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学生觉得作文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从厌烦写作转向爱好写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首先就要让学生先学会欣赏作文,然后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联系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做个有心人
“生活如同泉源,作文如同溪流.泉源不丰富、溪流就苍白”。好作文源于生活基础,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认真观察,善于从细微处发现材料,不凭空想象,不随意编造,才会写出真实感人的好文章。我们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眼去看,用心去想,用手去做,用笔去记,这些事都会成为学生写作的真实素材。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作文反映的才是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的才是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的才是他们的童真。例如:学生在《捉螃蟹》这篇习作中这样写道:到了小溪边,只见朋友把路边的草一掀,“哇,这是什么?”我问着。他答道:“这是诱饵,用来逗螃蟹的。”说着,我看见了一个洞,在洞边有一只螃蟹的大钳子,我小声地说:“螃蟹啊。”他过来一看,兴奋地说:“哈哈,这可是个大家伙。”说话间,他踩在水里,小心翼翼地靠近洞边,熟练地用绑着蚂蚱的狗尾草轻轻放在洞边,这一套招式很熟练,一点都不毛毛躁躁。只见大钳子一下子夹住了狗尾草,小伙伴一点点地往外拉,像在等候时机,一见时机成熟,立刻把手伸过去,抓着螃蟹壳把它拉了出来。我高兴地叫了起来,他的手一松,螃蟹差点儿跑掉了,小伙伴儿虚惊了一场。这样的习作只有亲身体验了之后才会写得真实、生动、有趣。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真正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
二、作文形式要力求新颖多变
青年教学改革家魏书生说:“学生普遍对单一的教学方式感到厌烦。”要使学生“好之”“乐之”,教师就要讲究方法,打破单一的作文教学模式,不断给学生新的感受,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产生作文的内驱力。如绘画作文。学生喜欢涂涂画画,一提起画画,学生兴趣盎然。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将作文教学巧妙地融入绘画之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比如我教五年级学生写“秋天的一处景物”时,课前先让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画一幅画。在作文训练课上,让学生把自己所画的按照一写顺序写下来,注意发挥想象,写出人和动物的活动等。如活动作文,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写作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参观访问、植树、帮助军烈属等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丰富学生生活,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如“三八”节到了,开展帮妈妈做一件事,亲手做一件小礼物送给妈妈等活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作文时也就有了真情实感。总之,作文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作文是学生生活的再现,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讲。
三、从阅读教学入手,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一篇课文的学习,通常大家认为只要掌握了字词,理解了内容,进行了思想教育,基本上就达到目的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除完成上述要求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把课文的学习与习作紧密联系起来,利用课文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品味那些语言文字优美的段落,感悟那些丰富多彩感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启发思维,发展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例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时,我先充分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指导。如,小木偶见小红狐撒谎并诬陷他后,对熊警长说:“那是我的,我的,我的!”时,应读出申辩的语气,表现出小木偶的气愤,声音要高,因为小木偶是尖叫着说的;在读小木偶回答小白兔、老婆婆的答话时,应读出一种伤心和无奈的情绪。在学生充分交流阅读体会之后,再引导学生续编《小木偶的故事》这个童话。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性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时学生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可塑性材料,就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要求,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表达和写作欲望。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和评价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是一篇作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每次作文后,我都要求学生先自改。在每次修改好的文章后面,我都要求他们写下“我的习作成功之处?摇 ?摇?摇?摇,我还待改进之处?摇?摇 ?摇?摇。”在修改过程中我巡视指导,并相机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要这样改?这一句加进去你觉得有上什么好处?结尾这样改有何用意?等等。学生想到的让他说,没想到的我相机点拨,让学生知道“改”的“所以然”,让学生学会修改、学会评价,能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为进一步发挥合作的优势,我常采用四人小组用讨论的形式进行互评。学生们动脑、动嘴、动手,人人参与,各抒己见。我在巡视的过程中逐一给予指点,然后抽取其中的一部分再进行评价。评价中肯定四人小组的成功之处,同时也指出他们在修改中的疏忽和遗漏之处。长此以往,学生习作兴趣越来越浓厚,习作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坚持阅读与习作相结合,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大量地高品位地阅读,自由诚实地说写,就一定会让他们喜欢上作文,写出好作文。
一、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做个有心人
“生活如同泉源,作文如同溪流.泉源不丰富、溪流就苍白”。好作文源于生活基础,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认真观察,善于从细微处发现材料,不凭空想象,不随意编造,才会写出真实感人的好文章。我们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眼去看,用心去想,用手去做,用笔去记,这些事都会成为学生写作的真实素材。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作文反映的才是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的才是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的才是他们的童真。例如:学生在《捉螃蟹》这篇习作中这样写道:到了小溪边,只见朋友把路边的草一掀,“哇,这是什么?”我问着。他答道:“这是诱饵,用来逗螃蟹的。”说着,我看见了一个洞,在洞边有一只螃蟹的大钳子,我小声地说:“螃蟹啊。”他过来一看,兴奋地说:“哈哈,这可是个大家伙。”说话间,他踩在水里,小心翼翼地靠近洞边,熟练地用绑着蚂蚱的狗尾草轻轻放在洞边,这一套招式很熟练,一点都不毛毛躁躁。只见大钳子一下子夹住了狗尾草,小伙伴一点点地往外拉,像在等候时机,一见时机成熟,立刻把手伸过去,抓着螃蟹壳把它拉了出来。我高兴地叫了起来,他的手一松,螃蟹差点儿跑掉了,小伙伴儿虚惊了一场。这样的习作只有亲身体验了之后才会写得真实、生动、有趣。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真正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
二、作文形式要力求新颖多变
青年教学改革家魏书生说:“学生普遍对单一的教学方式感到厌烦。”要使学生“好之”“乐之”,教师就要讲究方法,打破单一的作文教学模式,不断给学生新的感受,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产生作文的内驱力。如绘画作文。学生喜欢涂涂画画,一提起画画,学生兴趣盎然。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将作文教学巧妙地融入绘画之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比如我教五年级学生写“秋天的一处景物”时,课前先让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画一幅画。在作文训练课上,让学生把自己所画的按照一写顺序写下来,注意发挥想象,写出人和动物的活动等。如活动作文,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写作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参观访问、植树、帮助军烈属等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丰富学生生活,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如“三八”节到了,开展帮妈妈做一件事,亲手做一件小礼物送给妈妈等活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作文时也就有了真情实感。总之,作文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作文是学生生活的再现,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讲。
三、从阅读教学入手,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一篇课文的学习,通常大家认为只要掌握了字词,理解了内容,进行了思想教育,基本上就达到目的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除完成上述要求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把课文的学习与习作紧密联系起来,利用课文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品味那些语言文字优美的段落,感悟那些丰富多彩感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启发思维,发展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例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时,我先充分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指导。如,小木偶见小红狐撒谎并诬陷他后,对熊警长说:“那是我的,我的,我的!”时,应读出申辩的语气,表现出小木偶的气愤,声音要高,因为小木偶是尖叫着说的;在读小木偶回答小白兔、老婆婆的答话时,应读出一种伤心和无奈的情绪。在学生充分交流阅读体会之后,再引导学生续编《小木偶的故事》这个童话。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性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时学生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可塑性材料,就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要求,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表达和写作欲望。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和评价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是一篇作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每次作文后,我都要求学生先自改。在每次修改好的文章后面,我都要求他们写下“我的习作成功之处?摇 ?摇?摇?摇,我还待改进之处?摇?摇 ?摇?摇。”在修改过程中我巡视指导,并相机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要这样改?这一句加进去你觉得有上什么好处?结尾这样改有何用意?等等。学生想到的让他说,没想到的我相机点拨,让学生知道“改”的“所以然”,让学生学会修改、学会评价,能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为进一步发挥合作的优势,我常采用四人小组用讨论的形式进行互评。学生们动脑、动嘴、动手,人人参与,各抒己见。我在巡视的过程中逐一给予指点,然后抽取其中的一部分再进行评价。评价中肯定四人小组的成功之处,同时也指出他们在修改中的疏忽和遗漏之处。长此以往,学生习作兴趣越来越浓厚,习作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坚持阅读与习作相结合,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大量地高品位地阅读,自由诚实地说写,就一定会让他们喜欢上作文,写出好作文。