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洋溢古典气息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j74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破文白界限,继承古典文学传统,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焕发生机,让语文课堂充满古典气息。
  1.重视诵读美。汉语不仅是方块文字,更是一种音节文字。平上去入四声本身就具有一种节拍的跌宕回环之美,更不用说由一个个方块字组合起来的诗词句篇了。在过去,我们的先辈非常重视诵读这一块。早期的私塾教育所用的普及读本,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无不对仗工整,音律和谐,气韵流动,凝炼精粹。鲁迅也曾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回忆起私塾老先生摇头晃脑读书时的样子,非常形象生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很好地掌握汉语的节奏和韵律,让他们体会到里边的音韵美,是非常重要的。
  如律诗绝句,押韵和平仄交互是它的格律要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对,读来朗朗上口。再者,律诗绝句还可读出节拍。如五言诗,可用三拍来读: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而七言诗则可分四拍来读:二二一二式或二二二一式。如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其实,有节拍地朗读诗歌,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面地感知诗歌语言,读着读着,便能走进诗歌所设置的情境,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自然就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美。
  2.感知意境美。 意境是诗词曲赋等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一些文学作品常用到的意象及所营造的意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比如,说到莲花,就有周敦颐《爱莲说》中的描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而莲花是高洁的不媚流俗之士的象征。说到梅花,则有爱梅成痴、梅妻鹤子的隐士林逋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口诵读之,则有月华如水,暗香盈室。提及流水,则有白居易的相思之心随着汴水、泗水飘然远去,可惜山重水长,思念的人儿始终不见,流水悠悠,相思悠悠,天地有尽,而相思无穷。可以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每一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每一篇美文都营造了一种氛围。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无论是作者或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须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有独立自足之乐。”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国的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学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着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借助中国方块字的组合,作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而这,的确需要具有厚实的传统文学的功底。
  3.实践运用美。中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并把它渗透到教学各个阶段,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吸取本民族的文化素养,体会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进而提升文化品位、充实文化底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热爱祖国的文化传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4.运用古诗文注入课堂古典神韵。一种做法就是从相对比较简单的“诗词赏析”入手,利用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每次由一名同学讲一首唐诗或是宋词。白话文方面,比如在讲解《故都的秋》时,用以下的话作为导入语:“随着气温的一天天升高,夏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在这个容易让人焦躁的季节里,我们特别怀念秋天的凉爽。不同的人对秋有不同的感受。在劳动者来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对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来讲,却往往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它令人愁绪满怀,惆怅不已;‘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这是对浪漫缠绵之人的真实写照;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又流露出命运多舛、一生坎坷之人的真实心声。真可谓是‘年年岁岁秋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那么,在伤感文人郁达夫的眼中,秋是什么样子?老北京的秋天又该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散文《故都的秋》。”除了导入语,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古诗古词来串联课文内容,诗请浓郁,气氛热烈。学生们课后兴奋异常,他们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非常轻松,非常自在,充分领略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
  让古典文学在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实践证明,因为它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因此,很受学生的欢迎。这种做法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就是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有不少同学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这体现在他们的作文语言的凝炼、含蓄、诗意上,体现在他们答题时巧用古诗句化解困难上,体现在他们内容逐渐增多的摘抄本上,体现在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忱上。而我也不无欣喜地看到:广大同学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语文成绩也在明显进步。在教学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这种做法是顺应潮流的。
其他文献
一、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教学行为的反思。  自从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课程标准,各地方的课程改革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新的课程标准具有发展性,适合学生新时期发展的不同需要。那末具体怎样实施,就是要通过基层教育者反复思考--实践--修正--再实践的过程。?  实行新课程改革后,听过几节公开课,发现几乎没有不用多媒体的,歌曲的二部合唱如何处理没有了,启发学生怎样唱出优美的声音不见了,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几乎消失
期刊
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呢?  笔者认为,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
期刊
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式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其基本特征是“积极互赖,直面互助,责任到人,人际技能和小组建设”。已有的教学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方式适宜于较为复杂的或较高层次的认知任务,适宜于绝大
期刊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1)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老师所提供、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年龄乘2减去5,将结果告诉我,我快速说出了学生的年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期刊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在全面开展教育教学大改革的今天,德育依然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本人结合工作实践,就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领导真正重视,坚持德育为首。  实践证明:尽管学校工作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但领导是否重视,重视的程度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一项工作的成败。因此为达到学校德育的培养目标,避免德育的随意化、口头化和形式化,学校的
期刊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力图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变“讲堂”为“学堂”。  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
期刊
作业如何批改才更有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书写评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书写评语是一种很有效的作业批阅方式在数学作业批改中引用评语式评价手段,既可以充分的解释其错误,又能肯定其成绩。书写评语时,要使学生知道这个题为什么错,错在哪里﹖同时要指出答案中的优点。比如,比较聪明的学生答题经常不循常规,很简捷地得出结论,对这样的作业可写下肯定性的评语,如“解法新颖,思路
期刊
经过几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我深感:教师,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活”起来的主宰。“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不感兴趣。因此,使思想品德
期刊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让这些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是今天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可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当今的学生一味追求时尚,很多对于传统美德已经淡漠,甚至无所谓,什么尊师敬长、勤俭节约、乐于奉献在他们看来是可笑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加强这
期刊
十几年的教学中,我吸取了前人学语文的有效方法,那就是抓住一个“读”字不放松。每当我接到一个班时,我就深情的告诉学生:学语文无捷径、有方法,那就是咬定“读”字不放松,书声琅琅出能力。真正的语文能力是从多读苦练中获得的。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兴趣才能形成习惯。一个好习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