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疾控的年轻人他用英语聊出了线索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guo_s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转冷库冷链食品事件调查处置(从左至右:陆冬磊、齐辰、蔡华、宓铭)。

  上海市疾控中心的602名员工中,35周岁以下有264人,占43.8%;90后有168人,占27.9%。正是这群年轻人,在疫情防控的实战中迅速成长,担起了保卫公众生命健康的重任。

换班时互道“保重”


  “那是我第一次穿上防护服,面对当时还有很多未知的新冠病毒,确实有些紧张。”生于1990年的齐辰如此回忆2020年1月自己面临的挑战。她日常的工作岗位是上海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所食品安全科,而在新冠疫情来袭时,她被派驻长宁区疾控中心执行流行病学调查(流调)任务。齐辰的父母已经从外地来上海陪她过春节。为了能安心工作,也不增加家人的风险,大年初三时,她就把二老劝回了老家。
  当时,流调组白天黑夜两班倒,齐辰这组是年轻人,承担了夜班任务,同事换班的时候互相道聲“保重”,“真的有一种上战场的感觉”。齐辰好几次值班碰到半夜出任务的情况。信息一来,不管是凌晨几点,她立即提着拉杆箱出发;到了目的地,换上防护装备,开始流调,结束后再脱掉装备。每次流调一般不会低于两个小时,回到区疾控中心基本也睡不着了。何况,有时一晚上还要出动好几次。
齐辰在冷库采样。

  “其实,就算待命的时候,夜里也睡不好,因为心里想着可能随时要起来。”齐辰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大约两个月。
  从长宁疾控回到市疾控,齐辰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只上了一天班,“时差”还没来得及倒回来,她又接到了去浦东新区疾控中心支援的任务。
  这次的流调对象变成了入境后在酒店集中隔离的人士,她很多时候是通过电话做流调,常常需要用英语沟通。遇上英语口音比较重的流调对象,她需要在电话问询结束后再反复仔细听录音,直到了解清楚每一个必需的细节。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齐辰自己动手总结了一张流调常用术语的中英文对照表,写满了三页纸。她把对照表共享给了流调组里的同事,大家都方便了许多。
  从浦东归来,齐辰接手援鄂医疗队员返沪隔离点消毒管理任务。这项任务结束后的第二天,她又奔赴进口冷链食品调查处置工作的现场。
  这项工作要求是“天天有采样,周周有重点,月月全覆盖”,齐辰又回到了几个月前在长宁疾控的作息状态:总是凌晨出动。盛夏,室外气温30多摄氏度;而冷库里只有零下18摄氏度,真正是“冰火两重天”。
  每一次调查,齐辰至少要在冷库里待上半小时,呼出的气在睫毛上凝结成霜,她笑称自己成了“冰雪公主”。因为要穿防护服,身上的衣服没法穿太多,冰库里待久了冻得直哆嗦。冷库工作人员送来棉大衣给她裹上,上半身才感觉好一点,但腿脚冰冷只能继续忍着。橡胶防护手套远远不能抵御寒冷,即使手指快冻僵了,她还是坚持规范完成每次采样或记录。
  疫情期间,上海市疾控中心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像齐辰一样冲在抗疫第一线、轮番出击。1991年出生的俞晓所在的上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急性传染病防治科,更是这次抗疫过程中的主力军。
  急传科除了组织全市流调队伍第一时间完成所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流调工作,累计出动流调近2万人次,为应对新冠疫情,她的科室新增了30多项工作;一年多以来,紧绷的弦一直没松过,对“苦和累”早就习以为常。
  2021年初,科室里与俞晓同龄的几名同事刚刚结束对上海两会的保障,从集中住宿宾馆回单位的出租车上,接到了黄浦疫情的消息,他们立即让司机掉头直接去了新任务现场。“他们真的很不容易……但面对抗疫任务,又没有丝毫犹豫。”谈到同事们的辛苦,俞晓不禁湿了眼眶。
  年轻的疾控人在抗疫的锤炼中收获满满。“看到疾控人是如何切实地守护城市和市民,我感到这份职业太有意义了。”俞晓感慨。
  “经过这次抗疫,我看到了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样子。”齐辰说:在抗疫斗争中,疾控人被看见、被认可;而其中的年轻人也证明了自己的责任心和家国情怀。

善沟通、能吃苦


  抗疫期间,上海市疾控中心密切接触者追踪办因为“高效到没朋友”的信息处理效率,成为网友交口称赞的“网红”。这个机构的主力人员中也有很多年轻人。
  “我应该算是年轻人里的‘老人’了。”1986年出生的张放在应急管理处里确实是年资较长的一位。2020年年初二追踪办正式建立时,作为负责人的张放计划在中心征集24人参与,没想到当天报名人数超出计划10人,后来这个团队人数最多时达到50余人,作为全国首创的模式,边工作,边摸索,制定了十数项业务管理流程并不断更新迭代。
急传科流调员和火车站工作人员共同查看车站录像(左二:孔德川、左三:俞晓)。

  在一次追踪中,一名英语并不熟练且带有浓重口音的外籍人士和他绕起了弯子。张放不慌不忙,用英语和他聊了半小时,终于让他放下戒备。这名外籍人士不仅给出了居住地址,还提供了新的线索。

  来到追踪办的很多是各部门的年轻骨干。追踪密接者,靠的是一个个电话、一次次自我介绍并与对方沟通。最高峰时期,追踪办一天要追踪1000多人、拨打2000多个电话。
其他文献
响水天嘉宜化工厂爆炸后的8个月,那组“血的教训”的数字,至今仍令人心有余悸——78人死亡、76人重伤,640人住院治疗,直接经济损失19.86亿元。2019年11月15日,国务院调查组认定,“3·21响水爆炸案”是一起特别重大的安全责任事故。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天嘉宜化工厂旧固废库内长期违法贮存的硝化废料,持续积热升温导致自燃引发爆炸。涉嫌违法违纪的61名公职人员,最终被江苏纪检监察机关严肃问责。
1999年10月12日,一名3.6公斤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一家医院降生,成为地球上的第60亿位居民。  20世纪末,地球上的总人口突破了60亿。而在过去短短一百年里,世界人口净增45亿,比过去几百万年历史中增长总额还多3倍。人口增长如此迅速,使得这一天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12年后,地球总人口达到了70亿,增长速度再次突破历史纪录。截至2019年,世界人口已经达到77亿。 
原来日益沉重的肉身里,还藏着一个跃跃欲试的灵魂。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位心思细腻的青年。他经常会在稀松平常的时候关切地问候:“您怎么啦?”而我往往正无所事事地坐着,一如政治经济学老师描述的那样:“坐在那儿,什么也不干——这不是劳动,只是生活。”也许青年人就是无法相信,我这种一脸灰颓、身心俱废的放空,并不是遭遇了什么打击使然,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日常状态。这种善良而天真的追问常常令我惊奇,继而厌倦,最终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创立。1937年1月19日,成立刚刚半年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這么一家。”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这所“窑洞大学”。  就是这样一所“窑洞大学”,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坚决贯彻党中央
5月24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王毅第七次以外长身份出席两会记者会。  在长达100分钟的时间内,王毅外长回应了中外记者提出的23个热点问题,对“美国指责中国要对疫情全球大流行负责”这一言论、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立法、全球抗疫等热点话题作出正面回应。  王毅外长在会上传递中国声音,亮出中国态度,展示中国智慧
美国表态称日本排核废水我们要感谢它,却同时禁止了日本的鲜奶及奶制品,蔬菜及蔬菜制品,鱼、肉、禽、海洋食品,大米、水果等等食品进入美国。也许日本也习惯了这样的骚操作?后院起火  BBC又翻车了。近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弗瑞·萨克斯接受BBC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采访时,节目主持人却暗示要说说中国人权问题,眼看采访要走向奇怪的方向,萨克斯听不下去了,拒绝跳火坑,直言:“为啥不谈谈美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呢?”随
进入那个地下酒吧,朗诵会在进行中,我去喝了点儿啤酒,也就小半瓶,已微醺,脸颊发烫。去往主厅,一大群人围坐在里面听诗歌朗诵,一位高大俊美得好像母马的女诗人在读诗,底下人们不断叫喊,你一定知道这种场合谁也听不清台上的人在读什么,只是在下面瞎嚷嚷。我挤到过道上,终于见到三四个熟人,全部都是写诗写小说的,一个写剧本的也没有,那时候,大家还没什么机会写剧本。  那是2000年,千年虫发作的那一年,我觉得一千
在豆瓣上偶然逛到一个抠钱小组,网友们五花八门的抠钱大法让我大开眼界——  A说买一样东西会比较三四个平台;B把手机上的购物APP全部删除,需要买时才下载,买好东西后立马再卸载;C买菜前会关注天气预报,凡下雨天必定提前买好菜,天气不好,菜价铁定上涨;D想吃面包绝不会白天去买,而是晚上八点后再去买,那时店家通常会打折扣;E洗发时突生灵感,在洗发水的泵头上扎根橡皮筋,就不会一按就按下一大坨,一瓶洗发水可
姚謙  在我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自己对许多女性艺术家特别的有感,没有理由也不知道原因地喜欢阅读她们的作品。只可惜每每观后可以参考的文献总是缺乏;至今仍以男性艺术家艺评人为主的艺术世界里,能够放开男性主观角度去深刻阅读女性艺术家创作的文献仍甚少;经常见到各平台以“女性艺术家”去分类展评时,只要是强调“女性”,就已经带着有“非核心”的评价思维了。  常常我们以为女艺术家所看的世界、所感想创作出的作
即使疲惫不堪的河流,也能入海安身。  1876年1月12日,杰克·伦敦生于旧金山的一个破产农民家庭,十岁就开始打工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1893年,17岁的水手杰克·伦敦以《日本海的台风故事》获得《旧金山呼声》杂志征文比赛冠军;1903年,杰克·伦敦出版《野性的呼唤》,轰动美国,形成杰克·伦敦旋风,畅销全球。  1916年,功成名就、如日中天的杰克·伦敦,因服用麻醉品过量而去世,这个曾以《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