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生死的“债”

来源 :故事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09su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在两岸热心人士的积极努力之下,台湾当局开放探亲,允许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
  一时间,回大陆探亲的人络绎不绝。
  在广东的一个港口,从台湾来的老人,有的抱着失散多年的亲人,也有的在儿孙的搀扶下四处张望。
  这时,踩着三轮车帮人拉行李的王大东却从这群探亲的人中嗅到了商机。
  经过这几天观察,他发现,有些人因为离家已久,时过境迁,等他回到大陆后找不到亲人,然后又得回到台湾等上一段时间才能继续来大陆,一来二去的,浪费不少时间。王大东三教九流都认识不少,找个人虽说不简单,但也不是特别难。
  说干就干。王大东行李也不拉,直接蹬着三轮车去了附近一家旅馆。旅馆老板是王大东的熟人,王大东把计划跟他一说,他也觉得可行,当下便答应与他合作,从旅馆拉人。
  要说这老板做事也是快,王大东刚回到家,电话就响了。王大东一接,老板在那头说,一个前天住进来的探亲老人,早年到台湾旅游,不巧遇上了禁海,就回不去大陆了,等他現在能回去了,谁知一踏上大陆,发现早已物是人非,以前的家长满了杂草,现在该80岁的老母亲也不见了。问那些村里的老人,都说早就搬走了。
  王大东边听边记,又问了对方有没有兄弟或者其他亲戚,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王大东不禁喜上心头。他知道,一个老人,是不可能搬到很远的地方的。
  临了,老板又嘱咐王大东尽快找到,这位老人只待一个月就走,时间紧迫,而且对方表示钱不是问题。王大东连忙答应。
  电话一挂,王大东就立刻给能联系上的朋友打电话,语气十分恳切焦急,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家80岁的母亲不见了。
  都说人多力量大,在王大东忐忑不安了几天后,一个朋友打电话告诉他,那位老太太找到了,并把地址告诉了他。
  探亲老人过去一看,还真是自己的老母亲,当场激动得差点没给王大东跪下,后来硬塞了很多钱给他。王大东分了一部分钱给旅馆老板,两人尝到了甜头,便开始准备大干一场。
  不知是不是那位老人回去台湾后,给王大东做了宣传,一时间,许多找不到亲人的探亲人士一落脚就纷纷来找王大东。
  尽管那时已经有了民间人士组织的无偿寻亲团,但王大东办事十分有效率,许多人探亲心切,往往也愿意花钱请王大东找人。
  王大东的生意越做越大,寻亲的价钱也水涨船高,态度也没有一开始那么好。但为了团聚,很多探亲人士只能选择忍耐。
  第二年的一天清晨,王大东家里突然来了电话。电话刚接通,对方就很焦急地请王大东找人。王大东有些疑惑,因为为了安全,他只是通过旅馆老板和顾客联系,很少有人会直接打电话给他。
  对方似乎看出了王大东的戒心,连忙说是听别人说的,因为旅馆老板会抽一部分油水,所以他想直接找王大东,也许能少花点钱。
  看样子是个没钱的,王大东心里想。
  虽然心里这么想,但不能和钱较劲,王大东嘴上就开始问了:“你要找谁?”
  “我的一个……一个债主。”
  债主?王大东拧着眉头,遇到这么多寻人的,还真没遇到过这种寻债主的。
  “你欠他钱?”
  对方沉默了很久,回了一句:“你找到就行了。”
  王大东识趣地没有打听下去,继而开始问要找的人的长相和特征、家庭情况等等。
  要命的是,对方一问三不知,只知道那个债主是个教书先生,经常说什么“暂别瑶墀鸳鹭行,彩旗双引到沅湘”。
  这可上哪找?王大东咬着嘴唇想了一会儿,便开口想把这个生意推掉。可对方听了后,似乎也下了决心,说多少钱都不要紧,只要能找到这个人。
  王大东被这话说得有点心动,最近无偿寻亲团越搞越大,他逐渐遇不了几个委托寻人的。
  这时候不能挑剔了,于是王大东把记着情况的纸撕下来,对着电话那头说:“兄弟,我能替你找,但不能保证绝对找到,行吗?”
  对面没说话,好一会儿才说:“好,你找到我再回去。”
  等挂了电话,王大东对着那两句诗是琢磨来琢磨去。他年轻时也多多少少读过一点书,什么李白杜甫的诗也背过几首,可这两句还真是两眼一抹黑,摸不着头脑。
  王大东看来看去,还是觉得“沅湘”是个线索。他第二天在图书馆翻了半天的书,才找到这个沅湘就是指太湖那一带。
  王大东想了想,决定自己去一趟,一是最近麻烦了很多次江浙那边的朋友,不好意思再请他们找;二来也是想顺便散散心。王大东临走前又打了一次电话给那个人,和他约定一个月后联系,便出发去太湖。
  王大东在江浙两省寻访了很久,称自己是做药材买卖的,专门往小山村钻,又打听谁家父辈是教过书的。尽管找到好几个教书先生,但一问到那两句诗,都茫茫然。
  王大东不禁有些泄气,眼看一个月快满,但他连教师先生叫什么都打听不到。他咬咬牙,顾不上脸面,一方面给他那些朋友打电话,另一方面又重金寻人,引诱那些后生去找。
  快到月底的时候,还是一丁点信息都没有。正当王大东怀疑自己是不是判断错了时,一个后生找上了他。
  后生说他们村的确有一个教书先生,也的确经常念那两句诗。王大东连忙问他关于那个人的情况,后生支支吾吾,王大东有种不好的预感,于是让后生带路,他要亲自过去看看。
  等来到村里,后生便直接把他带到了靠山的一个茅屋里。王大东进到屋里,只见屋里站着许多人,床上躺着一个老人,呼吸十分微弱。
  人群齐刷刷看着王大东,靠近床的一个老人走到王大东跟前,打量了一番,开口问:“我是这儿的村主任,我们听说你在找先生,不知你是他的什么人?要找他做什么?”   王大东被人盯着,有点不安,连忙解释道:“是有人托我找这位先生的。”
  村主任眼睛一亮:“谁?”
  “似乎是欠了这位先生钱的人。”
  一屋子的人听了这话,面面相觑,低头开始窃窃私语。村主任也面有疑色。
  王大东见状,便提议:“要不我让他过来?到时你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问他。”
  村主任看了一眼在床上沉睡的老人,对王大东点点头。
  王大东用村主任家的电话和那个人联系上了,把这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对方,说完后,他清楚地听到对方叹了一口气。对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问了地址,承诺立刻出发过来。
  村主任显然想等到那人来才放王大东走,于是天天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就是不提让他离开的事。而王大东觉得虽然有点耗时间,但他也挺好奇委托人到底欠了什么,所以也就在村主任家住下来。
  在等委托人的日子里,王大东发现村里人对那位先生十分尊敬,天天都有人去看他,伺候他吃喝拉撒,甚至在他屋子附近都很少人大声说话,王大东不禁啧啧称奇。后来问了村里人才知道,先生自搬来就一直免费教他们识字,又教他们算数,让他们不被外面收粮的奸商骗了,所以大家一直十分敬佩和爱戴先生。
  过了两天,委托人终于赶来了。委托人大约50多岁,但脸上写满了沧桑,衣服也破破烂烂的,背着一个大大的烂布包,高大的身躯因为一条腿瘸了而显得站立不稳。
  王大东和他寒暄了一下,便带着他来到先生屋里。没想到的是,委托人一看到床上的先生,便一下子跪在地上,抱着烂布包泣不成声。
  赶来的村主任看到这副情景,轻声问委托人:“你是先生的儿子吗?”
  “不,“委托人抬起头,“我给他还东西来了。”
  “什么东西?”
  “他儿子。”委托人从烂布包里拿出一个骨灰盒,紧紧护住怀里,眼泪一滴滴掉在骨灰盒上。
  村主任和王大东听到这句话沉默了。
  这时,床上的先生突然发出微弱的声音:“愿……安?愿安……回来了吗?”
  委托人看着村主任,村主任用只有3个人才能听到的声音说:“先生已经哭瞎了。”
  委托人听到这句话,猛地扑过去跪在先生床边,声音里止不住的呜咽:“爹,愿安回来了,愿安回来看你老人家了。”
  先生皮包骨似的手吃力地抬起放在委托人的头,一下一下地、轻轻地摸着他的头。
  “你以前……老是不喜欢我摸你的头……说摸多了会变矮……怎么到了现在……你愿意让我摸了?”
  委托人没有说话,而是拼命地抑制自己的哭声。
  “我教你的……教你的诗,还会念吗?”
  委托人用力掐了一把大腿,强迫自己念出来:“暂别瑶墀鸳鹭行,彩旗双引到沅湘。”
  先生听了后,微笑地说:“好……好,辛苦你了,把愿安……愿安送回家。”
  委托人听到后抬头,才发现先生已经停止了呼吸。
  村主任走到他身边,红着眼眶说:“先生就是为了等他儿子,才撑到现在。”
  委托人跪在那里一动不动,死死咬着嘴唇,眼泪不停地流下,雙手紧紧抱着骨灰盒……
  王大东和委托人一块回去,在路上,委托人对他讲出了一切。原来,委托人曾是先生的学生,和先生儿子也十分要好。后来内战爆发,他们在出外游玩的路上被抓了壮丁,在一场战斗撤退中,先生儿子不幸战死,而委托人还没等到把骨灰交到先生手里,就被强迫撤到台湾。委托人以为很快就能回去,便悉心保管,谁知,这一保管就保管了40多年……
  下车后,委托人把一叠钱给了王大东。王大东没有收,而是问他是不是有什么遗憾。
  委托人擦了擦鼻子,笑着说:“唯一的遗憾应该是,早知道他发现我不是愿安,我就叫他一声‘老师’好了。”
  后来,王大东开始无偿地为民间寻亲团提供帮助,而且每年都资助寻亲团。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再收费寻亲时,他都会想起那个遗憾没叫一声老师的委托人……
  (图◇当然)
其他文献
凤城新镇有个富户,名叫赵富贵,虽有田产千亩,瓦房十几间,可他仍不满足,老想着再多捞一些,真是贪婪成性、掉进了钱眼儿里的人。  这一年秋后算账,他发现家里的收成比往年差了几百斤粮,心里就不踏实了,只道是家道中落了,忙着请了个风水先生来看,想要转转运。  风水先生在镇前镇后转了3圈,又把赵家的地看了5遍,掐算了一阵子,远眺着盈水河,问道:“这河,变过吗?”赵富贵想了想,就点点头说,确实变过。在他还小的
期刊
杨荣画像  杨荣,初名子荣,字勉仁,号默庵,福建建安(建瓯)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出生。杨子荣17岁时选充府学秀才,自信只要努力学习,终必有成。经过12年的苦读,建文元年(1399年)参加福建乡试(古代省级组织的科举考试,选拔举人),名列第一。次年参加会试(会集各省举人每3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选拔进士)、殿试(皇帝亲自在殿廷对会试中考中的贡士进行的面试),亦名列前茅,授职翰林院
期刊
01  第6次。  我在心里默默地念了一句。  視线越过窄窄的过道,落在对面的茶水间,是同一楼层不同单位的新入职员工,女孩站在吧台前哭得隐忍,纸巾用力按压眼窝,浑身微微颤抖。时间缓慢地流逝着,不过短短两分钟,她擦掉眼泪,给杯子里的褐色粉末蓄满开水,又迈着步子匆忙离开。  和这个月遇见的前5次一样,确认对方已经走远后,我推开档案室的单向防窥玻璃门,门口的垃圾桶里,沾满泪水的纸巾静躺着。我瞥了一眼,终
期刊
1  列车抵达烟台站时,正值落日时分,天际余晖镌刻着璀璨之边。周久音没料到,这座城市的9月已经如此凉爽,空气带着湿润潮气贴上皮肤,泛出丝丝清凉。  然而她的心里尽是细微如火的期盼,与方琛重逢的喜悦,轻而易举地燎原了整颗心脏。以至于她忘记了这是自己第一次出远门,前往异地求学,还有第一次义无反顾地追逐一个人。  拥挤的出站口,周久音在人群中,一眼就寻到了那个身影。身形颀长似树,他穿着白色T恤外搭牛仔蓝
期刊
1  “旅客朋友您好,飞机将于23点10分抵达喀什机场……”广播里清脆的女声响彻机舱,郑澜依揉了揉惺忪的眼睛,伸手摸了摸确定安全带依旧扣得紧实后,开始安心等待不久后的飞机降落。  在郑州飞往喀什的航班上,郑澜依已经待了6个多小时,而在此之前,她还经历了一次争分夺秒的转机。她生活的北方小城与喀什相隔近万里,两地之间没有直达的航班,她从一早吃过午饭后便开始急匆匆赶往机场,经过近一天的奔波才终于抵达。 
期刊
one  窗外聒噪的蝉声不断,一角树影在窗边的桌面上微微摇曳着,林茶坐在杉木地板上,倚着床尾轻轻擦着药膏,过敏的症状已经消褪了些。  如果不是前一周的体育课上,她正休息的时候恰好碰见周长望神色慌张地满场找东西,也不会帮着他一起找,更别说后来还真的被她找着了。她看得出来他在那个失而复得的瞬间里有多惊喜,但她也没想要他回报什么,毕竟那对她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捡到一把钥匙罢了。  可他为了表达谢意,特地买
期刊
1  前往面試地点的地铁上,蔡凯瑶还捧着手机,认真研读所谓的“面试攻略”。  她是那种人海里其貌不扬的女生,读大学时很少逃课,笔记做得工工整整,但从未拿过奖学金;很少参加社团活动,每天最爱做的事情是抱着Ipad看网剧;生活圈子不大,临近毕业才发现身边的同学早已签完第三方协议,汉语言专业的她只好仓促地找了一份行政工作,又在3个月之后仓促离职。  “你的上一份工作只做了3个月。”面试官翻看蔡凯瑶的简历
期刊
杨帆是市油田厂厂长。最近,厂里正在建造新厂房,工地上忙得热火朝天。杨帆作为工厂主要负责人,自然不敢大意,时常去查看施工进度,忙得不亦乐乎。  这天一早,杨帆刚走进办公室,就在桌上发现一封信。他打开一看,信中大致是说他虽然一直在工地上巡视,却根本没发现其中的安全隐患,不久就会出大事。信件并没写明究竟是什么隐患,也没有署名。杨帆最看不惯这种藏头露尾的伎俩,便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没过几天,杨帆正在午休
期刊
苏建成是个退休教师。他儿子想接他去城里颐养天年,他不肯,说那里人生地不熟的,话也说不痛快,闷也闷死了。不像在清水镇上,没事就摆摆龙门阵,还能帮助孩子们辅导辅导作业,也算发挥点余热,感觉很自在舒适。  这天上午,苏建成正和人下棋,杨书记走过来唤他:“苏老师,能不能停一下。我跟你商量个事。”杨书记本名杨亦杰,是苏建成的学生,一向对苏建成很尊重。苏建成抬头看是他,忙说道:“哦,是杨书记啊。你的事重要,棋
期刊
小王庄的王天明老汉是大伙公认的开心果。老爷子平时精神头特别大,能说爱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可是最近,王老汉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整天耷拉着脑袋,一句话也不爱说,脸阴沉得能拧出水来。  这事说来话长。  全小王庄的村民都知道,王老汉与市水利局的郑局长一家,那可是生死之交!  40多年前,正值“文革”期间,郑局长的父亲郑建国在县水利局当会计。有一年,郑建国随工作组下乡到小王庄,就住在王天明家,一住就是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