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交易成本理论为视角,分析了功能拓展型多校区高校管理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多校区高校;制度执行;交易成本
近年来,拥有多个校区的国内高校越来越多,多校区管理成为高校管理者一个亟需认真研究的实践和理论问题。目前,关于高校多校区管理的研究文章逐年增加,但从文献看,“研究其管理模式的多,探究其成功管理模式背后深层因素的少”。在研究视角方面,“研究由合并而成的多校区大学的论文多,而中国现实客观存在的多校区大学大部分是由合并及功能拓展形成对此领域研究的却很少”,其次,“研究多校区大学某一职能、某一业务部门的论文多,主要涉及到多校区大学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图书馆管理资源配置、校园文化等;而把多校区大学作为整体来研究的论文少”。
因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辟新校区的目的是扩大校园面积,拓展教学功能,因此,本文将研究范围局限在功能拓展型多校区高校。本文认为,对于功能拓展型的多校区高校来说,交通、通信成本固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由于校区分散而出现的对制度执行的冲击。为此,本文拟以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就功能拓展型多校区高校多校区管理中的制度执行问题进行考察,以寻求一种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交易成本理论用于多校区管理的适当性分析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他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也就是说,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履约成本、可能发生的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所构成。
威廉姆森认为,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他把交易成本区分为以下几项:1.搜寻成本:商品信息与交易对象信息的搜集。2.信息成本:取得交易对象信息与和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所需的成本。3.议价成本:针对契约、价格、质量讨价还价的成本。4.决策成本: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的内部成本。5.监督交易进行的成本:监督交易对象是否依照契约内容进行交易的成本。6.违约成本:违约时所需付出的事后成本。
高校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因此,“交易”这样的词语较少用在高校管理研究中。但是,“从高等教育结构失调、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实际反馈的信息来看,我国大学中的交易成本应该是巨大的”。从微观层面看,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如果认真从成本的角度考量,无论是在高校管理者内部还是在高校与学生之间,实质上是存在着一种需要耗费成本的“交易”行为的,尤其是涉及学生利益问题的各项管理工作。近年来,大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加,对校方管理知情权的要求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甚至会对校方的管理提出质疑意见。在管理者内部,一项决策出来后,能否得到各级管理者的热烈回应并得以坚决贯彻,也是需要成本的。
对于多校区的高校来说,由于校区分散,很容易因地理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这样就很容易在管理上出现盲点和死角。久而久之,处于偏远校区的学生会逐渐对学校产生不信任的感觉,进而不认同学校及其管理,如此,就很可能会出现较大的管理问题,最后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
二、多校区管理中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
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来看,政策的设计者常常是以制度来激励(约束)人们的行为。制度的力量在于以规范性、可预见性和强制性,引导、制约人们的行为,使其按照法律、制度事先设定的标准和要求行为或不行为。执行是制度本身的根本属性,在制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处于核心环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同样的道理,在多校区管理中,制度的执行具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接下来拟分析目前高校多校区管理中制度执行普遍存在的问题。
1.搜索成本。指的是高校管理者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搜集教学、行政、后勤等各项工作的信息成本。对于功能扩展型的多校区高校来说,开辟新的校区后,多校区教学、行政等各项管理中会增加管理幅度。不管多校区高校在校区管理上采用何种管理模式,一般来说,总的管理机构会固定设在原校区。各校区的管理一般采取授权的形式,成立一个全权负责处理校区事务的机构(比如综合办公室之类的),这种管理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成本。
2.信息成本和议价成本。信息成本是指高校管理者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与各校区教职员工、学生进行信息交换的成本。议价成本是指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针对制度讨价还价的成本。这两种成本实则很难分开,信息交换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讨价还价的议价过程。
多校区高校还普遍存在着信息传递不畅、多头领导等问题,在增加管理成本的同时也使得不可避免地会降低管理效率。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多部门的工作,一般而言其解决难度会比日常性的工作更大,加上不同部门存在的不同利益诉求,使得一些制度执行起来并不顺畅,甚至容易致使有些工作成为“皮球”,被相关部门踢来踢去,最后变成引发矛盾的导火线。一般来说,新校區的配套设施和原校区比起来,都没那么完善和方便,有些高校甚至由于宿舍不够等问题,致使到新校区上课上班的教职工在承受交通劳顿之苦的同时无法得到较好的休息。这些看似小事的问题若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累积起来就很容易演变成对学校管理的不满。对于学生来说,近些年,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他们主张的是自己的要求和反映能及时得到回应,难题可以最快得到解决。
3.监督成本和违约成本。监督成本是指高校管理者监督制度执行及反馈的成本。违约成本:高校制度制定不恰当或执行不力对教学和管理造成冲击的成本。目前,“在我国,大学实行垂直式管理,权力集中在学校层,各学院没有独立的权能”,多校区高校的各校区一般也不是“独立功能实体”,“它们都听命于中心校园的指挥”。因此,学校层对各校区还需负起监督的责任,负责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学科建设、分配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等。功能拓展型的多校区高校大多选择集权式管理。即校级管理机构集中在某一校区内,实行一套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各校区只设置一个校区管理办公室,其他院系及行政、教学管理部门则根据各校区的实际工作需要设置派出机构或派出相应人员,按照各自的职能范围承担校区相应的工作。
三、对策及建议
从单校区转变为多校区办学,校园面积扩大了,管理难度加大了,高校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从认识上、手段上、制度上实现全新的跨越。制度执行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对于多校区高校来说更是如此。高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只有通过制度执行,才能抓住关键。因此,本文认为,对于功能拓展型多校区高校来说,除了要加强对各校区资源的整合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抓好制度执行工作。
1.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新校区的建设,对学校而言是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好事,但对教职工和学生个人而言,却是自身生活乃至利益关系的变化,有些时候,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甚至不得不牺牲个人的某些利益。因此,校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行人本管理,切实考虑新校区师生的实际困难,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解决难题。多校区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及历史传统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但从总体上看,在校区管理问题上,改变目前高校通行的集权式管理模式,在科学定位校区功能和院系专业安排的基础上,通过授权形式,明确涉及校区管理各方的责权利,逐步让各校区能够独立运营,这是功能拓展型多校区高校急需考虑的现实问题。
2.因地制宜地创新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规章制度起到的是硬性规范作用,给予的是直接的奖励或惩戒,校园文化则发挥其软规范的作用,给予教职工和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减少和降低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摩擦和阻力。新校区办学时间较短,校园文化还处于建设期。一般的做法是,按照老校区的模式在新校区建设校园文化。但这种做法有一个弊端,就是校方必须在短时间内投入较大的资源和力量。对于那些将新生安排在新校区的高校来说,校园文化的建设还会碰到一个难题,由于没有老生的影响和老校区的氛围影响有限,新生对校区及学校认同感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高校应该根据校区实际情况,在保持整体校园文化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设校区文化。
3.多渠道多途径加强与师生的交流沟通。多校区高校更要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会议等形式,定期召开校区会议,在节约交通成本的同时将各校区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网络办公系统,将学校的决策及时地通过网络发布,让教职工在第一时间知晓学校的管理方针。此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校园网络论坛,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并有效收集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各方面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崔炳辉.中国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7.
[2] 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盛洪.陈郁译校.上海三联书
店,1990.
[3] 王小男.高校成本效益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2).
[4] 陶美重,周晓丽,吴开俊.略论大学成本控制的对象与策略
[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5] 杨书文.反腐制度应当形成体系[J].党政干部文摘,2004,
(12).
[6] 王洪才.多校区管理:问题与出路——兼论我国大学内部
管理体制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7,(4).
关键词:多校区高校;制度执行;交易成本
近年来,拥有多个校区的国内高校越来越多,多校区管理成为高校管理者一个亟需认真研究的实践和理论问题。目前,关于高校多校区管理的研究文章逐年增加,但从文献看,“研究其管理模式的多,探究其成功管理模式背后深层因素的少”。在研究视角方面,“研究由合并而成的多校区大学的论文多,而中国现实客观存在的多校区大学大部分是由合并及功能拓展形成对此领域研究的却很少”,其次,“研究多校区大学某一职能、某一业务部门的论文多,主要涉及到多校区大学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图书馆管理资源配置、校园文化等;而把多校区大学作为整体来研究的论文少”。
因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辟新校区的目的是扩大校园面积,拓展教学功能,因此,本文将研究范围局限在功能拓展型多校区高校。本文认为,对于功能拓展型的多校区高校来说,交通、通信成本固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由于校区分散而出现的对制度执行的冲击。为此,本文拟以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就功能拓展型多校区高校多校区管理中的制度执行问题进行考察,以寻求一种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交易成本理论用于多校区管理的适当性分析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他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也就是说,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履约成本、可能发生的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所构成。
威廉姆森认为,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他把交易成本区分为以下几项:1.搜寻成本:商品信息与交易对象信息的搜集。2.信息成本:取得交易对象信息与和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所需的成本。3.议价成本:针对契约、价格、质量讨价还价的成本。4.决策成本: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的内部成本。5.监督交易进行的成本:监督交易对象是否依照契约内容进行交易的成本。6.违约成本:违约时所需付出的事后成本。
高校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因此,“交易”这样的词语较少用在高校管理研究中。但是,“从高等教育结构失调、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实际反馈的信息来看,我国大学中的交易成本应该是巨大的”。从微观层面看,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如果认真从成本的角度考量,无论是在高校管理者内部还是在高校与学生之间,实质上是存在着一种需要耗费成本的“交易”行为的,尤其是涉及学生利益问题的各项管理工作。近年来,大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加,对校方管理知情权的要求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甚至会对校方的管理提出质疑意见。在管理者内部,一项决策出来后,能否得到各级管理者的热烈回应并得以坚决贯彻,也是需要成本的。
对于多校区的高校来说,由于校区分散,很容易因地理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这样就很容易在管理上出现盲点和死角。久而久之,处于偏远校区的学生会逐渐对学校产生不信任的感觉,进而不认同学校及其管理,如此,就很可能会出现较大的管理问题,最后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
二、多校区管理中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
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来看,政策的设计者常常是以制度来激励(约束)人们的行为。制度的力量在于以规范性、可预见性和强制性,引导、制约人们的行为,使其按照法律、制度事先设定的标准和要求行为或不行为。执行是制度本身的根本属性,在制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处于核心环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同样的道理,在多校区管理中,制度的执行具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接下来拟分析目前高校多校区管理中制度执行普遍存在的问题。
1.搜索成本。指的是高校管理者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搜集教学、行政、后勤等各项工作的信息成本。对于功能扩展型的多校区高校来说,开辟新的校区后,多校区教学、行政等各项管理中会增加管理幅度。不管多校区高校在校区管理上采用何种管理模式,一般来说,总的管理机构会固定设在原校区。各校区的管理一般采取授权的形式,成立一个全权负责处理校区事务的机构(比如综合办公室之类的),这种管理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成本。
2.信息成本和议价成本。信息成本是指高校管理者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与各校区教职员工、学生进行信息交换的成本。议价成本是指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针对制度讨价还价的成本。这两种成本实则很难分开,信息交换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讨价还价的议价过程。
多校区高校还普遍存在着信息传递不畅、多头领导等问题,在增加管理成本的同时也使得不可避免地会降低管理效率。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多部门的工作,一般而言其解决难度会比日常性的工作更大,加上不同部门存在的不同利益诉求,使得一些制度执行起来并不顺畅,甚至容易致使有些工作成为“皮球”,被相关部门踢来踢去,最后变成引发矛盾的导火线。一般来说,新校區的配套设施和原校区比起来,都没那么完善和方便,有些高校甚至由于宿舍不够等问题,致使到新校区上课上班的教职工在承受交通劳顿之苦的同时无法得到较好的休息。这些看似小事的问题若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累积起来就很容易演变成对学校管理的不满。对于学生来说,近些年,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他们主张的是自己的要求和反映能及时得到回应,难题可以最快得到解决。
3.监督成本和违约成本。监督成本是指高校管理者监督制度执行及反馈的成本。违约成本:高校制度制定不恰当或执行不力对教学和管理造成冲击的成本。目前,“在我国,大学实行垂直式管理,权力集中在学校层,各学院没有独立的权能”,多校区高校的各校区一般也不是“独立功能实体”,“它们都听命于中心校园的指挥”。因此,学校层对各校区还需负起监督的责任,负责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学科建设、分配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等。功能拓展型的多校区高校大多选择集权式管理。即校级管理机构集中在某一校区内,实行一套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各校区只设置一个校区管理办公室,其他院系及行政、教学管理部门则根据各校区的实际工作需要设置派出机构或派出相应人员,按照各自的职能范围承担校区相应的工作。
三、对策及建议
从单校区转变为多校区办学,校园面积扩大了,管理难度加大了,高校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从认识上、手段上、制度上实现全新的跨越。制度执行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对于多校区高校来说更是如此。高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只有通过制度执行,才能抓住关键。因此,本文认为,对于功能拓展型多校区高校来说,除了要加强对各校区资源的整合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抓好制度执行工作。
1.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新校区的建设,对学校而言是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好事,但对教职工和学生个人而言,却是自身生活乃至利益关系的变化,有些时候,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甚至不得不牺牲个人的某些利益。因此,校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行人本管理,切实考虑新校区师生的实际困难,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解决难题。多校区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及历史传统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但从总体上看,在校区管理问题上,改变目前高校通行的集权式管理模式,在科学定位校区功能和院系专业安排的基础上,通过授权形式,明确涉及校区管理各方的责权利,逐步让各校区能够独立运营,这是功能拓展型多校区高校急需考虑的现实问题。
2.因地制宜地创新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规章制度起到的是硬性规范作用,给予的是直接的奖励或惩戒,校园文化则发挥其软规范的作用,给予教职工和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减少和降低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摩擦和阻力。新校区办学时间较短,校园文化还处于建设期。一般的做法是,按照老校区的模式在新校区建设校园文化。但这种做法有一个弊端,就是校方必须在短时间内投入较大的资源和力量。对于那些将新生安排在新校区的高校来说,校园文化的建设还会碰到一个难题,由于没有老生的影响和老校区的氛围影响有限,新生对校区及学校认同感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高校应该根据校区实际情况,在保持整体校园文化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设校区文化。
3.多渠道多途径加强与师生的交流沟通。多校区高校更要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会议等形式,定期召开校区会议,在节约交通成本的同时将各校区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网络办公系统,将学校的决策及时地通过网络发布,让教职工在第一时间知晓学校的管理方针。此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校园网络论坛,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并有效收集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各方面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崔炳辉.中国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7.
[2] 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盛洪.陈郁译校.上海三联书
店,1990.
[3] 王小男.高校成本效益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2).
[4] 陶美重,周晓丽,吴开俊.略论大学成本控制的对象与策略
[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5] 杨书文.反腐制度应当形成体系[J].党政干部文摘,2004,
(12).
[6] 王洪才.多校区管理:问题与出路——兼论我国大学内部
管理体制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