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三十年前,我所在的一家少儿杂志社,面对订数下降的情况,号召大家到本市中小学校组稿、发行。
那年代,少儿杂志不像现在铺天盖地,堂堂北京城,区区几家。北京市一所学校一听杂志社来人了,立刻打开会议室,沏茶款待,杂志一订就是几百本。
杂志社买毛巾、被罩、杯子,送给老师、辅导员、校长,表示感谢。一次,学校崔校长说:“你们文联不是有书法家吗?我们请幅字吧!”
“沒问题!我们有美协、书协。我知道书法家有xx、苏适。您要谁的?”
校长看来擅长笔墨。我在他办公室的桌子上看到过笔研。墙壁上也挂满了他创作的没装裱的书法条幅。他吸着烟思考着说:“这二人倒是都行。尤其xx的字,写得有力道、有个性。”
回到文联,先找xx。我说:“杂志社不能让您白写,还是给些报酬的。”
对方没点头,仅用鼻音哼了一声。
我吞吞吐吐地问:“写一幅一乘四尺,四个字多少钱?”
“别人求二百元。咱们一个单位的,一百元吧。低于一百元,免谈。”
我几乎愕然了。一百元,当时相当我一个月的工资。我没吭声,蔫蔫地回了编辑部。坐在办公桌前,懊悔自己太鲁莽,也不知书法家的价码有多高,就拍着胸脯回答,“没问题。求字的事,包在我身上——”
电话铃响,有人喊我接电话。伸手拿过话筒,是向我求字的崔校长的声音。他说前几天区里十几个校长商讨工作,他提起求字的事,没有想到其他校长都想求幅作品。
挂上电话,我站在电话机前一动不动,仿佛被雷击中,想着如何收场,如何变通。电话铃声又想起,吓了我一跳,匆忙间接过电话,是陌生男人的声音:“我找小杨。”
“我是。”
“我是苏适。你们主编跟我说,想求幅字。没问题!”声音洪亮,底气十足。
我下意识压低声音问:“苏老师,多少钱一幅呀?”
“啥钱不钱的,文联人求字,我不收钱,免费送。”
“您不收钱,那我不求您写了。我是求十多幅,十多幅呀!”
“那这样,其中一幅算我送你的。另外十几幅适当收点笔墨钱。”
“多少钱一幅?”我固执地问。我的心在抖,仿佛又要听到一个声音:“低于一百元,免谈!”
那不啻是又一声惊雷!
“你说多少就多少。”
我壮着胆说:“五十!”
“可以,没问题。”
我骑着自行车迎着西北风,往苏适办公的北海宾馆骑去。厚厚的棉衣被凌冽的寒风吹得透心凉,可心里热乎乎的。
二
一进屋,室内书橱、台案、墙壁,到处挂满字画条幅,散发着墨的清香。苏老五十出头,戴一副眼镜,浑身上下散发儒雅的气质。人如其字,苏老的字以美著称。
他笑着和我握手,接过我早已准备好,写满老师名字和所求写字的信笺,记得大多是“春风桃李”、“观海听涛”、“淡泊明志”、“琴心剑胆”。苏老师一边念一边和我核对,唯恐人名和要写的字有个误差。
八十年代,老师们喜欢落款写上自己的大名,字裱好挂在家里的客厅,来人一看某某先生嘱书。光芒万丈的书法家的大名,一瞬间和老师们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是十分荣耀的事。
苏先生把我的信笺放在一沓纸的最下方说:“这都是要写的活,我呢,尽量往前赶!”
大约一星期,苏老来电话,字全部写好了,让我去取。
崔校长把字一幅幅放在沙发背上,手托下巴,眯缝着眼睛悠悠然欣赏:“这字没有几十年的功夫,写不出来呦!”
“苏老说他四岁就开始练字了!”
崔校长拉过一把椅子,坐在这些字旁,品完一幅,又拿过另一幅,喃喃说:“我常常临摹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苏先生的字跟他们就差那么一点点”。他伸出手指头比划着,“让我细说我还说不出来,像爬雪山,已看见峰顶,可就差咫尺之遥。可这咫尺之遥最难跨越。脚下是雪,空气稀薄,每迈前一步,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
一个月后,崔校长把苏先生的字,装裱好挂在自家客厅,来电话说给家里增色不少。凡是到过他家的客人,见过苏适的字都转着弯找到我求字,我几乎每星期往北海宾馆跑一趟,送要写的唐诗宋词,取回写好的字。我甚至认为,每送出一幅字,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广告。一时间,苏先生大名在老师们嘴中口口相传。
时代在变化!
前前后后十六年,求字大约上千幅。经我手订阅的杂志也遍及城中各所学校。每月高达三万多册。我和苏适先生有交情也盛名远播。
神龙富康公司在北京建立分公司,我和公司里一位负责人相识,委托我让苏适先生写了“中国神龙”四个大字。并派车接上我和苏先生参加开业仪式。
那一天来了许多歌星、影星、奥运会冠军、大导演。我和苏老坐的那桌,不停的有小姑娘、小伙子,虔诚地拿着本本找他们签字。
嘉宾们互相地自我介绍,轮到苏适,他谦恭地说:“我是苏适。在北京文联工作。”
同桌的个别大人物眨巴着眼睛,一脸懵懂。我想站起身介绍:苏适先生是著名书法家。西便门立交桥,二十多个地铁站,大街上的商场牌匾,大多出自苏先生手笔。苏先生敏锐的目光看出我要说的话,在桌下一把攥住我放在膝盖上的手。我一低头,见他那厚实的手在桌下摆了摆,凑到我耳朵边说:“不知道就不知道。可以理解嘛!”
低调、不露声色、润物细无声,这是我一看到苏老,就自然想起来的词汇。
三
一位发小,这天找到我求字,接过一看,“北京市xx区地税局”。
我犹豫了一下,坚定地说:“这是写匾。苏先生给单位写匾一个五千元。”
朋友从抽屉里取出五千元,装进一个信封里,让手下人放在我的包里。我知道国税、地税分家后,我的朋友手下有个物业公司。xx地税局大楼归他的物业公司管理。 苏老拿过要写的“xx地税局”的字条,展开,透过镜片,眯缝着眼睛看一眼,笑了笑说:“现在有时间,你稍等片刻,马上写好。”
苏先生写匾,字一般写成拳头大小,商家回去再放大。窄窄的一条宣纸,他竖着写完,装进一个信封里,递给了我。我把早已经备好的一沓钱递过去,说:“老规矩!”
苏先生摁住我拿钱的手说:“这幅字我分文不取!”
“那咋行呀!人家已经给钱了。”
“玉祥,过去写匾,是商家拿我的字赚钱去了。这是地税局,是国家单位。这钱不能收呀!”
我来到朋友办公室,把写好的字交给他,同时把装有钱的信封放在桌上说:“苏老死活不收。”
望着我那一脸狐疑的目光,朋友哈哈大笑起来:“苏老师是个聪明人呀!不过太谨慎了!字写了,付出劳动了,得点润笔费也是天经地义的。”
朋友又从抽屉里拿出一摞钱,和桌上的五千元摞在一起说:“苏先生如此大度,咱也不能对不起朋友。这一万五千元,你拿走,求苏老先生写几幅字,我送客户用。”
“写啥?”
“写啥都行!以后我的公司感恩回馈客户,就送苏适先生的字。”
一次乘车从xx地税局门口经过,门口悬挂的是苏老先生的字,像一道风景,闪耀在繁华的马路上,格外引人注目。
苏适似乎傻到极点,也聪明到极点!
我拿着苏老的一幅幅字,敲开了一扇扇中小学校的大门。感谢苏老还来不及,哪里还有白为我写字的道理。可我了解苏老的脾气,他说不要钱,你说出大天也没用。
从此我无论走到哪里,总习惯地说:“我跟大书法家苏适很熟,想求他的字,找我。”我自掏腰包,记不清多少幅了,分送给老师、同学、朋友、亲戚。连给我裱字的师傅都说,几乎隔一天就有人送苏适的字装裱,文联其他书法家,一年不见得有一张。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工资翻了几倍,物价也涨了几倍。苏老的字由最初的五十元,涨到一百元,二百元,四百元,八百元,但找我求字的人仍络绎不绝。
四
2004年,我接到苏适先生的电话,“玉祥,以后凡是找我写字的人,你就帮我推了吧。”
“为啥?”
“世界上的钱永远赚不完,以后我是身体要紧呀!”此时苏先生的字,已经涨到每幅四五千元。一天好歹涂抹几下就收入万元。我有些不解地举着电话,眼前掠过二十年来,苏先生永远是一身黑色服装,手提一个黑色提包。我曾劝苏先生买辆轿车,说:“车买了。生活的半径就长了。”富康车的老板,曾允诺,苏老买车,不仅打折,还免费赠万元油卡。苏老却说:“车我买得起,可买了车,麻烦事也多。现在我自己出去,打的;开会,主办方都会派车接我。”
苏先生光赚钱,几乎很少花钱。可以说,是节能冰箱了。
苏老去名山大川笔会,总要求带上老婆,不然,他会客气地拒绝主办方的邀请。他曾动情地跟我说:“人家跟咱时,我苏适还啥也不是。现在混得似乎是个人了,更不能忘了老婆。跟咱一辈子不容易呀!”
苏老继续说:“咱俩合作这么多年,我给你和你们编辑部每个人,一人写了一幅字。你来取吧!”
“这不合适吧!”我心中涌起一股热浪。
“留着当个念想。”
给我写的是个横幅:“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收藏了起来。个别编辑部同仁家中,至今还挂着苏先生免费赠送的字。
幾年后,我才知道,苏先生停笔的真正原因,是他在部队医院做了一个大手术。出院后,住进了一个招待所。
我想给苏先生打个电话,可想起苏先生从不用手机。
一转眼又一个十年过去了。
十年间,苏先生很少回文联,所以也无缘相见。
当年的崔校长已经退休,常常光顾荣宝斋。一天他打来电话,说在琉璃厂文化街看到苏适先生一幅墨宝,看年月是今年的作品。标价六万元。
我愕然:“这么贵!”
“贵有贵的道理。”崔校长说:“咱过去说,苏先生的字离大师的作品就差一步。现在的作品,我站在柜台前品,品着品着就像喝多了酒,醉了!”
“校长大人夸张了!我头一次听说欣赏字达到醉了的程度!”
“你听我慢慢道来,这字呀,写到了极致。该想到的,苏先生已在字里体现出来了;我没想到的,苏先生想到了。超出了咱俗人的想象。这就是大师的境界!”
放下电话,我暗自思忖,苏先生经过一次大手术,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了一回,自然对人生,对书法艺术有了新的体验,字也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
这最后一步,不是练字所能练出来的。是对人生、岁月、时代、磨难,有了新的感悟,笔下的字有了突破和升华。
我到崔校长家做客,进门就看见客厅里悬挂着的“春风桃李”那幅墨宝。崔校长见我目不转睛的样子,哈哈大笑着说:“前年装修,我嫌这幅字绫子旧了,就到装裱店让揭下来,重新托了一下,放在镜框里了。
五
大前年,因家事迫于无奈,我无可奈何,踌躇良久,最后还是去了苏先生家拜访,并求字一幅。
驱车来到郊区招待所。一丛丛绿色和一洼清水旁,安安静静地耸立着一座小楼。空气清新,蝉声鸣唱。
苏先生早让招待所服务员把会议室打开,沏上茶,等待我们。十多年没见苏适先生了,岁月和手术依然没有催老苏适,相反给我感觉他依然那么硬朗,谈吐依然那么清晰儒雅。
我坐在他身旁,他厚重的手一直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一刻也没有放。他告诉我:“十年来,我过得很好呦。招待所的厨师想方设法给我做好吃的,想方设法一周的饮食不重样。我的一大帮徒弟抢着拉我出去玩,热情得吓人。附近的温泉几乎泡遍了。”
我说:“您不收徒弟一分钱,那您还不让徒弟表现表现!”
苏老哈哈大笑起来。
我说:“您知道吗?您的字市场上很火。前年有位书画商找到我,想从我这收买您的字。我说,我是一幅都没有了,这手拿过来,另一支手就送出去。我是过路财神。”
苏老师笑着让我看他的拇指,右手的拇指已经畸形,向外弯曲。我不解地望着苏先生。
“我从四岁开始写字,到现在八十年了。像每天吃饭一样,从不间断。所以手指因为持笔的缘故,向外扭曲了。看着我几分钟写好一幅字,背后没有半个多世纪的积累,门都没有。”
苏适让秘书把写好的字拿出来,让我欣赏:“琴韵书声”四个字墨韵十足。秀美中多了几丝沧桑感。秘书说:“苏老师写了三幅,取了最满意的一幅。剩下的两幅苏老师亲手撕毁了!”
我从包里掏出三万元说:“苏老,画店的字标价六万元。我自作主张,给您三万。您别嫌少哇!我是熟人欺主人了!”
“我是一分不要。你要给我钱我还不送你了。不仅如此,我再送你个人一幅字。我苏适不会别的,就会写写字。咱是多年的朋友,你留着,当个念想。”
我感动得声音哽咽,紧紧握住苏老师那因写了八十年字而畸形的手,不知说啥好了!
从苏老师那里出来,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几十年来见过那么多书法家,有的当年水平还胜苏老师一筹,可三十年后,这些人被岁月淹没得没有多大响声了,而只有苏适,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了当代书法大师的行列。
是苏先生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就像一片洼地,水由高处往低处流,时间长了,洼地变成了一汪浩渺的湖泊。而把自己比做高山的人,以为自己是阳春白雪,待价而沽;可缺乏水的滋养,早已一片荒芜。
欠苏老师的情,时时像有一块砖石压在我心头,可总是没有机会。苏老师总说他啥都有,啥都不缺。我也没有其他本事,偶尔涂鸦点文字,就把苏适和我三十年的友情写出来,让那快要逝去的经历增添些温度和色彩。
三十年前,我所在的一家少儿杂志社,面对订数下降的情况,号召大家到本市中小学校组稿、发行。
那年代,少儿杂志不像现在铺天盖地,堂堂北京城,区区几家。北京市一所学校一听杂志社来人了,立刻打开会议室,沏茶款待,杂志一订就是几百本。
杂志社买毛巾、被罩、杯子,送给老师、辅导员、校长,表示感谢。一次,学校崔校长说:“你们文联不是有书法家吗?我们请幅字吧!”
“沒问题!我们有美协、书协。我知道书法家有xx、苏适。您要谁的?”
校长看来擅长笔墨。我在他办公室的桌子上看到过笔研。墙壁上也挂满了他创作的没装裱的书法条幅。他吸着烟思考着说:“这二人倒是都行。尤其xx的字,写得有力道、有个性。”
回到文联,先找xx。我说:“杂志社不能让您白写,还是给些报酬的。”
对方没点头,仅用鼻音哼了一声。
我吞吞吐吐地问:“写一幅一乘四尺,四个字多少钱?”
“别人求二百元。咱们一个单位的,一百元吧。低于一百元,免谈。”
我几乎愕然了。一百元,当时相当我一个月的工资。我没吭声,蔫蔫地回了编辑部。坐在办公桌前,懊悔自己太鲁莽,也不知书法家的价码有多高,就拍着胸脯回答,“没问题。求字的事,包在我身上——”
电话铃响,有人喊我接电话。伸手拿过话筒,是向我求字的崔校长的声音。他说前几天区里十几个校长商讨工作,他提起求字的事,没有想到其他校长都想求幅作品。
挂上电话,我站在电话机前一动不动,仿佛被雷击中,想着如何收场,如何变通。电话铃声又想起,吓了我一跳,匆忙间接过电话,是陌生男人的声音:“我找小杨。”
“我是。”
“我是苏适。你们主编跟我说,想求幅字。没问题!”声音洪亮,底气十足。
我下意识压低声音问:“苏老师,多少钱一幅呀?”
“啥钱不钱的,文联人求字,我不收钱,免费送。”
“您不收钱,那我不求您写了。我是求十多幅,十多幅呀!”
“那这样,其中一幅算我送你的。另外十几幅适当收点笔墨钱。”
“多少钱一幅?”我固执地问。我的心在抖,仿佛又要听到一个声音:“低于一百元,免谈!”
那不啻是又一声惊雷!
“你说多少就多少。”
我壮着胆说:“五十!”
“可以,没问题。”
我骑着自行车迎着西北风,往苏适办公的北海宾馆骑去。厚厚的棉衣被凌冽的寒风吹得透心凉,可心里热乎乎的。
二
一进屋,室内书橱、台案、墙壁,到处挂满字画条幅,散发着墨的清香。苏老五十出头,戴一副眼镜,浑身上下散发儒雅的气质。人如其字,苏老的字以美著称。
他笑着和我握手,接过我早已准备好,写满老师名字和所求写字的信笺,记得大多是“春风桃李”、“观海听涛”、“淡泊明志”、“琴心剑胆”。苏老师一边念一边和我核对,唯恐人名和要写的字有个误差。
八十年代,老师们喜欢落款写上自己的大名,字裱好挂在家里的客厅,来人一看某某先生嘱书。光芒万丈的书法家的大名,一瞬间和老师们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是十分荣耀的事。
苏先生把我的信笺放在一沓纸的最下方说:“这都是要写的活,我呢,尽量往前赶!”
大约一星期,苏老来电话,字全部写好了,让我去取。
崔校长把字一幅幅放在沙发背上,手托下巴,眯缝着眼睛悠悠然欣赏:“这字没有几十年的功夫,写不出来呦!”
“苏老说他四岁就开始练字了!”
崔校长拉过一把椅子,坐在这些字旁,品完一幅,又拿过另一幅,喃喃说:“我常常临摹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苏先生的字跟他们就差那么一点点”。他伸出手指头比划着,“让我细说我还说不出来,像爬雪山,已看见峰顶,可就差咫尺之遥。可这咫尺之遥最难跨越。脚下是雪,空气稀薄,每迈前一步,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
一个月后,崔校长把苏先生的字,装裱好挂在自家客厅,来电话说给家里增色不少。凡是到过他家的客人,见过苏适的字都转着弯找到我求字,我几乎每星期往北海宾馆跑一趟,送要写的唐诗宋词,取回写好的字。我甚至认为,每送出一幅字,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广告。一时间,苏先生大名在老师们嘴中口口相传。
时代在变化!
前前后后十六年,求字大约上千幅。经我手订阅的杂志也遍及城中各所学校。每月高达三万多册。我和苏适先生有交情也盛名远播。
神龙富康公司在北京建立分公司,我和公司里一位负责人相识,委托我让苏适先生写了“中国神龙”四个大字。并派车接上我和苏先生参加开业仪式。
那一天来了许多歌星、影星、奥运会冠军、大导演。我和苏老坐的那桌,不停的有小姑娘、小伙子,虔诚地拿着本本找他们签字。
嘉宾们互相地自我介绍,轮到苏适,他谦恭地说:“我是苏适。在北京文联工作。”
同桌的个别大人物眨巴着眼睛,一脸懵懂。我想站起身介绍:苏适先生是著名书法家。西便门立交桥,二十多个地铁站,大街上的商场牌匾,大多出自苏先生手笔。苏先生敏锐的目光看出我要说的话,在桌下一把攥住我放在膝盖上的手。我一低头,见他那厚实的手在桌下摆了摆,凑到我耳朵边说:“不知道就不知道。可以理解嘛!”
低调、不露声色、润物细无声,这是我一看到苏老,就自然想起来的词汇。
三
一位发小,这天找到我求字,接过一看,“北京市xx区地税局”。
我犹豫了一下,坚定地说:“这是写匾。苏先生给单位写匾一个五千元。”
朋友从抽屉里取出五千元,装进一个信封里,让手下人放在我的包里。我知道国税、地税分家后,我的朋友手下有个物业公司。xx地税局大楼归他的物业公司管理。 苏老拿过要写的“xx地税局”的字条,展开,透过镜片,眯缝着眼睛看一眼,笑了笑说:“现在有时间,你稍等片刻,马上写好。”
苏先生写匾,字一般写成拳头大小,商家回去再放大。窄窄的一条宣纸,他竖着写完,装进一个信封里,递给了我。我把早已经备好的一沓钱递过去,说:“老规矩!”
苏先生摁住我拿钱的手说:“这幅字我分文不取!”
“那咋行呀!人家已经给钱了。”
“玉祥,过去写匾,是商家拿我的字赚钱去了。这是地税局,是国家单位。这钱不能收呀!”
我来到朋友办公室,把写好的字交给他,同时把装有钱的信封放在桌上说:“苏老死活不收。”
望着我那一脸狐疑的目光,朋友哈哈大笑起来:“苏老师是个聪明人呀!不过太谨慎了!字写了,付出劳动了,得点润笔费也是天经地义的。”
朋友又从抽屉里拿出一摞钱,和桌上的五千元摞在一起说:“苏先生如此大度,咱也不能对不起朋友。这一万五千元,你拿走,求苏老先生写几幅字,我送客户用。”
“写啥?”
“写啥都行!以后我的公司感恩回馈客户,就送苏适先生的字。”
一次乘车从xx地税局门口经过,门口悬挂的是苏老先生的字,像一道风景,闪耀在繁华的马路上,格外引人注目。
苏适似乎傻到极点,也聪明到极点!
我拿着苏老的一幅幅字,敲开了一扇扇中小学校的大门。感谢苏老还来不及,哪里还有白为我写字的道理。可我了解苏老的脾气,他说不要钱,你说出大天也没用。
从此我无论走到哪里,总习惯地说:“我跟大书法家苏适很熟,想求他的字,找我。”我自掏腰包,记不清多少幅了,分送给老师、同学、朋友、亲戚。连给我裱字的师傅都说,几乎隔一天就有人送苏适的字装裱,文联其他书法家,一年不见得有一张。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工资翻了几倍,物价也涨了几倍。苏老的字由最初的五十元,涨到一百元,二百元,四百元,八百元,但找我求字的人仍络绎不绝。
四
2004年,我接到苏适先生的电话,“玉祥,以后凡是找我写字的人,你就帮我推了吧。”
“为啥?”
“世界上的钱永远赚不完,以后我是身体要紧呀!”此时苏先生的字,已经涨到每幅四五千元。一天好歹涂抹几下就收入万元。我有些不解地举着电话,眼前掠过二十年来,苏先生永远是一身黑色服装,手提一个黑色提包。我曾劝苏先生买辆轿车,说:“车买了。生活的半径就长了。”富康车的老板,曾允诺,苏老买车,不仅打折,还免费赠万元油卡。苏老却说:“车我买得起,可买了车,麻烦事也多。现在我自己出去,打的;开会,主办方都会派车接我。”
苏先生光赚钱,几乎很少花钱。可以说,是节能冰箱了。
苏老去名山大川笔会,总要求带上老婆,不然,他会客气地拒绝主办方的邀请。他曾动情地跟我说:“人家跟咱时,我苏适还啥也不是。现在混得似乎是个人了,更不能忘了老婆。跟咱一辈子不容易呀!”
苏老继续说:“咱俩合作这么多年,我给你和你们编辑部每个人,一人写了一幅字。你来取吧!”
“这不合适吧!”我心中涌起一股热浪。
“留着当个念想。”
给我写的是个横幅:“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收藏了起来。个别编辑部同仁家中,至今还挂着苏先生免费赠送的字。
幾年后,我才知道,苏先生停笔的真正原因,是他在部队医院做了一个大手术。出院后,住进了一个招待所。
我想给苏先生打个电话,可想起苏先生从不用手机。
一转眼又一个十年过去了。
十年间,苏先生很少回文联,所以也无缘相见。
当年的崔校长已经退休,常常光顾荣宝斋。一天他打来电话,说在琉璃厂文化街看到苏适先生一幅墨宝,看年月是今年的作品。标价六万元。
我愕然:“这么贵!”
“贵有贵的道理。”崔校长说:“咱过去说,苏先生的字离大师的作品就差一步。现在的作品,我站在柜台前品,品着品着就像喝多了酒,醉了!”
“校长大人夸张了!我头一次听说欣赏字达到醉了的程度!”
“你听我慢慢道来,这字呀,写到了极致。该想到的,苏先生已在字里体现出来了;我没想到的,苏先生想到了。超出了咱俗人的想象。这就是大师的境界!”
放下电话,我暗自思忖,苏先生经过一次大手术,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了一回,自然对人生,对书法艺术有了新的体验,字也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
这最后一步,不是练字所能练出来的。是对人生、岁月、时代、磨难,有了新的感悟,笔下的字有了突破和升华。
我到崔校长家做客,进门就看见客厅里悬挂着的“春风桃李”那幅墨宝。崔校长见我目不转睛的样子,哈哈大笑着说:“前年装修,我嫌这幅字绫子旧了,就到装裱店让揭下来,重新托了一下,放在镜框里了。
五
大前年,因家事迫于无奈,我无可奈何,踌躇良久,最后还是去了苏先生家拜访,并求字一幅。
驱车来到郊区招待所。一丛丛绿色和一洼清水旁,安安静静地耸立着一座小楼。空气清新,蝉声鸣唱。
苏先生早让招待所服务员把会议室打开,沏上茶,等待我们。十多年没见苏适先生了,岁月和手术依然没有催老苏适,相反给我感觉他依然那么硬朗,谈吐依然那么清晰儒雅。
我坐在他身旁,他厚重的手一直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一刻也没有放。他告诉我:“十年来,我过得很好呦。招待所的厨师想方设法给我做好吃的,想方设法一周的饮食不重样。我的一大帮徒弟抢着拉我出去玩,热情得吓人。附近的温泉几乎泡遍了。”
我说:“您不收徒弟一分钱,那您还不让徒弟表现表现!”
苏老哈哈大笑起来。
我说:“您知道吗?您的字市场上很火。前年有位书画商找到我,想从我这收买您的字。我说,我是一幅都没有了,这手拿过来,另一支手就送出去。我是过路财神。”
苏老师笑着让我看他的拇指,右手的拇指已经畸形,向外弯曲。我不解地望着苏先生。
“我从四岁开始写字,到现在八十年了。像每天吃饭一样,从不间断。所以手指因为持笔的缘故,向外扭曲了。看着我几分钟写好一幅字,背后没有半个多世纪的积累,门都没有。”
苏适让秘书把写好的字拿出来,让我欣赏:“琴韵书声”四个字墨韵十足。秀美中多了几丝沧桑感。秘书说:“苏老师写了三幅,取了最满意的一幅。剩下的两幅苏老师亲手撕毁了!”
我从包里掏出三万元说:“苏老,画店的字标价六万元。我自作主张,给您三万。您别嫌少哇!我是熟人欺主人了!”
“我是一分不要。你要给我钱我还不送你了。不仅如此,我再送你个人一幅字。我苏适不会别的,就会写写字。咱是多年的朋友,你留着,当个念想。”
我感动得声音哽咽,紧紧握住苏老师那因写了八十年字而畸形的手,不知说啥好了!
从苏老师那里出来,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几十年来见过那么多书法家,有的当年水平还胜苏老师一筹,可三十年后,这些人被岁月淹没得没有多大响声了,而只有苏适,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了当代书法大师的行列。
是苏先生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就像一片洼地,水由高处往低处流,时间长了,洼地变成了一汪浩渺的湖泊。而把自己比做高山的人,以为自己是阳春白雪,待价而沽;可缺乏水的滋养,早已一片荒芜。
欠苏老师的情,时时像有一块砖石压在我心头,可总是没有机会。苏老师总说他啥都有,啥都不缺。我也没有其他本事,偶尔涂鸦点文字,就把苏适和我三十年的友情写出来,让那快要逝去的经历增添些温度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