无声,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也很少受到学生的挑战,尽管在现在的状况有所改变,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采取的依然是一视同仁的做法,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被送进学校的学生都被赶到教室接受老师的填鸭式的教学,也不管学生是否能消化,到了期终就是 “烤鸭子”,要看一看灌的结果,实际上老师在自觉不自觉地制造一种思维模型,以一个模子、一种方式把原本千姿百态的、生动活泼的孩子都加工成“标准件”、“通用件”,习惯于教导学生去寻找正确的答案:是唯一而不是多种。不仅如此,在师生关系上,老师总是以严格的课堂纪律来约束着学生,把教育的双方看成是简单的授受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这种关系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突破功利造成的心理障碍 ,从而很难发展成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老师善意地摧残了学生的思维与心灵。
“新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其内涵是发生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内容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为此,“新课程标准”在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及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现实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的规定,这是“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给出一个任务,如高一英语第三单元,Travel Journal,老师要求学生四人或六人一组,就如何准备去北京旅游进行讨论,去过的学生可以介绍一下北京。然后就有小组设计了如何去,怎么准备,去了之后游览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回来,想得周全,准备得完美,有的小组画了北京的名胜,游览的路线,还有的小组干脆做上了导游,也有的小组把旅游预算做得很详细,课堂上热热闹闹,然后经过讨论评出了各个不同的奖项。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团队意识,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优势,展现了他们的潜能。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者、发现者和参与者。互相学习,互相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现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给老师提问题,然后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老师可以评论学生的见解,学生同样可以评论老师,这样的课堂不再是鸦雀无声的静默,而是七嘴八舌的热烈讨论。在这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尊卑的关系,而是平等的。 老师的知识也不再是不容置疑的, 师生相互请教,双方互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互相探讨的过程,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这种师生角色的改变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不再呆板和枯燥了。
三、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没变,评价的机制变了
常听有的老师说,非常期待新教材的到来,可是当打开高一英语新教材的时候,我们感觉新教材不过如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需要掌握的东西仍然是那些我们常规的词汇、听力、语法和阅读,我们还是要想法设法,要求学生记住那些单词、学会用那些个句型,能够读懂那些文章。仍然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基础能力。这个教学的基本内容没变。实际上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都和原来的东西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正是我们对新课程容易操作的地方。但是新课程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课程还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学习、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表现提供机会和条件。
在新课程理念下,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变化,显然旧的评价机制已不能适应新课改下的教育评价要求,新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新标准认为,评价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考试检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评价机制应包括对课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测,对教师教学的检测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也指明了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再是单一的, 唯分数评价机制。新的评价体系一定会更科学、全面和完整,既重视结果性评价,也着重形成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