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同时也注意生活问题的数学化。那么,在我们新疆和田民族地区,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从民族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起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这样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块橡皮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我引导学生理解: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语言的生活化,让学生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由于数学的抽象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等,在不影响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使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如,认识“<”、“>”时,这两个符号小学生区别起来有难度,常常搞错,所以我在教学中,编了一个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小学生有效的区分这两个符号。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三、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进行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我在数学教学中,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我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还能感受到数学的用处和自身价值的存在。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让学生解释一下: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木头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完“利息”的知识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三年,怎样存款更合算?让学生先去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的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用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双语数学教学成绩。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起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这样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块橡皮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我引导学生理解: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语言的生活化,让学生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由于数学的抽象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等,在不影响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使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如,认识“<”、“>”时,这两个符号小学生区别起来有难度,常常搞错,所以我在教学中,编了一个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小学生有效的区分这两个符号。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三、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进行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我在数学教学中,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我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还能感受到数学的用处和自身价值的存在。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让学生解释一下: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木头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完“利息”的知识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三年,怎样存款更合算?让学生先去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的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用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双语数学教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