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灾后背井离乡、封建迷信活动盛行以及“人市”等非正常现象往往随之更加严重,这种现象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痼疾,如国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抗灾能力极低以及政府救灾不力等,这也是当时社会政治腐败、科技不发达以及封建迷信思想依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的必然表现。
【关键词】民国时期自然灾害灾后现象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民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战乱不断,原有防灾救灾机制遭到破坏,自然灾害较前更为严重。综观民国38年历史,几乎无年不灾,无处不灾,而且绝大多数年份是多灾并发。严重的自然灾害给灾民带来致命打击,每次大灾之后,都会出现一些灾后特有现象。我们可通过对这些非正常现象的梳理,探求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
民国时期灾后现象
迷信活动大行其道。民国年间,每次大灾之后,尤其是旱灾和蝗灾之后,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求神祈雨、拜神灭蝗事件随处可见,屡见不鲜。如1920年,华北五省(直、鲁、豫、陕、晋)发生四十年未有的大旱灾,很多地方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据时人记载:人们疯狂地祈神祷雨,龙王爷置若罔闻。①
1925年,湖南发生春荒夏旱,50多个县青苗枯萎。当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大搞祈神闹剧。据当时《申报》报道:湘省亢旱成灾,省当局迎陶、李两真人神像入城,供之于玉泉山。不雨,则又向药材行借虎头骨数斤,以长索系之,沉入城外各深潭中,冀蛰龙见之相斗,必能兴云布雨……无效,则迎周公真人及所谓它龙将军者,并供之于玉泉山庙。仍无影响,则又就省公署内,设坛祈雨。②
1926年,山东省春夏40余县亢旱。当时统治山东的督办是奉系军阀张宗昌,宣布“禁屠”祈雨,据《申报》载:(张宗昌)率军政长官,日日徒步赴城内龙神庙祈雨。③同年,奉天大旱,张作霖也率商民祈雨,停屠三日。随后,乡民来城祈雨的接踵而来。
据粗略统计,从1912年至1928年,不到17年间,仅散见于《申报》关于祈雨的迷信记载就多达80多件,可谓连篇累牍。正如时人所说:一旦旱魃为虐,灾民惟有赶紧用泥塑好水龙,由地方官绅领着求雨,有了蝗虫,也是到蚂蚱菩萨面前,虔诚祷告。万一凑巧,目的达到,便说是至诚感神,要不然便说时运不济,命该如此,不怨天,不尤人。④
卖儿弃女现象屡见不鲜。灾难不仅剥夺了人们的所有,也摧残着他们的灵魂。每次大灾之后,卖人之事时有所闻。有些灾民,为了苟延残喘,只好出卖自己的家人,或妻子,或儿女。价格有的以岁数论价,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子,只能卖洋十六七元,至于七八岁的女子,只卖洋两三元。有的以个数论价。1920年大旱,据华洋义赈会报告,唐山、内邱、任县、巨鹿、平乡五县,被赎卖者5057人,价格由一元至十元或自四十元至百五十元不等。⑤
卖人现象如此普遍,以致灾后会形成“人市”。1929年河南洛阳旱风交作,麦收绝无,卖子鬻女,纷集成市,名曰人市。⑥1930年,陕西连年荒旱,田野荒芜,村舍为墟,饥饿死亡者至少200万人以上。很多灾民为了生存,只好卖儿弃女。一些人贩子也趁机贩卖妇女,谋取暴利。据时人报道:“兴平、武功、醴泉、扶风、凤翔等处,竟设有人市。夫携其妻,父带其女,入市求售。人贩凭货做价,买之一空。最初仅能卖四、五元之妇女,继之获利颇丰,人贩麋集,价涨至四五十元不等。”“报载西安东仓门帝君庙巷内有程某者,原系卖酒……,今以贩卖人口,获利已达三千余元。”⑦
草根、野菜、树皮、观音土等成为主要食物,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象。大灾之后,粮价飞涨几乎成了必然现象。1920年华北大旱,河间、献县一带“粮价奇涨,高粱初则一斗只值五六毛钱,今则涨至两元上下。玉黎蜀(俗称棒子)初则一斗只值一元上下,今则一斗须三元上下。其他各样粮米,大抵增长三倍有奇。”⑧
丧失了购买力的灾民,没有粮食果腹,只能吃树皮、草根、野菜等。1920年大旱灾后,有人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结果列出如下食谱:糠、树叶、野菜粉、漂白土、花籽、杨树芽、玉米棒、锯末、花生壳、草根、甘薯秧……。⑨1929年河南大旱后,饥民食麻饼、榆皮、麸子、青草。禹县饥民多剜草根树皮,碎石面以为食。⑩
如果说吃草根、树叶、观音土已够惨不忍睹了,但更可怕的是,在致命的饥饿驱使下,一些灾民丧失人性,开始向同类攻击,上演一幕幕人吃人的惨剧。此类记载触目惊心。1915年四川春旱,灾情奇重,米价暴涨。在食物奇缺的情况下,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据4月10日的《申报》载:平日一个行为正直的李姓人,由于耐不住饥饿的煎熬,竟然同妻子商议杀死三岁的孩子聊以充饥。孩子被杀死后,其妻子因伤子之死自缢而亡,此人也后悔不及而自杀,邻人见之无不洒泪。
灾民流离失所,四处流浪。每次大灾之后,都会出现一支流浪大军,他们沿公路或铁路前行,四处逃荒。安土重迁本是中国百姓的普遍心态,但是在大灾之年,灾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远走他乡的征途。1928年华北旱荒中,山东最困苦之灾民,总计有千万以上,其中三百万人赴外省就食 。{11}
逃荒的路充满坎坷和艰辛,灾民们沿途乞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1937年豫西亢旱成灾,有人记下了饥民流离的惨状。由郑州往西,坐在陇海铁路的火车上,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色。到了陕州,车站、街道,满都被穷人站严了。破烂的衣服,苍白的脸色,一咧嘴一蠕动,处处使人如陷鬼域。墙根埝边,也常常发现不能移动的病人,和饿死的腐烂尸体,呻吟的声音,污臭的气味,尤其是日暮人静,更会促人恐怖。{12}
民国时期灾后乱象反映的社会问题
国民文化素质低下,封建迷信思想依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拜神消灾是封建社会的遗毒,在中国传统社会,一遇灾荒,尤其是旱灾和蝗灾,上至官员下至普通百姓都会去拜神祈雨,拜神灭蝗。在清代,清政府曾明令规定:“岁遇水旱灾,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14}从灾后人们虔诚地祈雨求神的现象来看,民国时期,科学精神并没有深入人心,封建迷信思想依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
农村经济凋敝,百姓抗灾能力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百姓在丰年仅得温饱,稍遇天灾人祸,就会受冻饿之苦。从当时人们的收入情况便可得到佐证。仅以河北为例,如果以農民年入款150元为农村生活最低贫困线,据华洋义赈会的调查结果,河北各村,150元以下者占82.5%,151~500元占12.4%,501~1000元占3%,1001~5000元占2%,5000元以上者占0.2%。”{14}可见农村经济之凋敝。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从区域性的军阀混战到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的硝烟一直弥漫着中国大地。每次大战,村无完村,城无完堡,成片的庄稼被践踏,大军过境,米面柴草和蔬菜被抢掠一空,人民仅有的一点糊口粮也被掠得精光。{15}日本全面侵华后,实行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铁蹄所至顿成废墟”。据1943年1月4日《新华日报》中所载:“自九月十二日起,敌寇集中万余兵力,在德石路南、枣南、故城、成武等地区,进行了两个星期的残酷清剿,无论牲畜、粮食、衣服、物资,甚至破铜烂铁,均被掠夺一空,不能带走者被放火焚烧。”一场战争就是一场浩劫。
政府救灾不力。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是一重要特征。每届政府上台后,忙于争权夺利,扩军备战,巩固自己统治,至于关系民生的灾害救助则很少顾及。每次大灾之后,虽然历届政府在社会压力之下,都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救助,但是,多以财力不济,决心不坚而收效甚微。关于政府的不作为,时人多有揭露。1920年华北五省大旱,灾区之广,灾民之众,灾情之烈举世震惊。而“中国当局对于三万人生死关头之灾荒,竟然漠然视之,并不努力救济,但引虚文行事,而政府中人之奢侈逸乐,依然如故,不但剥削人民之膏血,甚至借外债以饱其私囊”。{16}
面对如此腐败政治,难怪时人发出如此感叹:“彼苍苍者,制造灾祸之天然机械也,军阀官僚,制造灾祸之巧匠也 。”{17}(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民国时期河北自然灾害及救治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10429。)
注释
①③④《晨报》,1920年9月13日。
②李文海等:《近代灾荒纪年续编(1919~1949)》,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51页。
⑤⑥《申报》,1921年5月21日。
⑦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店,1935年,第771页。
⑧《申报》,1920年9月21日。
⑨彭尼·凯恩:《中国的大饥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42页。
⑩河南省赈务会编:《河南各县灾情状况》,1929年,第1~59页。
{11}《大公报》,1928年4月24日。
{12}《益世报》,1934年11月4日。
{13}刘仰东:“近代中国社会灾荒中的神崇拜现象”,《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第4期。
{14}李树青:“中国农民的贫穷程度”,《东方杂志》,第32卷第19号。
{15}“直系军阀始末”,《河北文史资料》,第22辑,第55页。
{16}《民国日报》,1920年9月22日。
{17}《申报》,1921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