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黑龙江属于蚕业资源大省和全国优质蚕茧产地,特别是受到近些年国家“东桑西移”政策的引导下,使得黑龙江省的蚕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本文根据笔者从事多年蚕业的经验,分析黑龙江省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蚕业发展的问题,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相信本文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黑龙江 蚕业 发展 现状 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黑龙江蚕业资源的较快发展,蚕业对黑龙江优化本省农业结构、吸纳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已经日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新兴的重要力量。
一、蚕业发展现状概况
黑龙江省的蚕业历史最早可见于1987年,随着近些年的快速发展,黑龙江蚕业也由之前的农村自发型转变到组织型的基本结构,并且其中的桑蚕和柞蚕同步发展的态势。
1.蚕业生产规模扩大
根据黑龙江柞蚕研究所提供的数据,2010年黑龙江全省所达到的柞坡达到两千四百余万亩、桑园达到十万亩的生产规模。柞蚕放养(11000把)和柞蚕蛹产量(13000吨)都达到全国第二位,桑蚕茧发种量25000张,产量达到1000吨,这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5%,新育苗载桑今年达到十五万亩,保持50%的发展规模。在从事的蚕业生产单位上有八家。
2.产业技术日益提高
黑龙江由之前的自发生产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组织,经过科研院所和蚕业组织的不断摸索,已经找出一套适合黑龙江当地蚕业生产的技术手段。根据2010年数据显示,桑蚕单产四十五公斤,比1987年提高200%;柞蚕单产一千公斤,比1987年提高330%。其中柞蚕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已经初步形成蚕业技术体系,全省有四十多个专业性的蚕业农技局,其中从事蚕业生产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61名。
3.产业规模步伐加快
黑龙江全省目前有6家专业性的蚕业龙头企业,建成45家蚕业收调站,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产业企业与农户已经建立基本稳定的供购关系,在对桑蚕产品完全实行订单生产形式,并开发出系列性的桑蚕产品。产品销路主要是江苏、浙江、广东、辽宁、天津等省份,并有部分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桑蚕产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覆盖到五十四个县市。这对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极大的作用。根据资料显示,目前全省从事蚕业生产的劳动力达到三十余万人,这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提供了就业岗位给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蚕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产业化程度仍不高
虽然目前全省已经具备一定蚕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中但规模以上的企业特别缺少,并未形成较强的产业链,蚕业的产业化程度低,蚕业产品所包含的附加值较低,对整体经济的牵动力弱。在全国范围内并未形成较好的蚕丝品牌,缫丝等深加工能力比较低,一般都是进行初步的加工,这里面包含的附加值比较低,蚕业产业后劲弱,并且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导致蚕茧行情波动较大,使得整个蚕业能够抗风险能力比较弱。
2.对蚕业资金投入少
随着近些年蚕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说,对整个蚕业产业的资金投入过少,不能给予蚕业产业的发展资金上的保障。主要表现在对蚕业发展的基础性项目的建设步伐落后,这使得整个蚕业的生产成本提高,这就不能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去,而且政府部门对于蚕业行情的检测因经费问题,并不能够把数据完整的统计出来,从而更好的指导蚕业的发展和进行调控,这也给予蚕业产业的发展很大的制约。
3.产品开发利用率低
由于当前全省蚕业组织化和基地化程度比较低,就不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呈现大资源和小生产两者之间问题比较突出,而目前政府对柞蚕生产因受到场地审批政策的限制制约,这也给当前蚕业规模发展以较大阻碍,对于蚕业资源并不能够把优势转变为真正的产业和经济优势。
三、对蚕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1.加快构建蚕业虫害防治体系
对于蚕种场繁育基地高标准进行建设,在对蚕种进行抗病育种工作,从而对蚕种的源头来切断蚕种病害,增强蚕种的自身免疫力;对桑树的良种繁育建立现代化的功能齐备的基地,使得桑树的繁育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加大对桑树良种的推广力度和范围;立足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日益形成生产规模;政府部门加强对蚕业生产的监督管理,在蚕业生产中实行无公害绿色生产;加强对蚕农的培训教育力度,使得蚕农的养蚕和防治害虫的能力。
2.加强对蚕业产品的开发力度
要对蚕业产品进行添加剂整理,通过对整理剂进行筛选,从而对蚕业产品的生产工艺的配方进行改进,使得蚕业产品的风格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以便生产出来产品的质量能够达到国外同等品种的先进水平。
3.创新蚕业产品的营销模式
搭理推行“订单蚕业”,政府部门对于那些专业养蚕大户进行重点扶持,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新型现代化蚕业经营模式,实施“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新型经营之路,把企业和蚕农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享团体,实行蚕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和产业化。
4.加强对蚕业生产的理论探讨
在对桑蚕产品的加工、储藏和物流等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通过研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来对蚕桑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桑蚕产品的产业链,积极研发智能化、机械化、精准化蚕桑作业技术与装备,进一步发展工厂化蚕桑产业,提高蚕桑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黑龙江 蚕业 发展 现状 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黑龙江蚕业资源的较快发展,蚕业对黑龙江优化本省农业结构、吸纳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已经日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新兴的重要力量。
一、蚕业发展现状概况
黑龙江省的蚕业历史最早可见于1987年,随着近些年的快速发展,黑龙江蚕业也由之前的农村自发型转变到组织型的基本结构,并且其中的桑蚕和柞蚕同步发展的态势。
1.蚕业生产规模扩大
根据黑龙江柞蚕研究所提供的数据,2010年黑龙江全省所达到的柞坡达到两千四百余万亩、桑园达到十万亩的生产规模。柞蚕放养(11000把)和柞蚕蛹产量(13000吨)都达到全国第二位,桑蚕茧发种量25000张,产量达到1000吨,这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5%,新育苗载桑今年达到十五万亩,保持50%的发展规模。在从事的蚕业生产单位上有八家。
2.产业技术日益提高
黑龙江由之前的自发生产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组织,经过科研院所和蚕业组织的不断摸索,已经找出一套适合黑龙江当地蚕业生产的技术手段。根据2010年数据显示,桑蚕单产四十五公斤,比1987年提高200%;柞蚕单产一千公斤,比1987年提高330%。其中柞蚕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已经初步形成蚕业技术体系,全省有四十多个专业性的蚕业农技局,其中从事蚕业生产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61名。
3.产业规模步伐加快
黑龙江全省目前有6家专业性的蚕业龙头企业,建成45家蚕业收调站,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产业企业与农户已经建立基本稳定的供购关系,在对桑蚕产品完全实行订单生产形式,并开发出系列性的桑蚕产品。产品销路主要是江苏、浙江、广东、辽宁、天津等省份,并有部分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桑蚕产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覆盖到五十四个县市。这对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极大的作用。根据资料显示,目前全省从事蚕业生产的劳动力达到三十余万人,这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提供了就业岗位给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蚕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产业化程度仍不高
虽然目前全省已经具备一定蚕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中但规模以上的企业特别缺少,并未形成较强的产业链,蚕业的产业化程度低,蚕业产品所包含的附加值较低,对整体经济的牵动力弱。在全国范围内并未形成较好的蚕丝品牌,缫丝等深加工能力比较低,一般都是进行初步的加工,这里面包含的附加值比较低,蚕业产业后劲弱,并且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导致蚕茧行情波动较大,使得整个蚕业能够抗风险能力比较弱。
2.对蚕业资金投入少
随着近些年蚕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说,对整个蚕业产业的资金投入过少,不能给予蚕业产业的发展资金上的保障。主要表现在对蚕业发展的基础性项目的建设步伐落后,这使得整个蚕业的生产成本提高,这就不能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去,而且政府部门对于蚕业行情的检测因经费问题,并不能够把数据完整的统计出来,从而更好的指导蚕业的发展和进行调控,这也给予蚕业产业的发展很大的制约。
3.产品开发利用率低
由于当前全省蚕业组织化和基地化程度比较低,就不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呈现大资源和小生产两者之间问题比较突出,而目前政府对柞蚕生产因受到场地审批政策的限制制约,这也给当前蚕业规模发展以较大阻碍,对于蚕业资源并不能够把优势转变为真正的产业和经济优势。
三、对蚕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1.加快构建蚕业虫害防治体系
对于蚕种场繁育基地高标准进行建设,在对蚕种进行抗病育种工作,从而对蚕种的源头来切断蚕种病害,增强蚕种的自身免疫力;对桑树的良种繁育建立现代化的功能齐备的基地,使得桑树的繁育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加大对桑树良种的推广力度和范围;立足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日益形成生产规模;政府部门加强对蚕业生产的监督管理,在蚕业生产中实行无公害绿色生产;加强对蚕农的培训教育力度,使得蚕农的养蚕和防治害虫的能力。
2.加强对蚕业产品的开发力度
要对蚕业产品进行添加剂整理,通过对整理剂进行筛选,从而对蚕业产品的生产工艺的配方进行改进,使得蚕业产品的风格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以便生产出来产品的质量能够达到国外同等品种的先进水平。
3.创新蚕业产品的营销模式
搭理推行“订单蚕业”,政府部门对于那些专业养蚕大户进行重点扶持,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新型现代化蚕业经营模式,实施“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新型经营之路,把企业和蚕农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享团体,实行蚕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和产业化。
4.加强对蚕业生产的理论探讨
在对桑蚕产品的加工、储藏和物流等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通过研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来对蚕桑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桑蚕产品的产业链,积极研发智能化、机械化、精准化蚕桑作业技术与装备,进一步发展工厂化蚕桑产业,提高蚕桑产业的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