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经济全球化使得大量西方外来文化传入,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冲击,导致大学生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崇洋媚外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大群中的现状,对比了传统模式和体验模式在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劣势,重点研究并提出了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及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路径,以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体验模式 人文精神 有效路径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形态的多元化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致使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民族自信心的衰退等问题。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陈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级讲话中多次提到中华传统文化,他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为此,作者以探索有效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为宗旨,以便通过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大群中的现状
当今经济全球化使得大量西方外来文化传入,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冲击。很多大学生对好莱坞等欧美电影极力推崇,而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崇洋媚外现象十分严重。大学生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一知半解,有些大学生甚至产生了学习传统文化很无聊且无用的想法。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大多偏向于古文,仅限于从初中高中的课本知识学得,而课外的及其他方面如书法,古代乐器,民族服饰等方面的知识很是欠缺。在高校中,根据专业和年级不同,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参差不齐。文科类的相关学院较于理科类的相关学院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也会组织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程度较高,并且人文素养也要更好些。
二、传统模式和体验模式在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劣势分析
传统模式:与体验模式相对,以传授者输出、学生接受为主的活动模式,也是一直以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模式。
体验模式:与传统模式相对,以学生输出,学生为主导的活动模式。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传统模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有文化讲座,听读会,朗读者、参观文化景点等,体验模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有演讲比赛,人文知识竞赛,博雅读书讲堂、中华才艺大赛等。在笔者面对大学生群里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近90%的学生认为体验模式较传统模式相比吸引力更大,将近97%的认为体验模式对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育人文精神的作用大于传统模式,大学生对体验模式对传统模式的突破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由于体验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它是由学生自己准备,自主上台展示,输出自己所学并运用于实践,其参与度和主动性都大大强于单独的听取和输入,所以大学生也纷纷建议学校多搭建体验模式下传统文化活动的平台,以学生为主导,为大学生学习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广阔舞台。
三、传统文化活动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绚丽多彩,其中蕴含着的爱国主义精神、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也饱含着对大自然、对他人的敬畏和热爱之情。通过传统文化活动,特别是体验式的传统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和深化人文精神。例如,博雅读书讲堂活动,形式类似于央视“百家讲坛”,学生是主角,以演说的形式介绍一本书或一本书中的一个有价值的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浓厚的阅读文化;博雅论坛以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讲读、分享和体验互动,展示国粹京剧、中华武术、中华传统乐器、传统剪纸、中华书法、功夫茶道等专题内容,让这些中华传统艺术瑰宝、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博雅民族文化节,展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各民族的团结做出贡献。
四、大学生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及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路径
1.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品味和道德素养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许多偏差,认为是封建的糟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因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从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培育人文精神。
2.高校应发挥育人功能,为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及培育人文精神创造有利条件。
2.1利用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书籍、文物、遗址等就是很好的物质载体。而这些载体,就是学校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多元的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中。具体来讲:一是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让学生从中体味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课余参加当地民俗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文化活动;三是学校在当地民俗工艺厂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
2.2开展以体验模式为主,体验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宣传号召全校师生学习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才艺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都可以将主题设为了解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同时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社团,如支持阅读文化、诗词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社团,在每个传统节日组织专题活动,让大学生体验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人文精神。
2.3改革完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提高人文课程在选修课中的比重和增加一些必修的人文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应更加重视人文课程,加大投入,应重点关注理科类学院,工科类学院,艺术类学院关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同时让文学院稳步前进,重视个别专业如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等专业的发展。组织学校间、学院间的经验交流,使各类学院相互学习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形成育人合力。
3.大学生应勇于担当,自觉学习,主动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3.1思想上,端正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大学生应该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了解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民族的根。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应该加深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其精神,继承其精髓。
3.2行动上,自觉学习,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提高主动性。首先,大学生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知识,但同时需要注意辨认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其精华。其次,大学生应从正确的立场、正确的角度向周围的人群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群众、更多国家都能修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谬解,真正地了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承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国家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同时,高校也应创造有利条件,使大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体验模式 人文精神 有效路径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形态的多元化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致使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民族自信心的衰退等问题。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陈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级讲话中多次提到中华传统文化,他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为此,作者以探索有效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为宗旨,以便通过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大群中的现状
当今经济全球化使得大量西方外来文化传入,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冲击。很多大学生对好莱坞等欧美电影极力推崇,而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崇洋媚外现象十分严重。大学生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一知半解,有些大学生甚至产生了学习传统文化很无聊且无用的想法。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大多偏向于古文,仅限于从初中高中的课本知识学得,而课外的及其他方面如书法,古代乐器,民族服饰等方面的知识很是欠缺。在高校中,根据专业和年级不同,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参差不齐。文科类的相关学院较于理科类的相关学院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也会组织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程度较高,并且人文素养也要更好些。
二、传统模式和体验模式在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劣势分析
传统模式:与体验模式相对,以传授者输出、学生接受为主的活动模式,也是一直以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模式。
体验模式:与传统模式相对,以学生输出,学生为主导的活动模式。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传统模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有文化讲座,听读会,朗读者、参观文化景点等,体验模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有演讲比赛,人文知识竞赛,博雅读书讲堂、中华才艺大赛等。在笔者面对大学生群里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近90%的学生认为体验模式较传统模式相比吸引力更大,将近97%的认为体验模式对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育人文精神的作用大于传统模式,大学生对体验模式对传统模式的突破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由于体验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它是由学生自己准备,自主上台展示,输出自己所学并运用于实践,其参与度和主动性都大大强于单独的听取和输入,所以大学生也纷纷建议学校多搭建体验模式下传统文化活动的平台,以学生为主导,为大学生学习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广阔舞台。
三、传统文化活动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绚丽多彩,其中蕴含着的爱国主义精神、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也饱含着对大自然、对他人的敬畏和热爱之情。通过传统文化活动,特别是体验式的传统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和深化人文精神。例如,博雅读书讲堂活动,形式类似于央视“百家讲坛”,学生是主角,以演说的形式介绍一本书或一本书中的一个有价值的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浓厚的阅读文化;博雅论坛以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讲读、分享和体验互动,展示国粹京剧、中华武术、中华传统乐器、传统剪纸、中华书法、功夫茶道等专题内容,让这些中华传统艺术瑰宝、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博雅民族文化节,展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各民族的团结做出贡献。
四、大学生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及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路径
1.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品味和道德素养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许多偏差,认为是封建的糟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因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从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培育人文精神。
2.高校应发挥育人功能,为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及培育人文精神创造有利条件。
2.1利用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书籍、文物、遗址等就是很好的物质载体。而这些载体,就是学校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多元的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中。具体来讲:一是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让学生从中体味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课余参加当地民俗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文化活动;三是学校在当地民俗工艺厂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
2.2开展以体验模式为主,体验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宣传号召全校师生学习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才艺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都可以将主题设为了解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同时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社团,如支持阅读文化、诗词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社团,在每个传统节日组织专题活动,让大学生体验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人文精神。
2.3改革完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提高人文课程在选修课中的比重和增加一些必修的人文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应更加重视人文课程,加大投入,应重点关注理科类学院,工科类学院,艺术类学院关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同时让文学院稳步前进,重视个别专业如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等专业的发展。组织学校间、学院间的经验交流,使各类学院相互学习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形成育人合力。
3.大学生应勇于担当,自觉学习,主动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3.1思想上,端正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大学生应该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了解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民族的根。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应该加深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其精神,继承其精髓。
3.2行动上,自觉学习,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提高主动性。首先,大学生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知识,但同时需要注意辨认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其精华。其次,大学生应从正确的立场、正确的角度向周围的人群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群众、更多国家都能修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谬解,真正地了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承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国家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同时,高校也应创造有利条件,使大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