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点评团

来源 :少年文艺(1953)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ju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向认为一部作品在读完以后,如果能让读者忍不住去思考一些问题,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你好,缺席者》一开始,读者就能明确地感受到沉重压抑的气氛,不自觉地被牵引着去寻找那位闪着荧光、隐藏在电脑里的对话者。
  小说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以回忆的方式,逐步展开故事情节,并展示了一个敏感少年的内心世界。
  面对这样的内心世界,面对这样的沉重与压抑,读者不禁要问,作为监护人的家长以及教育者是否了解?或者无论了解不了解,他们又在哪里?
  也正是由于有了贯穿全篇的沉重与压抑气氛,以及之前的铺垫,对于对话者的结局,有经验的读者显然早已有了心理上的预期,然而结尾却仍然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我想这也是作品的点题所在。
  这样的震撼不仅来自主人公的结局,更来自电脑里主人公的请求,这样的请求也是作者的思考。
  面对这样的请求,读者忍不住会叩问,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缺席者,是文中的孩子?是学校?是家长?是现行教育制度本身?
  面对这样的请求,读者还会很自然地联想起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那句话:救救孩子。
  我想,这正是《你好,缺席者》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
  儿童文学作家 史 雷
  《你好,缺席者》无疑是作家李秋沅借助尺幅之地所发出的交杂着痛楚、体恤与无尽忧思的呼告,犹如黄钟大吕,直逼人心。如若不是后记中的提示,作为一名长期追读李秋沅作品的评论者,我很难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触动让这位一直以优美的文笔描摹纯真温情的作家写下这样沉重的故事。确实,当社会上学童自杀的新闻如一颗颗炸弹在我们耳边接续炸响的时候,我们必须意识到,直面这些惨剧,以凝视现实的方式去深挖其背后的根源已万分必要。小说的情节张弛有度,作家以“与灵魂对话”的形式回顾了中学女生自杀前后所经历的一切,在对话与心理描写的双重构架下,已经成为了幽灵的女孩儿隔着电脑屏幕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铺展开来,学习压力、家庭压力、青春期的矛盾心理全部跃然纸上。小说借助一次学童自杀事件,将忧思的中心直指家庭、教育、成长等诸多命题,深刻地反思了当代儿童所面临的巨大压力究竟来源于何处,呼吁着全社会对少年儿童更加有效而抵达的呵护与教育。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家并没有回避“死亡”这一话题,而是在文中以不同方式反复提及,尤其是当女生直言她对死亡的感悟时,那种震撼力是持久且深富教育意义的,作家没有一味去谴责社会,而是由儿童之口,对全体读者进行了一次近乎“现身说法”的“恳谈”,生命价值与责任感、倾诉意识与反脆弱在字里行间缓缓流出,汇入读者的精神世界。在写作手法上,小说依旧秉承着李秋沅细腻的文风,在细节的刻画与心理的描摹上入木三分。而与作家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篇小说展现出了强烈的“力量感”,而这种力量感不单是来源于题材与情节本身,也同样来自于作者环环相扣的对话设计,这种类似“心理战”的书写让小说以“智性”和“感性”的双重洞穿力牢牢吸引住读者的眼眸,带去长久的震撼。同时,小说也不断触及着网络暴力、道德谴责、无法弥补的遗憾等更加深刻的命题,可以说,《你好,缺席者》寄寓了作家更多的思考,企盼读者的探及。
  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陈 曦
  这是一篇沉重而令人深思的“问题小说”,也是敢于直面孩子生命题材的勇气之作。作品里那位十三岁的女孩严小华,在青春即将拔节绚烂的时候,人生的轨迹戛然而止,生命的花蕾就此枯萎,揪动着读者的心扉。更让人唏嘘的是,回溯她的成长环境,竟发现那似一间密不透风的黑屋,不能呼喊,不能交流,甚至“不能跟妈妈说”,她只能按着家人和老师的指令,木偶似的执行,她被驯化得没有了自己的棱角和性格,她不想“和别人不一样”,更不能忍受逾越同质化的边界。
  作者以审视的眼光、平等的对话方式,回溯了那段抹之不去的历程。我们会叹息在严小华的世界里没有试错的机会,所以当她一旦被否定,她的精神世界便轰然倒塌。严小华身边的任何人,其实都有可能敲开她的“心灵黑屋”的一扇门一面窗,让她的內心感受到光亮,可惜多少稍纵即逝的机会错过,留下的是苦涩的结局。
  小说即使透过“我”隐忍克制的叙述,还是能感受到焦灼的期盼。“缺席者”严小华如同流星短暂划过人生天空,也警醒着我们关切身边的孩子,坐下来和他们心贴心地谈谈。
  《儿童文学选刊》编辑 李 亮
  作者档案
  李秋沅,本名李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民盟盟员。一级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木棉·流年》《木棉·离歌》《以尼玛传说》《天青》《千恒·流光》《水花园》及作品集《茗香》等13部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奖、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等,作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其他文献
作家韩青辰曾说过,她从最初的写作开始,梦想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文字不着痕迹地抹去一个孩子埋在心底无法流出的眼泪”,因为文学是可以“温暖、扶持、医治”另外的生命的。她的短篇小说新作《楼上的胖爹》显然是她的这一文学主张的再一次彰显。更为有趣的是,在这篇感人至深的小说之中,是儿童的信任与仰望化作的力量和温暖,打破了成人世界的冷漠、隔离——我想把它叫作:童心之中开出的善之花。  小说的题目虽然叫《楼上的胖爹
期刊
童趣是什么?是一颗童心在成长中体会苦辣酸甜,是一份童真在生活中绽放欢笑和泪水。  在江南,有一座童趣小镇——陆家镇,它依托产业发展优势和特色人文资源,以塑造童趣为主旨,精心打造了一个全国闻名的童趣特色小镇。在这里,可以安放你的童年记忆,也可以讓你插上想象的翅膀,放飞你的心灵和梦想。  在你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童趣小镇?在你的想象里,是否也可以描画这样的一幅美丽图景?  本届大赛欢迎全国中小学生用
期刊
标题叫做《结拜》,作者懂得武术,此文莫非跟武术有关?打开文档,嘿,开笔就亮刀,“黄昏就像被一刀斩断了尾巴,天一下就黑了”。  往下看,是小男孩离家出走,为了一只名叫田园的狗。原来小男孩的爸爸和马东叔叔结拜完了,要用田园治宴庆贺。大人这边,“辣椒面子狗肉汤,给个县长都不当”。小男孩这边,“外国人都不吃狗肉!吃狗肉是野蛮的表现”。我立时想起小时候,一次父亲要杀自家小狗招待他的朋友,小狗却是我的朋友呢!
期刊
红地毯佳作  西西的温暖之路 / 常新港 / 1.4  金牌点评团/ 刘保法 梁 燕  李新鸽 / 1.20  高级动物 / 两色风景 / 2.4  金牌点评团 / 郭姜燕 顾 抒  廖小琴 邹凡凡 朱艳琴 / 2.22  撞入江湖的粮食 / 苟天晓 / 3.4  金牌点评团 /汪 琦 黄文军  李 亮 / 3.27  爱的机密 / 劉芳芳 / 4.4  金牌点评团/ 霍 聃 张圣瑜  顾文艳 /
期刊
金牌点评团  “做了大人”最可怕的一点,就是会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小孩。这篇《泰迪熊抱抱》,虽然笔触稚嫩,但或许能让我们记起来点儿,也曾恍恍惚惚被老师留校的傍晚,表面温顺的神情下,小腦瓜里却游走着“那些蝉和蜜蜂六条腿,而蜘蛛八条腿的问题,还有可怜的长了就被吃掉的草,和老是慢了的钟”。  儿童的世界之所以迷人,是因为于他们而言,想象与现实的虚假对立是不存在的。儿童可以不断地在世界之外构建独属于自己的世界
期刊
大熊贝尔独自一人生活在森林边缘的木屋里,除了猫头鹰,他几乎没有朋友,因为“没人敢敲它的门,就算邮递员,也是蹑手蹑脚地把信件放在门口,然后马上逃走,能跑多快就跑多快”。可你要是同情他吧,估计他还不领情,作为一只“身高185厘米,体重190斤”的男子汉熊,自由散漫、独来独往的日子,他过得相当自在。这是一头很“酷”的熊,有点像武侠小说里单枪匹马的侠客,他有着自己的行事风格和生活法则。关心和爱护?No n
期刊
小说叙事在小摊点“顾家鸡饭”即将关门停业中展开,起篇平稳扎实,语言风格淡定自若。政府不準摊点用华文招牌,爷爷又不愿意用英文招牌,因此祖传“顾家鸡饭”就要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关门了。小说在舒缓的叙事中展开,通过少年“我”穿梭在爷爷、爷爷的老朋友、爸爸和小伙伴“咖啡豆”之间的行为和语言,内敛、节制又传神地呈现了每个人对于这件事情不同的情感倾向和判断。最后一天,华人集中到“顾家鸡饭”看望爷爷,在无声的行动
期刊
一个人独处时,我脑子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回荡一些话。  有段时间,两句话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一句是: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另一句是: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这句话取自《小王子》,那段时间我想学习英语,因此尝试阅读英文版,看了三四遍)。  并非世上所有人的童年都是幸福的,会有遗憾,甚至是伤痕。  但我还是期望着,所有的大人都能保持着童心和童趣,如果有可能
期刊
金牌点评团  不得不说,少年人的成长,真的只在一瞬间——当“森江船长”说自己是“小军舰鸟”,让“信天翁”追着他的时候,他就长大了。这一处的奔跑,大概就是在道别吧,与之前那些滑稽的想法,与已经过去不会重来的光阴,与之前那个自以为是的自己,道别。所以,这一处,这一刻,触动了“我”自己,“酸酸的,逼出了我的泪水”,也打动了读者。在这样的奔跑之中,这个故事也就走到尾声,留下一个怅然的结局,却也给了一个通向
期刊
嗨  新来的  你被吓着了吗  还是在想你的家人  聽我说  别害怕  别去在意  那些两条腿的“傻瓜”  在这儿  吃不到活鱼  但死鱼还是有的  只要你听他们的话  水里的怪味道  你会习惯的  出口  别想了  大海  在梦里见吧  他们让你做什么  你就做什么  让你跳,你就跳  让你游,你就游  让你对着看台笑  你就笑  初来时  我也与你一样  在这狭小的水池中  每天徘徊忧伤  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