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華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近几年提出的文化建设方针,对于我国文化的继承、发展、延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着力点、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准确的把握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深刻内涵和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增强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弘扬传统文化、创新现代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中华文化;走出去;国际竞争力
引言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 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国际地位,提高我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1世纪以来,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已崭露头角,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比较认可。然而,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存在一些阻碍,还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世界文化强国相比,文化产业和文化宣传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准确把握制约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原因,找到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途径至关重要。
1.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
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精髓,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中国拥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拥有56个民族,中华文化渊远悠长。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想成为世界强国,首先要文化强国。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没能真正“走出去”。
(1)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占据份额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文化对外传播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从国家到地方,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面向世界的重要方面,文化产品的出口也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学者郑永年2011年分析指出,中国人的思维缺乏创新性。从西方引进了一些概念,经中国修饰之后再出口西方……缺少了一套“核心价值(core value)”,也缺少了一套能够和其他文化分享“共享价值(shared value) ” 。
(2)中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我国文化市场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娱乐业、影视业、演出业等大文化市场基本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得到了明显丰富。但是我国文化市场起步晚、文化企业规模较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较低,大家都认为文化领域的投资风险较大,以至于文化市场发展不繁荣。
(3)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的单一。 “走出去”的文化既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然而,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国具有影响力的还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茶叶、瓷器和丝绸的简单认识上,对社会主义新文化还没有深入了解。我国的文化产品,传统文化应用的较多,社会主义新文化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研究国内公共外交的赵启正指出“公共外交是一项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说明中国国情和政策的国际活动”。
2.中华文化 “走出去”困难的原因
(1)中外文化存在的差异。曾经就任驻法国大使的吴建民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对中华文化价值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这是由于历史造成的。”文化传统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尽相同,在原来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乏文化交流,这种文化差异非常明显,尤其是汉字的音和形的分离,导致我国文化产品很难原汁原味的体现我国文化特色,也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这些都会影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2)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碰撞。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思想交汇在一起,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思潮。然而,新中国文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一些文化,不仅没走出去,而且在国内也没有得到广泛推广,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碰撞,制约了我国文化的发展。我们目前在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也只从传统的形象出发,未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展示出来。
3.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可行性措施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我们要协调好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协调国内文化发展和文化输出两个整体之间的关系。针对当前的文化“走出去”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这样做:
(1)传统文化和新文化共同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突出传统文化价值。要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走出去”,以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要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形成了许多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今已经成为了东亚强国。中国人民共同铸就的爱心精神,就是我国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伟大成就。
(2)加强与各国各地区文化的交流,积极探索文化交流的平台。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不相同,要想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就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吸取他国文化的精髓,并把不一样的文化传递到其他国家,这样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同时要善于运用外国语言,减少文字翻译过程中的异译,这样有利于国际的交流沟通,也就能更好的被世界理解、支持和认同。同时要积极探索文化交流的平台,拓宽文化交流的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媒体的力量,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大力构建能熟练掌握各国的文化和语言的高端文化交流的平台,为各国提供一个国际化标准,对于让世界认识中国文化是很必要的。
(3)推动特色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新冠病毒疫情以来,全国各地都积极探索抗疫方法,总结抗疫经验。我国作为抗击疫情的先行国家,抗疫经验得到了全球的关注,中医药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2020年5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作了《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其中提到,中国将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加快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助力非洲提升疾病防控能力;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已经成立,秘书处设在中国。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团体会员加入了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与外国政府及有关国际组织已签订了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的双边政府间协议96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49个。中医针灸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已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东西方文化虽然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东方文化孕育下的中医药和西方文化并不是不能共融。所以,中医药“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行。
当然,文化相互交融才能看到自身的不足,以加快文化发展的步伐。我们在学习外国文化的时候,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外国文化的精华吸收过来,并进行升华,打造成中国的文化品牌,最终吸引世界各国来到这里取经,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新]郑永年.中国的文化现状及其“走出去”困局[N].联合早报,2011-12-22.
[2]赵启正.加强公共外交,建设国际舆论环境[J].对外大传播,2007,4.
[3]吴建民.外交与国际关系——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4.
【关键词】中华文化;走出去;国际竞争力
引言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 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国际地位,提高我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1世纪以来,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已崭露头角,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比较认可。然而,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存在一些阻碍,还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世界文化强国相比,文化产业和文化宣传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准确把握制约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原因,找到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途径至关重要。
1.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
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精髓,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中国拥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拥有56个民族,中华文化渊远悠长。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想成为世界强国,首先要文化强国。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没能真正“走出去”。
(1)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占据份额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文化对外传播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从国家到地方,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面向世界的重要方面,文化产品的出口也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学者郑永年2011年分析指出,中国人的思维缺乏创新性。从西方引进了一些概念,经中国修饰之后再出口西方……缺少了一套“核心价值(core value)”,也缺少了一套能够和其他文化分享“共享价值(shared value) ” 。
(2)中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我国文化市场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娱乐业、影视业、演出业等大文化市场基本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得到了明显丰富。但是我国文化市场起步晚、文化企业规模较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较低,大家都认为文化领域的投资风险较大,以至于文化市场发展不繁荣。
(3)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的单一。 “走出去”的文化既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然而,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国具有影响力的还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茶叶、瓷器和丝绸的简单认识上,对社会主义新文化还没有深入了解。我国的文化产品,传统文化应用的较多,社会主义新文化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研究国内公共外交的赵启正指出“公共外交是一项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说明中国国情和政策的国际活动”。
2.中华文化 “走出去”困难的原因
(1)中外文化存在的差异。曾经就任驻法国大使的吴建民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对中华文化价值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这是由于历史造成的。”文化传统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尽相同,在原来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乏文化交流,这种文化差异非常明显,尤其是汉字的音和形的分离,导致我国文化产品很难原汁原味的体现我国文化特色,也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这些都会影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2)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碰撞。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思想交汇在一起,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思潮。然而,新中国文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一些文化,不仅没走出去,而且在国内也没有得到广泛推广,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碰撞,制约了我国文化的发展。我们目前在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也只从传统的形象出发,未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展示出来。
3.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可行性措施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我们要协调好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协调国内文化发展和文化输出两个整体之间的关系。针对当前的文化“走出去”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这样做:
(1)传统文化和新文化共同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突出传统文化价值。要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走出去”,以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要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形成了许多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今已经成为了东亚强国。中国人民共同铸就的爱心精神,就是我国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伟大成就。
(2)加强与各国各地区文化的交流,积极探索文化交流的平台。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不相同,要想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就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吸取他国文化的精髓,并把不一样的文化传递到其他国家,这样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同时要善于运用外国语言,减少文字翻译过程中的异译,这样有利于国际的交流沟通,也就能更好的被世界理解、支持和认同。同时要积极探索文化交流的平台,拓宽文化交流的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媒体的力量,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大力构建能熟练掌握各国的文化和语言的高端文化交流的平台,为各国提供一个国际化标准,对于让世界认识中国文化是很必要的。
(3)推动特色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新冠病毒疫情以来,全国各地都积极探索抗疫方法,总结抗疫经验。我国作为抗击疫情的先行国家,抗疫经验得到了全球的关注,中医药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2020年5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作了《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其中提到,中国将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加快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助力非洲提升疾病防控能力;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已经成立,秘书处设在中国。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团体会员加入了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与外国政府及有关国际组织已签订了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的双边政府间协议96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49个。中医针灸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已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东西方文化虽然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东方文化孕育下的中医药和西方文化并不是不能共融。所以,中医药“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行。
当然,文化相互交融才能看到自身的不足,以加快文化发展的步伐。我们在学习外国文化的时候,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外国文化的精华吸收过来,并进行升华,打造成中国的文化品牌,最终吸引世界各国来到这里取经,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新]郑永年.中国的文化现状及其“走出去”困局[N].联合早报,2011-12-22.
[2]赵启正.加强公共外交,建设国际舆论环境[J].对外大传播,2007,4.
[3]吴建民.外交与国际关系——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